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小戏的代表作品,我国各地的地方戏曲有哪些?
我国各地的地方戏曲有:
北京市: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黑龙江省:龙江剧情
陕西省: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广东省: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台湾省:歌仔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海南省:琼剧 临剧
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西藏自治区:藏戏
贵州省: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戏曲界中地方大戏和民间小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谢谢邀请。我以为,中国的地方戏大约有三百多种。从国家层面上讲能久唱不衰,影响力大,妇孺皆知,传播广泛,根植于心,并受到众多百姓欢迎的剧种可称谓大戏。比如,国粹京剧,江浙沪一代越剧,河南豫剧,安徽黄梅戏。从各地区而言,又有很多地方戏,比如评剧,秦腔,诃北梆子,晋剧,山东吕剧,川剧,湖南花鼓戏等等,这些剧种在各地均有广泛的听众,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剧团人数不多,受众区域有限,但它们仍然活跃在百姓中间,不可或缺。也是我国戏剧百花园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我们民族戏剧舞台上,有大戏,地方戏,不该有小戏这种称渭。黄梅戏之初,是桃着担子走街串乡,毫无名气,但自从有了严凤英这样的领军人物,有了《天仙配》,《女附马》经典剧目,从地方戏一下子唱红了大江南北,神州大地成为响当当的大戏。
黄梅戏是哪里的剧种?
是安徽省的剧种,但其起源却是湖北的黄梅县。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刘三姐演的所有戏?
黄婉秋
1998年春天,在云南宜良县阳宗海风景区举办的民间
山歌节上,当年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饰演者黄婉秋
在观众的期盼中出现了。几十年风雨沧桑,已把黄婉秋带入了
艺术生涯的金秋季节。“刘三姐”在外形上虽已不像年轻时那
样清秀俊俏,但她的扮相端丽柔美,眼神仍然清亮如秋水,台
步依旧轻盈如春风,歌喉一张,婉啭清音如山泉泻涧,一下子
流入观众心田。当她唱起“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只有山
歌敬亲人”时,台下喜爱山歌的3万各族听众随声跟唱,广场
上腾起了一片片山歌的细浪。
这只是黄婉秋多年来在各族人民中间传唱山歌,传播刘三
姐艺术精神的平常的一幕。早在饰演电影里的刘三姐之前,从
12岁便开始艰苦学艺生涯的黄婉秋,就师从桂剧老艺术家尹
羲、苏芝仙,在他们的严格打磨和精雕细刻下,成了一名歌舞
兼擅、形神俱佳的桂剧新秀。电影导演苏里、作曲家雷振邦发
现并选择了她时,她已是椟中之珠,匣中之剑了。
在“文革”动乱中,批斗黄婉秋的人说:“刘三姐是阶级
调和的典型。她用山歌战胜财主的故事散布的是不要武装斗争
的幻想……”这种“歪批三国”式的“批判”从反面教育了黄
婉秋,促使她更深邃地把握住刘三姐的艺术精神。传播刘三姐
的艺术精神,便是显示中华民族的尊严,发扬乡土文化的精魂,
树立中国正直不阿的为人标尺,让清新、刚健、优美的山歌清
韵滋润现代人的心灵。黄婉秋认为:“现代都市人需要随欧风
美雨涌入的流行歌曲,也需要来自山野民间的纯朴山歌。而且,
随着人类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弊病日益加深认识和回归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的归真返朴倾向的加强,山歌会更多更广地融入人
民的艺术生活中。”她立下了一个庄严的志愿:“我一生的追
求,便是做一个刘三姐那样的刚正不阿而又受人民群众欢迎的
人,一个人民的演员。”
她是言出行随、身体力行的人。回顾新时期开始以来20
年间新的征程,人们看到,黄婉秋一直举着刘三姐艺术精神的
火炬,走在人民中间,走在时代前列。
作为一个人民的艺术家,黄婉秋的艺术生命在这20年间
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她信奉这样的格言:“老不是艺术,而艺
术却不怕老。”
1977年11月28日,是黄婉秋终生难忘的日子。这
一天,她经过艰苦排练,重新主演的歌舞剧《刘三姐》正式上
演了。这是她演艺生涯的第二个春天的开始。在克服了十年荒
疏、形体变化等困难之后,黄婉秋重新塑造的刘三姐形象又一
次征服了国内外观众。人们看到,她将固有的艺术功力与新添
的现代敏感相融合,在戏剧中融入了壮族歌舞的神韵,使刘三
姐形象显得更有性格,内涵也更活泼跳脱,更具时代色彩也更
富地方风情。人们认为,这一新的刘三姐形象,更丰满更成熟,
别具情趣和风采。黄婉秋走到哪儿,那里的观众都会说:“刘
三姐来了。”
1984年,黄婉秋在广西歌舞团上演的广西著名的民间
传说歌剧《百鸟衣》中饰演主角伊娌。伊娌的形象虽然更带有
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但其血脉是和刘三姐的形象相连的。她
们都植根于人民的现实生活,都凝聚了人民生活中固有的诗意
和美质,都浸润着民间山歌的清韵彩调。为了塑造好伊娌形象,
已经声名卓著的艺术家黄婉秋,对第一次见面的中央歌舞剧院
导演韩冰诚挚地说:“导演,我嗓子不算好,但很耐用,不要
怕我累,只要能达到导演的要求,排十遍百遍都愿意。”她的
苦练和勤唱,使导演深受感动,又赞叹又心疼。导演说她是用
心在歌唱、在表演。当黄婉秋塑造的伊娌形象得到观众的赞誉,
《百鸟衣》获广西首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黄婉秋本人获主要
演员优秀奖时,黄婉秋更深刻地领会到:艺术是花的鲜美惊艳,
都是奋斗的血汗浇灌出来的。
1991年,由新加坡投资,黄婉秋与安徽电视台合拍黄
梅戏电视连续剧《黄山情》,并在剧中饰演主角黄山妹。这是
她在电影《刘三姐》30年之后最喜欢的又一部电视剧,黄婉
秋心情特别激动。她并不是黄梅戏演员,却虚心学习,严格律
己,自唱了剧中全部的黄梅戏段子,而且唱得韵味十足。在黄
山妹形象上,人们又看到了“刘三姐”扎实、精湛的艺术功底
和细腻婉转的艺术风格。该剧荣获1992年度全国电视戏曲
片“飞天奖”、“飞鹰奖”。
1995年,黄婉秋积极牵头筹备大型彩调《巧妹子》,
在剧组蹲点两个月,对该剧的排练演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
对巧妹子的饰演者、青年演员言传身教,悉心培养,精心指导,
使这个青年演员的表演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开始在艺坛上
崭露头角。当《巧妹子》被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载誉而归,被
誉为“现代刘三姐的新版本”,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提名
奖,人们因此称赞黄婉秋无私扶植新人的艺德时,黄婉秋深情
地回忆起在她学艺过程中给予她难忘教诲的前辈。比如著名桂
剧老艺人苏芝仙教给她眼睛运用法时说:“眼睛不要时时用,
要用在点子上,一下子抓住观众。”这句含蕴着刻画人物上的
艺术辩证法的话让黄婉秋受益一辈子。鲁迅说过,要极省俭地
画出一个人的灵魂,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作为灵魂的窗户,
永远洞开就暗淡无光了;但在表达人物在典型场景中的内心感
情时,它有力的一转一瞥,便能透出灵魂内在的幽光来。
表演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德艺双馨的人品、艺品,对新时
代审美风尚的敏感,大胆探索的艺术家勇气,是黄婉秋的表演
才能向导演才能发展、转化、升华的条件,而推动她往导演艺
术方面发展的动力,则是她对刘三姐艺术精神的湛深理解和执
著追求,是她对祖国文化艺术事业的高度责任心。1997年,
为了向桂林山水节献演,黄婉秋蹲点剧组,负责重排大型民间
歌舞剧《刘三姐》。她大胆起用青年演员,冒着酷暑,在简陋
的现场设施里,用20多天完成了排练。她以现代审美视角和
艺术感受重新演绎这恒久弥新的美丽民间传说,使其内含的民
主性菁华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契合无痕地得到浑然一体的表
现。重排的《刘三姐》在山水节期间连演13场爆满,并得到
了中宣部领导丁关根的称赞。
黄婉秋不仅导演歌舞,而且善于导演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种
曲艺新剧。1995年11月,在全国曲艺调演比赛中,黄婉
秋导演的以朱老总桂林赏兰为素材的桂林文场《春兰吟》,还
有壮族末伦《漓江竹》,在评比中获第二届全国曲艺牡丹奖,
她本人荣获本届大赛中唯一的导演奖。1997年,《春兰吟》
以其对高尚的革命情操的演绎和高雅的艺术品位,荣获第七届
“文华奖”的新节目奖,实现了桂林市小节目获“文华奖”的
“零的突破”。黄婉秋导演大戏举重若轻,导演小戏举轻若重,
她逐渐形成了气度恢宏而又一丝不苟,时代感强而又地方风情
浓郁的导演艺术风格。她把满腔热情和心血,投注在桂林地方
艺术品种的繁荣中。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越能走
向全国,走向世界。黄婉秋多次率团进京,出国演出,她的表
演艺术和导演艺术,赢得了中外观众和行家的交口称誉。
黄梅戏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我国五大剧种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今天就讲一讲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的前身名为怀腔,是起源于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一带的采茶调,又称黄梅调,在清朝中后期,采茶调与安徽省安庆府当地民间戏曲结合,并用安庆怀宁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的雏形。后来以安庆怀宁县石牌镇为中心,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最终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
对于黄梅戏的起源有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起源于安徽怀宁县;二是说起源于安徽桐城县,在桐城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一出《天仙配》唱遍大江南北;三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第四种则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宿松县。不同的传言有不同的依据,当然我认为这也并不是重点。一种戏曲可以说是起源于某地,可是它的发扬和传承还是要各省各地爱好戏曲的人们一起努力。
在2006年黄梅戏成为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文化物质遗产。在安徽省安庆市安庆师范大学设有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也是中国第三个有本科专业的戏曲剧种。
最后总结,如果说黄梅戏是某一个地方起源的并不妥当,毕竟戏曲的唱腔,表演等是经过不断融合其他戏曲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以及一些地方小调最后才形成今天的表演方式。希望我们的戏曲文化可以继续传播,名扬海外。最后欣赏一下黄梅戏著名演员马兰的美貌吧~
小旦是什么?
小旦是越剧(及昆曲)行当中的一类。主要是女性角色。
越剧(及昆曲)中的小旦分为悲旦、花旦、闺门旦、正旦、武旦、泼旦几类。
黄梅戏小旦 黄梅戏行当划分并不严格。小旦在黄梅戏中占据重要地位。黄梅戏早期就是以“二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