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仰韶文化成就及代表作品

你会发现古人对学习书法的执着和努力,卫夫人就给他讲了草字体的写字诀,做人要真实练"正字"为人走正路可见卫夫人在指导王羲之练习书法的同时。"王羲之不紧不慢地说."不要紧:你只要对人家说这是王羲之写的字,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

仰韶文化成就及代表作品,历史上有哪些书法小故事?

感谢邀请答题。

古代的书法小故事有很多,只要你留心去查找或者阅读一些古代书法家的人物传记。你会发现古人对学习书法的执着和努力,他们从小就表现出跟常人不一样的想法与表现!

由于我平时习书倾情于二王,所以对王羲之的故事了解的较多一点,介绍几个有关“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故事与你一起分享!

1.王导观书

王导为东晋丞相,王羲之的伯⽗。王羲之时候,练习书法就⼗分刻苦,并显现出书法⽅⾯的过⼈天赋。⼀天,王导看了⼩羲之写的字,对羲之的⺟亲说:“我们王⽒家族,⼀向被⼈称为輸墨之家,我看贤侄年龄虽⼩,却出⼿不凡,⼤有传业之才。”说完, ,郑重地说:“ 过江时我藏在⾐带⾥带出来的。就传与你吧,希望你今后好好临将来能在书法⽅⾯,有所建树!”

2、百字练

卫夫人与王羲之一家为世交。她在看过王羲之的字后,.觉得羲之是个可造之材,愿把多年心得倾囊传授。据说,每隔三天,卫夫人就要到王羲之家教他习书,要求他每天写十个字,每个字练一百遍,称"百字练"。

个多月后,王羲之问卫夫人怎样写字能又快又省笔划,卫夫人就给他讲了草字体的写字诀。但是又告诉他:草字体小孩子不能练。

小孩子练字,一定要写"真书",做人要真实练"正字"为人走正路可见卫夫人在指导王羲之练习书法的同时,还教给了他做人的道理。

3.羲之书扇

王羲之做会稽郡守,罢官后,住在蔽山下,见到一位老太太拿了十来把六角竹扇叫卖,王羲之随口问她:"你这扇子多少钱把?老太太说:"二十钱一把。王羲之听后,书性大发,提笔就在扇子上写了五个字。

老太太看到,既惋惜又无奈,着急地说:我|们全家就靠我卖这扇子吃饭了,你这么一写,|都给我写坏了,我可怎么卖呢?"王羲之不紧不慢地说."不要紧,你只要对人家说这是王羲之写的字,每把扇子就可以卖一百钱了。"

到了市场上,果然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把扇子买走了。老太太高兴不已,又拿了些扇子来请王羲之书写,王羲之却只是笑而不答。可见王羲之书法,在当时已经为人看重了。

4、成自家体

王羲之少时沉默寡言,但研习书法十分认真,就连吃饭、走路时都常常揣摩书体。经常是心里想着,手上就比划着。他常在自己身上划来划去,时间久了,衣服都划破了。一天他又在自己身上比划、琢磨书体时,无意间划到了妻子身上。他妻子生气地说"你怎么在人家身体上划呢?自家体没有了吗?"王羲之听到自家体"三个字,忽然悟到应该创作自家的书体。之后,他勤奋钻研、博采众长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书风,享誉书坛。

5、羲之吃墨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与他坚持每天练字和练字时全神贯注不无关系。

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丫环送来他最喜欢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

夫人和Y环再次来到书房时,却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个蘸满墨汁的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看着字的时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了。

6、一字千金

公元672年,唐高宗立《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长安弘福寺的怀仁和尚承担此任。为了表示对立磷一事的重视,怀仁和尚想了个好主意,说要请位最堪当此任的书法家来写,而此人就是王羲之。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是东晋人,怎么能在唐代立的碑上写字呢?就连唐高宗都笑话怀仁。但是怀仁却不慌不忙,说并不是真的请王羲之来写,而是将王羲之写过的字收|集到一起,然后以他的字体刻在碑上。

最后,经过到处寻觅,终于按《大唐三藏圣教序》序文将王羲之的字一个个搜集起来了。但集字的过程并不容易,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怀仁只好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说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在后来成为书坛佳话。而此碑的拓本也因此被称为"千金帖"。

上面这些故事也许是传说,也许还有些夸张之处,但却生动反映出王羲之习练书法的刻苦以及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非凡成就。

我是刘中南书法教学,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和交流!请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

什么是文化?

从文化、文字、文明定义与关系论证中华文明3600年,而不是5000年

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分布图

【文化的定义】

“文化”这个概念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

中国文化元素

民族学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修订,目前倾向于用下述定义去阐明民族学所讨论的文化,即文化是人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这里指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规范总和。

意大利文化元素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干1871年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第一章中,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地给文化下了描述性的定义,即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合体。

【文字的定义】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视觉形式,是交流思想的图像符号,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工具。文字的产生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现在世界上的语言有2700多种,方言则有7000-8000种。其中重要的语言约有200种,且有自己的文字。象形文字是人类文字的共同源头,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不同的文字形式。文字与语言直接相关,而语言与思维直接相关。

甲骨文的12生肖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文字的定义是:1)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等;2)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英文等。上面两个定义将文字与语言紧密相关,认为语言是文字的基础,而文字仅仅是语言视觉符号性外化。

《韦氏国际词典》(第三版)将文字定义为Something written as letters or characters formed on a surface that serve as 1) visible signs of ideas, words or symbols; 2) a letter, note or notice used to communicate or record information。这个定义表达了更加宽泛的内容,即任何人造视觉符号,只要与意义表达相关就可被视为是文字。

法国学者George Jeans将文字定义为:“文字是指一套公认的、有具体形式的记号或符,用以记录人们希望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古代岩画

从上面列出的定义看,文字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形式和不同的内涵。广义上讲,凡是能够记录思想和表达的符号就可以成为是文字。广义的文字观强调了符号的视觉形式、记录思想的能力和能够通过思维的逻辑及按照一般通用规律可以得到读解的特点。按照这个定义,史前的岩画就是文字,因为岩画记录了人类表达。同样,现代高速公路上的路标、建筑的蓝图、现代计算机中的很多图标、数学和化学符号等也可以被视为文字,因为数学符号 (如≠、≥、△等)和化学符号(如H、C、O、Na、Mg)都具有上述特征,并在某个特定的群体中,这些符号具有明确的可读和可理解性,且完全可能通过语言进行浮现。狭义上讲,文字仅仅指的通过规定的书写系统记录人类语言与表达的视觉符号。按照这个定义,文字则被狭义到那些具有规定性图形,并能够直接与语言相关的视觉符号。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与区别】

简单地说,文化常指观念,文明常指受文化支配下所产生的实践成果。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表现,但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结出文明之果,而任何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础。文化可以决定文明的命运,文明的程度可以影响文化的改变。文化和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2)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较广;而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围较窄。例如,可以说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但一般不说“酒文明”、“食文明”和“服饰文明”。

(3)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在原始时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 “原始文化”,而不说“原始文明”。因此,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4)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可以说“中国文明”,但一般不说“汉族文明”,而说“汉族文化”。这也说明“文明”具有国家或地区性,“文化”具有民族性。

【文明阶段的界定】

皮特·斯特恩斯在其所著的《全球文明史》提到,“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高度发达的宗教、政治系统和大型建筑的庞大帝国都是一种普遍模式即酋长领地的变种。”但是同时,他又将其他因素也归结为文明的要素:“最初的文明……产生了文字、较大的城市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等……它拥有与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尽管“高度发达的宗教、政治和大型建筑”都是比较相对和模糊的概括,但是,文明的基本元素已经较好显现。

比斯特恩斯更加简单的概括来自于俄罗斯历史学家维克多·V·瑞布里克。他将多个文明因素进行考察后,提出了三个文明的主要特征,正如他在《世界古代文明史》所说:“……相对于原始时代而言,它(文明)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文明以城市、国家、文字等的出现为表征,以此区别于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虽然瑞布里克的判定标准更加简练,但是他提出的判定仍然同斯特恩斯一样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在考古学上如何界定一个古人类遗址是否进入了文明阶段呢?195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一个叫克拉克洪的学者提出了三个考古标准:城市、青铜器、文字,这一个标准很快被世界学术界所公认。发现了城市遗址,可以证明社会不再是低级的公社阶段;出现青铜器说明生产力得到了实质上的进步;文字的出现也是高级社会的产物。这三个标志中,城市最重要,人类出现了城市,就代表国家已经开始产生。

克拉克洪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经格林·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丹尼尔提出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

【从四大文明古国到五大文明发源地】

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

近百年来,在我国国内和海外华侨中间,一直流传着“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几乎所有的学生从小都被灌输着种标准的观念:“我们的祖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这种说法只是在我国以及一些华侨地区(或者说汉字圈)里流行,从未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

美国威廉·麦克高希认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古希腊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斯塔夫里阿诺斯则更加谨慎,他说:“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

早期文明发源地

根据今天我们对于人类文明史的认识,应该承认,过去流行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不该说“国”而应该称为 “文明发源地”或者“文明的摇篮”。考古研究更表明,年代最古老的几个文明地区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这三大地区首先出现了文字和青铜器,中国的甲骨文在年代上要远远晚于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再加上欧洲文明发源地——古希腊,人类文明的五大发源地的提法相对科学一些。

(1)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

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早王朝,兴起于两河流域。两河文明是西方最早、最原生的文明,其以极具特色的楔形文字泥板、宏大的神殿建筑为代表。

乌尔城遗址

苏美尔泥板文字

(2)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500年之间)

公元前3500年早王朝,古埃及文明兴起于尼罗河流域。受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影响发展而来,以象形文字和包括巨大的金字塔在内的石造建筑为象征。

金字塔

古埃及圣书体象形文字

(3)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

公元前2700年哈拉帕文化,受两河文明影响,仅仅延续了1000年左右的历史就消亡了。印度河文明虽然发现了不少刻在石、陶、象牙上的字符,但至今无法解读,这与中国早期的情形类似。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址

哈拉帕印章文字

(4)中国(公元前1600年至今)

目前考古学上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明遗址是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甲骨文被认定为中国最早的文字,距今3600年左右。

殷墟遗址

青铜器与甲骨文

(5)古希腊(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450年)

公元前1900年米诺斯文明,“海洋文明”,区别于以上4中“大河文明”,明显受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影响,兴起于爱琴海区域的克里特岛属于青铜时代的中晚期。消亡于公元前1450年左右(相当于中国的商朝中期)。

古希腊戈提那遗址

尚未破译的古希腊线形文字A

【结束语】

“五大文明发源地”的说法忽视了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美洲的古文明,虽然这些文明没有发展壮大,但是毕竟也是存在过的。于是又有学者加入了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而澳大利亚没有出现过文明,所以不列入。

按照文明的三要素来判断,石峁遗址、良渚遗址、三星堆遗址只能是古文化遗址,而不是古文明遗址,因为这三者都没有发现文字。二里头遗址是中国许多考古学者认为是夏朝文化遗址。然而二里头遗址只发现了城市,也没有文字,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青铜器(只有小型的少量的青铜器),因此很难证明是文明遗址,更不能证明就是夏朝都城遗址。依据目前的证据,只能说这四者是处于古文化向古文明过渡的时期。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算起,中华文明约有3600年的历史。

古文明的判定,最主要的是证据,不能因为出土了几件精美的石器或玉器,就说是古文明,那样的话,文明古国产生了几十万年了。更不能大言不惭的说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用火和制造石器工具,中华文明已经具有180万年历史了。

应该首推开封的宋文化?

首先我得特意的指出河南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她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八大古都里其中有四个在河南。尤其以洛阳开封为代表的盛世都城,更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绚丽夺目!其次所要讲的是首推唐文化还是宋文华的主题,我个人觉得洛阳在河南的地位是无人能比的,不管是建都数量还是建都时间上都是老大哥的地位,洛阳从西周开始建都一直到北宋都是扮演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以汉唐时期最为鼎盛!陕西宝鸡出土文物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里的中国更是指的洛阳地区,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出现!但是,即便洛阳再怎么辉煌却摆脱不了“陪都”的现实。懂点历史的,但凡翻开历史课本一查,只要是大一统王朝,洛阳总是以陪都的身份出现,或者是和西安相互交替,扮演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角色,尤其以唐朝为代表,更是把陪都一词演绎到了极致!开封则不然,北宋的定都让开封的历史地位上升了几个档次。有人说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时期,则开封汴梁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假如非要选一个城市,我当选开封!因为开封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首都!没有任何城市能与之媲美。这就是我个人的见解,如有不对之处,敬请谅解。

单招第八大类历史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2、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以及礼制的初步形成。

3、城的出现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4、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反映了社会权力的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的结合

5、在仰韶文化时期不同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了差别,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迹象。

6、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

7、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王位世袭制产生)。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8、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作用,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

9、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B.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10、在牧野之战中,周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

1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保护周天子,并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1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14、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15、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特点: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16、西周“礼乐秩序”:A、“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B、“乐”服从于礼C、“礼”“乐”的作用:“礼”“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实质上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是西周文化的精髓,保证了社会安定和谐。

17、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

18、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采取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来维护统治

19、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灭六国的过程:韩、赵、魏、燕、楚、齐

2、采取的战略方针:“远交近攻”

3秦灭六国的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秦国的对外扩展:向北: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后又占高阙、阴山。修直道、长城与边防军相匹配,形成有效的国防体系

向南:修灵渠,平岭南,在岭南置郡

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5、秦朝版图的拓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扩大了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7、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道”

8、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调动,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10、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11、三公九卿制度对秦朝的影响:

A.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B.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C.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12、秦朝实行“挟书律”的目的:防止有学识的士人,以传统的知识体系为思想工具,对时政展开批评。是秦朝的暴政之一。

13、秦朝统治者颁布“焚书令”以及“挟书律”,都与欣赏和实践法家专制思想有关。

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是封建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外朝、内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增加参知政事)→明(罢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形成)→清(军机处)

地方:秦(郡县制)东汉(周、郡、县)元朝(行省制度)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3、选官制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4、监察体制:秦两汉明御史大夫设刺史设监察御史

5、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何影响?

表现:A、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任何制约

影响:A、君主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主的个人意志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6、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7、皇权与相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举例说明秦、汉、唐、宋、明是如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

答: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在执政的过程中,因为决策和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难免发生矛盾。

B.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

C.汉武帝年幼时,丞相把握行政大权。汉武帝主持政务后,频繁任免宰相,还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官员参议要政,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分割了丞相的权力。东汉出现了尚书台。

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

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F.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明永乐帝时,设立内阁,皇权加强。

8、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9、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你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答:演变:

A.秦朝,已设监察机构,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

B.西汉时,汉武帝为了监察地方,建立刺史制度,在中央建立了监察机构,由御史大夫主管。

C.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

评价:

A.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发展的趋势来看,逐渐走向健全。

B.在不同历史时期,监察机构发挥过不同作用

C.但是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尤其是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更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10、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你如何认识古代的选官制度?

答: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表现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评价:

A.“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B.“察举制”则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此制度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C.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评价科举制)

11、元朝设立行省制的原因,作用?

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作用: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

B.省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12、清朝地方机构最高一级为:省

1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14、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15、清朝通过哪些措施加强统治?

中央设立军机处、地方采用密折制、完善加强各部门的规章制度。

16、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

A.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地进行行政管理。

B.机构:清朝设中央机构理藩院专门主管边疆事务。

C.对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中央政府也给予了特殊的重视,并且效果明显。

D.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影响: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B、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17、进入19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相比为什么落后了?

答:历史进入19世纪,从世界范围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暴露出明显的陈腐和落后性。中国社会的进步因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力和日夜落败的官僚系统而受到严重的阻碍,以致无以抗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18、清朝末年政治改良的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设外务部、巡警部和学生部等

结果:中国仍然是君主专制主义制度

19、清朝末年改良未能改变中国命运的原因是:这些改良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触动专制主义皇权,也就不可能铲除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也就不能抗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最早的陶瓷出现在什么时期?

如果从江西东北地区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片算起,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近2万年的历史,即人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原始人,对钻木取火的运用,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的,我们的祖先,会烤肉了。

另外,他们对粘土的认识也由来已久。祖先们早已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会变得非常坚硬。

可以说,火的使用、粘土的发现,是陶器发明的两大前提。

▲万年仙人洞发掘的陶器,距今将近2万年

现在,请允许我想像力上瘾,来一次情景再现:

2万年前的某一天,江西东北某地区,一支实力雄厚的原始部落群,意外猎取了一只肉肥体硕的野牛。

为了感谢神明的恩赐,他们当晚升起篝火,组织了一场颇为隆重的烤肉盛宴。

玩泥巴,或许自古以来都是孩童的天性。当晚的大人,忙着大快朵颐,小孩则在比试白天晒干的各种泥巴造型。其中有个小孩,不小心将一形状粗糙、类似碗型的泥块,丢入火堆中。

第二天,原始人清理现场时,无意中发现了那个烧制了一整晚的陶碗,他们惊喜的发现,烧制后的泥块,比晒干更坚固耐用,而且装置食物不会粘到泥渣。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开始将泥巴捏造成各种各样的简陋器型,然后用火烧制,用来装置生活物品,于是陶器就这样诞生了。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料,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程。

▲新石器时代陶器,距今约1万年

后来,古人在使用陶器时发现越来越多的弊端,比如除了颜色单一外,陶器还特别不耐用,容易崩坏。可能我们的祖先正在做饭时,pia的一声,锅底漏了,一锅汤全毁了…怒摔!

于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演进,古人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了外观更加精美、使用更为方便的瓷器。

(一点小常识:通常所说的“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陶和瓷,是两个概念,两种物品,它们的使用原料、烧制的方法完全不同。)

▲2005年在闽北地区出土的夏商时期的陶器

从陶器发展到瓷器,有个过渡期,即商代-春秋时期的白瓷。

白瓷虽然归类于瓷器,但无论在胎体上,还是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我们也可以称它为瓷器1.0版。

▲西周&春秋时期的原始瓷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

东汉时期的瓷器,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如此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东汉青釉水波纹四系罐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达到了中国陶瓷史的第一个高峰。

越窑青瓷如冰似玉,邢窑白瓷类银似雪,唐三彩色泽艳丽,成就了“南青、北白、唐三彩”的繁荣局面。

▲上图分别为: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到了宋代,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升,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中国瓷业在宋代,达到最为巅峰的时期。

我们一直在说的黑瓷代表——建盏,便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宋代八大名瓷

再后来,历史的车轮驶入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一经推出便风靡全国,成为瓷器界的爆品,是中国瓷器的典型代表之一,从此奠定了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地位。

▲世存唯一的元青花瓷罐《鬼谷子下山》,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了2.3亿人民币的天价,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扒一扒它的背景。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明清时期的陶瓷。

明清时期,中国的陶瓷,开启了彩瓷的天下。从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这只2014年,在香港苏富比春拍卖行上,被中国收藏界大咖刘益谦,以2.8124亿港元(约合2.2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下的产于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鸡缸杯。

▲目前存世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不到20只,其中4只在私人藏家手中,其余均被博物馆收藏。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英文中china(瓷器)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可以说,陶瓷的发明,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造之一,是“土”与“火” 的艺术,关乎生活、关乎美学,与人类文明形影相随。

现在说的「一带一路」,其中那条「海上丝绸之路」,更早的时候,也叫「陶瓷之路」。

因为陶瓷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宜在陆上运输,所以选择用海路,虽然这条商路上还有许多商品在传播,如茶叶、香料、金银器等,但主要还是以陶瓷贸易为主,所以也称「陶瓷之路」。

炎黄蚩尤与尧舜禹之间是什么关系?

炎、黄、蚩尤是古唐朝各自的部落首领,距今一万两千年历史。

炎帝部落在今东北地区,黄帝在今西北地区,蚩尤在今南方地区。他们都是同期各自部落首领,历史上的炎黄大战、黄帝蚩尤大战,都是部落之间为争地盘发生的战争。他们都为半人半神之体,身高丈余,铜头铁臂,呼风唤雨,半空作战。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古唐朝,即有文字也有实物,主要以玉器为主,文字是汉字。随着考古发现,总会找到的。

舜、禹是虞朝部落首领,禹是舜的儿子,距今八千年历史。虞朝既有实物也有文字,实物以青铜器、玉器为主,很精美。文字有篆体、汉字、象形文字等,以后考古逐渐会发现的。

虞朝主要活动在今的山东地区,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