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也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发表的时机比较特殊,正值“五四”运动的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我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一触即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现了彻底的反抗,成就了《狂人日记》——这篇我国文学史不可取代的里程碑!
想必很多学生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初读鲁迅的《狂人日记》会非常困惑,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哪怕老师讲的义愤填膺、慷慨激昂,也无法激起心中的共鸣,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狂人日记》满篇的“吃人”二字了。但是,当我们经历了社会,再回头去看这篇文章,却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感慨也多了起来。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选自《狂人日记》)
鲁迅的文字一向犀利,看起来冰凉,毫无温度可言。他借狂人之口,义无反顾地把这个“吃人”的世界撕开,撕碎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去接受这个人尽皆知却都不肯承认的现实。这个狂人,实则是站在时代前沿喊出反抗的呼号的那个人。
真正“吃人”的不是别的,正是封建主义所谓的“礼教”。这满纸的“狂言”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质疑和拷问。这种封建礼教正是社会苦难的根源。
能否通过鲁迅的作品,读懂鲁迅?
人是很复杂的。
通过读鲁迅的书可以读懂鲁迅的一部分,比如他的深刻,他的自我剖析,他的桀骜不驯,他的外冷内热,他的爱情经历,他的家庭身世……其实这些已经足够了。
知人论世,还有一部分,我们要回到鲁迅先生的那个时代去。那个时代风起云涌,那个时代中国积弱,列强纷纷瓜食中国;新势力开始萌芽,旧势力貌似无比强大。我们还要去了解鲁迅先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经历的各种事情。做过这些之后,一个复杂、生动、完满的鲁迅才会渐渐形成。
就是熟悉以上的两点,鲁迅还不是真正的鲁迅,因为事实全部的真相,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总有一些信息埋没的历史的烟云里,更何况是复杂的人,复杂的人性。
我们知道鲁迅的伟大,鲁迅是我国历史上,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伟大在于对中国人人性恶的无情剖析,在于对旧社会的决绝,在于一颗悲天悯人的情怀。当然我们也不必无限拔高鲁迅,神化鲁迅。我们只须时常读读鲁迅,保持一颗敬畏的心,不要浮夸不要傲慢不要浅薄。
你们认为鲁迅有实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大家最喜欢鲁迅哪篇文章?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你认为鲁迅有实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
答:我认为鲁迅有实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大家最喜欢鲁迅哪篇文章。
答:我不能代表大家,只能代表自己。我最喜欢鲁迅的短篇小说《药》。
今天是清明节。举国哀悼在这次大疫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故去的同胞。它再一次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有着骨肉相连的优良传统,有着在困难面前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而鲁迅的一生,更是对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伟人给鲁迅的评价,当然是恰如其分的。一个为文写字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不是什么奖项能够涵盖。只是当我们重新回顾鲁迅的一生时,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才是千秋万代永不泯灭的精神食粮。
由此可见,面对如此珍贵的无价之宝,再重要的奖项,在这种伟大精神面前,都显得那么渺小和无足轻重了!
谈到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它分明是一把锋利无比的手术刀,把那种愚昧麻木的思想解剖得完全彻底。时至今日,谁能说,这把手术刀已经失效了呢?
遗憾的是,在这场大疫面前,竟有认为鲁迅精神已经过时了的声音......
清明时节,我们祭奠英烈,我们悼念逝去的同胞,鲁迅分明还在我们的队伍中......
你读过鲁迅哪些作品,简介一二?
我读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讲述了鲁迅童年的时候在屋子后面有百草园,这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候,通过百草园的快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突出了旧的教育方式束缚人的思想。 我还读过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如何评价鲁迅的作品?
在中国文学这块废墟遍野的——文坛之上,一说起鲁迅,倍受争议。不管喷子怎么样定论,鲁迅还是当年的鲁迅,鲁迅作品还是当年鲁迅的那作品。以至有人士呼吁:鲁迅的作品怎么从学生教科书里挖走了!这里,有教育编选者的教育“三观”,——留下来或者删除了都无所谓:兴许是更新教材的需要,——方舟子当年读中学也背诵了鲁迅文章了吧,崔永元也背诵过滴,有食古不化,有囫囵吞枣,——应试教育也作怪,由此,养育下了他们:一娘养九种,九种不像娘。
……但是鲁迅文集,三百年以后,还有人看,以至研讨!就文坛而言,足以一比《资治通鉴》,矗立于中国文学圣殿,供后来者仰望。“取信于当时,即能流传后世” 。即如《红楼梦》,封建王朝上纲上线以“禁宵”,民间甘冒杀头罪的风险,依旧手抄、传抄承传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