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排名前十的美男子有哪些?
终于不对金庸先生笔下的美女下手了,改为美男子排行,老黑我很欣慰啊。
老黑今天就说说我眼中,金庸先生笔下的十大美男。
英气勃发,英雄盖世那种帅男,不在其中。
第十名 《鹿鼎记》中的百胜刀王胡逸之胡逸之出场时,虽然是个糟老头子,更是一身乡农的打扮。
但他可是金庸官方认定的武林第一美男子。只因为爱上了天下第一美女陈圆圆,就甘心为她的佣仆,二十三年默默跟随,只为了偶尔能见心上人一面,听她说几句话。
这份痴情,已经达到了化病态为情圣的地步。连韦小宝那样的无赖,都大为敬佩,和他结拜为兄弟。
虽然胡逸之出场时,形象不好,但只要稍微打扮一下,必定依然是帅大叔一枚。
只是他出场时的形象和美男子毫无关联,所以将他排到第十位。
《鹿鼎记》结束时,也没有写他最后和陈圆圆怎么样。
不过,按照韦小宝的想法,吴三桂被灭后,胡逸之肯定会保护陈圆圆逃走。一路上两人勾勾搭搭,最后结果肯定是大哥变岳父,岳母变大嫂。
不然,陈圆圆为什么一直不来看自己的女儿阿珂?肯定是害羞,不好意思见面了。
另外说一句,胡逸之好像是唯一有金庸认证的武林第一美男子。
第九名《飞狐外传》中的福康安福康安和陈家洛长的十分相似,因为他俩是叔侄关系。
陈家洛已经是难得的帅哥,而福康安却比他还要秀美几分。
毕竟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从小养尊处优,用的都是高档化妆品,不像陈家洛每日风餐露宿,皮肤肯定保养的非常好,寻常女子都是远远不如他。
只是这家伙实在是个渣男,对马春花始乱终弃,最后更加干出夺子杀人之事。所以将他排在第九位。
(很多人想不到吧,白娘娘曾经演过马春花。这个版本中演福康安的是黄允才,就是83版射雕中的欧阳克。)
第八位 《倚天屠龙记》中的宋青书张无忌刚出生之时,谢逊问这孩子像谁,张翠山说,像殷素素。
谢逊说:“长得象弟妹,就太过俊美了些,恐将来福祚不长。”
后来阿蛛看到张无忌真面目时,也为他英俊所震惊。
但是阿蛛一见到宋青书,立刻对张无忌说,这个人可比你俊多了。
峨眉那群尼姑,见到宋青书,也暗暗称赞:“好一个美少年!”
由此可见,宋青书应该是《倚天屠龙记》中的第一美男子。
本来能有机会成为武当第三任掌门的美少年,却想不开,偏偏喜欢上了主角张无忌的女人,从此走上了悲剧的人生。
先是玩偷窥被师叔莫声谷撞破而逃走,后又因为中陈友谅奸计,误杀师叔莫声谷,就此背叛武当,从一个天之骄子堕落为人人喊打的叛徒。
后来更是被周芷若当成工具利用,拿他来气张无忌。
结局就更加悲惨了,被张三丰一掌拍死,还连累他爹宋远桥,武当掌门的职位直接被张三丰罢免了。
如此悲惨的命运,只因为他喜欢上了主角张无忌的暧昧对象周芷若。
如果他能早点明白,主角女人不能碰,暗恋都不可以有的道理,估计他的人生会相当精彩。
第七位段誉、 第六位段正淳 、第五位慕容复这三位之所以一起提,是因为他们皆出自《天龙八部》。
段誉这小子虽然是个英俊的帅哥,但在外貌上还是要差慕容复一点点。
原著中,阿朱给段誉易容装扮成慕容复时,特意加高了鼻子,再提笔改画眉毛、眼眶……
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慕容复的鼻梁要比段誉高,眼睛也要比段誉大(有胡人血统)。加上颜值党王语嫣爱表哥多过段誉。
因此,我大胆猜想,慕容复是要比段誉英俊一点的。
至于段正淳那就不用说了,《天龙八部》中只有他看不上的女人,没有看不上他的。如果相貌不英俊,只靠他大理镇南王的名头,还真无法做到。特别是那些白富美,怎么会看上一个小小的大理镇南王?在白富美的眼里,镇南王应该和村保安队长没有什么区别。
之所以将他排第六而不是第五,只因为年纪稍大,和年轻人竞争他不具备优势。
第四位 《射雕英雄传》中的杨康杨康是射雕中的第一美男子,继承了他母亲包惜弱的美貌,并把这份美貌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杨过。
中年时的黄蓉看到杨过,只觉的他和杨康长的一模一样,杨康之帅,可想而知。
关于他的事迹,大家太过耳熟能详,就不复述了。
而杨康之所以能排第四,完全是因为杨过。如果只靠外貌,杨康应该排在段誉之后。没办法,因为杨康对女人的吸引力太差,除了一个穆念慈,《射雕》中的女孩子,几乎都爱上了郭靖。
美男竞争不过傻小子,这是我等美男不愿意看到的。
第三位 《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林平之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小白脸,长相秀美,皮肤细腻。
青城派余沧海的儿子见了都大为心动,说:“这小子上台去唱花旦,倒真勾引得人。”
能叫男人心动的男人,那长相自然是阴柔美丽,妩媚动人的。
可见,这家伙到底美到什么程度。
这家伙自宫后,更是直接变成了华山四朵花之首,外貌比岳灵珊还要漂亮一点点。
第二位 《碧血剑》金蛇郎君夏雪宜这位夏雪宜没有在《碧血剑》中正式出场,是一位活在传说中的美男子。
他到底有多美呢?曾经血海深仇的仇人在骂他的时候还不忘记说夏雪宜是个长相俊俏小白脸。
原著中描写,马公子见了夏雪宜就神魂飘荡的说:“这孩子若是穿上了女装,金陵城里没一个娘们能比得上。天下居然有这等绝色少年,今日却叫我遇上了!真是祖宗积德。”
夏雪宜之美,可见一般。如果不是排在第一那位太过逆天,那他就是当之无愧的金庸笔下第一美男。
第一位 《神雕侠侣》 杨过我想很多人都猜到了,排在第一的是杨过。
杨过虽然不是金庸笔下第一美男,但是架不住他有异能啊。
连载版《神雕侠侣》中,杨过可是带着异香的奇男子。而且这股异香,不只是香味那么简单。
凡是闻过这股香味的女人,没有不对杨过心动的。
李莫愁闻到这股味道后,就只想被杨过抱在怀里轻柔蜜意;黄蓉闻到了也心中一荡,想起了和郭靖的洞房花烛夜,后来还把杨过领进书房……多年后,因为小龙女独占杨过,而专门铸造了屠龙宝刀。(玩笑,莫当真)
长的帅也就罢了,偏偏还带着能吸引女人的香味。难怪世人感慨,一见杨过误终身!
小结以上内容只为逗大家一乐,切莫认真,较真。
如有不同意见,请随便拍砖。如果您觉得写的很烂,那我给您道歉,浪费您的宝贵时间了。
如何看待清朝的文字狱?
清朝的文字狱,大体上是针对文人的一种迫害活动。广义上包括比较有名的哭庙案,明史案,“维民所止”科举案。
南直隶的文人在明朝时通过书院、结社形成政治团体,有东林党,复社等,参与朝政,干涉科举,复社甚至可以影响明朝朝廷内阁首辅的廷推,是明末不可小觑的一支政治力量。
既有赶跑皇帝税监的大动作,又有以“不与民争利”为理由抵制朝廷商税征收,致使朝廷商税流失,加重农税的一系列小动作;又有坚持朝廷海禁,商人集团大量海外经商的私下动作。
南直隶的文人一向居高的心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形成的,到了清朝后,对清朝政策不满,进而拉动一批文人去孔庙哭庙,清朝统治者可不管这些,直接抓捕,杀害部分人,金圣叹就死在这个案中,砍头时留下“莲子心中苦,梨儿腹中酸”的绝笔。
这种野蛮与文明的冲撞,必然导致一些激烈的事情发生,再加上一些奴才希望抬旗,自己迫害同胞的败类,往往会牵强附会,无中生有,致使“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牵强附会到讽刺清朝这种案子。
这种迫害运动,使得清朝与民众始终对立,反清复明运动一直持续,天地会、红帮等组织层出不穷。
有人说唐朝很少有强奸案?
强奸从来不少,只是缺少曝光!
首先,我并不敢肯定唐朝时强奸案就比较少。也不知道题主想要问的参考的对象是哪个朝代或者哪个历史时期?但就古代历史上为何很少见到有关强奸案的历史记载,珞珈山的猫勇敢的给大家做一下推测:
女性为了贞洁名声使得曝光率低强奸案自古以来便伴随着人类的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着。而社会上实际发生了强奸案与曝光出来的强奸案远远不是一个数量级,无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是现代。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便是女性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所被赋予的贞洁意识。正是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贞洁做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一要求与社会规则相结合之后,便形成了社会上对于被强奸女性的歧视。然而被强奸的女性是无辜的、是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对象,他不该受到任何的指责,不该受到任何的有色眼镜看待,更不该受到任何人的流言蜚语中伤。然而这一切都已被男权社会所忽略,人们只会去在意女性的贞洁名声,而不在意女性在事件中所受到的伤害。因此即使放在唐朝时期,很多女性在遭遇了强暴之后,大多都会选择忍气吞声,不敢向家人和亲人公开这一事实真相。更不要说将事情捅到官府,闹得妇孺皆知,满城风雨。因此古代的女性,并不是缺少强奸案,而是缺少曝光!
娼妓的兴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强奸率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进程,尤其是唐朝和宋朝时期,中国的娼妓教坊文化达到了顶峰,无论是朝中的皇亲国戚、朝廷大臣还是地主商贾、士子文人,亦或是布衣百姓。只要有钱都可以前往娼妓教坊等场所,春宵一刻。文人雅士更是将诗词书画引入到了歌妓场所,美女相陪,歌舞升平,吟诗作对,下棋聊天,好不快活。完全没必要冒着危险和牢狱之灾去做强奸他人的事情。因此,我们熟悉的很多唐宋诗人文学大家的许多作品都是诞生于青楼烟柳之地,很多名人更是跟青楼女子有许多佳话,流传于世。
唐朝特色:女性权利空前高涨,谁强奸谁还不一定呐!唐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女性权力最为高涨的一段历史时期,因此才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这时期的女性不仅可以外出做官经商,研习书画,甚至可以在社会关系中起到主动的作用,尤其是那些掌握了社会资源和地位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常常扮演着主动的角色。唐朝的公主在嫁给驸马之后,很多都会在挑选一批面容姣好的男子当自己的面首,供自己淫乐享用。一代女皇武则天更是在自己的后宫之中养了许多面首。前期的薛怀义,后期又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
甚至有的时候女性为了得到喜欢的男子动用各种手段。相貌好看的男人反而成为了当时的受害者!你说气不气人?
白崇禧有什么杰出的军功或者表现吗?
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是新桂系军阀二号人物,1893年3月出生于广西桂林府临桂县南乡(今会仙镇)山尾村一个回族家庭,他和后来成为桂系一号人物、国民党代总统的李宗仁是同乡。白崇禧满腹经纶,胸藏韬略,足智多谋,人送绰号“小诸葛”。身为国民党内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在中国现代军事舞台上纵横捭阖了30余年的风云人物,白称得上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他从一个小小的见习少尉一路扶摇直上至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在旧中国波谲云诡的历史舞台上,他演绎了属于自己的一幕幕金戈铁马、有声有色且毁誉参半的人生悲喜剧。
白先后毕业于广西陆军小学和保定军校第3期步科,学成后回广西任第1师(旧桂系陆荣廷部)少尉见习官。1919年初,白崇禧奉命率部在左江流域剿匪,他不顾营长白晓军的反对,将被招安的惯匪全部枪决,使为害剧烈的左右江匪患渐渐平息。因剿匪有功,白又随团奉命去百色禁烟。在剿匪与禁烟的行动中,白崇禧的军事才华与胆识魄力初步展现。
1921年,第2次粤桂战争后,白崇禧升任田南警备司令部第一营营长。1923年5月,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人归附了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革命政府 。1925年1月,由李、白、黄等青年军人组成的“定桂讨贼军”经一系列东征西讨、浴血苦战,终于将陆荣廷、沈鸿英等旧桂系军阀消灭殆尽,并将陆、沈二人逐出广西,在此期间,特别是在柳州、桂林、全州等几场规模较大的恶战中,白崇禧运筹帷幄、指挥出色,“小诸葛”的美称从此不胫而走,愈发响亮。6月,白崇禧亲自率军追至湖南,将沈鸿英残部一举全歼。
之后,以李、白、黄为代表的新桂系取代了旧桂系,占有了整个广西。滇军唐继尧趁孙中山去世,大举挥兵借道(侵入)广西去广东,企图占领两广,推翻主张国共合作的革命政府,将岭南半壁江山据为己有。“第一次滇桂战争”爆发。在这场长达半年的残酷战争中,白崇禧极力拉拢云南军阀范石生的“定滇军”作同盟;经过一系列血战,“小诸葛”妙计迭出,桂军以弱胜强,大败滇军,唐继尧残部经百色逃回云南。
1926年初,广东革命政府与“新桂系”谈判,两广统一得以实现。两广统一后,北伐开始。白崇禧被蒋介石任命为参谋部次长。他亲赴长沙,凭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地说服了他保定军校的同窗、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归附革命政府,唐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
北伐战争打响后,白崇禧代行总司令部参谋长要职,随总部行动。他亲自指挥过著名的汀泗桥血战、南昌攻坚战,孙传芳部署在江西的19余万大军绝大多数被北伐军歼灭,在江西战场上,白崇禧谋勇兼具,指挥得当,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白崇禧率部占领杭州,又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大上海。
“四·一二” 政变后,蒋、桂两军在上海建立了政权,与汪精卫的武汉政权分庭抗礼乃至公开分裂。这次事件史称“宁汉分流”。
1927年8月,蒋介石在内讧倾轧下被迫暂时下野。孙传芳趁南京内部不稳之际,搜集了6万余部发起反扑。很快,孙军占领了浦口。李、白为摆脱不利局面,呼吁武汉方面停止东征,共击孙传芳,8月25日,武汉方面宣布迁往南京,宁、汉正式合流。
之后,著名的龙潭战役打响。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卫立煌、刘峙在龙潭以3路大军包围了孙部,双方血战6天6夜,孙传芳的6万大军全军覆没。白崇禧对龙潭战役颇为得意,他曾说:“龙潭之役在北伐中是最重要的一仗......是北伐大业成败之极大关键 ”。
桂系把持南京后,为了打通和老巢广西的联系,就出兵攻打占据两湖的唐生智。1927年10月,白崇禧亲任征湘军总指挥,以维护“统一” 为由,杀进湖北,十余天后攻克武汉,唐生智通电下野。白崇禧趁机收编了唐生智麾下的李品仙、廖磊、叶琪三个军。
第二年,蒋、冯、阎、桂取得了暂时妥协后,发动了针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二次北伐”。白崇禧任第4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配合1、2、3集团军作战。到6月份,4路大军云集华北,张作霖被迫逃回关外。白崇禧受命率3路大军围剿盘踞于冀东的张宗昌部。9月23日,北伐军全歼张宗昌的鲁军,“二次北伐”胜利结束。
桂系在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中战斗力最强,他们屡次与蒋介石争权夺利,矛盾很深,桂系先后7次起兵倒蒋,并曽2次迫使蒋黯然下野。在历次倒蒋事件中,白崇禧是主要策划者与当仁不让的急先锋,他唱的是绝对主角。由于实力差距过大,加上蒋氏极为擅长金钱收买、分化瓦解之术,李、白数度倒蒋均以失败告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路过湘南、桂北,白崇禧亲自坐镇桂林,派桂系最精锐的7军到全州、兴安一带布防。湘江血战,桂军、湘军、蒋嫡系部队联手进攻红军,致其数万人伤亡、失踪,损失惨重。史载,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有8万余人,强渡湘江进入越城岭山脉后仅余4万左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枪炮齐鸣,日军突袭宛平城,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8月,白崇禧将军奉蒋介石电令飞抵南京,共商抗战大计。随后,他被委任为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是何应钦。在凇沪会战中,白参与了会战的组织指挥事项。桂系最勇悍善战的“钢七军”在凇沪会战中牺牲惨烈,几乎被日军打残,战力好久都恢复不过来。
1938年3月,白崇禧组织参谋团移驻徐州,协助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白崇禧主动联系周恩来,让张云逸指挥江北新四军部队配合桂系韦云淞的31军展开游击战,以牵制日军。台儿庄大战爆发后北动而南不动,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台儿庄大捷后,武汉、成都、桂林等地都举行过数万人的大游行,有民众抬着李宗仁、白崇禧的巨幅画像为先导。
同年7月间,白崇禧代理李宗仁的第5战区司令长官之职,并指挥了8年抗战中绝无仅有的大战役——武汉会战。白崇禧统率长江以北的23个军,在大别山区阻击日寇。武汉会战持续了4个月之久,中国军队动用了129个师共110万兵力参战,日军也调集了19个师团约40万兵力,在这次空前惨烈的大战中,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也取得了打死打伤日军20万人的辉煌战绩,此后,日军的战略进攻态势大大减弱。
武汉会战期间,白崇禧将军运筹帷幄,竭尽全力,表现出一位中国军人为国尽忠的品质和精神。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新设桂林、天水两大行营,分别指挥南北两大战区,白崇禧任桂林行营主任。任职期间,他组织和指挥了南昌会战、桂南会战(含昆仑关战役)、3次长沙会战。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虽然伤亡巨大,但也歼敌无数,取得了不少胜利。白崇禧不愧叫“小诸葛”,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他针对敌我不同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破敌战术对策,为取得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5年5月,白当选为国民党第6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10月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
1948年6月,白崇禧被蒋委任为“华中剿总司令”。解放战争期间,白想“奋战求和”,他仍然迷信其手中最后那点本钱。他自恃手握3、40万百战精锐,雄踞华中,且还有西南、西北半壁江山,他还坚信美国会发动第3次世界大战,于是顽固坚持“共军可以政治过江,但军事不可过江”。
渡江战役开始后,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南京,白崇禧试图阻挡,无奈大势已去,只得离开武汉,逃往长沙、衡阳一带。
1949年10月初,衡宝战役打响,桂系主力7军、48军被四野分割包围,并遭重创,有30000余官兵阵亡,白崇禧只得率30万败军仓惶退回广西境内,他把逃回广西的5个兵团中的主力摆放在湘桂以及粤桂一线,以阻击紧追不舍的解放军,如果还是守不住,不惜血本也要保住雷州半岛的出海通道,以便从海上把主力撤到海南岛,联合逃到海南的粤军,“军事占领海南岛,经济争取美国援助”。部署完毕,白飞抵海口。
11月底到12月初,桂军张淦的第3兵团,刘嘉树的第17兵团,徐启明的10兵团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击下,相继覆灭。黄杰的1兵团(中央军,湘军),鲁道源(滇军)的第11兵团在中越边境以及梧州容县地区被歼灭。12日,广西全境解放, 叱咤民国20余年的桂系彻底灰飞烟灭。
远在海口的白崇禧听到自己的子弟兵已全军覆没的噩耗,不禁滴下了几滴浑浊的老泪,他仰望星空,长叹不已,心潮起伏,惆怅万分......昔日威风八面的“小诸葛”此刻似乎已经江郎才尽了,自己赖以仗恃的资本如今已经全部赔光了,等于政治生命已宣告终结。英雄气短,马瘦毛长,白崇禧此番表现,倒也是人之常情。白崇禧在蒋氏的一再邀请下,于49年12月30日飞到台北,他一到台湾,等于入了蒋介石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再也挣脱不出来了。晚年的白崇禧受制于蒋,生活凄苦,没有自由,最后还误了卿卿性命。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主流的解释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其实,这样的解释根本就不是孔子的本意!
“克己复礼”,出现在《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当下很多《论语》的注解版都是这样解释的,“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日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你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然而,这其实并不是孔子本来的意思,而是北宋大儒朱熹,在对四书集注时,按照自己的理解做的注解。孔子的本意,可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会这么说?孔子的本意,和朱子解释究竟有何不同呢?其实,孔子的原意和朱子的注解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克”和“礼”这两个字的解释上。
关于“克”字的意思,朱子的注解为“胜也”、“克制”的意思,所谓“克己”,也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
而“礼”呢,朱子的注解不再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因此,朱子的意思是,“复礼”就是遵循天理。
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因为朱子是程朱理学的祖师爷,主张“理礼合一”,所以“礼”既是“天理”,也是“人事”。所谓“克己复礼”也就成为了天理战胜人欲,人只要克去那些“非礼”的部分,自然也就能复礼了。
然而,孔老夫子“克己复礼”的本意,可不是让我们去克制自己的欲望。孔子那时候可还没有程朱理学,他所说的“礼”,也只是“天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而“克”字呢,其实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意思,它既有“克制”的意思,也有“做到”、“做好”的意思。
所以,孔子讲得“克己复礼”,其实根本就不是让人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是让人做好自己,人人各安其位,大家都尽到了自己的本分,社会的“礼”也就恢复了。
所以说,如果按照孔子的原意,《论语·颜渊》的那段翻译成大白话,应该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一切行为都合乎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都归向仁了。实行仁德呢,要完全依靠自己,难道还需要靠别人吗?”
这时候有人会说,朱熹那么个大儒,为何要篡改孔子的本意呢?
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朱熹这么做,这无非就是借孔老夫子,来给自己的理学做背书。
儒家之所以能够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正统学派,是因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建立了一套阴阳五行宇宙论,为汉武帝献上了巩固皇权制度的天人三策。董仲舒证明了皇帝的统治权力来自老天的意志。而且他的这套理论是可以观察,可以解释的。
比如说,老天高兴了,便有了春,老天更高兴,便有夏;老天要是忧愁了,就进入秋天,老天悲哀了,就是冬天。天道就是人伦,这叫天人合一。从四时相代,到生活中最小的细节,无不体现着天的意志。
当然,皇帝权力虽然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为所欲为。因为,皇帝的上面还有老天。老天爷会时刻关注着天子的表现,并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奖惩天子——如果帝王勤政善行,就通过异常的吉祥征兆,来奖赏他;如果帝王恶政暴行,就会通过反常的灾异,来警告他。
天道有常,人必须顺天承意。如何顺天承意?
这就体现为皇帝要听从天的意志,臣民要听皇帝的,儿子要听父亲的,女人要听男人的,如此等等,“下事上,如地事天,此之谓大忠”。——“忠”是君主们最愿意听的一个词。
就这样,汉武帝与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立约,汉朝从此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生们得到了好处,就要为皇权的“受命于天”做舆论宣传。
然而,从东汉到隋唐,佛教传入中国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本土的道教也逐渐壮大了起来,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
为什么呢?
因为,之前董仲舒那套阴阳五行宇宙论为皇权作背书还算可以。但是在解释抽象世界(本体论)和人的心灵世界(心性论),以及人生死问题面前,儒家被那两家,尤其是佛教打得体无完肤。
佛教传入中国后,马上在精英阶层传播开来,甚至南北朝时期好几个皇帝都信奉佛教。到了北宋,为了对抗佛教,宋儒们想到了“给天地立心”,将天理和人心(欲)结合。
就这样,有了程朱理学,人们就不用再通过董仲舒的那套“天人感应”从外部世界去间接地接近天,而是人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天理。
为了让理学具有说服力,朱熹必须从儒家的经典中寻求能够为自己背书的圣贤之言。所以,他才把《论语》中孔子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思作注解。
这时候,有人可能仍然表示怀疑,你这么说有依据吗?
其实,如果你弄清楚孔子所说的“礼”是什么,就明白了。
孔子说得“礼”,到底是什么?这时候有人会说了,这还用问吗?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不管是宴宾会客,还是丧葬嫁娶,社会中的一切行为,几乎都能找到一套程序式的礼仪。因此,“礼”就是人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的那一套礼节和仪式啊!
这么说,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在孔子的那个时代,“礼”不仅是礼节和仪式,它最主要的功能是代表着秩序——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
为何这么说?先看《论语》中一个著名的典故: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意思是说,孔子在谈论到鲁国的正卿季平子时说,“季平子用八佾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违背礼制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图 | 礼乐仪式
所谓的“佾”,是古时候舞蹈表演行列的规格,一佾为8人,八佾就是64人
这时候,可能有人就要感到疑惑了:这孔老夫子管得可真宽啊,人家季平子在家里欣赏舞蹈表演怎么就不行了?他用多少人奏乐舞蹈,你老夫子也要管啊?
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你就错怪孔子他老人家了。周代虽说是礼、乐并称,但“乐”其实也是“礼”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周礼》中规定,礼乐仪式中,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使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则用二佾。季平子呢,他为鲁国的正卿,按《周礼》的规定,只能使用四佾,他用天子的八佾规格,无疑是僭越“礼制”的行为。
所以,我们再看孔子他老人家之所以这么生气,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都知道有“周公制礼”之说,周公开创的这一套礼制,可不仅仅只是礼仪的规范,它最主要的功能,其实是一种社会制度的具体表现。“礼”的核心作用用十二字真言可以概括——“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它是一套维持社会稳定的宗法制度。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本质上就是在血缘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一套“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
在这套政治体系中,周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君臣,也是亲戚。整个国家,其实就是一个宗法制社会下的大家庭,周天子就是大家长。
图 | 宗法社会继承关系
在继承制度上,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其他为小宗。所谓,“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礼记·大传》
在家国同构的宗法制社会下,大家虽然都是不是外人,但亲戚也得分个亲疏远近,要不社会还是得乱套。所以,如何确定不同人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宗法制度,一定要将本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在礼法上,天子要是对叔叔和娘舅一视同仁,那抬高了外姓的宗族,贬低了本宗,那天下就得大乱了。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定亲疏”。
所谓的“决嫌疑”,就是要杜绝模糊的地位关系,严格地按照身份等级划分所有人的地位。
要给所有人进行地位排序?
是的,如果你是家长,即使是面对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能一视同仁。
举个例子,当你给大儿子个鸡腿吃时,如果二儿子也想要,怎么办?
如果是我们现代人,给大儿子吃鸡腿了,就也得给二儿子,必须要对儿子们平等对待。但是,如果古人也这么做,对儿子们平等对待,那可就危险了。
怎么回事儿呢?
因为你对儿子们的“平等”原则,会让别人产生“嫌隙”,尤其当你作为国君时这么做,臣子们就会看不出你两个儿子的地位谁高谁低,谁是你将来的继承人。“平等”的后果也很严重,儿子们从小就不知道家里的地位谁高谁低,将来发生继承人问题后,就会互相斗个你死我活。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是因为犯了这样的错误,导致兄弟相残。比如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因为李渊没有“决嫌疑”。
所以,当你给了大儿子一个鸡腿,二儿子也想要时。你不但不能给二儿子,最好还得给他个大耳瓜子,教育他不要对老大拥有的东西有非分之想。如果你对待二儿子和大儿子是一样的态度,那么就会产生“嫌疑”。
因此,宗法社会要给人人划分等级,即便是儿子,也得要区分出长幼尊卑,嫡庶贵贱,为的就是“绝嫌疑”。
所谓的“别同异,明是非”,那就好理解了。就是按照“礼”的准则,来区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同和差别,用是否符合“礼”的准则来明辨是非。遇到陌生人,他遵守“礼”就是同类,不遵守“礼”就是野蛮人。国家也一样,国民最受“礼”就是礼仪之邦,不遵守呢,就是蛮夷。
所以,“礼制”之所以能维持宗法社会的稳定运转,是因为它给所有人都制定了社会等级地位和行为的边界的标准,所有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等级地位而各安其位,所有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行为边界而各司其职。
你季平子是鲁国的正卿,就得按照正卿的标准用四佾;王铁柱的爷爷是铁匠,爸爸是铁匠,所以你长大后也要安心做个铁匠;每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是定好了的,谁也别做非分之想。
这就是孔子那个时代,“礼”的含义。“克己复礼”,就是做好自己,人人各安其位,大家都尽到了自己的本分,社会的“礼”也就恢复了。
然而,孔子的“克己复礼”的夙愿能实现吗?
后来的答案我们都知道了,孔子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的伟大事业,但直到他去世后两年前,社会也没“克己复礼”。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孔子的“克己复礼”过时了。
周代的“礼制”所维系的宗法制,其实是一个规模比较小的熟人社会——指的是统治阶层。也只有这样的社会中,才能依靠血缘关系确定亲疏远近、尊卑长幼,人们才能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保持秩序井然。
在这种宗法制下,统治者自上至下逐级行使权力,被支配者自下至上逐层恪守自己应尽的义务。有句话是“主子的主子不是我的主子,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周天子这样的分封制度,最开始还可以通过宗法秩序维持对地方上的统治,但是经过两三代人,周天子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就变得相当弱了(随着代际的增加,血缘纽带减弱了),对于不听调令的诸侯,周天子只能徒呼奈何。
同样,诸侯们虽然在封地上的地位非常高,但时间长了,他也管不了底下的贵族、卿大夫们养的门客。当鲁昭公调不动卿大夫季平子时,他也只能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统治者对权力的欲望总是无限的,当初周天子搞分封制,其实只因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无力供养庞大的官僚体系,做出的无奈选择。到了孔子那个年代,随着冶铁技术的成熟、铁制农具的推广,以及各种农业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官僚系统也越来越庞大了。对于统治者来说,将权力一竿子插到底,对社会进行直接统治也就不再是奢望。
然而,宗法社会的那套“礼制”,对诸侯实现中央集权统治却具有着天然的制约。诸侯,甚至大夫们都野心勃勃,看着周天子那一副窝囊的样子,他们感到不寒而栗。所以,诸侯们纷纷寻求变法,实行编户齐民、郡县制,决心打造一套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到地方的集权式官僚体系。
秦汉的郡县制
对于诸侯来说,只有将自己的权力一竿子插到底,才能对基层社会实现有效地组织和动员,只有摆脱宗法贵族们的掣肘,他们才能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
因此,为什么春秋时代会礼崩乐坏,为什么我说孔子的“克己复礼”已经“过时”了,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诸侯们为了掌握绝对的权力,主动抛弃过去的“礼制”——严格地说,应该是礼制中那些掣肘君主权力的部分,开始变法。变法后,战争不再是只有贵族参战,打起仗来都不择手段,毫无顾忌。所以,遵守道义,等待楚军渡河列阵后才进攻的宋襄公,成为了笑柄。
诸侯国通过战争不断地进行扩张,社会不断地变大。社会膨胀,城市变大后,原来的熟人社会就被打乱了,逐渐变成了半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就这样,过去的宗法封建制也就不再适应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了,在政治领域的作用也就逐渐地瓦解掉了。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都是依靠城市,对周围农村地区进行统治的,城市的不断扩张,必然伴随着大量的移民。原先的一个大宗族进入到了一个比以前更大的社区,它就不显得大了,影响力也就弱了。在城市中,各个宗族的人们杂居在一起,互相通婚,久而久之就没有了之前在村子里那么强的血缘纽带,也就团结不起来了。
这就好比合村并居,拆迁之前,村民们团结着呢。一旦将他们打散,进入到一个庞大的社区,他们就很难团结起来了。一个几十人的物业公司,就能管理一个万人的社区。
郡县制就是这样的逻辑,宗法社会瓦解也就意味着周礼的生存土壤也将不复存在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各国诸侯们都在绞尽脑汁变法,通过富国强兵实现统一时,孔子却站出来号召大家,退回宗法制的小社会。谁会听从孔子的说教啊?尤其是在那个开始全民耕战、授民以爵、主张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听孔子的话就等同于自取灭亡。这也就是孔子“复礼”失败的真正原因。
当然,达文说这么多,并不是要对孔子他老人家进行嘲讽或苛责。人处于历史之中,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作为圣贤的孔子也不例外。我这么细地讲述孔子“克己复礼”的故事,其实就是要提醒大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绝对的理想主义是不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固有客观规律。
当然,孔子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后人批判和嘲讽的对象。孔子追求的那个人人奉行君子之道的理想社会,就当时,甚至当前我们这个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来说,确实很难实现。这就像我们做艺术创作,我们是画不出绝对的圆,我们是无法创造出绝对的美,这并不能推导出它们不存在。
君子是一种“道”,天下大同也是一种“道”,我们或许永远也无法抵达,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努力去无限地接近它。但是,一定要记住,理想和现实是相辅相成的,脱离现实的理想是空洞的,没有理想的现实是不值得过的。最终真正能推动这个世界良性发展的,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懂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中国12大名著书?
1.《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
2.《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3.《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4.《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红楼梦》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5.《西厢记》。《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6.《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7.《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8.《牡丹亭》。《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9.《离骚》。《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现了屈原伟大的思想和崇高的人格。
10.《金瓶梅》。《金瓶梅》,中国古代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