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仰韶文化代表作品简笔画

最早的龙的形象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化遗址和铜器中,殷商古人蒸锅的秘密?这件青铜器毫无疑问一定是用来蒸煮五谷杂粮等食物的“研究小组先是取下青铜”而同时期殷墟墓葬里面的普通头骨。说明墓葬里的普通头骨与青铜,既然证实了商朝人蒸煮人头。...

仰韶文化代表作品简笔画,我国最早的龙的形象出现在什么时候?

最早的龙的形象出现在先秦时期。因为在中国古代,龙是一种被广泛崇拜和祭祀的神兽,古代文献中也有大量的关于龙的记载和描述。而据考证,最早的龙的形象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化遗址和铜器中,如战国时期的秦铜车马驾龙、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龙纹、西周晚期的青铜龙虎饰、商朝时期的鼎钮龙纹等。这些都是最早的龙形象,起源于先秦时期。此外,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特殊,代表着权力、荣耀和好运。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的形象一直被广泛使用,并逐渐演变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中国有哪些比较诡异的出土文物?

殷商古人蒸锅的秘密?

今天我们来说一种商代的诡异青铜器! “甗”(yan)

妇好三联甗

这个青铜器叫“甗”,是商代时期的蒸食器,好比现在的蒸锅,

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部分被称为“甑”,好比锅具,下面部分被称为“鬲”,是空心的,使用时,“鬲”填满水,然后在下面生火,“鬲”与“甑”之间有篦子,然后在“甑”里面放上需要蒸的物品,简单点说就是最下面生火,中间有水,烧水产生蒸汽,蒸熟最上层容器里的东西,原理与现在的蒸锅大同小异,这件青铜器,一个“鬲”上面装了三个“甑”,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故得名:“妇好三联甗”,这是商代独有的,既然这东西和蒸锅工作原理相同,那它的用途是不是也和蒸锅一样,用来蒸熟食物呢?

起疑?

一开始专家和学者都认为,这件青铜器毫无疑问一定是用来蒸煮五谷杂粮等食物的,直到上个世1984年,另一件单体“甗”的出土,让人对这一观点产生了怀疑,84年河南安阳的殷墟,出土了这样一件被砸扁了的单体“甗”,观察这件青铜器,里面好像还装着某种东西,仔细一瞧,没错是一颗人头,由于变形,这颗人头已经被死死地卡在里面了,动弹不得。

15之后1999年,也是安阳殷墟,又发现了一件青铜“甗”,这次没有砸扁,里面还是装着一颗人头,这次的发现,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专家组开始着手研究这青铜“甗”里面为什么装着人头,商朝人难道真的吃人么?

求证!

研究小组先是取下青铜“甗”里面的头骨的一小块,在进行取样时,发现小块头骨分离边缘非常平整,

而同时期殷墟墓葬里面的普通头骨,取样时边缘都非常粗糙,有毛刺儿,说明墓葬里的普通头骨与青铜“甗”里面的头骨在物理性质上有区别。

最后经过化验发现,青铜“甗”里的头骨存在大量钙质流失情况,由此发现“甗”里的头骨不是不小心滚落进去的,而是被人刻意放进去,并进行长时间蒸煮,导致大量的钙质流失!既然证实了商朝人蒸煮人头,那被蒸煮的人是谁呢?经过观察发现,这两个头骨的眉弓、乳突以及枕外隆突不发达,而且颧弓比较细,说白了就是线条比较柔和,通过人类学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个女人,然后又通过观察牙齿的发育和磨损情况。

发现这个女人被杀时应该在15岁左右,那为什么要蒸一个15岁的少女的头颅呢?后来专家少女牙齿进行了锶同位素鉴定,是一种通过对骨骼中锶含量分析,确定大致生活区域的分析法,经过与殷墟里其他头骨的牙齿锶同位素比例对比,发现锶含量比例完全不同,得出结论,他不是河南人,那她到底是哪里人呢?后来专家又对牙齿做了氧同位素测定,是一种通过测定氧16和氧18含量,来确定是否长期生活在靠近大海地区的测定方法。

对比殷墟其他骸骨,发现少女牙齿内氧18远远大于这些人,确定少女生活的地方比河南更靠近大海,也就是河南以东,推测应该是安徽一带人,为什说是安徽呢?先说这两个青铜“甗”,所处年份是殷墟四期,也就是殷商快灭亡时,就在当时,殷商曾出兵从安阳出发一直打到安徽六安,打了一年,最后大胜回朝。

所以这个少女很有可能就是当时抓回来的俘虏,时间地点都能和前边对上,抓回俘虏,斩首,蒸煮!那最关键问题,蒸熟后他们吃了么?

谜!

15岁少女头颅蒸熟后是否被吃了,截止目前,没找到任何直接证据,上世纪美国专家在调查印第安人遗址时

发现了一泡印第安人留下的屎,你没听错就是屎,不过应该是屎干了,在这泡屎里美国人化验出了人类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通常实在肌肉和心脏存在,他不会在消化道自我产生,只有在人食用了这些东西后才会出现在消化道,肠道然后在通过粪便排出,所以可以说明这泡屎的主人在死之前的大约48小时内吃过人,这就是直接证据,而殷墟并未出土此类物品,所以这个15岁少女是否被吃,可能永远也无人知晓了!商代是否真的会有吃人的习俗,你觉得呢?

我是大雄,欢迎关注好奇书签!

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是我国规模最大,“国宝”珍藏密度最高的两所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设有展厅48个,馆藏文物达到100万件,时空跨越了原始社会到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各个历史阶段,是我国馆藏文物最丰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我们历史课本中大名鼎鼎的金缕玉衣、四羊方尊、后母戊大方鼎在这里都能找到。

下面且听土鳖君盘一盘那些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中的“国家宝藏”。为了方便起见,土鳖君就逐朝代列举一件“稀世珍宝”。

先秦珍宝

新石器•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玉龙于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出土,材料质地为岫玉,是新石器时期玉饰的代表文物之一。

此龙,通体墨绿色,体卷曲如“C”字,直径2.3~2.9厘米。玉龙头部较短,吻部向前伸,略有上噘,颈部有一撮长毛,略微上弯,显得鬣鬃飞扬,威风凛凛。据专家考证,此龙应该是祭祀的礼器,是我国“龙图腾”崇拜的起源之一,因此被称作“中华第一龙”。

新石器•仰韶文化•鹰陶鼎

鹰陶鼎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为新石器后期陶制祭祀礼器。

此鼎,高35.8cm、口径23.3cm、最大腹径32cm,以一只伫立的老鹰为造型,鹰目圆睁,鹰鼻弯曲锐利,鹰体肌肉丰满有力,看上去威风凛凛。但工匠巧妙的将鼎口设置在伫鹰的两羽之间,好似背负着一口大锅,看起来凶萌凶萌的。

此鹰由太平庄农民殷思义从地里挖出,做了一年鸡食盆后,上缴在附近考古的北京大学历史系。

夏•齐家文化•重轮星芒纹铜镜

重轮星芒纹铜镜于1975年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出土,属于夏晚期青铜器。

此铜镜直径仅有6cm,桥纽为椭圆形,背面纹路由三角形和直线组成,形似“叶脉”,据考证可能与当时的太阳崇拜有一定的关系。

齐家镜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镜,是我国由石器时代转入青铜时代的标志之一,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镜”。

商••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于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属于商晚期青铜礼器。

此尊边长52.4cm,高58.3cm,重量34.5kg,长颈圈足,饰有夔龙纹、蕉叶纹和兽纹。最为精美的是尊的四角各装一只惟妙惟肖的羊头,羊头中间还有一只活灵活现的角龙。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此尊出土后曾摆放于时任国府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将军的书桌上,在长沙会战转移途中被日军炸成20多块,建国后经1年的修复才得以复原。

商••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殷墟遗址出土,属于商晚期青铜祭器。

此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立耳折沿,方腹四足,以鱼纹、云雷纹、饕餮纹、凸弦纹、蝉纹为主要装饰纹。鼎腹之中刻有“后母戊”三字,笔画细致清晰,圆润饱满。

此鼎高大雄壮,威武挺拔,是我国最重的青铜器,是绝对的“国之重器”。

此鼎出土后,曾因担心被日军所掳旋即被埋入地下。抗战胜利后运送南京中央博物院。新中国成立10年之后被国博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

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于1849年在陕西郿县礼村出土,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

此鼎是周康王时期一位名叫盂的大臣所做,同时出土大、小二盂,小盂鼎在出土以后已经遗失。

大盂鼎高101.9cm,口径77.8cm,重153.5kg。铭字291个,以纪念盂受周康王训诰之事。此鼎圆腹三足,以云雷纹为底,以饕餮纹为饰,样式古拙,端庄。腹内铭文笔画苍劲周正,开中国书法之先河。

大盂鼎出土之后先后被左宗棠、潘祖荫等名人收藏,新中国成立后由潘氏后人捐献给国家。

大盂鼎与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大克鼎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毛公鼎,联袂为“海内三宝”。

另外,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著名先秦国宝还有商妇好鸮尊,商人面鼎、商妇好青铜偶方彝、商龙虎纹青铜尊、东周王子午鼎等等,由于篇幅关系土鳖君就不一一展示了。

秦汉珍宝

秦•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相传是在山东省枣庄市出土,抗战时期由郭沫若在重庆市古玩市场地摊上发现,是秦朝颁发给阳陵驻军将领的调兵信物。

此符长8.9cm,宽2.1cm,高3.4cm,呈卧虎型,可一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12个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意为这枚符的左半在阳陵军中,右半在天子手中,左右合并才能调兵遣将。

值得一提的是,阳陵虎符是目前发现的秦虎符中唯一一枚“右在皇帝”的节符,可以推测出此符为始皇帝一统六合之后分发的兵符,对研究秦朝军事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西汉•中山怀王金缕玉衣

中山怀王金缕玉衣,于1973年在河北定州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为西汉玉质冥衣。

该玉衣长182cm,由1203片玉片和2567g金丝连缀而成,共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袖筒、手套、裤筒和脚套等部分,为典型的西汉风格玉柙。

金缕玉衣大约出现于文景时期,是两汉时期最高级别的殓服,只有王以上的贵族才被允许使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金缕玉衣。

西汉•鎏金熊形铜镇

鎏金熊形铜镇,于1926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出土,是西汉时期铜鎏金生活器。

在魏晋之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为了避免起身落座时将席角折卷,一般会将席镇压于坐席四角。汉朝的席镇多以铜铁为材质,以虎、熊、龟、蛇等动物为题材制作。

此镇为西汉兽镇,高5.2cm,黄铜材质,表面鎏金,工匠将其做成憨态可掬的吉熊蹲踞式样,圆滚可爱,在实用的同时又给家里带来了些许的活泼之气。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击鼓说唱陶俑,于195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东汉陪葬明器。

此俑,高56cm,泥质灰陶材质,为头戴帻巾,怀抱扁鼓的俳优正在引吭高歌的形象。

喜观陶俑您会发现,艺人的表演似乎进入高潮阶段,他单腿蹲在地上,右腿弹出,眯缝着双眼,额头上因开怀大笑而挤压出数道皱纹,神采飞扬,活灵活现,引人共鸣。其制作匠人技艺之高,手段之妙,可称为“汉代第一俑”。

三国•吴•青瓷羊形烛台

青瓷羊形烛台,于1958年在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出土,为孙吴青瓷生活器。

此台,长30.5cm,高25cm,为一只昂首张口的跪羊造型。仔细观察您会发现,羊字通“祥”,古人多用羊作为家居装饰物,以示吉祥如意。此羊为太湖流域的湖羊,身躯肥壮,背毛丰茂,双耳紧贴头顶,显得形态温驯安详,为不可多得的东吴瓷塑精品。

两晋南北朝珍宝

西晋•吕氏砖

吕氏砖,传为1918年前后在安徽省凤台西北乡顾家桥出土。该砖呈长方形,长34.8cm,宽17.3cm,高5.8cm。正面阴刻章草书法“咸宁四年七月吕氏造,是为晋即祚十四年事,泰岁在丙戌。”

据清末金石家邹安考证,吕氏为陈留郡守,此砖为吕氏为其妻所造墓庐的铭砖。

章草为隶书的草写,为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书法飘逸流畅,颇有陆机《平复帖》的风采。

北朝·马首鹿角金步摇

马首鹿角金步摇,198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金质女性头饰。

此步摇以金为主要材质,松石、珍珠为点缀装饰之物,高16.3cm,重70g,基座是一个马首的造型,基座往上分出鹿角型枝杈,枝杈的末端则是金质的叶片。

步摇,是我国最传统的女性头饰,起源于西汉,流行至当今。其因插于发髻之上,随步伐而摇动而得名。汉族女性的步摇多以“龙、凤、鹤、云”等祥瑞为主要造型题材,而北方少数民族女性的步摇则多以“马、羊、鹿”等草原上常见的动物为造型题材。

隋唐五代珍宝

隋·赵州桥石板栏

赵州桥石板栏,于1953年修复赵州桥时在洨河河床中出土,为隋文帝时期石质建材。

此板,长212cm,宽84.5cm,两面雕龙为饰。前面双龙前爪互推,回首望尾,做呼之欲出之状,活灵活现,灵动异常,背面两龙石板四爪撑地,龙身相互绞缠。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又名安济桥。隋文帝开皇末年,有工匠李春建成。全桥只有一个跨度为37.037m的大拱,是世界现存最古的大型敞肩石拱桥。曾入选过《小学语文课本》,被称作“人在苍龙背上行”。

唐·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

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于1972年在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为唐太宗时期陶制明器。

此俑高37cm,长27cm,唯一鹰奴持苍狩猎的造型。绞胎是一种唐朝才出现的制陶工艺,是将两种颜色不一样的黏土混合搅拌在一起的工艺,因而绞胎陶器有种绚丽的大理石纹理。由于工艺复杂,绞胎工艺很少用于陪葬的陶俑上,此尊狩猎骑马俑是皇室出品,是不可多得绞胎陶俑精品。

五代·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身世颇为传奇,他于1994年5月被盗自河北省曲阳县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中。2000年这块镇墓石刻流落到纽约的文物拍卖会上,后经多方交涉,才得以返回祖国。

此石刻,高113.5cm 宽58cm 厚11.7cm,为一持剑穿甲武士造型,他头顶祥鸟,足踏卧兽,神态庄严,衣袂飘扬,威风凛凛,为五代石刻中的精品。

南、北宋元珍宝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传世品,宋徽宗时期宫廷瓷质陈设器。

此盆,高14.4cm,最大口径24.5cm,盆内为青釉,盆表为玫瑰紫釉,为四瓣海棠花造型,是北宋宫廷所用。

钧瓷,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宋徽宗之后的历代帝王将钧瓷钦定为御用瓷,只准皇家使用,只准皇家所有,民间不能私藏。远在在宋朝时期就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盛誉,是我国瓷器中珍品中的珍品。

南宋·文天祥《谢昌元座右辞卷》

《谢昌元座右辞卷》,传世品,南宋晚期草书书法作品。

该卷,宽36.7cm,长335.7cm。共71行596字,钤“文天祥氏”朱文印。在书卷的卷首有乾隆帝行书“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铭”题签以及钤有“内府鉴藏”、 “神品”、“乾隆宸翰”印鉴。卷后有元蒋岩、明万韫辉、郝智、廖驹、程启充所书的跋文以及谢源小楷书谢昌元《行实》。

文天祥,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这篇《辞卷》,笔势疾迅,瘦劲中带有清秀,豪迈中又暗含俊逸,既有书生之骨气,又有文人之尔雅,是草书中的珍品之作。

元·延佑三年铜壶滴漏

延佑三年铜壶滴漏,传世品,为元仁宗时期铜制计时工具。

此漏,通告264.4cm,由日、月、星三壶和受水壶组成。四壶由上至下一次安放,壶中之水按照恒定的匀速依次滴下,最下面的手水壶中安置一个带有浮舟和刻度尺的木板,随着壶中的水位变化,可以读出石刻。

铜壶滴漏一般为单只壶漏,罕有复式形制,此漏为我国发现的历史最久远的复式铜漏,在是我国古代授时科技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明清珍宝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于1957年10月20日出土于明定陵,为明万历年间皇后参加重要场合佩戴的大礼帽。

此冠,总高48.5cm,冠径23.7cm,重2.32千克,采用了花丝、点翠、镶嵌等传统技艺,共镶嵌红宝石、珍珠5000多颗。凤冠的主体由髹漆细竹丝扎成,面料为丝帛,前部饰有九条五爪金龙,龙的下有和冠后部共有九只点翠飞凤。龙凤口中各衔着珠滴,随步伐的移动左右摇晃,起到步摇的作用。冠上还饰有点翠如意云片,红蓝宝石、珍珠做成的博鬓、璎珞、珠钿等饰物,看上去金翠辉映,富丽堂皇,精美庄重。

清·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

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传世品,为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瓷质装饰品。

此尊,高31.3cm,口径25.1cm。敞口、鼓腹、圈足,颈部有白色燕耳。尊体为霁青釉,其蓝宛如深海,璨若蓝宝石,深沉古雅,稳重内敛。尊身上用金彩绘出蕉叶、缠枝莲等纹饰,下部用粉彩绘出荷花、莲蓬和连珠,让瓷尊看上去富丽堂皇又不落入俗气。霁蓝釉代表着“海”,燕耳谐音“晏”,荷花纹谐音“河”,绿色的莲蓬代表着“青”,有着“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美好寓意。

现代文物

民国·《溥仪退位诏书》

《溥仪退位诏书》,传世品,为清朝末年文档。

此诏,为1912年2月12日,由时年六岁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所颁,由清末著名状元郎、政治家、书法家、民族实业家张謇所拟,诏书的主旨主要有三点:1.变国体,由封建制改为共和立宪制;2.交政权,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权;3.变国民,由大清帝国变为中华民国。此招的颁布,宣布了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正式灭亡,中国正式走向共和。

当代·《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油画,传世品,为当代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创作的大尺寸油画作品。

此画,长4.05m,宽2.3m,共有11位领导人入画,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画面热烈而明快;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描绘,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完美的再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经典历史时刻。此画由时年37岁的董希文根据影像资料,历时1年绘制完成首稿, 后来经历了3次修改后才变成最终的展出版本。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点关注,不迷路。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好玩的时候才刚开始。

艺术有没有贵贱之分?

艺术是否有贵贱之分?自艺术诞生之日起至今,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应当说,就艺术的本质而言,没有贵贱之分。美术源于生活,艺术又回馈生活。每个人都有创造艺术的权利和自由,每个人都有欣赏艺术的权利和自由。

艺术是高雅的,让人欣赏,特别是人体艺术让人感受到了人类的崇高,美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是世界人的精神追求。艺术是一门需要天分、审美、灵感和表现的科学技术,不然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大师了,这个和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选择用人类已有的艺术形式,如中国画、油画、水粉画等进行绘画,用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美声唱法、民族舞蹈、芭蕾舞、街舞等表达情感的自由意志是不同的,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爱好者,比如在艺术领域里是艺术大师的人,在人工智能编程领域里,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但是从现实和辩证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尤其是阶级社会,任何与价值有关的事物都分贵贱,至少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都会有好坏、高低和贵贱之分。公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个体对于人、事、物的不同认识,理解和期望,不能代表全社会。

艺术,准确的说,有高雅与通俗之分,并无贵贱之分。以贵贱来为艺术盖棺,完全是毫无说服力的空谈。某种艺术是否高雅或流行,与艺术的本质无关,而与艺术的形式有关,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欣赏人群的多少,二是欣赏难度的大小,三是艺术本身的影响力如何。

当经济利益驱动的时代来临时,试问还有多少人真正在从事艺术?也许他内心深处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商品还是艺术,一个好的艺术品,有了一部分人对钱的看法,就可以变成一堆所谓铜臭的钱,或者成为权利交易的牺牲品。

在艺术家眼中,自己的作品是无价之宝,即使卖出20多亿,也感到万般委屈,仿佛沾上了铜臭味。而所谓“卖与有缘人”或“卖与懂艺术人”,更多的只是卖不出去的借口,钱只能用来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包括它的技巧,包含在其中的思想等等。我理解的是,艺术本身是没有贵贱之分,贵贱不是价格的贵贱,而是种类是尊优亦或是卑劣的区别。

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参考:

1:清乾隆铜洒金如意纹葫芦瓶,尺寸:长38.5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1,680,000 ,成交时间: 2010-12-05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大清乾隆年制”款。洒金铜器为明代由苏州工匠创造的一个新品种,是将金和铜这两种金属融为一体,工艺极其复杂,制作难度大,尤其是制成体量较大的器物更为不易。此瓶为铜胎,敞口、细颈、鼓腹、底足外撇,瓶身束腰作葫芦之形,线条圆润,瓶底方框内减地阳文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其下置有雕花底座。器身遍布洒金为饰,点点金片如漫天雪花,分布自然,宝光内蕴,与铜胎器身的古铜之色相得益彰,颇为巧妙;其瓶口、束腰及底足均雕饰花纹,精美的如意云头纹、蕉叶纹及万字纹布局规整,凹凸有致,琢刻精细,疏密得当,美观而大气。葫芦瓶,因名与“福禄”谐音,且器形颇似“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各朝多有烧造,且材质多样,为人们所喜,尤以宫廷最甚。本品铜质精良,比例得当,具有鲜明的乾隆朝工艺特色;且金片层次丰富,质感较强,使整器添以富贵华丽之感,予人高贵静穆之美,通体气势宏伟,为皇家贵胄所用,为彼时铜器之佳作。

2:明万历胡文明制石语斋款瓿式炉,尺寸:直径10.2厘米;高8.3厘米;重702.9g,估价:RMB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1,610,000 ,成交时间: 2018-06-20 ,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本品仿古铜器瓿形,器身减地浮雕交龙及兽面纹饰,下以菱形、回文作地子,这也是仿照古青铜器“二层花”的做法。署款详书,记为:“明万历癸丑秋仲胡文明制为石语斋用”。

3:清乾隆仿雄黄料渣斗,尺寸:高40厘米,估价:HKD 300,000 ~ 400,000,成交价: HKD 1,580,000 ,成交时间: 2011-06-01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双方框《乾隆年制》楷书刻款。雄黄为矿物,又名鸡冠石,呈橘黄色,此器为仿雄黄石效果的制品。

4:清乾隆锤银「嘎巴拉」盌连金胎如意花卉纹嵌绿松石莲瓣钮盖及铜胎画北京珐琅黄地缠枝花卉纹三角座托,尺寸:12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HKD 1,580,000 ,成交时间: 2011-10-05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金盖经检测为18K金。

5:南阳邑宰印青铜官印军曲侯之印青铜官印天帝神印青铜道教印,尺寸:,估价:RMB 68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1,552,500 ,成交时间: 2011-05-24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1年春季拍卖会。

方形,龟钮,印文三行五字“南阳邑宰印”,文字规整,字口深峻,少见,极美品。边长:24×24mm,通高:23mm;边长:24×24mm,通高:24mm;边长:24×24mm,通高:20mm

6:东周铜错金银龙凤纹车饰(一对),尺寸:长26厘米,估价:GBP 600,000 ~ 1,000,000,成交价: GBP 1,522,500 ,成交时间: 2020-11-03 ,拍卖公司:佳士得伦敦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20年11月拍卖会。

7:晚明铜错金银「五子登科图」三足香炉,尺寸:10.7厘米,估价:HKD 300,000 ~ 400,000,成交价: HKD 1,480,000 ,成交时间: 2014-04-08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春季拍卖会 。

《吴兴卢次洲制》款

8:清乾隆鎏金铜嵌宝石“凤凰”烛台,尺寸:15.3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600,000,成交价: HKD 1,460,000 ,成交时间: 2009-10-08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9秋季拍卖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