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赵孟頫传人?
倪赞元末明初画家,
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
代表作《松林亭子图》
倪瓒(1301-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元顺帝至正初年,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书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
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宋末四大家?
张炎、王沂孙、周密和蒋捷,都是由南宋入元代的词人。由于他们词风有相近之处,故清人称他们为“宋末元初四大家”。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中国画有哪四美?
中国四大名画:1、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2、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3、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4、唐·韩滉《五牛图》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它问世后,收藏者包括赵构、赵伯昂、赵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几易其主。清兵入关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间,才从民间收集到宫中珍藏。
大家觉得吴冠中先生的画作怎么样?
吴冠中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
吴冠中是我国著名的绘画大家,英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梅利柯恩说:“凝视着吴冠中一幅幅从未在欧洲展出过的画作,人们必须承认:这位中国大师的作品是近数十年来现代画坛上最令人惊喜的不寻常的发现。”
那么,为什么说吴冠中是“令人惊喜的不寻常的发现”,他画作的艺术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总体而论,我认为吴冠中先生的艺术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上:
第一,对形式美的探索。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水墨艺术家,吴冠中非常重视对形式美规律的探索,在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已独特的绘画创作理念,为我国绘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倡把握形式美的规律,认为只有把握形式美的规律,才算把握了美术的核心。
第二,对中西方绘画艺术道路的探索。
他终生致力于中国画现代化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之路,他用现代设计的审美法则和图形表现语言,把东方水墨画和西方油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糅合,其作品中体现的意境美、形式美、文化美都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其美学主张和艺术手法是我们探索之路上宝贵的思想遗产。
第三,对传统和西方绘画文化的兼收并蓄。
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西方现代绘画观念有效地结合起来,创作了大量具有现代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绘画作品,他做出了对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和传统绘画线条的变革,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曾说过:“对我来讲,油画和水墨画都一样,都是为了探索一条自己的道路,我的绘画道路是油画——水墨油画——水墨不断循环往前走,在交叉中找到他们的优点”。
所以,吴冠中一生都在从事水墨画与油感相融合的探索,他借用西方的绘画观念和方法改革中国水墨画,以中国传统的写意画来改造油画。
这样一来,就使得他的绘画作品有着强烈的3个特质:第一,独特的绘画语言;第二,中西结合的内容;第三,形式感极强
从绘画语言上来讲,吴冠中作品中的抽象点、线、面和色彩的形式是始终一以贯之的。点在吴冠中的作品中常常被用来概括树叶、草木、门窗、人物、衣衫等。或多或少或色彩不同的点,在其画面上因位置和大小差异从而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画面内涵,点在吴冠中的画面中已经精炼成了纯粹的视觉符号。线在中国画中是最重要的造型表现手段,吴冠中对线有着异常的敏感和喜爱,他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线来抒发情感和描绘意境,或纤细长线,或环绕曲线,或体量复线,或洒脱单线。线是他画面的“骨",是画面的"魂”。面在吴冠中作品中也多以抽象的形式呈现,他以蒙德里安“平面分割的意识"强化了中国画中"经营位置"的构图观,推敲画面中黑、白、灰之间的关系,强调中国画中“留白"。
点、线、面搭配固定色彩的抽象意境组合方式构成了“吴冠中风格"的图形语言,吴冠中运用这些元素并非单纯的排列组合,而是通过打散、重构、对比、重复排列等方式安排到画面设计中去。以用线的走向构成图案的骨式,以面的位置经营和留白方式体现东方的审美意境,以点的排列展开来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以固定黑、白、灰、红、黄、绿六种主要色彩作为其主要风格的画面体现。并遵循图案形式美的规律,把控画面的整体节奏与韵律。
进入21世纪,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吴冠中的现代化水墨画创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然而在这之前,传统中国画色彩从唐朝至明清时期追求的都是以“意境”标榜的“渲淡”色彩思想观,它与西方现代化绚烂亮丽的色彩构成观格格不入,随着西方绘画色彩的融入,画面色彩暗淡的中国传统水墨画逐渐受西画排挤。
吴冠中在中西绘画融合的色彩创作,是他中西方风格艺术融合的大胆尝试。他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渲淡”色彩观念,在中国水墨画传统的色彩观念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印象派、梵高、马提斯的绚烂色彩,形成自己独特的新水墨画色彩观,为中国水墨绘画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吴冠中勇于创新的绘画精神对中国后世艺术工作者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他的绘画思想对我们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此外,吴冠中还从国外诸多艺术家的作品中吸取养料,在色彩之外,熔铸各家所长,进行艺术的中西合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克里姆特和吴冠中绘画的结合。
实际上,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东西方的交流日渐密切,商品交换中产生了文化融合的契机。西方艺术家绘画的视角、位置、方向、因素、过程等方面对我国山水画的构图、秩序、技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近代艺术美学体系的转变,使得近现代中国美术迸发出新的生机。克里姆特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油画发展至今,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西方科学论述性技法和东方传统艺术观照的写意性技法并驾齐驱的局面。
而吴冠中融汇东西方艺术特点,博采众长,成为独树一帜的名家。两位画家在构图、色彩、透型中都体现了主观性。他们在处理形体结构方面都具有平面化的透视视角。
追溯源流,我们会发现,西方绘画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一直以面追型,而在起稿阶段才有线的作用。在画稿完成的过程中,线被掩盖了,我们看到的是画家以笔触的疏密、色彩的变化叠加式地表达画面。我国由于自古就有用最简要的方法表达最明确的观点的传统,所以画家在绘画上习惯寻找画面的主干脉絡,而线正是脉络梳理的表现。
因此,在吴冠中与克里姆特的绘画中,这两种表达方式同时出现在他们的画面中。他们有清晰的表达方式和明确的创作风格。
克里姆特的《金鱼》诞生于20世纪初,画百垂直拉长,在当时的西方艺术界非常少见,这种构图大胆采用坚长的造型,使画面中的人物通过叠加的方式排列,带有强烈的整体性,大幅度的曲线皆与外边缘在方向上有一致性,强调了竖式构图自上而下的倾泻感。画面中色彩体块分明,黑、白、灰关系明确,人物头发飘逸的线条在画面中产生运动感,为画面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吴冠中的《苗圃白鸡》借鉴了这一构图形式。笔直的树干贯穿于画面,排列出高远的气势。但与克里姆特对树的表达截然不同,吴冠中笔下的树更加纤细、温婉,水质特色明显,富有国画对树的描绘的特色。树木林立,排列整齐的线条成为支撑画面结构的主体。在吴冠中的笔下,冬季萧索却不失生机,保留了一份温暖的情韵。而在色彩的运用上,在这幅作品中,在灰蓝色的群山掩映下,一排排整齐的树木遮挡住村落人家,几只白鸡在林子里道遥自在。大量的面造型刻画背景,突出树林的线感。树木颜色为浅色,背景为深色,这在线与面的表现上经历了一番整合。
由此观之,吴冠中坚持中国画具备“线"和西画特有的“色”等元素,让他的绘画极具形式美感。
我们知道中国画的用线十分注重“以线造型",吴冠中的用“线”打破了中国画中传统用线技法,在水墨画中,吴冠中有时用流畅的线来表现客观世界,有时利用西方绘画中的速写线,这种用线方式在突出客观主体的同时也是画家自身情感的流露,如《大漠》作品中吴冠中运用了大量的弧线来表现大漠沙丘的绵延起伏,高低起伏的线条与轻重缓急的韵律给人以柔美而不失空旷的视觉效果。除了结合线去呈现白然形体外,同时也把线变成了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但其从来都不刻意追求线条“以书入画“。
实际上吴冠中把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结合下形成的“点"在其样式上借鉴了石涛、潘天受和梵高的用“点"技法,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认识运用到笔墨中,这些灵动跳跃的“点”在他的画面上生灵活现,增添了几分情趣。其作品《交河故城》通过率性大胆的用笔扫出或摆出红、绿、黄、黑等各异形状的“点”, 这些点的重复排列,层层叠加,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大小不一的点相互掩映,犹如个个精灵,充满了情趣。此外昊冠中对“彩点”及黑、白、灰单色点的运用和把握,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作品《狮子林》《新城》《荷塘春秋》等,通过对象征意义“点”的运用来表达内心情感,寓意深远。
因此,吴冠中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中西结合的内容、形式感极强的绘画作品征服了很多艺术欣赏者,人们在他的画中体察出强烈的情感特征和艺术意境美。
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感受与内心体验,也来源于无意中的灵感。吴冠中的作品, 都是有丰富的感情思想,吴冠中曾将绘画的过程比作为“怀孕”,每张画有画家本人复杂的经历、感受和体会,经过画家苦思提炼出来的,来源于作者的真实情感的流露和真实的内心审美趣味。
他从小就是一位天性率真且具幽默的人,生活在江南,家乡的水乡、白墙、黑瓦、黑门窗使他产生深深的印象,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新颖的创造力和文化品位,《故宅》《江南人家》 《树丛》《养鸭场》等都是对小时候生活的喜爱和眷恋。还有如《白发之花》《紫藤》《双燕》 等,都是对自然的理解和概括,都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通过他的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他的家乡的形象以及对自然理解的形象,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给予我们新颖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感受。
从吴冠中的创作风格来说,他摆脱了画内容的限制,将绘画主题延伸到其它方面的内容上,让整个绘画作品呈现出多样化。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他诚挚地表现着所画之物,并投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江南水乡是他成长的摇篮,那一幅幅风景画作中,小巧流水,乌檐粉壁,水波飞鸟等等,这些是他心中深切的眷恋。多年来,他行走在水乡里、山河间,在大自然的生命体系中捕捉自己对于大自然真实的感受和情思,他的艺术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他用自已质朴的内心来表现天地万物间最宝贵的生命之源。祖国的名山大川,黄河长江,都有着吴冠中先生辛勒作画的身影。
他是位简单直率的性情中人,始终坚定以自我感受为第一位,强调艺术家面对客观自然的时候,敏锐感的瞬间性和创造性。因为这种感受是个体的,是唯一的,会促使艺术作品具有感染力和独特性。吴冠中先生曾说:“我追求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意境,画与文都只是表达这种感受与意境的不同手段。”从而他尊重自己的各种感受,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阐释艺术生命力的无限性。
除了情感的真挚外,吴冠中还着意营造了极具东方特色的意境美感。
早年的吴冠中曾苦思冥想一个关键问题:
油画的色感和浓郁与国画的流畅和风韵,彼此可以补充吗?
我们现在无法得知吴冠中先生的答案是什么,但是他的作品早就做出了回答。他的《童年》以淡淡的块面绘出两侧的灰瓦白墙和大片空净的水面。银灰色的调子淡雅而高远。笔触单纯,画面静谧而简单,仿佛听得见水流缓缓淌过的声音。图幅上方若隐若现的一。对燕子会令 人联想到它们在天空中悠扬掠过的身影,拱桥曲水让人不禁猜想是否曾有人泛舟于此。
吴冠中儿时嬉戏玩耍的欢愉和天真无邪的笑声就在这样安谧的环境中流淌着。《童年》 寄托了画家的情感,强调的是个人对物象的主观感受。他的《印度妇女》以寥寥数笔便将妇女的体态衣着表现出来。妇女们的面部不加任何技法的修饰,皆以一笔摆出,意到而笔不到,留给观者大量的空间去想象她们的面貌:或许是面容娇羞的女子,又或是丰腴富态的妇人。画面油彩用笔简练,巧妙地表现出轻纱和裙带的轻薄质地,其轮郭亦随裙带显露出来。这些女性或体胖或消瘦,从轻纱的走势中也可以看出她们各自的不同姿态,画面充满了写意的美感。他的另一幅名作《鲁迅故乡》,以黑白灰三大主色调描绘了错落有致、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具有典型的中国意韵。
因此,作为20世纪中国绘画艺术的不可替代的画家之一,吴冠中一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对中国艺术领域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充满争议的美学思想带给国内外学术研究者和艺术家们深深的思考与启迪,他也被誉为是“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艺术家”“中国的梵高”,我想这是当之无愧的。
明代沈周的国画艺术与特点是什么?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
《庐山高图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早年跟随其父沈恒吉的老师杜琼学习,后来上溯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等人的水墨浅绛画法,又融合了南宋马远、夏圭遒劲的笔法,刚柔并济,自成一家。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吴门画派可谓是撑起明代中晚期绘画半边天的一个派别,也被称为“吴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都是苏州人,而苏州又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而得名。吴门画派,始于沈周,成于文徴明。
《雨夜幽寂图》
两江名胜图册十开之十
沈周开启的吴门画派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直至当代,在中国绘画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说是延续了文人绘画的气数。沈周的花鸟对徐渭、陈淳都有影响。丰富的传世作品也为对沈周进行持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保证。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蜀道难 立轴
纵观沈周,他出身富裕的书香绘画世家,少时师从陈宽学习诗文,青年时期师从伯父沈贞,还有刘珏、杜琼、赵同鲁等学习绘画。书法师黄庭坚,其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从未应科举征聘,始终过着田园隐居生活。
《松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聪慧全才的沈周中年时己成为画坛领袖,技法严谨秀丽,用笔沉着稳练,内藏筋骨。晚年性情开朗,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浑。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推举为吴门画派领袖。
《魏园雅集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宋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开明代习黄书(黄庭坚书法)之先河。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枇杷图》
沈周的《郭索图》
阳澄湖大闸蟹的美名和沈周也有着莫大关系。日常除了画画教徒弟以外,最大的乐事就是逗螃蟹。他本人就在阳澄湖边长大,对大闸蟹的习性和吃法了如指掌——“莫怪老夫出手狠,卸甲开膛膏腴凝,三两香醪难醉我,金秋食蟹正当令。”他不仅爱吃蟹,沈周画蟹也是一绝,《郭索图》《芦蟹图》都是其代表作。他用淡墨画蟹壳、蟹脚,焦墨画爪尖和蟹壳凸凹,将螃蟹横行霸道的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谓画蟹高手。
可见,花鸟、山水是沈周最拿手的绝技,一生不仕,享受艺术,享受生活,享年八十三岁,可谓是智德才艺圆满的一生。
四大书法家故事?
1、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