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中唐的什么主要倡导者?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为龟兹人,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他的父亲曾任襄州别驾,早逝。白居易幼年聪敏过人,五、六岁开始学诗。他10岁时,又逢河北、淮南的几个节度使发动叛乱,战火骤起。他的父亲为了保护儿子的安全,将他送到今浙江去避难,他便随母离开家乡,飘泊江南。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16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城长安。他写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送给名诗人顾况去看。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令顾况叹服,于是,顾况到处赞扬白居易的诗才,白居易也因此而初露锋芒。他在长安住了三年,因无事可干,于贞元六年(790)返回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居住。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参加乡试中选,来到长安准备参加进士考试。
十六年(800),他考中进士,十八年(802)冬,他参加吏部会试,中“拔萃”科,任秘书省校书郎。这年,白居易将家由徐州迁到长安城的常乐里居住。宪宗元和元年(806)四月,他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的科考,列第四名,被调任周至县尉。在这里,他写下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一直传诵至今。二年(807),他又通过了殿试,被授翰林学士。三年,担任右拾遗。
白居易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战乱中度过的,他颠沛流离,南来北往,较多地接触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目睹了广大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心怀报国之志。
元和四年(809),他向宪宗皇帝上 书陈事,在《策林》奏疏中提出“重礼教,以归仕人心”,“尊贤能,以澄清吏治”,“罢兵革,以苏民困”,“薄赋敛,以安民生”等主张,宪宗皇帝对他的意见并不重视,只是听听而已。这时,他的好友元稹因弹劾-,触犯了权贵,白居易上疏援救,宪宗皇帝便借口将他改为京兆户曹参军。这是他在政治斗争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
李白和白居易的代表作?
李白:《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
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
白居易诗作的艺术特色不同的代表作?
白居易不同时期的作品特点如下: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所有3字诗?
《暮江吟》《琵琶行》《观刈麦》《采莲曲》《长恨歌》《江南春》《浪淘沙》×6《卖炭翁》《长相思》《白云泉》《杨柳枝》×4《杜陵叟》《短歌行》×2《遗爱寺》《后宫词》×2《中秋月》《昭君怨》《李夫人》《八骏图》《南浦别》《逍遥咏》《池上篇》《母别子》《隋堤柳》《马上作》《江楼月》《病中作》《不致仕》《牡丹芳》《陵园妾》《长安道》《建昌江》《寒闺怨》《观游鱼》《薛中丞》《和《雉媒》》《和《古社》》《阴山道》《赠梦得》×2《木芙蓉》《寄元九》×2 《紫毫笔》《骊宫高》《泛湓水》《生离别》《寒食夜》×2《清明夜》-放不下了
白居易诗是什么派的?
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他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他与元稹被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所作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形式也十分的多样,并且其诗歌最大的特点便是通俗易懂,被世人成为“诗魔”以及“诗王”。他一生所作的诗有《池上》《买花》《望月有感》《暮江吟》《忆江南》,其中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而他最出名的诗句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另外白居易的四小综合的儒佛道三家的特点,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把诗歌比作是果树,情为根,语言为树苗,意义为果实,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而情来自现实,所以诗歌的创作离不开现实,必须在现实中取材,做到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在历史上对白居易的评价都十分高,在新唐书中记载:“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