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淑兰剪纸作品代表作价格,各地剪纸艺术风格都大致一样吗?
大家好,我是湖北的悠悠,各地剪纸的艺术风格都不一样。
剪纸不仅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更因为中国辽阔的疆域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民族色彩。通常来看,北方的剪纸朴实大方,粗犷简练;南方的剪纸精细秀美,线条流畅。可见剪纸风格与所处地域,人们的性格特征息息相关。下面就从地域分布来看各地剪纸的特点。
一 辽宁剪纸
辽宁剪纸中的朝阳剪纸,它的基础是山东与河北的剪纸,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制作方法,用剪,挖,旋,等手段制作出的剪纸,造型朴实夸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 吉林剪纸
从创作体裁上看,猎人、熊、虎等为常见内容,人物大多正面站立,双手垂下,五指张开,形似满族人祭奉的祖先"嬷嬷人"。在制作工具上,有的作品会用香火烧出人物动物的形象的花纹等,创作过程稍显随意。
三 内蒙古剪纸
提到内蒙古剪纸,要数达斡尔族最具特色,它主要用于制作服装的边饰图案。
四 山东剪纸
山东是剪纸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剪纸种类繁多,底蕴深厚,其中高密剪纸在山东剪纸中最为出彩,从窗花、墙花到家具,或是衣服鞋子的纹样都可以见到剪纸的踪迹。
五 河北剪纸
他要求剪刻时下刀准确,运刀流畅,以蔚县剪纸为典型代表。题材既包含花鸟鱼虫,又有戏剧人物,其特点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有"三分工,七分染"的说法。
六 河南剪纸
以南阳剪纸为代表,对自然题材选用较多。是以影像为形象标志的艺术手法,形态生动,以块状效果来表达作品内容。他没有过度的夸张,有的是对和谐生命力的刻画,是人们借以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体悟的载体。
七 山西剪纸
山西剪纸最常见的形式是窗花,题材大多为人物、动物、花草树木等。
八 陕西剪纸
陕西有句民谣"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纱窗",由此可见,陕西剪纸悠久的历史。其艺术风格充满着质朴粗旷的气息。
九 湖南剪纸
说到湖南剪纸,就不得不提到湘西苗族剪纸。他们将美丽的剪纸花样运用到服饰上,画面多为当地民间熟悉的传统图案,其花样与湘西女性的秀美伶俐相协调,线条婉转流畅。
十 贵州剪纸
它主要作为刺绣样子装饰服饰,纹样构图具有多变性,主要构图有对称式、放射式、连续式、球心式、外形大多为规则的长方、长条、扁方、菱形等等
十一 浙江剪纸
浙江剪纸,图案百变多姿,细致入微,一幅作品中几十种图案交织在一起,能做到层次分明、密不容针、凸显出独特的江南风韵。
十二 江苏剪纸
当地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它玲珑秀美,花中有花,粗中有细,拙中见灵。
十三 广东剪纸
广东剪纸的内容涉及人物、自然风景、花鸟鱼虫,以精巧细致为特点。
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什么是南方剪纸流派的代表性人物?
南方派分为湖北沔阳剪纸、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北方派分为山西剪纸、蔚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磁性剪纸和山东民间剪纸。
库淑兰算得上是剪纸大师中的大师。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剪花娘子”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咸阳市旬邑县旅游景点谁知道有那些?
唐家民俗博物馆(唐家民居)位于陕西旬邑县城东北7公里处的唐家村。始建于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其前身是唐家地主庄园,它是唐氏地主为了显示唐家上通帝王,下结官吏,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家业而营造的。当时共建成宫殿式的庭院87院,其中以三层楼、转角楼、七檩六椽厅最为豪华。后因战乱及其子孙变卖仅幸存下来两进毗连的三院和其它两院共五院,陵墓一座和一批珍贵文物及值得观赏的石雕作品。这些作品精美的程度常令我们当代人汗颜。
石门山森林公园的林木种类繁多,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和林相整齐的人工林。奇花异草,观赏植物资源丰富,堪称黄土高原上的“植物王国”。
旬邑县博物馆位于县城东大街,建于1984年。馆内座落着雄伟挺拔的北宋泰塔,古朴庄严的明代文庙。目前举办着古象化石和石刻拴马桩两个陈列。馆藏文物3600多件,其中珍贵文物183件。
古象化石馆内陈列的“旬邑黄河剑齿象”化石,1975年出土于旬邑县马栏镇西原村,体长8.45米,高4.3米,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称誉为“世界第一象”。 同时陈列的古犀牛化石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具完整的板齿犀牛化石骨架,体长4.8米,高3.1米,它和古象化石同时同地出土,生活于同一时代。
泰塔,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塔高53米,砖石结构,有木质楼梯可登上顶层,县城景色尽收眼底。7层8棱,24个窗洞,56个风铃,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塔雄伟挺拔,精巧灵秀,至今仍是县城标志性建筑,是旬邑古老文明的象征。
文庙,建于明历年间(1583),座北面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面为歇山顶,正脊两端鸱吻有一米多高,垂脊各端均有脊兽。四檐均施斗拱,斗拱为一斗三升、五彩重昂。整个建筑结构严谨,肃穆壮观。充分体现了明代的建筑风格,石刻艺术拴马桩共陈列70余件。造型有人物、动物、植物、人与动物和几何体五类。拴马桩的造型丰富,不拘一格,富于变化,手法细腻,工艺精湛,是一批比较成熟的民间艺术品。
旬邑县有哪些名人?
旬邑县现在名人除过剪纸大师库淑兰外—— 在书法界白宇独树一帜,其书法结合篆刻,写的字好像篆刻的,所以人们称其书法为“刀笔体”。
白宇的神清孤傲,尤其是楷体炉火纯青。被称为当代楷书代表人物,西北书法第一人等。 在文学界有个青年人,好像是个残疾人,新闻挺多,以深刻的思想,冷峻的态度,刻骨的现实批判崭露头角,在诗歌方面反对现在流行的华丽风格,主张朴实,现实,在小说上结合浪漫现实派和中国传统文学。可以说这个李凯凯是文学上很有天赋和个性的人物,号称关中才子! 其他人物还有书法家景波,文学界何海宁等,没前途不想介绍!陕西哪里的剪纸最有名?
安塞县(原有黄土地民间艺术馆,旬邑县(原有库淑兰剪纸艺术馆)。
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什么好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滋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蕴涵着深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载体之一。但作为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日渐消失的危机,不仅将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也会束缚人类的创造力,对世界各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带来严峻挑战。对于陕西而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现实课题。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陕西不仅是周秦汉唐的物质文化中心,也是这一历史时期非物质文化的中心,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的重要代表地区之一。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进展:
首先,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正逐步形成。显著成绩有:2006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共有24项成功进入名录,选出了四十多位传承人上报文化部; 2006年4月,西安鼓乐等145个项目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24个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包括民间音乐12项,民间文学两项,民间舞蹈25项,传统戏剧22项,曲艺15项,竞技1项,民间美术10项,传统手工技艺31项,民俗27项。
其次,扶持和发展民间艺术骨干项目。我省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项目,如安塞腰鼓、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我省的农民画、剪纸、泥塑、木版画、皮影、韩城行鼓、洛川蹩鼓、岐山转鼓、旬邑唢呐、紫阳民歌等骨干项目迅速崛起,其中泥塑马、羊、枕头猪等被选为生肖邮票图案。长安古乐、石羊道情及一些稀有濒临灭绝的艺术品类也得到了有限的抢救保护。
其三,加强民间艺术队伍的培养。陕西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命名评定机制。近日,陕西省评出了124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 陕西省这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确定,正是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工作渐入佳境的一个最新说明。据了解,文化部已收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项目2000多个,正在加紧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和复核工作。另外,各级文化部门先后在关中、陕北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其中库淑兰、贾好全、白凤莲等艺术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建立了库淑兰作品陈列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其生存传承的原生土壤和社会环境。陕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4项中有13项都被列入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文化项目名录,而还有一些如洋县佛教音乐、户县灯碗腔、商洛花鼓戏等都面临灭绝的危险,由此而不能列入推荐名录,其生存现状堪忧。陕西省107个县(市、区)中,民间文化资源较丰富的县占到2/3以上,但只有12个县的文化馆中有收藏,收藏比例为11%。全省107个文化馆中,90%没有专门的民间美术干部,70%缺乏民间表演艺术的专门人员。由于专业干部出现断层,当地的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许多民间文化资源难以发挥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完全纳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体系,还没有得到依法保护。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资金的短缺,也是当前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问题。切合中国保护工作实际、有效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在不少地区政府主导的有效性难以体现。主要问题有 :保护工作人员较少,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落后。各级文化部门均无专项资金,对民间艺术重点项目、重点作者的重点作品,更是无法征集,难以实行有效保护。例如,陕西省艺术馆数万件民族民间文化珍品存放在简易的库房中,得不到妥善保管。
——后继乏人,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从来没有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有关史籍志书难得有记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许多民族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随着传承人的相继离世,人亡艺绝。经调查,我省有二十余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态。民间艺术家有近三分之一去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一部分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缺乏自信,保护和继承原文化生态的观念和意识不强。在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比民间积极,如何增强民众的自发性和自觉性是个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坚持民间事民间办的原则,这样不但会最大程度地调动民间社会的积极性,节省政府开支,还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住民间文化的本色。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商业化的浪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国内外遭“抢夺”的现象不断涌现。一些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开发过度,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性。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性建议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特别是对被忽视或还未认知资源的调查。认真做好现有馆藏的登记、建档、建卡和数字化工作,依法进行备案。陕西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摸底工作到2007年底结束。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首先,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创造条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制度。其次,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 组织力量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建立各级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 同时要对珍贵、濒危、有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极申报,争取列入省级和国家保护名录。再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及物质载体要妥善保管,予以保护,防止流失。最后,改善群艺馆、文化馆(站)的保管展示条件,进一步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单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传承是保护的核心,活态传承是保护的重点。对列入各级政府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要以传承人为中心,建立命名、表彰、扶持的制度和政策。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应当“以人为本”,人既是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真正创造者、传承者,又是其实实在在的享用者。一是加强保护和传承试点工作,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个人)进行传习活动。二是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授予“民间艺术家”、“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等称号,继续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的命名活动。三是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充分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要培育组建一批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懂专业、会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队伍。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协调机制或工作机制。
——要积极组织举办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演、会演和民族民间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加快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宣传,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论坛、讲座、培训、交流等系列活动。建议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让更多的“非遗”面向群众,走上舞台、走上荧屏、走上网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加强文化生态区的就地保护和利用。对单项或综合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的村镇和地方,也可以建立文化生态区,列入保护名录,制定保护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予以实施。城市旧城改造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空间。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切实制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我们应该让老百姓在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主动保护好自己的原始生态文化。
——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是发展文化产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使之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走向市场的主要方式是发展旅游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使更多的人认识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意义,包括经济价值,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
——各级政府要给传统的民族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与传承环境。对于有群众基础的、群众又十分喜欢的,而且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形式,政府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也不必有多大的投入。比如节庆期间的民间社火活动,政府只提供一个时间和安全的保障就行了,群众自己就会办得红红火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应是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丰富多彩,它的多样性,加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群众基础决定保护方式的不同,因此保护方式应是多样的。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有形的形式,如刺绣、剪纸、陶瓷及与当地文化相关的小工艺品。这也是一些旅游纪念品,这些旅游纪念品是物化或实体化的文化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体现。开发旅游纪念品的重心在于进一步在民间挖掘、抢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手工艺创作和制作的源泉。二是依托文化母体,注重文化生态,主张在它产生的原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开发保护,保持其活力,如一些礼仪、仪式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保护是前提,是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使之为人类服务。应该找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双赢的路子来,这样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营造了良好的存活环境和土壤。
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活文化而不是民族记忆的背影、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就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保护和传承的关系,坚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陕西区域特色得到充分保留和展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繁荣和发展,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陕西地域文化的软实力。我们要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维护健康的文化生态,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