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儒家核心思想代表作品及其主题老子、孟子、庄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南宋的儒学大家朱熹将《中庸》、《大学》单独成书。蕴含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内涵。四书内容其实不止《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四书集注.朱熹集注》中可以看见最早被编撰而成的四书,自宋代以来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

老子、孟子、庄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所以哲学思想,都是“治国爱民”。

不同的是:有的是以无为而“治国爱民”。

有的是以“有为”而治国爱民。

老孔庄孟,俱是无为的思想。

儒家四书有哪四书?

儒家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四书中的《中庸》、《大学》原本出自《礼记》,南宋的儒学大家朱熹将《中庸》、《大学》单独成书,经过增删注释后,与《论语》、《孟子》合成今日的四书。四书是儒学经典,蕴含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内涵。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四书内容其实不止《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加入了程子、朱熹的文章。在《四书集注.朱熹集注》中可以看见最早被编撰而成的四书。《大学》是孔孑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的入门读物,被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自宋代以来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

12个儒学人物的思想?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一、孔子

儒家创建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被各朝各代统治者作为施政的工具,使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也使孔子饱受各种争议,被改革者视为影响社会进程的阻碍之一。

二、孟子

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虽为唯心主义说法,但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三、荀子

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君子、小人都一样,“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重视人的作用,激发了人的进取心,对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董仲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力实施者,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探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人宇宙论图式,利用和改造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极力建构一个可以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学说根据的系统而完整的宇宙发生论。

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并强有力地组合在一起,把阴阳五行(天)与王道政治(人)互相一致而又彼此影响的“天人感应”学说作为他的理论核心,从而完成了对先秦儒学的改造。

他还对“天”进行了神秘主义论述,提出“君权神授”,神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百姓,为加强汉朝统一、适应国家大一统需要摇旗呐喊。

提出了“三纲”(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五常”(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改造。

五、韩愈

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倡导的儒学复古运动,成为了儒学承前启后的新起点。

他大力提高孟子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是最先把孟子的名字升到孔子之后,与那些"古圣先王"相提并论的人,到明清时期,"孔孟之道"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韩愈功不可没。

他首次提出的儒家"道统论",及其对"道统"失传原因的分析,包括他对整个汉儒的基本估计,被后来的宋儒全盘接受。

而其自续"道统"的当仁不让之精神,则更为宋代理学家叠相摹仿。

他排斥佛、道二教,将儒家"正心诚意"的"内圣之学"与"修齐治平"的"外王之道"相结合的"治心",作为批判佛教舍离"此世"讲"治心"的思想武器,这些新的思想内容,均为后来的理学家所吸收并发挥。

六、朱熹

新儒家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提出了“理气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提出“动静观”,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探讨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动中有静,静中含动,表现了其思想的辩证法观点。

他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

他还探讨了知行关系,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

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是一位精思、明辨、博学、多产的哲学家,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世尊称为朱子。

七、陆九渊与王阳明

新儒家“心学”代表人物,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也称陆王学派。

陆九渊,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王守仁,别号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在王阳明看来,由于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陆王心学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大进步;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

但在强化封建礼教 、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在封建思想制度的中国社会,不及理学影响深远。

八、其他

(一)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二)明朝的李贽,明后期

“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三)明末清初

1.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2.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3.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

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儒家代表著作?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左传》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着。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3、《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4、《孟子》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和《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着。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着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5、《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着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儒家法家道家各自精髓?

儒家:创始人孔子,他的所提倡的社会规范思想是礼,其核心是仁;孟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实捍卫者,他提出了性善论,包括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使之归于善;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人性论的发展补充;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他支持性恶论,提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自力自为”,与孔子的“克己复礼”相反,韩非提倡“不期修古”并且要“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以法用人、以法制定社会契约的法制社会;

法家不重“义”而重“利”,推行以法治利的管理方式。法家讲的“利”主要是政治功利及附丽于政治体制的经济实利。法家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国强民富,天下太平;

而要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就必须“明法审令”,实行法制,以法为师,以法为本,以法为教。法家主张以法令规定经济关系中的主体责任和权利义务,并通过法令的强制性调控来实现物质利益的分配。儒家重视用伦理道德统摄、主导经济利益,主张合义之利则取之,悖义之利则舍之。在儒家看来,以利害义、见利忘义是道德人格的毁灭。在义利之间发生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就要为义而舍利,牺牲利益以至生命;

这种“义以为上”、“义然后取”、“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已超出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利益关系范畴,而是从社会伦理学意义上来看待利益关系,注重社会稳定、群体和谐、人伦秩序及人格境界。

道家:创始人老子,他主张寡欲、无知、知足,并提出“无为”的思想,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提倡“以不治治天下”并且要“任其自然”,他沿着老子的社会理想进一步推进,提出了一个与禽兽杂居、不对自然进行任何改造、人类没有私心和欲望、无须任何社会规范“乌托邦”社会;

五体启示录认为,道家的思想更多地体现了隐逸者的心态,以自然无为、清静自正的思想和行为为根本宗旨,漠视、甚至鄙视世俗功利,主张放弃名利,远离物欲,在原始状态中逍遥自在、淳朴自然地生活。从这种理想境界出发,道家反对贵货敛财、奢侈享乐,也反对抽象的仁义说教;

可见,道家既不要空泛的“义”,也不要不符合大道的“利”。道家的义利观实质是一种超越世俗、超越功利的义利观。从长期效应看,道家的这种超越义利观确有独到之处,它包含了深刻的人类学和生态学内涵;

人的消费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欲望造成了人心的焦虑、躁裂和愤懑;更何况,“积极”地征服自然,带来的结果是资源的锐减和生态的破坏。现实的问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然无为”的深奥之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