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谭派代表作品定军山,天津当代的京剧名家都有谁?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是国内外知名的京剧团体,也是国内一流的京剧院团,与天津京剧院可以并称作天津京剧“双璧”。近二十几年里,培养出一批璀璨梨园的京剧明星,为观众奉献了美好的艺术体验,
我相信,他们的大名,每一个热爱京剧的观众都会熟知,包括但不限于赵秀君、孟广禄、张克、王立军、刘桂娟、李佩红、石晓亮、闫巍、刘淑云、兰文云等等等等,曾经很长时间里,天津市青年团的风头是完全盖过同时期天津京剧院的。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天津京剧院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名家,像王艳、吕洋、凌珂(在天津成名)、黄齐峰等等开始崛起,并挑起了天津京剧院的大梁。反观青年团这边,依旧还是这些演员,每年也还是他们同样的戏码,让人印象深刻的青年演员几乎没有,再过几年,等孟广禄等演员他们一退休,青年京剧团怎么办?我们青年团的领导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作为一个热爱青年团的戏迷,强烈呼吁,培养青年演员刻不容缓了!!张克,杨派老生,现年59岁时光流逝,人们不可避免的老去,但是我们京剧事业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不断的焕新传承,看看青年团的舞台现状,已经不符合 “青年团”这个名字了,孟广禄和张克这两位都是62年出生的,今年59周岁,眼看明年就退休了,也就是赵秀君老师还相对年轻一些,可以说,现在“青年团”的主演反而都是中老年人。等他们退休以后,能挑起剧团大梁的人在哪里呢?反正到目前为止,大家还没有看到特别出众的人选。是没有青年人才储备吗?不是的,据我所知,青年团这几年招录了大量的优秀青年才俊,但是目前的现状是,他们很少有机会演出,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跑龙套,当然,这几年也有了他们担当主演演出的身影,不过一般都是折子戏,剧团的大戏还是不见他们挑梁。这样怎么能把后备演员锻炼出来呢??要知道,青年演员能够成才,自身条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历练的机会。但是,目前为止,我没有见青年团的领导和主演们认真的扶植青年人,既没有为任何一个演员办过专场,也没有看到主演放下身段让青年人主演自己的大戏,或者排练青年人挑梁的大戏,依旧是自己站在舞台上,享受了自己的“荣光”,哪管我退休以后,剧团的未来会怎样!!赵秀君 张派青衣 现年52岁,主演里最年轻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成功,就是跟当时天津市领导重视青年人有关。好像是在1984年,当年天津戏校京剧班学生毕业,即将要分配到天津的京剧团,开始他们跑龙套论资排辈苦熬岁月的生活,我们的领导人心疼这一批学员,下决心单独为他们成立一个剧团,请了北京的名师们给他们进行“百日集训”,给他们排大戏,演大戏,给了他们充足的展示机会,才成就了“青年京剧团”的辉煌。他们那一批毕业生成才率如此之高,是因为他们的天赋都非常好吗?我看未必,主要是老领导爱惜青年人的这份决心。到如今,我们当年的青年也开始慢慢步入中老年之后,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青年团的这份“爱护青年”初心和光荣传统传承下去呢?所以,我在这里呼吁青年团的主演们舍得让台,为青年人的成长铺路。当然,我这里所说的“让台”并不是让主演们不演戏了,这要看演员们的状态,如果状态保持的好,观众又喜欢,多演出当然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如果出现了嗓子类似“塌中”,气力不济的情况,就应该及时减少演出,把机会多多的让给年轻人,让他们排大戏,挑大梁。我当然理解演员对于舞台的眷恋,但是,在咱们这种行政化演出体制下,演出数量是一定的,如果都是老演员在台上的话,必然会减少青年人亮相出头的机会。所以,我希望领导层或者青年团的主演们能够目光长远一些,对后辈们信任关爱一些,因为从青年团的现状来看,培养青年已经是刻不容缓了!孟广禄 裘派花脸 现年59岁我呼吁培养青年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样做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想想我们前辈的艺术家,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哪一个不是年少成名成家,在20岁上下都已经是大红大紫了。因为这才是艺术正常的规律。大家想,二三十岁的青年人,正是一个人体力智力最为充沛,容貌等各方面最好的年华,当然是应该迸发出最耀眼的光彩,到了四五十岁以后,人的外貌气力都已经走下坡路了,经验当然会丰富,但是慢慢心有而力不足。那种越老越厉害的想象也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了,到了现实中再美好的想象都会败给“拳怕少壮”和“乱拳打死老师傅”。而我们戏曲的现状是,本应该在舞台上有最璀璨光芒的青年人却在剧团苦熬岁月,不到四五十岁可能都没有出头之日,更多的演员干脆选择“躺平”,不再练功,或为了衣食去干其他事情。舞台上都是越老越吃香,有些资深戏迷恨不得都去听清朝的唱片。这种情况都是不正常的,也是戏曲衰落的一个表现。当然,这些扯远了,回到青年京剧团,我们是不是也要想想,遵从艺术规律,尽快的培养出剧团的青年接班人呢!!为什么有人说谭富英先生晚年pia音越来越严重?
谭富英是“后四大须生”之一。父亲是老生谭小培,祖父则是鼎鼎大名的“伶界大王”谭鑫培。谭富英曾在“富连成”科班学艺,是“富字科”学员中的佼佼者。
这样一位被后世称赞的老生大家,新谭派的创始人,也曾受过许许多多的质疑。但不可否认,谭富英的天赋条件是有的,以至于谭小培倾尽心力去培养他,可谓是呕心沥血。
谭富英的嗓音清脆响亮,演唱起来酣畅淋漓。但谭富英唱戏却不怎么遵循规矩,在舞台上自己认为怎么演就怎么演,打破了许多禁忌,今天上台是这样,明天演同样的戏就可能就变了样。也正是如此,很多人说他太随意,唱戏不讲究。
谭富英也曾拜师余叔岩,余叔岩教了一出《战樊城》,但谭富英上台演出却没按照余师所教的演出,以至让余叔岩十分气愤,也赖得再教。可就是这种随意的台风,嘹亮的嗓音,最后却成就了一代名伶。
《群英会》里的鲁肃,做派率真,随意自然的外表下是深刻的人物。这才是“活鲁肃”,后学者却望尘莫及。《定军山》的黄忠,年纪虽老,心力犹在,刻画的栩栩如生。我想,谭富英的随意是深刻的,是理解人物后的化身,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人物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这种的随意也是旁人学不来的!
听谭富英在二十年代的录音,刚出科未脱稚气,但嗓音已经很是亮。到三十年代后,经过不断的舞台实践,此时的谭富英已经得心应手,艺术特色也稍显。而“谭派”特色是到了四五十年代后才逐渐成熟,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后,谭派艺术已经熟络人心,后学者逐渐壮大。
关于谭富英晚年的pia音。一个人的艺术从青涩走向成熟必定要经过一个过程,而谭富英后期演唱已经将自己的艺术特色发挥到极致,所谓的pia音只不过是其放大的特色而已。同时这种特点也是后学者学谭派老生趋之若鹜所想要表现出的。
学谭派如果只学其特色,那也只能是徒具其表,毫无精神内涵可言,尤其是专业的京剧演员。但反观现在,可能徒具其表也很少有人能达到。
世界第一个电视演员?
谭鑫培(1847~1917 )又名英秀、 金福 ,湖北武昌人,京剧老生“谭派”创始人。幼年随父到北京,入金奎科班习艺,学老生。
中国第一位电影演员,著名老生演员,戏路广博,文武昆乱,无所不能,是当时北京演艺界的明星人物,慈嬉的御用演员,人称“伶界大王”,因拍摄《定军山》而成为中国第一位电影演员。稍后他还拍摄过《长坂坡》的片段。 谭鑫培由于善于吸取其他流派的艺术精华,逐步形成了以唱、念、做、打相结合的全方位发展,戏路极为宽广,有“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自有皮簧以来,谭氏一人而已”赞誉。 谭鑫培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继承并发展了民族传统的戏曲艺术,赢得了各个阶层各种层次的观众欢迎。
喝茶的时候一般听什么类型的音乐比较好?
喝茶,也叫品茶、品茗。静下品茶配上舒心的音乐那是另一种境界!
品茗配音乐,适取个人爱好。
一段乡音小调,令人亲切无比;
一曲中国民乐,可以令人返朴归真;
琵琶、古筝,轻音入耳荡漾心怀;
小提琴,悠扬无限;(陈美小提琴)
萨克斯,曲曲舒情;
肯尼·基(Kenny.G)
钢琴,点点清脆高雅;理查德·克莱德曼
爵士乐,洋味十足,令人销魂;
高响乐,汹涌澎湃,够刺激;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美国乡村音乐,轻快悠扬;
电音乐,够狂欢;(雅尼)
还有国内的男女人声独唱之类的发烧音乐,也适合品茶时的背景音乐,如:童丽、苏曼、赵鹏、周虹、江智民等。
但主要还是看个人爱好。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
京剧谭派的传人还有几个?
京剧界有句老话“无腔不学谭”,谭派是梨园界的一个传奇。说一下,我知道的谭派,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谭派创始人谭鑫培先生,京剧泰斗,主工老生兼武生,是三庆班老旦兼老生谭志道的儿子。拜京剧鼻祖程长庚为师,取众家之长,大胆的进行了唱腔改革,把徽派、汉派、京派巧妙的汇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谭派唱腔。他有一副“云遮月”的好嗓子,嗓音宽厚婉转,风格清新嘹亮,与孙菊仙、汪桂芬并称老生新三杰,新三杰中谭鑫培的艺术成就最高。1905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使京剧达到了一个高峰,1917年70多岁的谭鑫培被军阀陆荣廷逼迫带病演出《洪洋洞》,演出一个月后病情加重,一代宗师与世长辞。
一代宗师谭鑫培(图片源于网络)
谭派特点我对比了同一时期谭鑫培和其他人的唱片,觉得谭派最大的魅力是把徽音和湖广音衔接的很自然。一段唱腔听的时候很平淡,但听完会不由自主的去回味,那个韵味是很浓郁的,一旦回味完又想再去听,出现了无限循环的共鸣。
谭派传人谭家是第一梨园世家,家中成员很多都是唱京剧的。从谭志道到谭正岩,谭门七代,薪火相传一个世纪。
家传是谭派的主流,除了家传还有很多入室弟子,京剧前后四大须生都是谭派传人,他们的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而来,写一些有名的谭派传人。
谭小培,谭鑫培第五子,唱腔猛的一听很像谭鑫培,但仔细听会发现他的嗓音比他父亲的要浑厚些,灌制了不少唱片,虽然一直是唱二牌老生,但对谭派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愧是谭派第一人。
谭派第一人谭小培(图片源于网络)
王又宸,谭鑫培二女婿,弃官下海,唱腔上得到谭派精髓,韵味浓,还稍微带点孙派的味道,嗓音那真是好,很亮堂。
王又宸(图片源于网络)
贾洪林,被称为“小谭鑫培”,可惜后来嗓子坏了就给谭鑫培当配演了。
谭富英,谭鑫培的孙子,谭小培的儿子,嗓音清脆洪亮,宽厚有力,在谭小培和余叔岩的教导下继承谭派和余派精华,发挥自身优点,形成了质朴大方,简洁自如的新谭派。1933年和雪艳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戏曲片《四郎探母》,如今舞台唱的谭派大部分是新谭派。
新谭派谭富英(图片源于网络)
王琴生,谭小培弟子,谭富英师弟。票友下海,多才多艺,嗓音又宽又圆,后来从事教学工作,对谭派的传承作出了很大贡献。
谭徒梅友王琴生和梅兰芳(图片源于网络)
王则昭,谭小培关门弟子,谭富英师妹,女老生,嗓音浑厚还有点沙,她唱的谭派很有韵味的。
王则昭(图片源于网络)
谭元寿,谭富英的儿子,谭门第五代传人。嗓音比较高亢有力,快板唱的明快潇洒很有特点,扮相帅气。
超级帅的谭元寿(图片源于网络)
高宝贤、孙岳、马长礼、李崇善、殷宝忠、这五位是谭富英的弟子。
马长礼的刁德一(图片源于网络)
李崇善(图片源于网络)
谭孝曾,谭富英的孙子、谭元寿的儿子,谭门第六代传人。嗓音高亮,音色更接近谭富英先生,七十多岁依然在传承谭派,很让人感动。
谭孝曾(图片源于网络)
谭元寿先生有40多位弟子,出名的有张克、王平、崔英、卢松,他们都活跃在舞台上。
张克(图片源于网络)
王平(图片源于网络)
谭正岩,谭元寿的孙子、谭孝曾的儿子,谭门第七代传人。遗传了家族的好嗓子就是缺点宽厚,刚开始唱的很像小生,现在老生味越来越浓了,身段是学谭元寿先生的,扮相英俊,进步很大,继续加油吧。
谭正岩(图片源于网络)
谭孝曾弟子也有很多的,我知道有张博恩、吴响军、李钊、白智鑫,青年谭派演员们努力学艺吧。
张博恩(图片源于网络)
吴响军(图片源于网络)
最后祝福谭派艺术生生不息、兴旺发达。一通鼓二通鼓是什么京剧片段?
是京剧《定军山》选段。
依据《三国演义》第70回“……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和第71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改编的京剧传统剧目,叙述蜀老将黄忠,当曹操攻打西蜀重镇葭萌关时,发挥老当益壮精神,向诸葛亮讨令拒敌,打退敌将张郃,乘胜攻占曹军屯粮的天荡山,后又再接再厉地用计斩了曹军大将夏侯渊,夺取了曹军大本营所在的定军山。
这一段西皮流水又叫“一战功成”,节奏明快广为流传,谭鑫培,谭元寿,于魁智等名家均有精彩演唱。
唱词:
这一封书信来的巧,
助我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三军叫,
大小儿郎听根苗: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锋交。
上前个个俱有赏,
退后项上吃一刀。
就此与爷我归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