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装创意画代表作品,5种唐代服饰样式?
1、幞头靴袍
唐代壁画中出现了大量戴幞头、穿窄袖长袍、穿乌皮靴的人物,这是吸收了西域各族“窄袖长身袍”与幞头结合而成的一种新装,是唐代初期最流行的男式“胡服”,到了盛唐时期逐渐为“襕衫”所代替。
2、笠帼半臂:戴笠帽,穿窄袖衫,外套半臂,白布裤,芒履。半臂就是短袖衣,“其式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宋•高承《事物记原》),是适合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服装,也是唐代男女通用的服装。
3、大袖裙襦
从隋代到唐初,壁画中的皇后、命妇、庶民均著交领大袖襦、白练裙、蔽膝、方头履。有的蔽膝两侧有旒,保持汉晋“袿衣”形式而又略有新意。
4、窄衫小袖
隋唐妇女又一新装。窄袖长垂,裙腰高束,这就是隋代所谓“半涂”(长袖),贵族庶民上下通用。唐初窄袖与隋代不同,有圆领、交领、袖至腕、长裙曳地,脚穿弓履或高头履,即唐诗中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上阳人》),与西安和吐鲁番出土的墓画、绢画中的宫廷仕女装扮完全一样。
5、丈夫靴衫
盛唐壁画中有戴幞头、著窄袖衫、穿长靿靴的侍女.幞头罗纹如纱,透出额头,这就是唐诗中所谓“新装巧样画双蛾,慢裹恒州透额罗”(唐•元稹《采春》),这种装扮出自宫廷。太平公主曾著“紫补玉带皂罗折上巾”,歌舞于高宗和武后筵前。按《新唐书》里说:“这种衣男子之衣而靴”的服装是“袭契丹之服”,可见这也是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服制。
唐代宫廷服饰的特征?
特征是,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
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
唐朝婚礼的装饰元素以及唐朝婚礼的服饰特点是什么样的?
唐朝婚礼服饰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身穿长袖衫长裙,披帛,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现了“假服”,即当时贵族子孙迎娶可以使用冕服或者弁服,官员的女儿出嫁可以穿用母亲的身份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结婚也可穿绛红色的礼服。
画的那么多漂亮村姑为啥都不笑?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油画家沈武汉画那么多漂亮村姑,为啥都不笑”?真的都不笑还是没有看到,你能确定看了很多沈汉武的画吗?
生于1950年的沈汉武是江苏南通人。198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现就职于武汉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国家一级美术师,武汉画院专职画家。
题主说沈汉武画的人物为什么都不笑?这是不完全的。沈汉武这个画家,我也是很好奇的才第一次听说,也许怪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了吧,不能怪人家大隐于市,还是个大画家。
我阅读量一下这位江苏籍武汉画家的作品,他的作品数量还真不少,跨越的年代也很长。从八十年代到今天,他的油画创作有40年了。
像沈汉武这个年龄的人,其实也是又幸运,又不幸运的一代人。
说不幸运是因为,他们是文革前完整接受过小学到高中教育的一代人,只是考大学了,正好赶上文革,所以,就没有从高中直接上大学。然后上山下乡或者在城市就业了。
说幸运是因为,他们赶上文革后停止十年的高考,成为当时最有优势的一批中国大学生,然后,大学毕业,他们又处于中国最需要人才的时代,成为时代的骄子。
而他们比应届毕业生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已经是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再加上他们的大学学习,很快又成为博士生导师。所以,他们的人生比较精彩,这是非常特殊的历史赋予他们的特质。
所以,我一看沈汉武的画,就感觉这种五光十色的社会印记非常明显。
例如,他刻画的人物既有中国农村题材,也有域外人物题材,既有反思文革的伤痕油画,也有描绘农民工建设城市者的身影。
但是,他最钟情的题材,还是对农村妇女和儿童的关注。
如果我们按照他的绘画题材取向来说,应该叫做“闺思”比较恰当一些吧?
因为,他画的村妇村姑,好像都在思念丈夫或者新婚的郎君。
所以,你看他画笔底下的人物,有的是抱着孩子在怅望窗外,有的是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和女儿留守,有的是新婚之夜在化妆,有的是在杵臼大米的时候,却在张望远方,好像盼望已久的亲人就要回来似的,但是,又确实没有回来,有的是在村边码头等待,有的是冒雨在江边待渡,有的是独自一人在晚上把油灯点亮,有的是在为自己做精美的嫁妆。
沈汉武这些“闺思”的一幅幅画面绘画题材,其实从另一个侧面描绘了中国伟大的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农民工大后方的真实生活图景: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做很重很艰苦的活,而农村的土地和家,却留给了这些农村妇女。
她们需要有一个进城打工挣钱希望,这个希望就是让丈夫离开温暖的家,这就是“闺思”的故事。
我们在沈汉武的人物画中确实看不到的主人公一个个但是笑逐颜开的村姑大美女。但是,也有不少画中的人物,是描写了主人公含蓄的内心的微笑的。
这就是沈汉武的绘画作品没有概念化,千人一面的那种,唯美化的形式主义绘画,而是有着细腻的生活观察和体验的绘画。可谓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我们怎么在沈汉武的画中看到人物的笑?我觉得唐代诗人杜甫有一句诗诗写的非常好:“至尊含笑催赐金”,这是在杜甫著名诗作《丹青引》中,描写画家成功描写了唐玄宗的宝马玉花骢“一洗万古凡马空”之后,连唐玄宗也没有见过这么厉害的画家,所以,非常高兴。但是,作为“至尊”他又不能开怀大笑,所以,杜甫描写他是“含笑”,什么叫“含笑”?就是“微笑”很含蓄的意思,笑而未曾启齿。
我们欣赏沈汉武油画人物的时候,不要停留在表面。沈汉武的人物,很多都很含蓄,当然,也有很多人物的表情,看起来很害羞,这是中国农村女性比较常见的一些特色。
他虽然没有描写笑逐颜开、开怀大笑的村姑,但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对不同人物,不同时间里的人物刻画,都是不一样的。
例如,刻画一个做嫁妆的村姑,他通过对缝制嫁妆红色衣服的暖色和穿在身上,的衣服的冷色的对比描绘,把村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都写在脸上了,这种喜悦,不需要咧嘴大笑,只需要通过自然的动态,轻松的手势,以及用牙齿咬断丝线天美沉醉,就是一种美好的幸福感受,这种感受当然是喜悦的。是最轻松的微笑。
沈汉武在油画的采光上,也有自己的取舍,他刻意去掉了西画依据自然光源刻画形象的定律。而是吸收了中国画无光源造型手法,所以,画面的调子非常柔和和谐,这也是营造喜悦的一种手法。
总的来说沈汉武的油画不失为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很浓的作品。
红楼梦中有哪些服饰文化?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一书可谓是把各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其内容庞大,包罗万象,简直就是贵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而其中的服饰文化更是其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谈红楼,都从主人公的情感纠葛、意象等等方面来分析,而很少会从服饰方面来分析。其实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之中,有很多小细节是专门围绕着服饰来写的,一方面,服饰能够象征个人身份,一方面服饰也能够表现出个人的性格特征,这些服饰并不会说话,但是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红楼梦》中的服饰和中国传统礼仪之间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以“礼”闻名的国家,可以说“礼”这个字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而其中“贵贱有等,衣服有别”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礼制作为维护古代封建社会秩序的一大利器,该怎么表现出尊卑有别呢?服饰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提示着人们“贵贱有别”,告诉着人们“尊卑有序”,也因此,古代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很讲究的文化,是不允许有任何僭越的,你是什么阶层就必须穿着你这个阶层应当穿着的服饰。
比方说唐朝之后,黄色就成为了帝王专用色,而到了明代,龙纹和凤纹更是帝后专属,不能随便使用,如果说随便使用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很有可能就会被斩首,在《清实录》之中就记载了因为“穿错衣服”,乾隆四十七年就“斩犯四十二人、云南绞犯七人、贵州斩犯一人、绞犯八人......”,可见其严苛。
而《红楼梦》人物众多,其中不仅包含这各职业人群,也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阶层,这些人之间有着等级的差异,自然在服饰之中也有着表现,尤其是一开始就已经表现出自己是“世家大族”的贾府,自然对这些阶级表现十分看重,而这也影响到了对于其中服饰的描写之中。
首先是关于面料的选择之上,曹雪芹本身是清朝人,我们就来看一看清朝对于服饰面料是如何规定的,《清史稿》之中明确规定,“庶民不得用缎绣等服”并且“仆隶有用蟒缎、妆缎、锦绣服饰者,严禁之”。清朝的生产力并不高,像上述提及的妆花缎等等,属于上品织物,工序繁杂,用料讲究,自然只能供上流社会的人使用,同时,像一些貂皮、狐皮等等也是有规定的,是不能够随意僭越的。
荣国府本身属于世代袭爵的大家族,贾母作为国公夫人,自然是一品夫人,她可以使用上述所说的妆花缎、貂皮等等珍贵的面料,按照真正的清朝规章制度,贾政、贾琏乃至于王熙凤的服饰是会有一定限制的,但是由于荣国府并未分家,于是还是可以如此穿着的,但是如果说已经分家了的话,这种穿着其实就是违反了礼制的。
而曹公对于女性角色的穿着之上也是下足了工夫,表面上看黛玉和宝钗在穿着之上并无什么差别,甚至于皇商家庭出生的宝钗比起已经是孤女的黛玉穿着更加华丽,但是并非如此,虽然都是贾府亲戚,但是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祖上承袭过列侯,自己也是兰台寺大夫兼扬州巡盐御史,虽然说历史之上并没有兰台寺大夫一职,但是根据书中其他人物的说法,这个官职十分的大,也就是说林黛玉是正正经经的名门小姐,云锦、貂皮对她而言也只不过是日常服饰,但是对于宝钗而言却不一样。宝钗家中虽然有钱,但是归根到底只是皇商出生,古代的商人的地位不高,因而即使名列金陵四大家族,她也是比不上其他三家的,所以宝钗无法使用云锦、貂皮等,这对她而言是违制的。
虽然书中对于服饰面料的使用有着明确的表现,但是也并非是没有纰漏的,比如说袭人回家探望母亲时,就穿了一件银鼠袄子,王熙凤后来又赏了她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刻丝便是缂丝,无论是银鼠还是缂丝,都是袭人这个阶级不能够穿着的,但是她却穿了,这也说明了袭人在荣国府的地位超然,不是一般人能够比的。
除了面料之外,服饰的颜色也有着等级的禁锢,先秦时期就认为红和黑色是十分尊贵的颜色,除了到了唐代,紫色变成尊贵的颜色,只有三品以上官员和亲王才能使用,唐高宗更是直接规定了服饰颜色,什么阶级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自此有了严格的规定,而后各朝各代各朝各代根据实际情况有一些小改动,但不变的是对于服饰颜色的严格规定。
像《红楼梦》之中,就提到了很多种不同的颜色,光红色就有正红、桃红、茜红、海棠红等等,更不用说其他颜色了,而也十分衬托书名的是,整本书里出现最多次的颜色便是“红色”,尤其是在贾宝玉身上,宝玉十分钟爱红色,而且他的红基本上都是正红色,偶尔并非正红色也是与之相近的银红色,而这也表现出了宝玉地位的特殊,毕竟正红色可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够使用的,在古代,红色是尊贵的颜色,整个荣国府里,只有主子们才能够使用,甚至于哥哥姨娘们都不配使用。贾府之中的丫头们虽然因为宝玉爱红而穿红,但是也是穿水红、茜红、海棠红这种偏色,就连受到主子们喜爱的袭人也只能够穿水红、银红等颜色,正红色她是不配穿着的。
服饰一词,有服装自然要有饰物,在古代,佩戴饰物是一件很常见的现象,甚至于佩戴不同的饰物还能够彰显其不同的身份,而在《红楼梦》之中,就有不少的地方提到了饰物,比方说宝黛初见时,宝玉便戴着“嵌宝紫金冠”,而第一次见到宝钗时则是“累丝嵌玉紫金冠”,紫金在古代十分的珍贵,真正的紫金是“金之精者,名为紫磨,犹人之有圣也”,但是紫金在历史之中并没有太多详细的记载,一般都是用铜或者真进来“伪造”紫金,但不管怎么说,其造价定然不菲,尤其是上面还“嵌宝”“嵌玉”,古代男子大多戴冠,但是像宝玉这样的确实少见,属于身份地位的象征。
除了冠之外,整本书中还提到了不少次腰饰,这里就着重讲一下丝绦,古代的丝绦一般是用丝线编制而成的带子,长度大约在三米到三米五之间,偶有例外,主要用途是穿绕在腰间防止下衣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绦之上也会有不少的装饰物品,比如说玉佩等,贾宝玉就曾使用过“五色蝴蝶銮绦”,林黛玉也是用过“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这些丝绦从名字中就能看出十分的精致,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够使用的,这也算得上是阶级的象征。
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红楼梦》中还有不少关于服饰的小细节,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是不得不说,曹公对于服饰文化的了解十分的深入,而且也通过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服饰表露出来了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地位,比如说上文说到的袭人的“越制”衣物便是表现出了她在荣国府主子们心目中的地位,而王熙凤刚一出场时的服饰,尤其是她佩戴的“朝阳五凤挂珠钗”更是表露出了她作为荣国府当家主子的气派和其人物性格的张扬,毕竟凤在古代属于尊贵的象征。
唐代绒服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
据研究者考证,在中唐以前,服装形制是上身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绸带系扎。在天宝年间,妇女还以着男装为时尚。中唐以后,妇女服装日趋肥大,普通妇女的衣领常见的是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富家女子中还流行一种祖领,里面不着内衣,使胸脯袒露于外。当时妇女的下裳主要是裙,其质料、色彩、式样与纹饰具有轻盈飘逸之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妇女对发型和面部装饰尤为重视。当时有半翻髻、高低髻、倭堕髻。河西走廊的女子还流行归顺髻、平番辔、抛家髻、回鹘髻。发髻之上还有金玉簪钗、犀角梳篦等饰物。脸面除了施用铅粉外,还绘饰不常见的翠眉、胭脂。
从敦煌壁画来看,唐代服饰远比这些情况丰富,仅民间服饰就有以下数种:
幞头靴袍
唐代壁画中出现了大量戴幞头、穿窄袖长袍、穿乌皮靴的人物,这是吸收了西域各族“窄袖长身袍”与幞头结合而成的一种新装,是唐代初期最流行的男式“胡服”,到了盛唐时期逐渐为“襕衫”所代替。
幞头是隋唐时期最普通的“首服”,它是从汉晋幅巾、燕巾演变而来。“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已形成定制,隋代幞头多为平顶,二角系额前,二角系脑后。唐初做了一番改进,“以罗代绢,又令重系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新唐书•舆服志》),成为农民、圉人、奴婢、官吏、贵族通用之服。幞头两角形式不一,有垂角、长脚、牛耳、翘脚等形式,随形定名,无一定之规,形式不同,却有时代先后之别。
笠帼半臂
壁画中的舵师、纤夫大半戴笠帽,穿窄袖衫,外套半臂,白布裤,芒履。半臂就是短袖衣,“其式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宋•高承《事物记原》),是适合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服装,也是唐代男女通用的服装。
大袖裙襦
从隋代到唐初,壁画中的皇后、命妇、庶民均著交领大袖襦、白练裙、蔽膝、方头履。有的蔽膝两侧有旒,保持汉晋“袿衣”形式而又略有新意。
窄衫小袖
隋唐妇女又一新装。窄袖长垂,裙腰高束,这就是隋代所谓“半涂”(长袖),贵族庶民上下通用。唐初窄袖与隋代不同,有圆领、交领、袖至腕、长裙曳地,脚穿弓履或高头履,即唐诗中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上阳人》),与西安和吐鲁番出土的墓画、绢画中的宫廷仕女装扮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