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儒学是什么代表作品

我来回答一点《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孟子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理论‬。...

儒学是什么代表作品,中国历来讲儒家思想?

我来回答一点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的是“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

《大学》以不长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论化,便于学者学习掌握,而儒家思想为封建王朝的稳固提供了保障。《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这里说的是大学的意思。

《大学》原文及译注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首先一个人‬把‬自己‬搞好‬,各方面‬都‬完善‬这就是‬修身‬,然后‬把‬家‬搞好‬,家庭和睦‬,老少有序‬,阖家欢乐‬,然后‬再去‬治理国家‬,把‬国家‬治理‬的好‬,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经济发展‬,军事强大‬,没有‬什么‬穷人‬,然后‬才能再去‬谈‬平天下的‬志向‬。

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步而就‬的‬。世界上‬本没有‬直接成功的事情‬。在‬大学里‬说的很明白‬。先‬格物致知‬,意诚‬而‬心‬正‬。看起来‬理论简单‬,实际上‬内容十分‬丰富‬。这里就‬大概介绍了‬一点‬。

下面‬谈‬孟子‬,孟子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理论‬。首先‬,孟子‬是‬师承‬孔子的孙子‬子‬思‬的‬。是‬儒家文化‬一脉相承的‬。孔孟之道‬就是‬这个意思‬。有句话‬叫‬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说明‬孔子‬倡导了‬仁‬这个概念‬,孟子‬进一步‬提出‬义‬这个概念‬。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曾游学于齐都稷下学宫。40岁以后,游说各国,到过宋、鲁、滕,梁等国。与当时的国君和重要政治人物有过很多精彩对话。都反映在孟子一书里面了。孟子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而孟子本人也是以孔子继承人和捍卫者自许的。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叹息自己出生太晚,"未得为孔子徒也。" 因为孟子受学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所以说孔孟之道,一脉相承也。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全书共7篇,261章,约35,000字。篇名取开篇首句中二、三字,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千古名句,感悟深刻,让你受益匪浅!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出自于孟子一书里面的。意思简单,就是孝顺之道。

还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命是我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够同时获得二者,那么我就会舍弃生命而去选取道义。这一句话其实是孟子的精华,孟子提出义。为了义,宁愿舍身而取义。

我们‬读书‬一定要明白‬精华‬的‬资料‬,不要‬泛‬泛‬而‬读‬,那样是不行的‬。读书‬要‬沉‬的‬下‬心‬才能好好的读‬。

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里学习到东西,为我所用。读儒家经典也是一样的道理。

(图来自网络,侵删。)

儒家有什么代表作?

、《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左传》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着。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3、《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4、《孟子》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和《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着。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着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5、《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着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

儒家既不能当法律用?

不仅有用,而且非常有用。儒家思想被后世曲解得太多!治国为人是儒道法的统一。

本人是先秦诸子思想研究方向的,最近主要研读的方向就是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统一,看到有不少说儒家没用的人,我推测他们连半本《论语》都没读过,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这个答复不能太长,不可能当做论文来写,我就摘录3条大家熟悉的,儒家经典语录来解读一下。

1、“克己复礼”。孔子的核心思想,克制约束个人的私欲,让其合乎“周礼”的规范。这是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出的一种思想价值观,因为没有统一的思想价值观,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变成了乱世。一个社会,没有统一的思想价值观就会分崩离析。往小处说,一个单位没有统一思想,就会勾心斗角,一对情侣价值观不同就很难走到一起。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每个人必须做出一定的让步,克制自己的私欲,达成一定的共识,问题就可以解决。这个共识在孔子那个年代就是“周礼”,而在这个时代就是民主、文明、诚信、友善这些我们正在践行的东西。怎么会没有用?

2、“因材施教”,人的资质不同,所以教育不能一刀切,孔子72徒弟里面,个性都不一样,孔子没有用一本教科书来教育他们,方式都不一样。像子路这样性格鲁莽的,孔子打击批评为主,像公西华这样不够自信的,孔子就鼓励。教育要搞分层,要以生为本,怎么会没用?

3、“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是说,大道,各有不同,我们不用刻意谋划怎么去做,“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正人君子,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蝇营狗苟,委曲求全,人应该有浩然正气。

然而,后人却曲解成了,我们的理想人生观不同,所以我们就不能相容,我和你政治意见不同,所以我就要排斥你,把你斗倒。这种曲解成为了文人团体喜欢拉帮结派,搞朋党之争的文化根源。于是,有人就说,儒家思想,真害人,其实是自己没文化,真可怕。

儒家思想实际上是深入到我们骨髓中的东西,我们中国人很多行为处世的方式都是对儒家思想的不自觉践行。

儒学标志著作?

儒家:第一个,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要数儒家。而说到儒家就不能说孔子,因为后来人都是奉孔为师,尊孔而行的。但孔子一生却没有什么著作。而是有他的弟子整理他平日里的言行记录成册才有了后来的《论语》等著作。

在当时,儒家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孟子、荀子。孟子原名孟轲,代表作有《孟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进步的思想。他还提倡君主应该施行仁政,让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和劳动时间。荀子原名荀况,他的代表作是《荀子》。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具有规律,并非神灵控制。人不应该被自然桎梏,应该勇于征服自然,让自然为人服务。不过后来的大儒苏轼对荀况却有很多批评。

以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为线索?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和道家印象最深的作品?

儒家当然是先看四书五经啊,可以从诗经开始,然后是论语、孟子,再看大学、中庸、礼记、左传,周易和尚书是最难理解的,最后再看就好了,如果想了解的更多,最好看一些后代名家的注解,像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很经典,也可以看看王阳明的心学。

道家的就一定要从《道德经》看起了,不过最好配合注解一起看,虽然不长却很难理解的(但是文笔真的没话说),而且不同的版本有些内容是不一样的,主要是理解老子说的"道",就了解道家的精髓了,之后是《庄子》,这就是最经典的了,如果还想看的话可以选择《列子》和郭象的《庄子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