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初的代表作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是《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耿恭几十个人是怎么守住北匈奴两万人围攻一年的?
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西域戊己校尉耿恭屯兵金满城,手下只有区区数百汉军,却遭到匈奴两万铁骑的围攻。所幸耿恭准备了大量剧毒箭矢,打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逼得他们暂时后撤。
耿恭当然明白,危机只是暂时解除。匈奴人这次只是稍避锋芒,等他们铲除附近车师国的残余抗匈力量,巩固了局势,就会卷土重来。而金满城虽地扼咽喉,但地势低缓,水源也不充沛,绝非久守之地。为了能坚持到最后一刻援兵到来,耿恭决定换个地方继续跟匈奴人玩儿!
图:车师古道,当年耿恭他们从这里撤离金满城
这个地方,叫做疏勒。注意,这不是班超驻节的那个西域南道之疏勒国,而是在金满城东南不远处的一个要塞。其残骸至今尚存,为新疆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汉代建筑遗址、被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置就在今新疆奇台县以南六十公里处半截沟乡麻沟梁村石城子这个地方。大家有空可以去瞻仰瞻仰。其实说是城堡,也就一个方圆不过半里的小土围子罢了。具体小到什么程度?南北宽138米,东西长194米,还没半个足球场大,耿恭几百人守在里面也够挤的。不过正是小城才最好守,因为需要防守的城墙短,进攻一方兵再多施展不开也没用。它还有一个优点是建在天山半腰,海拔高达1770米,北靠一面陡坡,两边都是天然的悬崖峭壁,下临万丈深渊,放眼望去,高峻险要直入云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另外,疏勒城东面傍依一条常年不绝的麻沟河,流入城中可为水源。在西域想要守城,没有比水更为宝贵的东西了。
于是这年五月,耿恭率部移驻疏勒城,积储粮食与饮水,整修军械,加筑城防,准备长期坚守。
两个月后,不出耿恭所料,匈奴人卷土重来了。这一次,北匈奴单于亲自出马,不拔掉耿恭这颗讨厌的钉子,他决不罢休。
可北单于万万没想到,就算这样,耿恭居然还是没屁滚尿流的投降,甚至也没龟缩城中,反而率领一支敢死队,又一次主动从城中杀了出来,顿时打了匈奴大军一个立足未稳,丈二摸不着头脑。
然而关于这次战役,范晔《后汉书》给我们留了一个不小的疑点,我们先看原文:“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
这就奇怪了,我们前文明明提到,按照汉军编制,耿恭和关宠这对戊己校尉手下各只有数百兵马,这一下子怎么又跳出数千人的敢死队来,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小生认为,史书这句应为笔误,可能刻错了,把“十”刻成了“千”。也就是说,这支敢死队其实只有数十人。
当然也有人说,这数千敢死队可能是耿恭在疏勒城里招募的车师民兵,可是这更不可能。车师后国是个小国,全国人口不过一万五千,军队不过三千(见《后汉书西域传》)。耿恭去哪里招数千壮丁来参战,还愿充当敢死队给汉军打先锋,这岂不是痴人说梦?再说方圆不过一里的小小疏勒城也挤不下这么多人啊!而对照司马彪的《后汉纪》:“恭募先登士四十人出城奔,斩首数十级。”可见范晔此处果然笔误。
竟然只有四十人,耿恭这锋芒初露,真是摸透了用兵之道——以小规模的最彪悍的特种部队对匈奴人进行突袭,打对方一个立足未稳!匈奴人还没从金满城阴影中走出来,就又在疏勒倒了大霉,遭到汉军如鬼魅般的夜袭,顿时炸营而逃,一路狂逃至山下十余里,见耿恭敢死队没有追来,这才长舒一口大气,再也不敢妄自攻城。
然而,大单于毕竟是大单于,果然比左鹿蠡王诡计多端,他见疏勒城无法一时拿下,便转换思路,使出了切断汉军水源的损招。
大单于命令,派重兵去到疏勒城下麻沟河的上游,筑起堤坝,堵塞河道,竟将这汉军的唯一水源给生生切断了。
图:疏勒城与麻沟河谷歌地图
这下耿恭傻眼了。没料到匈奴单于竟能想出这等损招,简直比汉人还要阴险狡诈。这可怎么办呢?如今又是初秋干旱时节,等到老天开恩下雨还不知猴年马月,而城中储备的饮水最多只能坚持十天,如果再没水来,大家都得活活渴死。
匈奴单于笑了,大笑。常言说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但却能被水憋死,尔等还不快快投降?
图:这就是当年被匈奴人截断的水源
耿恭当然不投降。因为他还有最后一招,挖井!地表水没有了,还有地下水。咱们掘地三尺,不,三丈,还怕整不出几百人喝的水来?
然而,转眼半个月过去了,汉军上下齐上阵,连耿恭都亲自上工地挖土,可大家一气挖了好几个井,每个井竟然都没有水。这不是他们挖的不够深,别说三丈,最深的井都有十五丈了,这已经是超过十层楼的高度,然而,还是不见水,一滴水都没有!
其实这也很正常。疏勒城建在半山腰悬崖峭壁之上,那地下水得在多深!又值秋七月天根水涸之时,打井?我看也这不过是将士们在求生本能的促使下,尽人事而听天命罢了,希望微乎其微。
图:疏勒城地势
一般来说,人在断粮的情况下可以存活七天以上,但是断水超过三天,大部分人就会因为脏器脱水而死亡。面对死亡阴影的一步步逼近,汉军将士们这些天是怎么撑过来的呢?
那当然是只得喝一切可以入口的液体了。包括露水、草汁、马尿,甚至到最后,史书记载:“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也就是用布从马的粪便中榨取出水汁来,捏着鼻子往嘴里灌。为了生存,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尊严,汉军将士誓死不降,日夜掘井不休,十五丈,十六丈,十七丈……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赫日当空,很多人竟活活累死渴死在了干涸的井边。再这样下去,大家恐怕就要“笮人粪汁而饮之”了。不到最后时刻,他们绝不杀马求生,对于一个战士来说,马是他们最好的战友与伙伴,甚至与自己的生命是平等的。
然而随着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一天一天煎熬,又眼看着将士们如沙漠中的鱼儿般一个一个绝望死去,即便是汉兵如神一般景仰的最坚强的战士耿恭,也不免有些灰心了。终于,在人力无果的情况,耿恭决定求天。
说干就干,第二天,耿恭率领将士们来到枯井边,翕动干裂的嘴唇,仰天高呼:“昔苏武困于北海,犹能奋节,况恭拥兵近道而不蒙佑哉?又闻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之时,大军缺水,乃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我等岂能困死于此?”说罢耿恭整理战服,长跪于地,对井再拜,极尽虔诚,祈求苍天赐水于汉军将士。然后一个人下到井中,发疯了一般的挖,挖,挖……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啦!只见十余丈的深井之中,突然一道飞泉喷涌而出,转眼功夫就漫了上来,哗哗流动,堪比世上最动听的音乐。
井边所有将士都跳了起来,前歌后舞,欢声雷动,一个个高呼万岁,兴奋到忘乎所以。
耿恭湿淋淋的爬上地面,俯身喝了一口井水,但觉甘甜无比,醉人心脾,堪比世上最好喝的美酒。
大家全围上耿恭,一边互相泼水,一边哈哈哈哈的转圈,简直乐疯了。
清洌的泉水泼在耿恭的头上、脸上,只觉舒爽无比,他的眼前也不由模糊了,不知是水还是泪。
但耿恭毕竟是统帅,他第一个冷静了下来,止住大家,让他们暂且别忙喝水,不如趁此时机先演一场好戏给匈奴人看。
将士们心领神会,于是争先恐后的抄起水桶冲上城头,开始用水活泥来涂抹、缮修城墙,然后朝着发呆的匈奴人,把成桶成桶的水泼了下去。
匈奴人被水从头浇到脚,井水很凉,他们的心也被浇的哇凉哇凉的啊……
怎么水源断了半个多月了他们还有水,而且还敢如此浪费,这有没搞错啊!
难道汉人真的与老天同在,什么山神、水神、风神、雨神的都向着他们?
唉,算了,事已至此,咱们还是像前次那样,先撤吧,等哪天这些神仙们都打盹的时候再来!
读史至此,大家一定觉得《后汉书》这里夸大其词了,拜一拜竟然就枯井飞泉,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神仙?还是范晔一时想象力丰富把史书写成了小说?
当然不可能。范晔是个忠实正统的史家,这世上也没有神仙和救世主,一切只缘于耿恭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伟大精神。
其实,从地质学角度来讲,疏勒城一带植被繁茂,土壤温润,就算地表溪流被匈奴人截断,但水依然会沿着山体中的缝隙向下运动,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会立刻发生。所以,当耿恭他们挖井到一定深度,等到一定时间后,这些水才因自身压力的作用喷涌而出,成为疏勒飞泉。一切神迹,源自科学。
匈奴人虽然暂时不啃耿恭这块硬骨头了,但还有很多软骨头可以供他们啃。不久,单于领军远远绕过耿恭,穿越天山,侵入车师前国,将汉军己校尉关宠团团围困在柳中城内。与此同时,匈奴帮凶、即西域北道的焉耆、龟兹二国也同时动手,出兵围攻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陈睦寡不敌众,最终战死沙场,两千汉家将士,全军覆没。一时间,西域大震,北道诸国全面背汉,就连远在南道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驻节的班超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遭匈奴之北道属国龟兹、姑墨的围攻,班超以其威信,组织西域南道诸城邦奋力抵抗,但还是险象环生,局面危殆。万幸耿恭这颗硬钉子尚楔在天山北麓,匈奴主力一时还不敢放手全面南侵,否则班超也早玩完儿了。
图:疏勒城南倚博格达山脉,北控丝路要塞,易守难攻
但是,面对匈奴大军的猛烈攻势,车师人终于撑不下去了,他们苦侯救兵不至,于是全体投降匈奴。如此匈奴如虎添翼,又联合倒戈的车师前、后国军队攻至疏勒城下。
这次匈奴单于学乖了,既然耿恭有天神相助,那我就不跟你正面交锋了。把军队全撤到山下,将疏勒城远远的围起来,渴不死你我还饿不死你?反正咱有的是时间,不如在这里跟你耗上了。你运气再好,你再能挖井,算你掘地一百五十丈,也不可能从地里挖出粮食来吧!
图:疏勒城遗址
但是匈奴人又错了,耿恭他就是一个奇迹的发动机,在他不抛弃不放弃的伟大精神之下,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什么不可以。从夏到冬天,耿恭兵团数百将士,竟然在孤城缺粮之几近绝境中,坚持了数月之久。
不过这一次奇迹的发生,却不是天神相助,而是贵人相助。
这位贵人,便是车师后王的夫人,一位有着汉人血统的伟大女性。正是她甘冒弥天大险,充当内应,为汉军偷送匈奴情报与宝贵粮草,这才使疏勒城得以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数月岿然不倒。
胡服虽然穿在身,但王后的心是中国心。祖先的教诲她一刻未忘,祖国的军队就由她来拯救。
图:车师王宫门前设耿恭台,立马提枪的耿恭雕像
然而,车师王后所掌握的资源毕竟有限,再说匈奴人的情报系统也不是吃干饭的。数月后,外援彻底断绝,耿恭兵团断粮了。但他们依然在坚持,实在饿到不行,只好流着眼泪杀死心爱的战马充饥;再后来又学起了苏武,在山里挖老鼠洞,抓些野鼠烤了吃;野鼠都吃完了,就在墙脚找些蜘蛛、蚂蚁往嘴巴里送;再不行就吃草根煮树皮。最后入冬连草根树皮都没有了,他们就只好把弓弩、铠甲上的筋革制的配件取下来,放在水里煮烂了吃。当然这需要很好的牙口,咬不动的人就没辙了。
就这样,匈奴人围攻了疏勒整整一年,耿恭等人粮尽援绝,直到公元76年正月,汉军将士终于吃完了他们最后一副铠甲,最后一张弓弩。在这最后的断粮时刻,耿恭环顾城头上他最后数十个弟兄,笑道:“恭与诸公跋涉万里至绝域抵敌匈奴,前后已一载有余矣!一年以来,历寒暑,当锋镝,我等同袍弟兄,心相结交,患难与共,情同手足,义如断金。今不幸粮尽兵穷,至于绝境,恭愿与诸位立生死之约,拼将玉碎以报国恩,何如?”
图:耿恭率部孤立无援坚守了一年多的天山支脉疏勒山
众人闻言皆感奋流涕,齐声道:“将军推诚相待我等,我等自当誓死报国,绝无二心,以扬大汉神威,气震胡虏,方不负我丈夫之志!”
耿恭大笑:来吧,我们唱首歌,给城下的匈奴人打打气。彼等鼠辈,坐拥数万大军,攻伐累月,竟不能近我金城半步,实可笑也!
于是全体将士,在城头齐声唱起了汉家战歌,其声慷慨豪壮,响彻云霄。匈奴人闻歌面面相觑,交头接耳,一片骚乱。
没想到汉军在这种时候还有心情唱歌,他们简直不是人!
当然不是人,他们是神,汉家战神!
歌罢,战神耿恭傲立城头仰天长啸,慨然吟道:“饮风吞沙可饱腹,落雪为裘拥铁骨,无有铠弩战歌护,万里天山我穹庐。”
此情此景,北匈奴单于也不由衷心佩服起耿恭来。此人节过苏武,才比李陵,智勇双全,豪气万千,杀之可惜啊!趁着现在他穷途末路,不如派个使者试试看招降他?条件都是可以商量的嘛,封白屋王(白屋为匈奴中一部族,后称靺鞨),妻以公主,如何?
高官美女,条件不可谓不诱人,但耿恭能被它诱惑么?
出乎意料,耿恭竟然答应了:既然如此,那你们就派个人进城来谈谈吧!
北单于大喜,赶紧在军中选了个能说会道的使者,让他进城去招降耿恭。
更出乎意料,耿恭见到匈奴使者后,根本不给对方“能说会道”的机会,半句不罗嗦,直接把人推上城头,当着城下匈奴单于的面,迎头就是一刀下去!
可怜的匈奴使者,直挺挺地就躺一边凉快去了。
耿恭把刀一扔,头也不回的命令:把这家伙给我放血,完了切吧切吧烤了,它再难吃总比皮革好下咽。
汉军士兵们早饿坏了,闻令赶紧动手,聚柴生火,剥皮切肉,直忙的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好像他们烤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猪。
一切准备停当,耿恭和将士们便用碗盛着匈奴血,在城头上开起了烧烤宴会。他们一面大口吃肉,一面开怀对饮,谈笑风生,视城下数万匈奴大军如无物。
图:疏勒城遗址正门城楼,今人在遗址上新修了一座镶嵌着狼头的城门
原野上万籁俱寂,所有匈奴人都吓呆了。耿恭营造的这个场面,实在太震撼,使他们如陷噩梦之中,千年难醒,永世难忘。从此,耿恭“吃人魔王”的称号响遍草原,传闻可止匈奴小儿夜啼。
这边耿恭正在美餐,忽然想起什么,忙站起来走到城墙边,深深向下一鞠躬道:“恭虽不降,然谨谢单于赐食!”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接着,城下爆发出一片哭爹喊娘之声。
读史至此,实赞范晔笔锋传神:“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他们不幼小但脆弱的心灵受到了巨大创伤。
匈奴单于大怒:“今不杀耿恭,本单于誓不为人!”发疯一般向疏勒城增兵,日夜围攻!然而,在耿恭将士们的顽强抵抗下,布满硝烟的汉军军旗始终猎猎飘扬在天山风雪之中——疏勒地势太险要了,匈奴的骑兵根本冲不上去,只能弃马攀爬,可爬上去也是送死。汉军虽然没了弓弩,但城里石头还是很多的,砍树做些发石机,居高临下随便一通砸,爬坡的匈奴人就得摔下去一大片。
论城池攻防战,匈奴人永远都不是汉军的对手。没有弓弩算什么呢?还可以飞石头砸,烧开水浇,用火油淋,砍大树挡,又或在城下挖几个陷阱几条壕沟,里头再插些尖木桩啥的,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总之金木水火土,什么不能拿来当做武器,只有城里还有能动的活人在,你多少部队也攻不上来!
历史上有没有名声好一点的太监?
宦官,最早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及皇室成员所役使的人员。大约出现于夏商时期。两周及秦、西汉,宦官并不全是阉人,自东汉始,皇宫内部及诸侯国才全部使用由阉人担任各执事差役。
宦官原本是宫廷内部负责杂事的低级奴仆,不能参与社稷朝政及执掌内外大权。但因为他们身处内廷,与皇室帝王朝夕相处,关系实在密切,所以在特定的时期,能博取信赖,有可乘之机,依附皇权掌握权柄。这种情况,在汉(东汉)、唐、明三代王朝尤其明显。
而“太监”一名,本来是宦官中高级成员的尊称,最早出现在唐代,唐高宗改主管宦官机构殿中省为中御府,以高级宦官充任中御府主管“太监,少监”。
明代,内廷设立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十二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四司4司、兵仗、银作等八局,称为二十四衙门,以高等级宦官充任各内廷衙门掌印,称太监、少监。
因为宦官权势日隆,所以自自明代中期起,习惯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逐渐成为内廷宦官的代称了。太监因为身体残缺,一般身世较为悲惨,出身地位不高,所以心理多少有些扭曲,思想与常人有异。即使其中有因运气际遇,最后身居高位者,也以贪婪阴鸷,横行不法,弄权狡诈居多。同时因为出身低贱,也被正统士大夫所鄙视、不待见。整个太监群体总的来说名声很差,负面评价居多,一般没有留下什么好评语。
但世事无绝对,在太监这个群体里,总是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例存在,或因令名、或因大功、或因忠直,为自己在后世留下赞誉。这里面著名的就有造纸术先驱蔡伦、忠诚无二高力士、航海家郑和,等等。他们在后世都是大名鼎鼎,事迹无人不知,所以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了,下面介绍两位名声稍浅,但是事迹一样出色的宦官,加以介绍,以补充说明。
一、秦翰;
秦翰是北宋人,字仲文,出身于河北获鹿(今属河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三岁时净身入宫,成为低级宦官小黄门,此后逐次升迁,在开宝末年(976年前后)成为入内内侍省高品宦官。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攻灭北汉后乘胜击辽,出兵燕京(今北京),秦翰当时被宋太宗诏令为彰信军节度使崔彦进部的兵马都监,随同出征。
宋军由于疲惫大意,在燕京城下高粱河被辽军击败,大溃而回。崔彦进、秦翰所部为全军后卫,抵挡辽军,边战边退,驻守高阳关。
辽军携大胜之势呼啸南下攻击镇州(河北正定),秦翰与崔彦进等使诈降之计,于满城(河北保定)设伏,于其他宋军联合前后夹击,大败辽军,迫使其投西山坑谷中,辽军死伤不可计数。这一仗是宋军自高粱河之败后,第一次取得对辽作战重大胜利。
此战宋军总计杀俘辽军两万余,俘辽将领三人、获取马万匹,其它粮秣物资十万。辽军主帅韩匡嗣也弃旗鼓狼狈而逃。
时年不到三十的秦翰一战成名,以英勇善战而闻名天下。宋太宗闻报后大喜过望,予以重赏,赞叹可委其以重任。此后秦翰正式以主将身份出任宋滋州守将,又历任镇、定、高阳关三路兵马都监。在北方抗辽前线主持军务,对辽作战,长达八年之久。在此其间, 秦翰率军多次与辽军交锋,互有胜负,多有战功。
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入侵。秦翰之前被调回东京(开封)皇宫任职,此次军情紧急,被任命为为排阵都监,重回郑州,准备迎击辽军。
宋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辽军在宋境内大肆掠抢后,开始回撤。秦翰等将领奉命追杀,在莫州(河北任丘)东三十里处,提前占据要道,截断了辽军归路。半夜,宋军偷袭,辽军大乱,混乱中被宋军斩首万余级,救回被掠百姓,缴获马匹物资无数。
宋真宗收到捷报后,下诏褒奖秦翰等,提升秦翰为为定州行营铃辖。此后西川发生了军士哗变,秦翰被委以重任,率军前往西川镇压。十月,平定哗变,获胜返回。
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承天太后携辽圣宗率军南侵。此次辽军声势浩大,一路长驱直入,直打到澶州(河南濮阳),宋廷震骇莫名。经过寇准等主战派剖析利害、极力劝告,宋真宗这才打消南迁念头,勉强亲征澶州。
临行前,他派秦翰先赴澶州和相州(今河南安阳)主持防御,并许便宜行事。后任邢洺路任铃辖。
真宗到达澶州后,调秦翰任驾前西面排阵钤辖,主持御营守卫,及澶州城西,连续七十多天没有卸甲。期间辽军先锋统军使萧挞凛亲自到澶州城外侦查督战,被秦翰部将张环趁机用床子弩射杀。
萧挞凛之死也是这次宋辽战争的转折点,辽军士气因此大受影响,双方僵持于澶州。最终,两国达成“澶渊之盟”。
盟约达成,辽军撤走后,秦翰作为后卫继续留守澶州,护卫宋真宗退回东京。直到形势安定后才率领回京。宋真宗因秦翰的功劳,封他为为宫苑使、入内都知。
此后秦翰被任命为灵、环、庆三州和清远军四路都监,率兵前去讨伐西北党项叛乱(即西夏前身)。
秦翰在西北多年,抵挡党项入侵,降服边境各部族,威望甚隆,诸部族都慑于秦翰的威名,纷纷纳地归附。秦翰因功升迁为皇城使、恩州刺史。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宋真宗要到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祭祀后土,命秦翰自西北调回东京,主持参与其事。在此期间,西北有部族骚扰宋境,宋真宗立刻让秦翰返回处理,顺便巡边震慑。
边塞部落听说秦翰回来,立即偃旗息鼓,事件即告平息。秦翰继续赴夏州,处理完事情后,事毕回京,主管宋真宗行宫事。
宋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闰六月,因之前皇宫失火,宋真宗以秦翰主持修复工作。秦翰在指挥修葺工程时,突然患病,猝然逝于宫内官署,时年六十四岁。
他去世的消息消息传出后,宋真宗哀伤流泪不止,追赠秦翰贝州观察使、彰国军节度使。宋禁军及北方、西北驻军中秦翰的部下得到他去世的消息后,不少人嚎啕大哭,并以父兄的礼节给他举办丧事。秦翰为人温良谦谨,不拘小节,而且作战勇猛,言而有信。每战必亲冒矢石、奋勇争先,先后在北疆、西北两塞镇守三十余年,一生战创大小四十九处,即使古今名将,也有未如秦翰者。因此秦翰被誉为宦官名将,内臣楷模。有宋一代宦官统兵作战建立功勋者,无出秦翰之右。
一、怀恩;
怀恩,明宪宗、明孝宗时期的内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山东高密人。怀恩原本不姓怀,而是姓戴,父亲是明宣宗时的太仆寺卿戴希文。怀恩出身高官之家,自小熟读经典、博览丛书,很是聪明,按理日后应该参与科举,出仕入朝为官的,为什么最后却入宫当了太监呢?即使他最后在宫中成为太监中的最高级别,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负责协助皇帝“批红”处置朝政,号称“内相”,从权势上来说也达到了顶点。但这些地位、权势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实现的。
一个高等文官的孩子,最后以太监的身份成为大明最有权势的臣子之一,这哪里是怀恩的本意,反倒是他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屈辱。明宣德元年(1426年),兵部侍郎戴纶因屡次劝谏宣宗不要游猎嬉戏,触怒了皇帝,被发配到交趾(越南北部)参赞军务。
早在宣宗为皇太孙、皇太子时,戴纶就侍奉其读书,先后历任太子中允、詹事府谕德、太子洗马等职,屡次进谏,劝慰宣宗不要过多游乐,要多学习朝政,宣宗不以为然。戴纶又暗地里向成祖、仁宗上疏告状,所以遭到宣宗忌恨。
虽然宣宗即位后,加封戴纶为兵部侍郎,但是心里的嫌隙并没有消除。而戴纶为人过于耿直刚介,对皇帝的进谏常常言辞激烈,所以宣宗忍无可忍,才把他远远打发到交趾去,眼不见心不烦。
到了交趾后,戴纶言语不谨慎,被人告发心怀怨恨,上书宣宗要治其罪。宣宗于是下诏将戴纶逮捕到京师锦衣卫诏狱,亲自审讯他。
在审问中,戴纶又大声抗辩、御前失礼,最后彻底激怒宣宗,被宣宗盛怒之下下令乱棍打死,籍没其家,并以忤逆之罪株连三族。戴纶的叔父河南知府戴贤、太仆寺卿戴希文等,皆受其连累,被抄家下狱处死。
年幼的怀恩,因为是戴希文的儿子,所以也在株连之中。由于未成年,所以得免一死,被阉割净身后送入宫中,充当仆役,侍奉皇室。“怀恩”这个名字,就是他入宫后,被其他前辈太监给起的新名字,意思是常怀朝廷不杀的恩德。入宫后的怀恩,因为家庭出身远远高于其他小太监,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为人又机敏伶俐,办事认真勤勉,所以很快得到内廷诸司人等的青睐,被选入专门培养教导小太监熟悉文化,熟悉处理内廷公事的内书房学习。
这对于怀恩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他在没有入宫前,在自己的家中已经按照儒家经典书籍苦读了多年,各种典章都了如指掌。所以在内书堂的学习中他总是成绩优异,得到内廷高级太监及皇室成员的重视,逐渐受到重用,出掌各种内廷重要职位。
经过数十年的历练,成化元年(1465年),怀恩被刚刚继位的明宪宗委以重任,担任内廷中最重要的职位,也是太监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司礼监掌印太监。因为怀恩自小生活在高官之家,后来接受的知识,灌输的思想也是传统儒家忠孝理念,所以他待人接物、行事处置、为人哲学都和外朝文臣士大夫们并无二致。再加上怀恩难能可贵的品质:公正廉洁,办事干练,不畏邪恶,敢于直言,处处以国事为重,光明磊落,简直就不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太监。
外朝文官从来是看不起内廷太监,见面大多嗤之以鼻,最多也就是虚假应付。但是对于怀恩,文臣们绝对没有轻视、鄙夷的态度和神态,而是恭敬尊崇,礼敬有加,凡事都商议后实施,非常尊重怀恩的意见。因为他们知道,怀恩虽然是太监,但是在思想上、立场上、为人处世上,和一般儒家弟子没有区别,实实在在的内廷儒者,宦官之贤。
当时宪宗宠幸梁芳、韦兴、汪直等太监,纵容他们干预政事、骚扰朝野、弄权敛财,搞得朝堂乌烟瘴气、人心惶惶。怀恩对于这些无耻之徒深恶痛绝,经常当面痛斥他们,警告其不得作恶,又多次在宪宗面前进谏,言明厉害,痛陈弊端。宪宗无奈,也知道怀恩说的有道理,以后对于梁芳等人多少加以约束。
梁芳、韦兴等因为怀恩的阻止,不能随心所欲地擅权贪墨,对他是恨之入骨,时常想扳倒怀恩。但是怀恩在宫中的地位远高于他们,为人廉洁、心怀正气,行事磊落干练,经历、学识、见解、能力、威望都不是他们这些人比得上的,宪宗也因为怀恩的忠心干练而十分器重他,梁芳、韦兴、汪直等始终无计可施。
成化三年(1467年),京营诸部需要清理整顿,宪宗向大臣们询问以何人主持,户部尚书马昂等主动请求,力荐司礼监掌印怀恩出掌此事,才可以铲除宿弊。成化四年(1468年),讨西北土官叛乱时,朝廷商议军事,兵部尚书白圭等极力要求怀恩代表内廷一同参与,征求意见后在实施平叛计划。这些都可以看出怀恩的办事能力,和受外朝文官的重视程度。
兵部尚书刘大夏,因为处罚了内廷某司掌印太监的哥哥,被其挟私报复,向宪宗诬告,将刘大夏逮捕下诏狱,因为怀恩全力救助,向宪宗恳求,刘大夏才没有遭祸,得以被释出。
刑部员外郎林俊弹劾內监梁芳及宪宗宠幸的妖僧继晓,被梁芳诬陷有不敬皇帝的言语,鼓动宪宗处死林俊。宪宗已经被说动,将要下旨杀林俊。怀恩不顾宪宗大怒之中,冒死力谏,宪宗盛怒之下,以砚台打向怀恩,想把他赶走。
怀恩不躲不避,用头去接砚台,幸好没中。之后被宪宗让人赶出内廷。出宫后怀恩一面让人到镇抚司通知不得杀害林俊,一面亲自警告梁芳等,揭发他们陷害林俊的丑行,明言自己还要上奏。然后在家里称病,不到司礼监处理政事。
宪宗冷静下来后,想起怀恩平时忠诚干练、勤谨耿直,知道他的忠心,派太医到怀恩家中看望诊治,林俊也得以改判,躲过一劫。
此外,在抵制传奉官(不经科举、选贡、门荫等正途,直接由皇帝授官)、处理辽东军事等事上,怀恩坚持己见、据实以奏,拒绝迎合宪宗滥授外官的举动,及诸佞臣借此以谋不轨之举,尽自己所能地维护了朝纲的威严。
尤其是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宪宗宠爱的贵妃万氏,因与皇太子朱佑樘(即日后的孝宗)关系不睦,之前因为立储之事就产生过极大的矛盾,所以耍弄阴谋,要挑唆宪宗废黜朱佑樘太子地位,改立其他皇子。宪宗被其迷惑撺掇,竟然答应改立之事。
怀恩在内廷四十多年,忠勤谨劳,侍奉四代皇帝,公正耿直,宪宗很是看重他,于是想探听他对于改立太子的意见。怀恩听宪宗说要改立太子,坚决反对,脱帽伏地叩头不止,说:
“太子是国本所在,天下民心稳固的根本。皇爷无故废黜太子,奴才宁死不敢从命。皇爷这样做,也是遭天下怨望、留万世骂名。奴才即使是死,也不能赞同皇爷的意见。”并长跪痛哭。
宪宗心中震撼,同时也是对怀恩的忠诚和直谏有所感触,于是对于更换太子的事情犹豫起来。万贵妃阴谋将要落空,怒不可遏。为了报复怀恩的不识像,她多次哭求宪把怀恩赶出宫去,远斥他方。被怀恩斥责过的梁芳、韦兴等人也借机煽风点火,宪宗性格庸懦,经不起挑唆,终于将怀恩贬斥,发配到中都凤阳皇陵司香守陵。
之后得到怀恩保护的太子朱佑樘,因为其他朝臣的全力支持,及正好遭逢泰山地震导致宪宗以为是自己无故更换东宫而造成上天震怒,所以不再提出改立太子,从而保住了皇储之位。并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驾崩后继位,成为大明第九代皇帝---明孝宗。
孝宗继位后,感念怀恩当年不顾安危、为保护自己仗义执言,所以立即将他从中都召回,重任司礼监掌印。回到内廷的怀恩不改忠直本色,依旧尽职尽责,勤谨恭谦,继续以自己的忠诚侍奉于孝宗。
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怀恩去世,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去世时的确切年纪,按推断,他这个时侯应该年过七十了。
为了表彰怀恩的忠直廉洁,孝宗特批推,为怀恩建造显忠祠,以示纪念。而怀恩光明磊落、忠诚廉洁、勤于国事的优秀品质,在后世也一直传为美谈,明中后期内廷诸司太监,皆标榜以怀恩为楷模,景仰崇敬,时常祭祀,四时不断。
三大史书?
是中国四大史书。
四大史书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1、《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
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2、《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4、《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史不包括什么?
不包括除《史记》、《汉书》、《后汉书》的其他史书。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三史是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唐开元以后《后汉书》取代了《东观汉记》,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1、《史记》:
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汉书》:
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儒客大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东观汉记》:
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东观汉记》的作者有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等。
金兰之交是什么意思啊?
金兰之交,汉语成语,拼音是jīn lán zhī jiāo,意思是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出自《汉书·韩信传》:“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儒客大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