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里克兰的代表作品,石怀玉给忆秦娥画了什么画?
感情方面,忆秦娥有一个初恋封潇潇,因为没跟上她的步伐,退出了她的感情世界,她却被富家子弟不学无术的刘红兵,死缠烂打的追求而成为他的妻子,后因刘红兵出轨而分手,与其生了一个儿子,是一个傻子。一直由她母亲来抚养。
再后来遇上了画家石怀玉,如同《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一样的人物,视艺术为生命,而在生活中却比较粗野。
他为忆秦娥创作了裸体画《秦魂》,在展出时被忆秦娥毁坏,石怀玉为艺术而殉道。她又成为孤身一人。在感情的世界里她始终都是被动的,仿佛是遇到了,便接受了一样。
月亮与六便士在巴黎谁欣赏他的作品?
在巴黎施特略夫欣赏他的作品。在巴黎受到大多数人的嘲笑,却被一名叫施特略夫的画家所赞赏,他不时给斯特里克兰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最近在重读《月亮与六便士》,上一次读已经是多年前。
前几天发微博说“刚做艺术的时候看不出来高更哪儿好,现在再看却感动的让人想哭”。
高更、塞尚、梵高并称“后印象派三杰”。
梵高的人气是一如即往的炙热,但是高更似乎一个更隐秘的暗号,它可以作艺术爱好者的暗号,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的。
我曾经以为《月亮与六便士》只是抛弃眼前苟且追求梦想的故事,但这次重读却发现是我自己把它读浅薄了。
这个世界上,却是有成千上万个“高更”,他们出生、成长、人生中所做的一切都是觅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娶一个还算入眼的妻子、生一个不招人烦的孩子、拿着够花的工资,过着中产的生活。
就像小说中的形容。
“他们过着老一套的生活,平淡无奇,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心了。有时候我们见了面,不待他们开口,我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话。
就连他们的桃色事件也都是枯燥乏味的老一套。他们的人生就象从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
高更做了,哪怕在如今信息流动极通畅、人口流动极自由的时代,所有人几乎都不敢做的事情。
放弃衣食无忧、有望跻身上层社会的证券经纪人身份,年近四十逃离了家乡,只身一人前往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
1891年6月8日,结束了63天长途航程的高更来到了塔希提岛。
他的行李里,只装了颜料。他没有一天接受过美术教育。
但就像最近自己刚听到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自学者和学生的差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其实也到今年,艺术从业的第三年,我终于明白,艺术是不用学习的,你所需要的是重启你被规则与秩序掩盖了的,那一部分辨别美的天性。
高更的画里几乎都是强烈的阳光,浓密的森林。
女人们头上的花环与蜜色的皮肤,芒果、木瓜、马缨丹的香味,每一种颜色都和情感一样,都达到饱和的最高浓度,而画布上的时间流逝仿佛静止。
后来我自己造了一个词,叫“生命力浓度”,可以用来评判人,也可以评判作品。高更的人和作品都拥有极高的生命力浓度。
在那里,他像当地土著居民一样赤足裸身,布衣素食,并娶了一个土著女子为妻。
高更在岛上,做个画家是第二目的,第一目的是像个最后的困兽,在用自己微薄的行动与历史的洪流对抗。
梵高孤身来到岛上最根本的原因是厌恶工业化、厌恶大机器、厌恶在工业革命下的人类失去所谓自由之精神。
而我写到这里心情更加复杂,高更,没有改变任何事。
其实你不能准确的判断这个世界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它更通畅,更便捷,更美好 ,它光鲜亮丽、尽然有序、一尘不染。
可同时信息社会同时变成了一个算法社会,这个社会推荐给每一个人他想看的东西、他想消费的东西。这个社会太担心你过不好了,于是连选择都替你做好了。
以为自己在自由作出选择,其实永远都是被数据选择。
高更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
我们普通人不会理解那种痛苦,也不会有资格感受到那种幸福,就好象一伸手就能触摸到美,仿佛“美”是一件可以触碰和抚摸得到的实体。
那是一种整个人被无限思慕之情笼罩以来,幸福又孤独地走上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
都说路的尽头是月亮,可谁都不知道要走多久。
知道“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的时候,我年纪还很小,我只知道六便士是眼前的苟且,月亮是诗与远方。
六便士作为一地琐碎很好理解,却不懂为什么要把月亮作为一个“实现不了的远方”。
现在我懂了,因为天上的一轮月亮,是纯真,是神秘,更是这种美好的孤独。
同时,月光也是爱,是男女之爱,更是慈悲之爱。
赫胥黎说月亮是块石头,但它是块神秘的石头,或更确切,正因为它,世间有了神秘之情。
柔和的月光传递彼此默契的宁静。神秘的月光激发我们敬畏之情。冷峻的月光诉说灵魂的寂寞与孤立,渺小或肮脏。多情的月光唤起我们的爱。不仅爱某个人,甚至爱宇宙众生。
这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画在近四米长的粗麻布上,上面有无数种人类曾经历过的可怕环境中、曾经体验过的悲伤之情。
它们是轮回,是生活本身,是永恒。
婴儿、孩童、女人、老妇,采摘果实的青年,神秘的偶像,原始洪荒的背景。
我总感觉高更这时已经有了“慈悲”,他试图用画布上的永恒,去叫醒沉迷于短暂瞬间的众生。
高更成功了,作为一个艺术家。
高更失败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
高更逃离之后的每一次作画,就是推着每夜会回到初始位置的巨石。在他身上,能看到另一个普罗米修斯。
那是被刻进人类血液里的,心底最深处的,殉道基因。
我一直都知道啊,这个世纪疯狂,没人性,腐败。
而月亮却一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
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的行为?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苟且
01.
最近在重温《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故事很俗:一个四十几岁的老头,在金融行业工作,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水,有老婆有孩子,在外人眼中是幸福完美的家庭。
突然,这老头想要当画画,于是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纸条,离开自己17年的妻子和孩子,全身上下只有100元,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开始学习画画。
为了追求艺术理想,他饱尝贫穷与饥饿的煎熬,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最终遁迹与世隔绝的塔西提岛,在他死后,他的画才被世人所关注,欣赏,成为一个著名的画家。
我看到这个故事,脑海里立马想到一部电影《肖申克救赎》,影片里有一段经典台词:“这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在没有离家出走之前,难道你不觉得《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查尔斯就生活在体制内,按部就班的生活。
我查了毛姆在写这部文学作品的时间,是在1919年,1919年世界是怎么样的?战争,工业革命,改革,各种运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绝大数人都选择体制化,追求物质,安稳,只要住在高强里边,这就是好的生活。而这个时候查尔斯跳出来了, 他不想呆在体制内,不想被高墙困住,想要出去看看。
难道你不觉得他挺牛逼吗?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道上,他选择抬头看月亮。
就像书中一段经典的话语:“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就是一个渣男,但是从独立的人来讲,他是一个勇士,一个英雄,因为他选择诗和远方。
我始终认为当我们在讨论文学作品时,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讨论,去思考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
这个故事放在21世纪,不值得赞扬,歌颂,我反而会问:“早干嘛去了?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资源这么多,渠道这么多,你40几岁才想到要学画画,谈梦想,那你前40年是在睡觉吗?”
但是放在当时那个时代,大家都浑浑噩噩的过着日子,几乎没有人会思考,这是唯一的生活方式吗?没有其他可能性吗?
当大家都笑查尔斯疯了,其实查尔斯也在笑他们看不穿。活了一辈子,还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没有梦想,没有值得追求的东西。
用尽一生,过着平庸的生活。
02.
毛姆笔下的查尔斯选择离家出走,抛家弃子,嫁给艺术。当他走出去的那一步,注定跟其他人不一样,大家都醉生梦死,唯独他与众不同。
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想要画画,想要艺术,这是他的唯一。
就像书中写到: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小说主人公查尔斯来源于梵高这个人物,我也查了梵高这个人物,想知道为什么在他死后这么多年,他的画才受到大家认可,人们才尊称他为“画家”。看法有很多,有说死后的传播手段,有说是朋友的帮忙。但其中有一条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他的作品太超前,当时的人接受不了。
当时的梵高很像《奇葩说》半决赛辩题的主人公,在纠结要不要喝下这杯水。
他怂,喝下这杯水,回归家庭,说坚持不住了,还是别搞什么艺术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回家,求妻子原谅,然后平稳度过后半生。我想她的妻子愿意原谅她,周围人也会摆出一副孺子可教也,很欣慰他想明白了,不会有太多人指责他,只会把他当成一时冲动,有点想不开罢了。
但是,他选择不喝,众人皆醉,他不想让自己醉。这条路难走多了,在当时那个时代,有99%的概率是没有结果。小说结尾也是悲剧,直到死后才出名。
这样值得吗?我想是值得的。
如果他怂了,喝下这杯水,他没有任何希望,也许直到他死也没有人知道,他还有一个艺术梦,因为没有任何作品。
他不喝这杯水,还有1%的希望,哪怕这1%希望要很久很久以后才能实现,甚至他都等不到了,那又如何?至少有作品在手啊。
有一种信念叫坚持,有一种神圣叫希望。
03
在写《月亮与六便士》书评之前,我看了其他作者的书评,有不少人都在讨论梦想。
但我总觉得这本书还有比梦想更重要的东西,是“我”。
我是谁?
我很喜欢昨天董婧说的一句话:“我们追其一生都是在寻找我是谁。”
刚出去时,我们就是一个人,后来,父母取了名字。随着长大,你名字后面贴了很多标签,有孩子,孙女,妻子,丈夫,同事,经理。你的标签越来越多,外界对每个标签都有不同的规则,你的束缚越来越多,你越来越不快乐。
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想要什么?你在寻找什么?你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我”。
《华严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所见诸佛,皆由自心。”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佛,都从自心中来。
我想做人也是如此,你想要走什么路,问问你内心的声音。
怎样看待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设立斯特里克兰离家出走这一行为?
一方面是合理的安排: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是谁都能做到鱼与熊掌兼得。特别是一个人出自真心的想攀登顶峰时,更要求自己能全心投入,不受外界影响,“不疯魔不成活”,唯有抛弃一切,把一切都投入到画画上,才能成为宗师。
最后的结局主角让人烧掉自己的画作,就说明这一点,主角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出自灵魂的喜爱画画,想要画出自己心里最好的作品,能不能被世人认可,在他眼中并不重要。
另一方是作者可以的安排,一下详细说这点:
请注意书名《月亮和六便士》,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小说为了突出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就拔高矛盾的尖锐性。
理想和现实是极端对立的。
主角斯特里克兰就面临这种二选一的局面,要么是理想,要么是现实,最终主角选择了理想,抛弃了现实。
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羡慕:谁能真的做到为了理想,完全不顾现实呢?
作者做不到,所以寄托到小说中;而读者们基本也做不到,所以非常能代入这个角色。
而历史上确实经常发生这种事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良心和官位只能选择一样,陶渊明选择良心,即使过上贫困的生活,所以他的诗才能收到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欢迎,因为士大夫们经常要面临是否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
能否推荐一本你最近看完了的?
遥远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