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心海狂想曲出处?
出自歌曲《心海》,是由兰洋填词,斯琴高丽演唱的歌曲。
夜深朦胧,海风带起了一种特别的芬芳。远处的海天一线,在月色中渐渐变得模糊起来,黑色的大海上漂浮着一些晃动的浮萍。这晚的海湾里,传来的却是一曲很特别的音乐,如同一支心海狂想曲,在涟漪中一泻千里。
心海狂想曲,一支令人心神奔腾、心灵激昂的乐曲。它既不带着钢琴、索尼或鼓点,也没有专业的乐手在演奏,却屡屡让聆听者神魂颠倒,莫名沉醉其中,把人带到另一个未知的天边去。
它撩动着心灵,像浪花般从沉寂中激荡而起,一波波清澈的音符撞击着要塞,仿佛那是一场难以言说的史诗,带着浩瀚无边的诗意,让人在思绪涌动的时刻,享受这不可言说的美妙。
鲁迅的为人怎么样?
鲁迅是极狠的。文章是铁肩担道义,为人也不免辣手摧花。与妻子分居,与上司闹翻,与各种朋友决裂,与亲兄弟老死不相往来,一把尖刀随身携带,敢与整个社会对抗半生,临死前遗言“一个都不宽恕”。怼天怼地20多年,一部《鲁迅全集》宛如一套《骂人文选》。
儿女情长,舐犊情深,家国天下,吟罢低眉,是鲁迅;四面受敌、八方对阵,六亲不认,知己一足,也是鲁迅。人家说金庸是“侠之大者”,可笑查先生躲在前殖民地纸醉金迷声色豪奢精致利已主义了一生,到底“侠”在哪里?鲁迅才是真正的侠,锄强扶弱出刀如飞,是文坛宗师,是行墨者之法的巨子,是快意恩仇的狠角色。陈丹青大呼“大先生酷毙了”,此“酷”不是“酷评家”的酷,而是为人风范的酷,精神格调的酷,英雄襟怀的酷。酷的极致,就是狠。
鲁迅生前,常自嘲是“孤岛过客”,“荒原野狼”,也说自己狠。他确实太像一个独行侠了,犹如西部传奇里的沙漠硬汉,外冷内热面狠心善,遗世独立踽踽独行,一般人做不到这般绝情。据说,现在文人也有挺狠的,前几日某某竟然自号“先生”的教授先生,写几句歪诗被人挑刺平仄不谐,也敢公开叫嚣“你们一块上朝我开炮”了,视死如归文坛谭嗣同一般,顿成头条绅士淑女们的大混战,何其壮烈乃尔!
但这些雅人文豪流,好不容易血脉偾张充当“斗士”一回,也只会将半生狠劲血气德操折冲樽俎在这些鸡零狗碎之上,又是谩骂又是撒娇又是装傻,既是诗人又像戏精又像黑社会。作为幸灾乐祸吃瓜群众,我只看到当代中国文人无聊、滑稽与孱弱的风采,到了比隔壁武汉动物园还妙不可言的地步。
莫名想起王朔当年一句话,“现在哪有什么作家诗人啊,流氓集体转业写文章去了”,呵呵呵。
人言“读胡适的书长学问,读鲁迅的书让人长脾气”,那是因为鲁迅霸气外露,招招见血,其文如其为人。
中国历史上,文学家之多如过江之鲫,但最狠的我感觉有两位,一位是徐文长,另一位就是鲁迅先生。而且他们都是浙江绍兴人士。鲁夫子最常引述的一句古话,“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也”,吴越本美人才子窟,浙东那片尤出狠人、狠文人、狠政治家,但鲁迅之狠仍然是无出其右的。
这里的“狠”,不是匹夫之勇、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不是摇身一变泼皮无赖耍流氓,更不是处心积虑要把文坛搞成擂台博出位,而是勇敢、决绝、智慧,公而忘私,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可以爱到粉身碎骨,也可以狠到六亲不认,文章则为百世师天下法。民国百年,文人中论“狠”的综合分数,第一不颁给鲁迅谁敢上台?和鲁迅比起来,郭沫若徐志摩胡兰成这些才子哥儿们,不免婆婆妈妈腻腻歪歪,甚至娘腔娘调饶脂粉态。
作家韩石山说,1980年代他去上海送书稿,顺便到了富阳拜访了郁达夫的长子郁天民老先生。席间,郁老突然发问,民国时代浙江出了那么多的文化大咖,知道是为什么吗?见韩石山懵逼摇头,郁得意大笑,说这些大都是:一,家道中落;二,寡母抚孤;三,个子都很矮......比如鲁迅,“比如我爹”,个子矮的人狠啊!郁达夫是颇矮,鲁迅身高只有1.58米,真正“小男人”大丈夫。
这些话,虽然是玩笑话,犹如无伤大雅的段子,但鲁迅留给他“世侄”的第一印象,其实也是狠。而且把为什么“狠”的内因,似乎大体都说出来了。外因是什么,当然是操淡的社会,逼得他从一介本可以养尊处优的高级公务员,实在看不下去了,拿过了“民国第一喷子”的旗帜,投枪匕首发聋振聩,从此无心爱良夜。
也曾沙场喋血,依旧寒光四射,鲁迅首先就是个有脾气的汉子。因为有脾气,他也会偏激,也会错怪人,也会高傲慢人。他仗义,他正直,但作为朋友,他也许真的不好相处。身为“作家”的鲁迅,几乎就是完美的,是所有码字从业者的楷模。但是,作为绍兴人、北京常住居民、大学教授、政府中层官员、中国公民一员的“周树人”,他的确不是白璧无瑕的完人。
他的生活习惯就特别不好,常年过得都是996似的日子,日夜颠倒还是重度烟瘾患者,把肺都抽烂了。他疑心病重,他时常情绪上头乱发飙,当初骂梅兰芳就骂得莫名其妙。他看不惯的人事太多了,但他从未想过致人死地,或者阴奉阳违,或者故意构陷——好些人后来身败名裂只因与他有过笔战,但他无法预测身后人间的险恶如斯,哪能怪他呢?
很多时候,他觉得自己单身太久了,心理不太健康了,内心是一直都有自觉和省思的。最亲爱的弟弟不理解他,与之分道扬镳,成为他一生最深的痛。
鲁迅最狠,但他当然不是什么暴力狂、反社会人格者。鲁迅的最大悲哀,在于百年来总被两极化处理。他制造了一个美妙的词汇叫“人血馒头”,不幸言中似的,他自己也成了那一块血淋淋之物:
有些人拼命要捧他成“神”,恨不得加封个“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谥号,都到了无以复加的“民族魂”高度了,批评鲁迅差不多就等于攻击民族了,这是给人家招恨;如此带来的另外一方面,就是也许是应激逆反效应,还有一些人是动辄攻击丑化,意在掘墓鞭尸,一心打他个死无对证。更为明显的是,鲁迅作为“被标签”的符号人物,往往左右双方一打群架,就得无辜连累沦为背锅侠。“让鲁迅走下神坛”后,下一步的安排,不是只有“踹他入粪坑”一个选项。
说起来,鲁迅作为公众人物,其“负面新闻”也不是今日才有的。不说生前如何承受各种攻击污蔑,比如学术著作是抄袭日本人的、比如加入左翼队伍是拿了卢布、比如和学生争风吃醋、比如妄图消灭汉字、比如兄弟失和是由于偷窥,甚至还有传言他相貌消瘦是因为染上芙蓉癖的。鲁迅生前承受的非议,只怕比任何一位同行都多。他不大相信人,连施蛰存这种老实人都怀疑背后有人,那是吃得亏太多,领教过的卑鄙与丑陋实在难以尽述了。
在1936年末,鲁迅去世不到一个月之际,早有苏雪林等“反鲁英雄”气势汹汹披挂上阵,往死人头上扣屎盆子,痛骂鲁迅“阴狠、毒辣、多疑善妒、睚眦必报、心灵污秽、劣迹多端”,是有严重人格障碍的“小人”。温和一点的流行说法,“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潜台词里也暗指鲁迅其人其文都窝藏毒素,单纯的人最好敬而远之。
但这种要么暗戳戳,要么仿佛罗马角斗场张牙舞爪野蛮人的角色,有一点是现实中的鲁迅吗?“神圣化”或者“庸俗化”的鲁迅,都是历史上的鲁迅。比如鲁迅其实是非常爱生活、爱开玩笑、也很有生活情趣的这么一个中年男人。他喜欢书法,喜欢篆刻,喜欢研究设计,喜欢和年轻人谈笑,喜欢各种美食,熟悉北京城大大小小各种餐馆。
他喜欢花草,即使没有栽种之地,也爱在书桌上摆上一盆绿植。若活在现在,他一定也是豆瓣大V,是上海滩的第一号“影评家”,因为他的一生是如此酷爱电影,而他的水准又怎么可能比史航那些人差呢?从日记可知,他从1930年代起,社交活动从过去的爱请人吃饭,完全转向动辄请人看电影。生命的最后10年,他看过100多部电影,几乎上海电影院每场必到。
他那时就特别偏爱美国大片,从不会因为人家曾是八国联军之一而排斥对方所有。鲁迅若活在当下,他会有什么表现,可能性有千千万,或许会是沉默的大学教授,或许会是陈丹青那样的“公知”,他的世故练达让人不好猜测。但我敢说,他一定不会是沈逸陈平金灿荣这样的“先生”,更不可能是手持U型锁到处寻觅同胞脑袋的那类爱国者。他会注册今日头条吗,他会西装革履上电视吗,一切都不好说。
他练过柔道,他痴迷甜品,他不是整天板着脸,他更不会装比充大师。他口才不怎么好,绍兴乡音很重,但为人绝对比余秋雨有趣。作为文人,他和余大师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对第二任妻子都特别好。
鲁迅太复杂,对他可以有多元理解,存在各种各样的歧义与不确定性。但是,有一点我敢赌咒发誓,千秋万代之后,鲁迅的文章仍将是中国最好的文章。他是真正集成了中国文学的传统而有所创造,这样的文章必然会像李杜苏黄文集那样万古长存的。
鲁迅生在1881年,但能他并列的最近一位经典作家,是距他足有一百年的龚自珍。不妨说得彻底一点,中国现代文学,什么郭茅巴老曹“五虎将”,在时光残酷摧洗下都不足道哉,只怕一世繁华过眼烟云。甚至我常常假想,即便那百年的文学书籍都消失了,也不用觉得有啥遗憾,还得感谢天之怜见,感谢他的体贴与人情味,竟主动帮忙松绑减负,大大地整顿过一番,从而去芜存菁还教于民。
人类有文字以来,烂书还不够多吗?许子东们攘臂叫卖的郁达夫张爱玲胡兰成实在够让人烦的了。只要鲁迅知堂兄弟俩的作品还在人间,民国超市上的文学食粮早已足够充裕。也只有他们,从铺满鹅卵石的绍兴街巷一路走来,真正走进了历史,倾倒了苍生,犹挟着百年一身的烟雨斜阳。莎士比亚的名言,“有些人天生伟大,有些人成就伟大,有些人被拥护成伟大”,我执着认为鲁迅属于第二类,而屡屡被搬来VS的胡适之,则明显是第三类人。
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眼中的他,崖岸孤高,柔肠欲断,世故同时真纯,激情却又厌世,愤嫉不失同情。他有本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过得很好,他看破一个荒谬的时代,却又不吝把文字当药丸济世,骂醒一个是一个,救得一个是一个。尽管一个“教习骑射尊孔读经”魂兮归来的时代,他所有的努力与挣扎,似乎都白费力气了。无数祥林嫂还在村里,数不清的国学家仍在高台讲坛,“摇头晃脑地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自觉其头晕”。
但他依然是那个,在细雨渡头苦苦等待的船夫。他向你我伸出手,你眼见烟水茫茫之间,漂漾着千朵烛焰,不知此去是天国还是地狱,但他是那种叫你一咬牙,系好裤腿跃上船,想也不用想就跟定了他的那种人。
21.5.6,晚,瞎写
莫言前路无知己?
莫言睸心无知己,
芳芳抹黑尤不及。
自由之门唯狗开,
诺贝文学桂冠摘。
自知难已对苍天,
何不以死謝先人?
🌹🌹🌹🙏🙏
军人党员大作家,
丰胸美臀书乱伦。
苍天有眼饶了谁?
定有清史后人评!
🌹🌹🌹🙏🙏
艺术品的诞生与创作者生活的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必然的联系吗?
生活是艺术之母,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在创作时,公认的一条原则。因此,一件艺术品的诞生,不论是绘画作品、雕塑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等等,它们都跟艺术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
李自健《乡情悠悠》
就拿绘画来说,画家在酝酿和构思过程中,都是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来寻找艺术原型,只有画家本人熟悉的东西,画家才能从形貌,造型,比例,气质,精神层面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笔底下才不会出现硬伤,画出来的作品才符合大众眼睛所见的真实感,继而才能从心理层面感动观者。
陈丹青《手机控》
通常会采取写生的方式,写生本身就是参照表现对象,一边观察一边进行来创作,他们要么是自然风景,要么是人,要么是一些动物,这些东西本身就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元素,是生活和社会组成的一部分,画出来就有带入感,观者看到也不会陌生。
李壮平《荷莲》
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是一个面,是属于一个时代共有的东西。有思想的画家在创作中,为提升作品的丰富性,会对所处的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做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比如,这个时代的人们关注的是什么?精神状态是什么?审美趣味是什么?时代精神又是什么?画家把这些搞清楚后,从通过一个“点”来展现这个“面”。
《蒙娜丽莎》
如果做到了以点带面的表述方式,那么,这件作品肯定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杰作。历史上,这样的作品很多。像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画中的女子神态轻松,脸上挂满迷人微笑,流露出高贵典雅的气质。达芬奇通过这个艺术形象,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整个社会那种积极向上,人们开始追求精神自由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共性,所以,这幅作品经久不衰。
《百万雄师过大江》
像我国现代著名油画家董希文曾经创作了一幅油画巨作《百万雄师过大江》,作品本身取材于重大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了取得胜利,人民解放军面对汹涌澎湃的长江,不畏艰险,毫不退缩,选择乘风破浪,横渡长江。画家通过人民解放军的形象,实际上表达了整个民族坚贞不屈、英勇顽强的精神,以及渴望胜利的强烈信念。这幅作品超越了时代背景,任何时候欣赏它,都会心潮滂湃。
乌镇为什么叫枕水江南?
乌镇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端,毗邻京杭大运河,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之镇,完整的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水乡古镇的丰茂和格局,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乌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古色古香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称。
乌镇主要景点
一、江南百床馆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坐落在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平方米,收藏展出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第一展厅陈列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第二展厅有清·拔步千工床,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历时3年雕成,用工千余,故名。
二、文昌阁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
三、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约450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四、木心美术馆
木心美术馆,历时4年建造,由木心的学生、画家陈丹青出任馆长。美术馆陈列着木心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及手稿,并辟有小型影视馆。木心身后,遗留绘画作品600余件,文学手稿数千份。
五、余榴梁钱币馆
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纲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
陈丹青文学作品全集?
主要作品编辑
群展
(部分)
·《全军美展》(《进军西藏》中国美术馆·北京1977)
·《全国美展》(《泪水撒满丰收田》中国美术馆·北京1977)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西藏组画》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1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展》(春季沙龙·法国巴黎1982)
·《中国当代艺术展》(曼哈顿·美国纽约1982)
·《群展》(圣塔安娜现代美术馆·美国洛杉机1987)
·《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哥根汉姆现代美术馆·美国纽约1998)
·《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回顾展》(伍斯登现代美术馆·比利时2001)
·《中国·德国当代艺术对话展》(杜依斯堡现代美术馆·德国杜依斯堡2002)
·《最初的形象Ⅱ·当代纸上作品展》(艺博画廊·上海2003)
·《艺术与战争》(格拉兹美术馆·奥地利格拉兹2003)
·《感觉·记忆》(艺博画廊·上海2004)
·《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展》(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2004)
·《艺术与中国革命》(亚洲协会美术馆·美国纽约2008)
·《多伦5年·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2008)
·《非常状态·中国当代艺术十二名家展》(墙美术馆·北京2009)
·《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名家邀请展》(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2009)
·《原曲2011夏季联展》 (原曲画廊·上海2011)
·《溪山清远·中国新绘画》(路易斯·布鲁恩基金会·英国伦敦2010)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0)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2010)
·《精神与历程》(全国巡回展2010)
·《2010海上油画·雕塑名家邀请展》(张江当代艺术馆·上海2010)
·《轨迹与质变·北京电影学院60周年邀请展》(空间美术馆·北京2010)
·《青春叙事·知青油画邀请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10)
·《爱与希望·支援日本灾区儿童》(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1)
·《视觉记忆》(上海美术馆·上海2012)
·《四十年的故事·时间友谊艺术》(上海南昌2012)
·《融汇·拓新——海外归国艺术家绘画作品展》(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北京2012)
·《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3) [2]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心·跳”》(意大利·威尼斯2013)
个展
·《陈丹青作品展》(纽约·美国)
·《陈丹青作品展》(波士顿·美国)
·《陈丹青作品展》(洛杉矶·美国)
·《陈丹青油画展》(国立国父纪念馆·台北1995)
·《陈丹青作品展》(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香港1998)
·《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展》(北京武汉沈阳广州南京上海2000)
·《陈丹青版画展》(三木国际艺术·北京2010)
·《陈丹青·归国十年》(中国油画院·北京2010)
策展
·《回到写生》(中国美术馆·北京)
·《面对原典》(中国油画院·北京)
·《上海记事·1960年代影像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杨明义百桥图展》(苏州博物馆·苏州)
馆藏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江苏省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
·美国哈佛大学
·欧洲、美洲、亚洲数十机构、藏家
画集
·《陈丹青素描稿》
·《陈丹青速写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陈丹青画集》(香港中文大学)
·《陈丹青画册·静物》(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
·《陈丹青素描集》(广西美术出版社)
·《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当代艺术家丛书·陈丹青》(四川美术出版社)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丹青素描油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文集
·《纽约琐记》上下集(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
·《陈丹青音乐笔记》(上海音乐出版社)
·《多余的素材》(山东画报出版社)
·《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退步集续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与陈丹青交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笑谈大先生》(牛津大学出版社)
·《荒废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音乐在外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跟陈丹青聊天》(湖南文艺出版社)
·《草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话的泥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著
·《陈丹青说色彩》(湖南美术出版社)
·《我与西藏组画》(今日美术馆出版社)
编著
·《文学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论文
·《美术》
·《美术研究》
·《中国油画》
·《美术丛刊》
·《江苏画刊》
·《美术周刊》
·《美术家》(香港)
·《雄狮美术》(台湾)
·《艺术家》(台湾)
·《陈丹青谈艺录》
演讲
(部分)
·《鲁迅与死亡》(上海交通大学)
·《还原美国梦里真实的纽约》(北京大学)
·《异端的命运》(北京歌德学院2007)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美学与美术的对谈》(南京大学)
·《如何成就大师》(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文学与拯救》(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符号与中国文化》(中国科技大学)
·《读书的困境》(云南大学)
·《讯息与主见》(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苏俄影响与中国美术》(中央美术学院)
·《谁养活了艺术家——世界艺术赞助史浅说》(北京大学)
·《寻找艺术教育的原点》(西安美术馆)
·《阅读与书写》(暨南大学)
·《漫谈归国十年》(北京首都图书馆)
·《机会与困境·兼谈毕加索》(上海世博园中国馆)
·《历史还是现实?》(理想国沙龙)
·《谈谈中国艺术》(北京师范大学)
访谈
(部分)
·《油画家陈丹青》(中央电视台·科教·人物)
·《陈丹青出走清华》(中央电视台·新闻·新闻调查)
·《鲁迅已经面目全非》(《南方人物周刊》)
·《我最讨厌中国的卫道士》(《南都周刊》)
·《华丽转身转回深处》(《青年时讯》)
·《艺术的“中国世纪”来了吗》(《南方周末》)
·《不必证明是画家》(《新民周刊》)
·《赳赳国民》(《新周刊》)
·《我其实是个裸体的人》(《中国青年报》)
·《木心一个无解的迷》(《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