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中国陆军代表作品

胸前写着兵和勇的清兵到底有什么区别?发挥到极致应该是满人进京以后的清朝了“他的作品受到全国各地很多书法家爱好者的喜爱谁能给推荐一下北京题材的片子,表现北京人生活的京味儿电视剧,多年来那些经典的北京风味电视剧吧,是多产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最早叫响的一部剧,刘慧芳、宋大成、王沪生的故事被那么多老百姓津津乐道。李娜演唱的《好人一生平安》歌名。...

中国陆军代表作品,胸前写着兵和勇的清兵到底有什么区别?

其实“兵勇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初步的形成,兵勇是国家的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古代各个封建王朝都格外注重兵勇的重要性。春秋时期诸侯国军队由士族和农民组成,这便是最早兵勇制的雏形。随着历代征募兵制度的变化,陆续有了兵农合一,全民皆兵等募兵制度。“兵勇制”的征兵好处在于有事召集,无事归田,国家少了养兵费用,用当今的话叫“节省了军费开支”。真正的将“兵勇制”发挥到极致应该是满人进京以后的清朝了。都知道满清的兵源分别由“八旗兵”和“绿营兵”组成。最初的“八旗兵”由纯满人组成,是世界上最强的骑兵部队,虽然人少,但战斗力很强。由于战事之需“绿营兵”是由汉人组成。这两个兵源单位所担责任分别是“八旗兵”相当于现代的卫戍部队,“绿营兵”则等同于当今的正规部队或嫡系部队。再说“勇”,表面上看此“勇”类似于当今的地方部队,或者是民兵组织以及近代历史上的“民团”。与兵的“孝忠于皇上,听令于朝廷”相比,“勇”只是忠于自己的将军,并不直接效忠于皇上和朝廷。从勇营官兵只是忠于自己的长官来看,勇营应该属于地方势力的私人武装,相当于近代的军阀势利。(图片来自网络)

王光胜作品?

王光胜(艺名:墨缘),

生于1960年,河南省新乡市人,自幼喜爱书法,1979年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获战斗英雄称号,1996年在广东参加红色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拍摄,扮演伟人刘少奇的角色,1999年十月一日国庆50周年大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陆军方队带队,后转业到地方政府工作,数年来工作之余一直苦练书法,他的作品受到全国各地很多书法家爱好者的喜爱

谁能给推荐一下北京题材的片子?

表现北京人生活的京味儿电视剧,在八九十年代曾经精品频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经过多年沉寂之后,这些年又有多部京味剧出现,比如《芝麻胡同》、《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等,那种北京口味的方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道,让人仿佛又回到曾经的年代。

不妨盘点一下,多年来那些经典的北京风味电视剧吧。

《四世同堂》,1985年

看过这部剧的,现在差不多都在40岁以上,很多年轻人只是听说而没有看过,或者看过多年后黄磊、蒋勤勤的版本。两相比较,这部老版要经典很多。现在看这部剧,画面已经破损不堪,不过要盘点京味儿电视剧,它是不容错过的。

在乱世之中住在小羊圈胡同的这些人们,或抗争,或苟且,有人被屠杀,有人被逼疯,胡同发生的一切,也是整个民族众生的缩影。

这部剧根据老舍原著改编,林汝为编剧执导,邵华、郑邦玉、李维康,周国治、李婉芬等演员出演,是多产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最早叫响的一部剧。不管是编剧、表演,这部剧都堪称经典。另外老艺人骆玉笙演唱的那首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现在听来还是悲愤有力。

《渴望》,1990年

现在看来,这部长达50集的电视剧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九十年代初,它是绝对引发万人空巷的剧集,刘慧芳、宋大成、王沪生的故事被那么多老百姓津津乐道,关于人性的善恶和无奈也成为社会争议的热点。李娜演唱的《好人一生平安》歌名,成为那时候人尽皆知的流行语。

这部剧也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作品,《渴望》这部现象级的作品,也让这个中心成为那段时期精品好剧的保证。冯小刚、赵宝刚、郑晓龙等很多人,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从演员来说,其实扮演慧芳的凯丽并不是北京人,因此说话北京味儿并不浓,倒是其中的刘大妈说话最老北京,不管快言快语的台词还是刀子嘴豆腐心的性格,都是老北京的味道。

《编辑部的故事》,1991年

在一部《渴望》把全国人民整哭之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导演说,还应该拍一部剧把全国人民逗笑,于是《编辑部的故事》随后推出。

编辑部这个地方选得非常巧,它本来就是观察世间万物的窗口,因此各色人等就像走马灯一样出现在这里。剧中三个主要人物都北京味道浓厚,李东宝、戈玲和余德利。

葛优扮演的李东宝就不用说了,正是在剧中的表演,让他其后成为冯小刚的御用男主,演绎出一个接一个北京男形象,就说侯耀华扮演的余德利,那也绝对是中国电视剧史上一个经典人物。你可以瞧不上这些年侯耀华的做派,但不能否认他在此剧中绽放的光芒。

直到现在,这部剧中的很多台词还是会被网友找出来,针砭一下最新的社会现象。

《过把瘾》,1994年

这是中国最早的偶像剧,那时候的王志文和江珊绝对是很多年轻观众心目中的偶像。按理说他们两人都不是北京人,但由于表演到位,尤其是剧本写得有味道,两个人还是赢得了观众最大的信赖。

这部剧是根据王朔的两部小说改编而来,导演是在《四世同堂》中扮演老二的赵宝刚,这也是他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剧。刘欢为这部剧献上了主题歌《糊涂的爱》。

《过把瘾》只有八集,最早一轮播出安排在深夜,按理说那时候中国老百姓睡得都早,基本没有什么夜生活,但这部低调出炉的剧还是火了,尤其王志文从此一发不可收。

《我爱我家》,1994年

这是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由于英达是北京人,对北京人的生活最熟悉,编剧梁左也是从胡同里长大的人,对这方面题材也最为拿手,于是这部剧就瞄准了北京三世同堂的日常生活。

从演员来看,宋丹丹、杨立新、梁天、关凌也都是北京人,尤其是宋丹丹,在话剧舞台上演过很多北京人角色,对人物状态的把握非常准确。来客串的明星也有包括北京人艺老演员在内的很多北京演员,因此这部作品的北京味道也非常浓厚。

这同样是一部神剧,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总是可以用剧中的台词调侃一番。

《无悔追踪》,1995年

其实这是一部谍战剧,但创作者并不因为它的题材本身吸引人,就忽视了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恰恰相反,这部剧中的各种北京市井人物,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哪怕是街头开饭馆的,开理发店的,一个个北京风情小人物也都富有性格,说话办事让人印象深刻。

王志文扮演知识分子,说话办事北京风味不算太浓,另一位主演刘佩琦本人就是北京人,尤其编剧又为他写了那么多的妙趣横生的北京土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那么恰如其分。

这部剧第一时间播出时引发的反响并不算太大,多年后人们才发现它是一块璞玉。

《小井胡同》,1996年

与《无悔追踪》的年代感相似,这部剧也充满者长久年代的沧桑感,讲述了北京南城的一条小胡同中的几十个普通市民,从解放前到其后30多年里命运的沉浮,陈宝国、王姬、谢钢等北京演员担任主演。

最早看到这部充满京味京腔的观众,以为这是老舍的作品,其实它的编剧是李龙云。像老舍一样,李云龙对北京文化也有透彻的领悟,对北京民俗有深入了解,因此剧中人物才那么幽默好玩儿,韵味独到。

《梦开始的地方》,1999年

这是一部很有情怀的剧,导演是后来执导出《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叶京。和王朔一样,叶京也是北京大院子弟,对于过去的环境和生活充满眷恋,于是自传体般拍出了这部剧。剧中演员包括李雪健、张涵予、陶虹、丁志诚、刘蓓、傅彪,都是出演京味剧的出色演员。

剧中的少男少女们少年不知愁滋味,追逐于北京什刹海冰场,酣畅在莫斯科餐厅,逐步走入社会,走向百态人生。

《一年又一年》,1999年

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电视剧,就像后来郑晓龙拍摄的《金婚》一样,用一集表现一年的内容。

从1978年开始,一年一年翻过来,从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切入,大背景则是一些国家大事,比如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海经商、出国热潮、下岗再就业,包罗万象。非常巧妙的是,剧中的父亲是一位电影院放映员,观众可以通过当年放映的片子,回想起那个又远又近的时代。

《大宅门》,2001年

一部中心云集的大制作高清剧集,与此前大部分北京风味剧不同,它表现故事更为久远,而且剧中人物并非原来的小人物,而都是非富即贵的比较大的人物。但由于人物性格突出,尤其请来的演员表演精湛,在当年掀起收视热潮,而后又拍出几部续集。

导演郭宝昌与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交情深厚,因此这部剧除了陈宝国、斯琴高娃等演员,还请来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助演,阵容空前。

《空镜子》,2002年

这是导演杨亚洲的成名作,多年之后再看还是充满人情味道。从表演来看,许亚军的戏北京味道最浓,陶虹尽管并非北京人,但她从出道就开始出演北京剧,因此对北京人物的把握越来越娴熟。

再加上他们住的那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还有每天经过的白塔寺胡同,以及街上公交电车的车来车往,都是北京的独特味道,冬天的味道。

《五月槐花香》,2004年

全剧表现的是老北京琉璃厂一带的故事,尽管张国立、王刚、张铁林、苗圃等几位主演并不都是北京人,但由于编剧邹静之所写的人物都非常符合老北京人的性格,因此这部剧一亮相,还是吸引力很多观众的眼光。

这部剧还有民俗方面的顾问,那就是后来名声大噪的马未都。全剧表现出的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沉浮,让人感叹。

《动什么,别动感情》

这是京味儿女作家赵赵的编剧作品,主演是陶虹、张涵予、李乃文、代乐乐等演员。

这部剧挑选的演员,说起话来北京味儿都特别浓,尤其博得年轻观众的喜欢。编剧赵赵是那时候的女王朔,写出的台词又逗又狠,剧中的很多金句,后来也从很多观众的口中说出。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2006年

又是一部叶京的作品,它没有能在卫视播出,大部分人看到它都是通过DVD碟片。比起《梦开始的地方》,它讲的故事更完整,也更残酷。

佟大为、文章和白百何通过这部剧,被更多观众记住,后来开始大放异彩。

可亲可爱的北京小人物故事

这些年的京味电视剧,基本就是靠已经是老演员的何冰撑着了,比如《芝麻胡同》、《情满四合院》、《传奇大掌柜》等剧。其实在上面提到的《我爱我家》、《空镜子》、《无悔追踪》中,也都有何冰年轻时候的身影。

另外由于何冰的口音和台词把握非常具有北京气息,看一下他的表演史,差不多就是京味电视剧的发展史,比如上面没有提到的但同样具备北京气息的剧《海马歌舞厅》、《北京深秋的故事》、《北京爱情故事》、《闲人马大姐》、《我这一辈子》、《浪漫的事》等等都是如此。

京味电视剧表现小人物的故事居多,他们有着老北京人的热情随和,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有着各种小缺点,但大都是可亲可爱的好人。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你最喜欢哪首胸怀宽广?

谢谢好友邀请!我觉得我更喜欢毛泽东诗词,比如:《长征》和《沁园春~雪》: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冯塞克特著作?

代表作品:《陆军改革建议书》

汉斯·冯·西克特——德国国防军之父

德国军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德国陆军参谋总长。战后成为改组德国陆军的中心人物。1920~1926任国防军总司令。1926年晋升一级上将,旋退出现役。1933年5月来华访问,提出《陆军改革建议书》,引起蒋介石注意。次年再次来华,受聘为蒋介石政府的军事总顾问,为蒋介石"围剿"红军出谋划策。并对促成德国对华军事贸易发挥重要作用。在华不到一年因病辞职回国,1936年卒于德国。

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出生于1866年,贵族出身,他是一个普鲁士将军的儿子。1885年起就在亚历山大皇帝近卫掷弹兵团服役。19岁时即被升为步兵团军官。他有文学方面的特长,而且在体育方面曾获得过名为"Abitur"(类似"体育健将"之类)的非同一般的称号。

在1889年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后调入参谋本部服务,此后官运亨通。一战开始时,塞克特任第3军团参谋长,他与魏采尔在法国北部作战成功,被调到新成立的11军团任参谋长。

1893年与多萝西·法比安Dorothea Fabian结婚,婚后无子女,但夫妻感情很好。两人一起游历了英国、地中海周边国家,遍访名胜古迹和自己感兴趣的人物。

冯·西克特为人谦虚,的确可以用高风亮节来形容。他拒绝过退役时的元帅晋升,身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而停留在陆军一级上将的军衔上(这使很多人对希特勒在40年一口气封了12个元帅非常不满〕。但与二战时某些将领不加上军衔人们就毫无所知不同,光凭冯·西克特这个名字而无需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头衔就已经在世界军事史上掷地有声。被尊称为"二战德军之父","革命化"之前的德军被叫做"冯西克特的军队",难道还不能体现出他的地位吗?

光荣三国志系列游戏中?

个人觉得最新的三代都各有春秋。

三国志11是平面战略型的游戏,除了可以顺着中国的大好河山一路前进外,还可以在地图格设置自己的战略战术要塞和武器,可以很好地模拟好多战争,人物都有很多独特性,比如内政型和军事型,总的来说较为完整。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内政发展过长,后期仰赖兵力,小国想好好崛起很难。统一用时最长,而且要求非常精细。

三国志12,较为强调武将个人的作用,包括战法和秘策。主要集中在战场作战上,更为精细,配合战法和秘策可以在战场上创造很多不可能,比如本人最强的一次用5万消灭了对面50万。在战术上有很大突破,对抗性尤为激烈,而且可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内政太单一,前中期对抗尤为激烈,而后期主要靠一两场大仗就能分出胜负,然后一马平川。并且缺乏三国志11的战略布局和即时战场布置。

因此到12发布后,喜欢三国志的人群一分为二,喜欢11的继续开发11mod,或者制作类似李云龙的抗战剧本,相当有意思。喜欢12的也不甘示弱,除了有线上排名赛外,还有各种可以武将连携和战法扩大的mod,比如武侠类剧本,或者自己编剧本和战法人物。统一时间最短,要求短暂的集中,尤其是关键性的主力决战。

到了13,重点放在人物培养上了,有各种各样的系统,比如武将、刺客、商人、官吏和执政等等。还有亲子系统,在融合11和12时试图达到平衡,很可惜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既没有达到11的期待,也没有12的简洁。尤其在军事战争时不能控制内政,所以要么选择不亲自指挥要么亲自指挥而委任都督管理内政。一旦亲自指挥拖得时间太长,将陷入好几个月的空挡期,而且兵力只能返回原城市感觉太机械了。不过要是把三国志13当成角色扮演,其实也别有风味,比很多单机和网游都好得多得多。不过总体上,还是感觉专精于11或者12更有成就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