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因为家庭出身上中农以及叔叔被划为右派,也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莫言饱看了太多农民的忧伤和苦难,将悲伤与愤怒打扮成无动于衷。我见过对莫言小说最好的一句话评论是:这决非指责莫言没有悲悯”莫言的作品很少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饥饿和孤独是莫言创作的源泉: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

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李一斗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一个荒凉农村,家里人口很多。在五六十年代,物质生活极度贫困,他像小狗、小猫一样长大。上小学时,碰上文化大革命,因为家庭出身上中农以及叔叔被划为右派,年仅12岁的他被视为“坏分子”而被迫缀学,回乡务农。他祖父只不过有几亩地和几头牛,在当时就被划为阶级敌人。文化大革命没结束,就辍学回家劳动,因此他的正式学历是小学五年级。1976年,他参军,离开农村,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童年的悲剧性遭遇,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让他取名字谐音来作笔名以告诫自己,也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成年后,莫言饱看了太多农民的忧伤和苦难,因此更加小心翼翼,将悲伤与愤怒打扮成无动于衷。1984年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了两年,期间写出成名作《红高粱》。1988年他到北京师范大学,走上专业创作道路。我见过对莫言小说最好的一句话评论是:“他笔下的所有人物都不具备同情自己的能力”。这决非指责莫言没有悲悯,相反,喜欢佛学的他,无论言谈还是写作,都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只是不肯露骨而已。莫言的作品很少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尽管他对政治并非全无看法。他的政治观点,常以特别迂回的方式藏起来,这是一个体制内作家的本能。他恪守了自己笔名所规定的法则:莫言。

饥饿和孤独是莫言创作的源泉,农村和农民则是他创作的对象。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是中国先锋派文学的一员,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莫言,这是作家莫言执着坚守的最好回报,也是对中国作家群的极大肯定,更是中国文学事业的巨大胜利!

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的颁奖典礼上演讲《讲故事的人》,演讲里面说了莫言的妈妈希望莫言能做一个文静大方、沉默寡言的孩子,这样少说话会少得罪人,所以起名叫“莫言”。莫言他自己也说了,自己是个爱说话的孩子,跟自己的名字不是很相符。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莫言:讲故事的人(节选)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1985年前后文学发生潮流变化的原因?

1985年前后,中国文学出现了重要的潮流变化,主要体现为文学创作的风格更加多元化、题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真实。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的推出:1980年代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时期,相对于以前,人们享有了更多的自由、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创作方式。这促使了作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学创作。

文化解放和思想解放的逐渐推进:这一个时期的开始逐渐推动了思维和文化的解放和多元化。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创作空间。此外,文学题材的突破,使得文学的表现力进一步升华,更多的情感和感性元素融入文学创作中。

人性思想与批判精神的追求: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人文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思想观念逐渐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流行起来,人们逐渐关注到了身心、情感等复杂的人性问题。同时,对纪实文学和内省,尤其是对历史和个人生命、人性历程的关注与思考逐渐成为文学主流的一部分。

表现艺术的推陈出新:80年代以来,一批新生代作家涌现出来,他们的创作实践追求新的表现艺术和审美标准,提出了“写实主义”和“现代性”,并通过自身文学实践开创了一批代表当代文学水准和特征的文学形态。

总的来说,上述原因促使了中国文学在1985年前后发生了潮流变化,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较为真实的趋向,给中国文学发展打开了一扇崭新的视野。

寻根文学的特点是什?

寻根文学的特点:

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

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突人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 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批判、对人类理性天空的向往。尤为重要的是寻根文学虽然也写民俗,但并不停留新旧民俗的斗争上。

我认为陈忠实最好?

第一路遥,诗人作家,烂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佳合体。逆文学潮流而爆发了平凡的世界,轰动文坛,轰动了读者,这本身就是对文学本身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没有厚积,何来博发?没有深思,哪有独醒?他第一次以全景式手法,史诗般的规模,来描写黄土高原的十年变革。同期,贾和陈都没有如此的成就,陈忠实后有白鹿原,贾至今没有类似可比拟的。其作品影响力和现实教育意义其他二人无法比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路遥基础扎实,底蕴丰厚,笔力深刻,语言烂漫优美,思想深刻。其文学造诣空间潜能大,一个作品上一个明显的台阶,其早逝并不是尊重逝者而拔高其成就的缘由,而是戛然终止了其飞速的上升脚步,消亡了其无限的文学潜能。

第二陈忠实,农民作家,其语言文字功底和写作技术较其他二位稍逊,但勤能补拙,勤耕不屑,算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作家,情理之中的收获意料之外的优质,一部不朽的白鹿原轰动文坛,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语言忠诚朴实,叙事性和路遥相当比贾丰韵,思想性功能比其他二位稍逊,将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和黄土高原很好的糅合在了一起。

第三贾平凹,商业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寻根题材的还是轰动一时的废都,都有明显的文学思潮的痕迹,都迎合了大多读者的期待视野,走的是顺风顺水的路子,他对社会和文学本身有着很务实的思考,并将二者很好的结合,不光是个作者,更是个文学玩家。其作品叙事性不强,更注重精神引导的功能,在每个作品的背后,我们都能看到作者的思想在引路,我们由衷赞叹的不光是作品本身,而更是作者熠熠生辉的精神思想力量。

我很赞同一位惊为天人的读者总结,他们三人代表了陕西,路遥代表了陕北的苦,陈忠实代表了关中的实,贾平凹代表了陕南的鬼,真是精辟无比的结论。

当代乡土文学作家?

最喜欢莫言,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其中《生死疲劳》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真本书讲的是一个被冤杀的地主,通过轮回分别投抬到了驴、牛、猪、狗、猴身上。而以这些动物的视角观察着五十多年来的喧嚣热闹但又充满苦难的历史。最后主人公头抬到了一个大头婴儿的身上,讲述着他作为牲畜时的种种离奇的故事,以及西门闹和蓝解放一家五十年的悲欢故事。

与其他的乡土文学不同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以人的视角,来看待和经历五十年的变化,而是通过佛法里的六道轮回,用动物的眼光去看待整个世界,相比较其他的乡土作品,可能就是好玩在了这里吧。

小说《生死疲劳》带有东方神秘主义的魔幻色彩。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而这类作品最直接的效应就是解放了文章的思想,把我们过去认为不可以写到小说里的一些东西也写到小说里去了,过去认为不可以使用的一些方法也使用了。也就是说,《生死疲劳》中用类障眼法的地方甚多。以真为假,借幻写真,真假莫辨,以批评“胡说八道”的姿态进行更加“胡说八道”的超验想象和自由叙事,实现了对于现实主义的艺术突围。

作家阿城的寻根意向最集中的体现在他的三王系列上?

三王系列是《棋王《树王》《孩子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