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王宫中浮雕代表作品,有没有比死刑更可怕的惩罚?
死刑是目前我国法律中最严厉的刑罚,现在主要是枪决和注射死刑。
但是放在历史长河中,这两种死刑的执行方式简直太小儿科了。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古代那些极端残忍恐怖的刑罚!
1.梳洗
发明者:朱元璋
它指的是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的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死去。
就像民间杀猪用开水烫过之后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尽,露出白骨。
2.腰斩
受刑名人:方孝孺
顾名思义,腰斩就是把罪犯用铡刀从腰部直接斩断。由于腰斩的特殊性,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好长时间才会断气,而遭受极大的痛苦。
3.五马分尸
受刑名人:商鞅
五马分尸就是把犯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向五个方向飞奔(如上图),把人撕成六块。
这个刑罚的痛苦不在于把人撕裂的瞬间,而是把人撕开之前,那种极端的疼痛和拉拽想必非常痛苦。而把人撕裂的瞬间应该也是漫天血雨吧!
4.凌迟
受刑名人:魏忠贤 袁崇焕
说起古代的酷刑,就不得不提凌迟了。它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种酷刑了。
所谓凌迟,就是我们常说的“千刀万剐”,指用刀一刀一刀的切割着犯人身上的肉,割满指定的刀数后,方才将犯人处死,是一种专门以折磨犯人为目的的恐怖刑罚。
在凌迟之时,刽子手若是没有割到指定的刀数而犯人就死了,刽子手也会收到惩罚。因此,刽子手在行刑时,每一刀割下来的肉片,都薄如蝉翼,面积也仅有指甲盖大小,为的就是让犯人能够活到指定的刀数而遭受更大的痛苦。
据说魏忠贤的凌迟刑行刑了三天,期间魏忠还喝了点粥。
5.醢(读海)刑
受刑名人:商纣时的梅伯、九侯
封神榜中西伯侯的大儿子伯邑考
剁成肉泥。这个就不上图了。
《史记•殷本记》“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因为对媳妇不满意,杀了岳父并剁成肉酱。
中亚国家名称当中的斯坦是什么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和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17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也是全世界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中国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六国隔海相望。在中国的14个陆上邻国中有8个国名中都带有“斯坦”这一后缀。
由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演变而来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土库曼这五个中亚国家的国名都带有“斯坦”这一后缀。巴基斯坦的国名中也带有“斯坦”一词。事实上阿富汗的英文名叫Afghanistan,只不过汉语中没把“斯坦”翻译出来。此外国际上也有“印度斯坦”这样的说法,西亚还有一个巴勒斯坦国。“斯坦”除了被用作这些主权国家的国名后缀之外很多地区的名字中也带有“斯坦”这一后缀。
雷吉斯坦、达吉斯坦、锡斯坦、胡齐斯坦、库尔德斯坦、俾路支斯坦、鞑靼斯坦、吐火罗斯坦.......为什么“斯坦”会被频频用于国名地名的后缀呢?其实在所有这些名称中带有“斯坦”后缀的地名中“巴勒斯坦”是最为独特的一个,因为它的“斯坦”后缀完全是由于汉语翻译造成的。如今“巴勒斯坦”一词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巴勒斯坦国;二是指巴勒斯坦地区。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巴勒斯坦”一直是一个地区的名字,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巴勒斯坦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从来都不是指的一个国家。直到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以分治的方案后才有了“巴勒斯坦国”这个概念。综合百度百科和汉语辞海的定义:巴勒斯坦地区是指位于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的地区。巴勒斯坦地区在上古时代被称为“迦南”。
直到公元135年罗马人镇压了当地犹太人的起义后才将其改称“巴勒斯坦”。罗马人所起的这个“巴勒斯坦”的名称本来写作PALESTINE,后来逐渐转写成Palestine。本来正确的读音应该是“非利士丁”,然而汉语在进行翻译时将其译为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的国名中本来并没“斯坦”这个后缀,所以这完全只是汉语在音译过程中使用音近字造成的结果。除了巴勒斯坦这个特例之外其他被用作地名的“斯坦”其实都写作stan。
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名称中带有“斯坦”的国家或地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只有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斯坦是一个例外,那么“斯坦”这一词汇是否和伊斯兰教有关呢?其实stan一词最早起源于古波斯语的来源,指的是人居住或聚集的地区。在我国东北人会问你是哪旮瘩的,云贵川人问你是哪个坝子的,山西人会问你是哪条梁子的,而在古波斯人们会问对方是哪个stan(斯坦)的人。
在斯坦前面加上前缀就表示某一民族聚居的地区:哈萨克斯坦就是指哈萨克人居住的地区,乌兹别克斯坦就是指乌兹别克人居住的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就是指吉尔吉斯人居住的地区,塔吉克斯坦就是指塔吉克人居住的地区,土库曼斯坦就是指土库曼人居住的地区,阿富汗斯坦就是指阿富汗人居住的地区,库尔德斯坦就是指库尔德人居住的地区,鞑靼斯坦就是指鞑靼人居住的地区.......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带“斯坦”的地名前面都是民族的名称。比如巴基斯坦国内就并没一个叫巴基的民族。巴基斯坦的国名其实是将伊斯兰教概念中的“清真”(paki)与“地方”(stan)所组成的一个复合词——“清真的土地”。“达吉斯坦”则是将突厥语的“高山”(dage)与波斯语“土地”(stan)的组合——“高山之地”。“努里斯坦”是将“光明”(Nuri)与“土地”(stan)的组合——“光明之地”......
这些地名中的stan(斯坦)和英语中的State一样都是用来表示地方、地区、区域、土地的含义。波斯萨珊王朝时期随着帝国的扩张使stan(斯坦)一词的使用逐渐普及起来。如今一些国名中并不带有stan(斯坦)的国家当年也曾被波斯人称为xx斯坦:希腊被称为玉努尼斯坦;亚美尼亚被称为阿尔明尼斯坦;格鲁吉亚称为格尔斯斯坦;中国被称为秦那斯坦(秦人生活的土地).......
随着古波斯政治影响的扩展、波斯文化的传播、伊朗语各族的繁衍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密切交往使stan(斯坦)这一词汇被印地语、乌尔都语以及突厥语族的诸语言所借用。如今的中亚五国中只有塔吉克斯坦使用的是伊朗语族的语言,而其他四国使用的都是突厥语族的语言。这其实就是因为这些突厥语族的国家借用了古波斯语中的stan(斯坦)这一概念用来指代地方、地区、区域。
stan(斯坦)这个词汇最早其实和伊斯兰教没多大关联。古波斯人主要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古籍称之为拜火教),同时也存在摩尼教(明教)、基督教等其他信仰,直到公元651年波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才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如今伊朗语族、突厥语族的各民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才给人造成stan(斯坦)一词与伊斯兰教有关的错觉。实际上是先有古波斯语中的stan,后有中亚等地的伊斯兰化。
stan(斯坦)一词用作地名最早其实是一种自然地理概念,而不是指的国家政权或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划。近代以后有些国家把stan(斯坦)一词用于国内特定行政区的名称乃至国家名称之中。时至今日stan(斯坦)一词既可以用于传统意义上自然地理概念,也可以用来指代某一特定的省区乃至国家。这就造成了传统地名、历史地名和行政区名字完全相同而指称范围不一致的情况。
比如俾路支斯坦是一个在古代就已出现的地区名称,然而这一地区到了近现代已分属于巴基斯坦和伊朗两国。目前巴基斯坦境内有一个俾路支斯坦省,而伊朗境内也有一个俾路支斯坦省,所以今天的俾路支斯坦就有了三重含义:一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俾路支斯坦地区(包括巴基斯坦的俾路支斯坦省和伊朗的俾路支斯坦省);二是指巴基斯坦的俾路支斯坦省;三是指伊朗的俾路支斯坦省。
再比如库尔德斯坦作为传统地名指的就是库尔德人居住的地区,然而如今库尔德人的居住区分属于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亚美尼亚五国。这其中的伊朗就在本国库尔德人聚居的地区设有库尔德斯坦省。这种情况发生在一国之内问题不大,如果出现在两三个国家之间就需要注意区别,因为这是一个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我国外交部门在翻译这种地名时都会充分照顾当事国家的习惯。
stan(斯坦)一词不仅被一些国家用于国内行政区划的名称,而且有时还会被直接用于国家名称之中。20世纪90年代中亚五国独立后全部以stan(斯坦)作为国名构词成分。这使一些人甚至以为所谓“斯坦”就是指的“国家”。其实stan(斯坦)可以用于国家名称,也可以用于某一国家的行政区名称,还可以用于纯粹的自然地理名称。有时传统地名、历史地名还可能与国名、行政区名称发生一定冲突。
拉丁语的“尼亚”其实与波斯语中的“斯坦”一样是表示地方、地区、区域、土地的含义。这个词的词根其实是“-ia”,在汉语里这一词根除了可以翻译为尼亚之外还可以翻译为利亚、西亚、地亚、吉亚、比亚、维亚、尼西亚等等。世界上带有“-ia”这一词根的地名有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坦桑尼亚、澳大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哥伦比亚等等。
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名是以“-land”作为后缀。这个来源于日耳曼语的词汇和斯坦、尼亚一样是指地方、地区、区域、土地的含义。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England(英格兰)、Scotland(苏格兰)、Ireland(爱尔兰)、Netherland (尼德兰)、Poland (波兰)、Finland (芬兰)、New Zealand(新西兰)、Maryland(马里兰)......事实上英格兰这个词的本意就是英格兰人的土地。
很多国家和地名的斯坦是什么意思?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也是我喜欢探讨的问题,正常的情况下,很多国家被称为“***国”,但是地图上有很多国家被标注为“***斯坦”、“***尼亚”。用“斯坦”作后缀的国家大部分在中亚、南亚一带,有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用“尼亚”作后缀的国家数量比用“斯坦”的还要多,有亚美尼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等。
对中国人来说,“尼亚”与“斯坦”都是外来的音译词汇。但是两侧略有不同:
“尼亚”源于古希腊地区拉丁语,受古希腊文明影响较大,所以用“尼亚”作后缀的国家大多在地中海沿岸。“尼亚”是拉丁语“……nia”的词尾,多代表方位或者地域,翻译成汉语为“……之国”,如罗马尼亚是“罗马人的国家”的意思,阿尔巴尼亚是“伊利里亚之国的”意思。
“斯坦”源于古波斯语,中国古代称安息,受波斯文化影响较大,用“斯坦”作后缀的国家大部分在中亚一带。“斯坦”是波斯语“……stan”的词尾,翻译为“……之地”,多指浓厚的地域特色,如我国铁杆兄弟“巴基斯坦”,意为“圣洁的土地”,西北的邻居哈萨克斯坦意为“白鹅之地”,据说历史上白鹅养的很多;吉尔吉斯斯坦意为“草原上的牧民喜爱的地方”,塔吉克斯坦意为“王冠之地”。
中亚地图当然,叫“斯坦”的地方不一定是国家,国外很多地名也被称为“斯坦”,这些斯坦的含义也不太一样。
有时候指国外的“……地区”,如库尔德斯坦,范围包括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以及亚美尼亚等5国的部分领土在内的广大区域。
有时候指外国的“……省(区)”,如伊朗的库尔德斯坦省,俄罗斯联邦内的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达吉斯坦等,行政级别相当于中国的省。
鞑靼斯坦共和国地图有的外国的一些城市、甚至镇也被称为斯坦,如哈萨克斯坦有个城市叫突厥斯坦(在南哈萨克斯坦州);巧合的是,伊朗和巴基斯坦,各有一个叫古利斯坦的小镇。
除了我回答的这些,很多国家和地名中的“斯坦”,还有着许多有趣的冷知识:
1、严格来说,用“斯坦”作后缀的国家是没有的。
国家的名称往往代表国家的性质或者国体,是非常严肃的。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些国家“……斯坦”,是“……斯坦共和国”的简称,“斯坦共和国”才是名副其实的后缀,如原苏联境内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均是“……斯坦共和国”;巴基斯坦全称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中亚哈萨克斯坦姑娘2、巴勒斯坦是用“斯坦”作后缀的国家中的另类。
巴勒斯坦的后缀是英文“stine”,并不是波斯语“stan”,但是汉语翻译都是“斯坦”。另外,与其他国家的“斯坦”源于古波斯语不同,巴勒斯坦的“斯坦”来自希伯来语(如今以色列的通用语言)。
巴勒斯坦与巴基斯坦,世界上只有中国人才会将这两个国家混淆,因为这两个国家,英文发音差异得比较大,巴勒斯坦是Palestine、巴基斯坦是Pakistan,老外一般不会读错;但中文就差了一个字,而且都用“斯坦”后缀,不熟悉地理历史的很多人傻傻分不清。这两个国家都信仰伊斯兰教,一个在南亚,一个在西亚,是当今世界上很不幸的国家,因为他们都饱受强大的邻国摧残,巴勒斯坦被以色列蹂躏的支离破碎,巴基斯坦与印度隔三差五地交火,两个国家动不动就有恐怖袭击,经常可以看到暗杀啊,爆炸啊的恐怖新闻。
3、绝大多数叫“斯坦”的国家和地方,往往不是在伊斯兰文化产生之地,也不在波斯文化产生之地。
我一直感到奇怪的是,一般叫“斯坦”的地方都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兴起之地,但是阿拉伯半岛的国家中没有一个被称为“……斯坦”的,甚至地名也没有这个称呼。更奇怪的是伊斯兰教影响力最大的整个西亚都没有被称为“斯坦”的国家(刚才说了,西亚巴勒斯坦是另类,除外)。
还有一个奇怪现象,“斯坦”源于古波斯语,也就是如今西亚的伊朗一带,但是用“斯坦”作后缀的国家却大部分在中亚一带。
古波斯宫殿我个人猜想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随着波斯文化的传播,各民族之间、各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往,“斯坦”这个词汇逐渐进入其他语言中,经历多年的沧桑演变之后,发源地的词汇消失了,却又在其他影响力较大的地方保留了下来。就好比“社会主义”词汇,最早是在英国产生的,曾经在欧洲广为流传,但是现在,“社会主义”却在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家成了高频词汇,发源地欧洲反而不用这个词了。
4、叫“斯坦”的地方,不一定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地方。
一般叫“斯坦”的地方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并非一定如此。比如“印度斯坦”,也就是中国史籍中的“天竺”,《西游记》中也经常出现“天竺”这个词,他们中多数人信奉印度教。
印度总理莫迪就是印度斯坦族5、更有意思的是,据说我们国家历史上也曾经被老外称为“斯坦”。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有座价值连城的石碑,名列“世界四大名碑”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这座石碑的名字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考古学家在翻译上面叙利亚文时,发现古代中国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秦那斯坦”。也有学者认为“秦那斯坦”讲的是“大秦国”。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还有一种说法,“秦那斯坦”来源于亚美尼亚,就是去年与阿塞拜疆打得热火朝天的那个外高加索国家,据说目前还有亚美尼亚人称中国为“秦那斯坦”。 专家认为这种称呼来自梵音的“Cinastan”,这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不知道怎么回事传到亚美尼亚去了。据说,马米科尼扬家族是亚美尼亚历史上的一个大家族,后裔至今仍广布西亚区域。有人认为所有“马米科尼扬”姓氏的亚美尼亚人祖先都来自中国,最早提到这一说法的史料是五世纪的《亚美尼亚人史》,书中称马氏祖先来自Chen(中国)之地,因中国两位兄弟相争,弟弟被迫出走至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刘禅后人似乎印证了这个说法,据《世界军事历史全书》记载:蜀国灭亡后,马氏家族不愿意投降,在马抗(马腾的侄子,马腾死后,他的儿子马超被曹魏击败后投奔刘备,成为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的率领下向西流窜,穿过新疆,进入波斯境内,马抗及其后人开始掌控亚美尼亚(当时波斯的一部分)实际统治权,时间长达400年,曾经出现多位亚美尼亚民族英雄。现在,亚美尼亚的“马米科尼扬家族”就是马抗的后裔。
为什么要把后期的古巴比伦列为四大文明古国?
说起乌尔,人们不一定熟悉,但要说巴比伦文明则人人皆知,因为它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并列为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均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而乌尔正是巴比伦早期文明的代表性考古遗址。
乌尔位于两河流域南部,两河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前者长1950公里,后者长2750公里,均发源于今土耳其,注入波斯湾。两河流域是指中下游地区,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今属伊拉克。
乌尔地处幼发拉底河右岸不远,北距首都巴格达400多公里。古时这一带最早居住着苏美尔人,而巴比伦人是后来者,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文化正是巴比伦文化的先驱。
这是苏美尔时代的城市遗址,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有7000年历史。
乌尔城在公元前3000年代时是乌尔第三王朝的首都,为当时两河流域南部宗教和商业的中心。公元前4世纪时,因幼发拉底河改道,乌尔城周围的灌溉系统遭到破坏,乌尔城逐渐衰落,直至完全湮没。
苏美尔人是个传奇的民族,他们建立了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公元前4000年以前,他们定居在今天的新闻焦点——伊拉克地区。苏美尔人发明了最早的文字,后来这种文字发展为楔形文字,这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人类文字。
乌尔城,则是苏美尔人智慧的精华之一。
乌尔如今座落在平坦而干燥的平原上,但是那里曾经是幼发拉底河上一个繁忙的港口,周围布满了运河河道,港口里充斥着商船、货栈和纺织工厂。一个巨大的阶梯金字塔从城市中拔地而起,时至今日仍然霸占着这片土地。
6000多年前,乌尔还是一个定居点,在约1000后逐渐的铜器时代早期日益强盛。已知最早的书写文字——楔形文字就曾在乌尔出土,其中的印章上还提到了这座城市。
但是,乌尔真正的全盛时期在公元前2000年才来临。当时,在阿卡德王朝没落之后,乌尔控制着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这座扩张的城市里居住着6万多人,其中有外国人聚居区,还有大型工厂生产着羊毛衣料和地毯以供出口。来自印度和波斯湾的商人们拥挤在繁忙的码头,来自如今伊拉克北部和土耳其的驼队会定期抵达。
乌尔城呈叶形,周围有城墙,南北最长处为1000米,东西最宽处约600米。当时幼发拉底河绕城而过,城墙的北端和西端各有一个码头,东端有一小城堡,城中央的西北部是塔庙区。塔庙区东南建有王室进行祭祀时使用的行宫,附近即为乌尔诸王的陵墓。城西码头附近以及城区东南部为居住区。北城墙附近建有宫殿。
王家的墓乃至平民的墓葬建在城内,可以说是苏美尔文化的一个特点。
乌尔城历经了三个王朝,出土的墓穴及其随葬物相当丰富,其中一件最激动人心的艺术品,即是第779号墓中的两块镶饰板。这两块饰板被称作《乌尔王军旗》,是乌尔王出征时的门旗,也是庆功的旗帜。
其中第一块饰板描绘的是战争情节,上下共划分三层:最下为军队的出征与凯旋,中间一层表现战斗与胜利后的战士行列,最上一层是乌尔王。
第二块饰板则描写了庆功宴的场面:最上层是国王与众臣们相对而坐,在举杯欢饮;中间和下面两层是描绘运载战利品的场景,有的在驱赶牛羊,有的在驮运货物,队列很长,整个队伍在陆续地往王宫进发。
所谓乌尔军旗,就是记述乌尔城这一光荣历史,这种形式简直与我国战国时期的错金银(一种金质镶嵌工艺)水陆攻战图鉴有同样耐人寻味的欣赏价值(现在这两块板饰被收藏在伊拉克巴格达博物馆内)。
亚述代表作?
亚述时期的建筑以堡垒和宫殿为主,这些建筑又多以居室和庭院为主,它们按照顺序依次回被建答造在一个平台之上。
在亚述时期最为重要的建筑是建造于公元前722~前705年的萨尔贡王宫,这座王宫建在都城西北角的卫城中,其占地面积大约为170000平方米。它被建在一个高18米的土台之上。
在萨尔贡王宫中共建有30个院落和210个房间,从王宫的南面大门进入首先来到了一个宽大的院落。王宫的北面是正殿和后宫;后面是行政机关;西面则建有几座庙宇和山岳台。亚述时期的建筑,显著特点是其表层常有一层华丽的彩色砖墙来修饰,因而从外观上看很是金碧辉煌。
德国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吗?
德国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吗?什么民族是雅利安人的后裔?
简单的说,就是“雅利安人”是一个自我认同,是民族概念,是原始印度人和原始伊朗人的共同祖先,也是印度人和伊朗人的自称。他们是真正的雅利安人,其语言是真正的雅利安语言。
而“雅利安人种”则是某些种主义者所认为的人种概念,他们认为德国人是“雅利安人种”,尽管古日耳曼人从不称自己为雅利安人,日耳曼语也不是雅利安语。
根本原因是,这些人种主义者是很明显没有分清雅利安人和印欧人的概念。
日耳曼人只是印欧人,而不是雅利安人。那我们姑且将德国人种主义者所谓的雅利安人理解为印欧人好了。
在印欧学不发达的上世纪,这种误解还是“情有可原”的。
那新问题来了,日耳曼人是否是真正的最正统的印欧人?
恐怕并不是,首先从起源地来看,印欧人的起源地有几种说法,南俄,中亚,小亚细亚-高加索,就是没有德国起源说。德国在被印欧化之前的居民被称为老欧洲人,比如那个内布拉星象盘(绿豆饼)就是老欧洲人的文化遗产。日耳曼人很明显是西印欧人与德国、北欧当地的老欧洲人融合的产物,很难讲是最纯正的印欧人。请允许我用民科的Ydna单倍群类型来说明问题、看父系的话,波兰人,立陶宛人和俄罗斯人比德意志人更接近古印欧人。虽然并不能说明一切,但常染色体等其他因素也应该是正相关的。
——————————
结论:
1,日耳曼人的雅利安人种论,首先混淆了雅利安和印欧的概念。雅利安仅仅指印度和伊朗,包括万字符号,也仅仅是雅利安人的文化,而不是全体印欧人的文化。如果你想自称雅利安人,请去学波斯语,不谢。
2,即使是“印欧人种论”,那德意志人也算不上最纯正,当然了,比英国人法国人南欧人肯定是要纯正些。但是,有意义吗?尤其是拿金发碧眼说事的,连人种论都算不上啊,叫外貌协会还差不多,你如何证明金发碧眼是印欧人的特征,而不是老欧洲人的特征呢?
3,激起欧洲国家对原始印欧人(当时常被误称为雅利安人)兴趣的,是19-20世纪对印欧语言的研究、以及对前印欧时代文明的考古发掘。比如英国人在印度,发现印地语和英语词汇好他妈像,比如三都是tri-,然后一考古,哇发现这个什么摩亨佐达罗跟已知的印度文明(孔雀帝国、佛教那个)并不一样。依葫芦画瓢,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了和波斯完全不同的埃兰文明(同时发现波斯语和欧洲语言相似),在希腊发现了和古希腊完全不同米诺斯文明,在意大利发现了和古罗马完全不一样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同时发现希腊语和拉丁语和欧洲语言相似…这不用发现,早就知道了)
于是考古学家一拍脑袋,宣布,印欧人分化出不同支系,分别征服远古文明,加入自身的元素,才有了各种伟大的新文明,伟大的希腊亚历山大、伟大的罗马帝国、伟大的波斯帝国、伟大的孔雀帝国佛教!
没错,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但是有些人种主义者一拍屁股,说原来印欧人这么牛逼,那么我们金发碧眼,想必是最正统印欧人,那么我们肯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
有没有发现这里面一个不可调和的逻辑矛盾。“印欧人”征服“远古文明”,就有一个“由北往南迁徙”的前提,以及“和土著人融合”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坚持人种论,那么你一旦和远古文明的土著结合,你的人种就不再纯正。而如果你为了血统纯正而不去征服远古文明,那就谈不上伟大和优秀,还会被那些征服了远古文明,但血统已经不纯的人嘲笑为野蛮人。
4,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印欧人种论”和“泛印欧主义”并不一样,
前者比如德国人,认为德国人是最正统印欧人种,其他的意呆俄毛法妖,波斯人印度人都是劣等人种,应该杀光
后者比如波斯人,认为无论人种,只要讲印欧语,都是高贵的民族,都应该联合起来,干翻那些非印欧人比如突厥和阿拉伯。
你觉得这两种理念那个更高尚?高下立判了。
类比“突厥人种论”和“泛突厥主义”,“突厥人种论”就是一个裕固族叫嚣自己是最纯正的突厥、最优秀的人种,应该把维吾尔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全部杀光,他们不是突厥,而是冒充突厥的劣等人种。
而泛突厥主义则是认为,无论裕固维吾尔撒拉塔塔尔哈萨克,人种虽然不同,都应该联合起来。突厥有不同人种,证明古突厥人是伟大的,征服过其他人种。那么古突厥人和被突厥化的其他人种一样伟大,应该团结起来
所以所谓德国雅利安人种论,既站不住脚,也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那些谈雅利安人就只谈印度和德国的真是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就像谈泛突厥主义就知道个土耳其维吾尔一样。德国的印度之间还隔着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这么多印欧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