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雕塑作品代表作,大卫雕塑赏析?
大卫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为什么有些古希腊的雕塑是裸体的形象?
在现在的人眼里,变化是事物的天性,但在古代变化却是可怕的,不受欢迎,常常极度危险,同样的东西照葫芦画瓢就能够保证不断地成功;而变化,哪怕是一点点变化,都会让人们大出所料,引起不幸的后果,而古希腊人却偏偏胆大妄为,创作出了让后世人惊叹并认可的人体雕塑
古希腊雕塑,不管男女,都是裸体古希腊雕塑,很大程度上也采纳了古埃及的比例系统,早期的古希腊雕刻家和埃及同行一样欣赏人体的天然对称:人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两只手、两条腿,为突出这种对称,艺术家就让作品直立,面向前方,两腿平均支撑身体的重量,避免用任何带有弯曲的身姿,生怕那样会破坏人体的对称,
言归正传,之所以古希腊雕塑,不管男女,都是裸体,那是因为雕像是由石头做成的,如果在石头上垂直雕刻着一列平行的衣褶,它既不能表现衣料下垂的柔软自然,又很难体现衣服里有一个活生生的女性身体或男性身体,并不是衣服难以雕刻出来,
不过,在还不到两个世纪时间,古希腊雕刻家已发展出技术手段,可以把穿衣服的女性形象表现得如真实的女人,身上穿着软衣料做的长袍,写实主义表现技巧的进展让人瞩目;古希腊雕塑,不管男女,都是裸体,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古埃及的雕塑也是裸体,
从视觉效果来看,裸体雕塑更能显示出“活力”,让人觉得人物好像是活了起来,更具直观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人创造的诸神雕像都来自人世间完美的人体,这样的人体,经过体能的最好锻炼,经过美丽的文字和哲学思想的熏陶,向世界昭示着古希腊文明的辉煌和灿烂,古希腊裸体雕塑,让后世人知道人体有许多可能性,人体可以是如此尊贵和完美。
西方雕塑的黄金时期有哪些作品?
为了让各位一饱眼福,艺术君搜集了丰富的资料一次性奉送啊,准确解释西方雕塑的黄金时期,各位大师以及代表作一次性了解清楚啦!
法国 罗丹 《加莱义民》
在整个西方世界艺术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雕塑的发展演变,是一门永远无法被人们忘怀的艺术精粹。西方雕塑发展的历程中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第一个高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第二个高峰,第三个高峰是公元19世纪的法国,第四个高峰是20世纪西方雕塑。漫话西方的雕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史前雕塑、古典雕塑、现代雕塑。史前雕塑的时间漫长,其演变反映了史前人类文化逐渐丰富的过程,在这—时期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别,所以它标志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最初探索,而并不单一的代表某一民族。古典雕塑时期主要是指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形成到十九世纪末现代雕塑的出现为止。古典雕塑时期是各民族自身文化的形成时期,它直接反映出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所产生的文化的差异。此时的雕塑逐渐从人类的共性中独立出区域文化的个性,并且形成不同的传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依照各自的传统继承、发展和演变。
现代雕塑主要是指从十九世纪末至今。现代雕塑时期雕塑艺术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局面,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已不再明显,这一时期的雕塑以艺术家张扬自身个性为特征。艺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差异逐渐被消解。
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大卫》
罗丹为传统雕塑艺术划了一个句号,此后,西方雕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代雕塑时代。所谓“现代雕塑艺术”,是指罗丹、马约尔之后的西方雕塑艺术,雕塑家们企图摆脱古典雕塑的束缚,追求新观念、新价值,并采用新的表现形式。这种艺术流派,统称现代派。现代派的艺术家们远离理性,接近感性,不再模仿自然,开始“脱离自然”,“安排自然”,“表现自然”,“解剖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融化到自然中去。
西方现代雕塑的流派
雕塑可以看作是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缩影,同时也记录着各种形态的事或者物,而在这个雕塑世界里,也有着不同的流派。20世纪是一个思想开阔、色彩缤纷的时代,各种思潮与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并波及整个世界,现代雕塑便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出现了如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流行主义、抽象构成和照象写实等流派,不同的流派开始一轮又一轮的较量,但无论这些流派的形式和主张有何不同,它们都是决裂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式。
一种流派是以康丁斯坦·布朗库西为首的表现派,他创立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物,这种象征物的雕塑以形式简洁、强调形体为基本属性。由于现代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快节奏,以及杂乱无章的事物,人们要求在心理上接纳一种单纯的、简洁的艺术形式。
法国 罗丹 《思想者》
另一种是立体派的雕塑,创立人是毕加索,但代表人物是乌克兰出生的亚历山大·阿基本科。立体派作品特点是把坚实的平面与挖空的开放的体积对比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和动感,并用凹陷的结构取代原本坚实的甚至凸出的结构使空间流动起来,并探索了正负空间的转换。
在立体派雕塑家创作的同时,意大利雕塑家们也创造了一种不同的风格——未来派,艺术家恩墙托·波菊尼宣称:“绝对地和彻底地放弃有限的线条和封闭的雕塑。”“让我们把人体打开,把环境关闭到人体里面去。”除此之外还有构成派,构成派用一种新的方式把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进行了新的塑造,提出用空间、时间来取代量感,也通过构成雕塑寻求一种建筑新型的表现形式,对建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采用和探讨了新型材料,从而把雕塑要素与建筑要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现代雕塑流派纷呈,花样百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雕塑艺术也更具现代气息,靠机械或自然动力驱动的活动雕塑以及利用声、光、电等原理产生运动效果的效应雕塑则实实在在的让雕塑从物理意义上运动起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雕塑艺术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天地,也为有才能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使人兴奋的机会,去创造一个光明和令人鼓舞的未来。
西方雕塑的代表人物
罗丹、布尔德尔和马约尔被誉为西方近代雕塑的“三大支柱”:罗丹将雕塑艺术带进了20世纪的门槛,而布尔德尔和马约尔则将它带进了20世纪。他们的作品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年),是近现代雕塑艺术成就最高的大师级人物,在西方雕塑史上被称为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巨匠。其代表作有《思想者》《青铜时代》《加莱义民》等。
布尔德尔(1861-1929年),有位艺术评论家说过,没有罗丹,恐怕也就没有布尔德尔;而没有布尔德尔,罗丹艺术的命脉也可能得不到继承。布尔德尔一生中留下了千余件雕塑作品,这不仅给很多雕刻家走向现代雕刻提供了启示,而且也为自己建立了一座新型的纪念碑。其代表作有《射箭的赫拉克勒斯》《阿鲁贝阿尔将军纪念碑》等。
法国 法尔科耐 《青铜骑士》
马约尔 (1861-1944年),他是个全面的艺术家,艺术领域里的一切他都熟悉。在马约尔的艺术作品里,几乎全用女人体来作为思想和自然的象征,在他看来,女人是大自然的缩影,这一点从一些作品的名称中即可看出:《山》《河》《大气》《夏》《夜》等。其代表作有《布朗基纪念碑》《塞纳河》《地中海》等。
西方雕塑的精粹——浮雕
浮雕艺术源远流长,并不断随着时代的演化而发展。作为雕塑艺术的种类之一,浮雕具有雕塑真实可触性的表现力度和绘画的抒情叙事特征,是西方雕塑艺术的精粹;作为一种人文创造,浮雕始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丰富着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浮雕与其它艺术形式一道,以它的发生发展记载、构筑着艺术的演进轨迹与繁荣景象。浮雕通常有三种表现样式:建筑装饰浮雕、架上表现性浮雕和功能审美性浮雕。
建筑装饰浮雕是指依附于建筑,为配合、适应并装饰建筑表面空间而存在的浮雕形式,根据建筑物的功用性及装饰角度和装饰部位不同而又可划分为纪念性、主题性和装饰性三种浮雕类型。建筑装饰浮雕的创作要适应建筑的需要,同时也应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雕刻镶嵌的浮雕艺术便是立体的绘画。纪念性和主题性浮雕多遵循叙事性构图的原则,并含有指示象征意味,它为表达人们某种向往、崇敬、膜拜的情感,以及记录重大事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其形式也由古至今,不断被使用和发展。在雕塑史上,纪念性浮雕在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它常被用在为死后希望得到永生而建造的陵墓中,更被广泛地应用于为祭拜祖先、神灵而建造的庙宇,以及为庆祝胜利或举行盛典而建造的纪念碑、纪功柱和其他纪念性建筑上。如古希腊的雅典卫城,罗马、巴黎的凯旋门及纪功柱;埃及亚述神庙前的石门、石柱、方尖碑等。
巴黎 《凯旋门》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
架上表现性浮雕是指依赖于建筑而存在,更注重雕塑家个人情感与观念表达的一种浮雕类型,它可作为架上陈列,也可独立置放在特定环境中,在空间表现上独立性较强,题材表现也非常广泛,是一种较自由的表现形式。随着艺术家对雕塑空间探索的不断拓展,浮雕这种形式已不再完全作为建筑装饰附属物而存在,而是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形式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传达着更具独立意义的精神内涵。
功用审美性浮雕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适应、并装饰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一种雕塑形式,它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通常适应大众审美心理,适合工业和手工业生产,是物质生产与精神表述的综合产物,是古往今来一直备受钟爱和重视的浮雕表现样式。这类作品虽尺度不大,空间有限,但题材、内容和形式的表现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通过章牌雕塑即可感受到其精致和完美的程度,这类浮雕多考究处理手法,做工精细,铸造精良,具有很好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一些现代艺术家从这种形式中得到灵感并大大拓展了其表现空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浮雕在实用功能上的表现潜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实用审美性浮雕也是如此,它肯定会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欲知晓更多精彩内容请前往App Store或应用宝下载《收藏投资导刊》杂志App!更多干货等着你!
更多艺术赏析与收藏资讯,欢迎关注【文藏艺术】头条号!
西方现代派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
“后印象主义”被用来泛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其中杰出者有塞尚、凡高、高更和劳特累克等。实际上,后印象主义并不是一个社团或派别,也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而且画家们的艺术风格也是千差万别。之所以称之为“后印象主义”,主要是美术史论家为了从风格上将其与印象主义明确区别开来。
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幻效果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他所关注的,是在画中通过明晰的形,来组建严整有序的结构。凡高和高更则专注于精神性与情感的表现,其作品渗透着某种内在的表现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
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戴帽的自画像》《圣维克多山》;
凡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自画像》;《向日葵》;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带光环的自画像》;《黄色基督》;
2、“立体主义”(Cubism)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哈德史·奥斯本《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四川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87页)。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而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谓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通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人物: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亚维农的少女》;《格尔尼卡》;
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埃斯塔克的房子》;
莱热(Fernand Leger,1885-1955)《三个女子》;
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吉他与乐谱》;
3、“野兽派”或名野兽主义(Fauvism)
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野兽主义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而那位后来创出“立体主义”名称的《吉尔·布拉斯》杂志的记者路易·沃塞尔,则突发灵感地想到了这一恰也合适的名称。他在那个被刺目的色彩弄得喧嚷不已的展厅中央,发现马尔凯(Albert Marquet)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惊叫起来:“多那太罗被关在了野兽笼中!”(多那太罗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雕塑家:笔者注)。不久,这一俏皮话便在《吉尔·布拉斯》杂志登出,而“野兽主义”的名称也很快被广“泛地认同。翌年当“笼子”里的“野兽”倾巢而出,举行一个接一个惊人的展览时,野兽主义则已是影响巨增,势头高涨了。这一初含讽刺意味的名称,后来也逐渐失去了它的贬义。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红色中的和谐》;
弗拉芒克(Maufice de Vlaminck,1876—1958)《塞纳河畔的采石场》;
德兰(Andre Derain,1880—1954)《威斯敏斯特桥》;
4、表现主义(Exprisseonism)
表现主义(Exprisseonism)一词,是德国艺术评论家威廉·沃林格(Willem Worringer)在其发表于1911年8月号《狂飚》杂志的一篇文章中首次采用的;他把这个词,与塞尚、凡高和马蒂斯等人的艺术联系在一起。1912年在狂飚美术馆举行的“青骑士”画展,再次被冠以这个名词。从此,该词便成为德国艺术中诸多偏于情感抒发的倾向的名称。从广义上说,表现主义可用于所有强调以色彩及形式要素进行“自我表现”的画家,但其特指的含义,则是基于二十世纪初叶德国的三大艺术运动,即“桥社”(Die Brucke)、“青骑士派”(Der Blaue Reiter)和“新客观派”(Die Neue Sachlichkeit)。
桥社1905年成立于德累斯顿,1913年解体。其成员有基希纳、黑克尔、施密特一罗特卢夫、布莱尔、佩希斯泰因和诺尔德等。“桥社”一词是由施密特一罗特卢夫从尼采的名著《查拉斯图拉斯如是说》中引用而来。作为一个旨在开辟艺术与生活新途径的艺术社团的名称,其含义是,“联结一切革命和活跃的成分,通向未来。”1905年,桥社发表宣言称:“凡觉得必须表现内心的信念,并是自发而真正诚意的表现者,都是我们中的一员。”1907年,桥社致函诺尔德说:“桥社宗旨之一一一如它的名称所意指的——是容纳现在孕育中的一切革命因素。”对桥社艺术家影响最大的,是挪威画家蒙克那充满强烈悲剧情感的画作。桥社画家对于社会问题极为关注,其作品强烈地反映了当代生活极端平淡及令人不安与绝望的一面,体现出“北方艺术的焦虑”。“该派画家均具有病态的敏感与不安,被宗教的、性的、政治和精神的烦扰所折磨。”(雷蒙、柯尼亚等合著,徐庆平等译:《现代绘画辞典》,人民美术出版社,第46页)。虽然桥派画家曾受到法国野兽派画家的影响,然而其作品风格却显然与野兽派画风迥异。野兽派即使是最狂放的作品,也总是保持构图的和谐、色彩的装饰性与抒情性,而桥派画家则早把这一切抛到九霄云外。在他们作品中,扭曲的造型与浓烈的色彩,体现了某种朦胧的创造冲动以及对既有绘画秩序的反感。基希纳曾在1913年写道:“我们相信,所有的色彩皆直接或间接地重现纯粹的创造冲动。”因而,桥派绘画往往呈现出一种粗犷及狂风骤雨般的气势,这是较古典的法国气质所没有的。
青骑士社,得名于康定斯基1903年所作的一幅画的标题,1911年从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分离出来。其成员有俄国人康定斯基、雅夫伦斯基、德国人马尔克、麦克、闵特尔以及瑞士人克利等。青骑士社画家总的来说并不关注于对当代生活困境的表现,他们所关注的是表现自然现象背后的精神世界,以及艺术的形式问题。在宣告该派成立的画展目录上,写着下面这句代表该派宗旨的简单声明:“我们要确认一种固定的形式;目的是在再现的形式的多变中表明艺术家如何以各种各样的方法表现其内在的灵感。”奥古斯特·麦克也这样写道:“艺术的目的不是科学地仿造和检查自然形态中的有机因素,而是通过恰如其分的象征创造一种缩略的形式。”(《世界艺术百科全书·I》,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73页)。
新客观派出现于1923年。严格说来,它不是一个画派的名称,而是一个展览会的名称。该名称是由德国曼汗艺术馆馆长哈特劳伯(C、F、Hartlaub)提出;他在1923年所策划组织的那个新现实主义画展,便被冠以“新客观派,表现主义以来的德国绘画”的标题。参加展览的这批画家主要有格罗斯、迪克斯和贝克曼等。这是一群不满于现实的艺术家。他们大多出生于1890年前后,青年时代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德国的政治动荡时期,因此,他们不象其表现主义前辈那样只关心形式与精神的问题,而是热衷于用艺术表现他们所处的现实,揭示社会的腐朽和阴暗。佩希斯泰因以下一段陈述,清楚表达了新客观派画家的思想:“我们画家和诗人必须在神圣的团结中与穷苦大众保持密切联系。我们许多人懂得饥饿的痛苦和羞辱。我们觉得在一个无产阶级社会中更加安心。我们不想依靠资产阶段收藏家的怪念头……我们必须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必须激起最高尚的社会主义美德——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艺术百科全书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74页)新客观派画家曾受桥社和青骑士社画家影响。不过,他们并不极端地分解和歪曲客观现实,而往往关注于对细节的真实描绘,同时,他们也把抽象的绘画语言,运用于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揭示之中。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呐喊》;
思索尔(Jams Ensor,1860—1949)《1889年基督进入布鲁塞尔》;
施密特一罗特卢夫(Karl Schmidt—Rottluff,1884—1976)《戴单眼镜的自画像》;
5、未来主义(Futurism)
未来主义(Futurism)首先是一场文学运动,它最初由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8—1944)一手炮制。在1909年2月20日的《费加罗日报》上,马里内蒂以浮夸煽情的文辞推出了“未来主义宣言”,号召扫荡一切传统艺术、创建能与机器时代的生活节奏相合拍的全新艺术形式。未来主义自此诞生,并迅速由文学界蔓延渗透至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摄影等各个领域。在一连串形形色色的宣言、声明的强力扶持下,它一度声势喧赫、影响深广。
未来主义热情讴歌的是现代机器、科技甚至战争和暴力。他们迷恋运动和速度,要求“摧毁所有的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割断历史以白手起家,创造全新的艺术。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由于一种新的美感变得更加光辉壮丽了,这种美是速度的美。……如机关枪一样风驰电掣的汽车,比带翅膀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更美。”(1909年,未来主义宣言)如何把这种文字描述的画面展示在画布上,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的视觉形式——绘画呢?这是聚集在马里内蒂周围的那些画家们所努力探寻的。未来主义画派的中坚力量是五位意大利人:波丘尼、卡拉、巴拉、塞韦里尼、鲁索罗。1910年2月11日,《未来主义画家宣言》发表,并于3月3日在都灵的一家剧院公开宣布。4月11日,《未来主义绘画技法宣言》再度出炉。这五位画家都在宣言上签了名,展示他们跃跃欲试的抱负。1912年2月,在巴黎颇有名气的伯恩海姆——让画廊举办了首次未来主义画展,这意味着未来主义画派正式确立。随后,在伦敦、柏林、布鲁塞尔、维也纳、芝加哥、阿姆斯特丹、海牙、墨尼黑等地相继举办了多次未来派画展。如此,未来派逐渐走出国门而成为世界现代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主义绘画致力表现的是“现代生活的漩涡——一种钢铁的、狂热的、骄傲的、疾驰的生活。”(1910年,未来主义绘画宣言)画家们努力在画布上阐释运动、速度和变化过程。空间不再存在,物体从不静止,它们永不停歇地运动并相互穿插,一如那些画家们所描述的,“我们的身体穿透我们所坐的沙发,沙发也穿透我们的身体。”在把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中,未来主义深受新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影响。它借鉴了新印象派的点彩技术,其色彩大多比较强烈,如被棱镜分解过一般呈现出某种特别的闪烁波动。它也借鉴了许多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并与立体主义一样,致力于传达现代工业社会的审美观念。然而它们之间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立体主义是一种静止的几何构成,它通过分解重构展示机械的静态美,而未来主义追求运动和变化,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五光十色的场景诉说了艺术家对工业文明的狂热和激情。1914年爆发的战争意味着未来主义画派的解体。随着画派的重要人物波丘尼于1916年意外死亡,这个集团便再无可能重新组织起来。但其影响并未随之而逝。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贾科莫·巴拉(Ciacomo Balla,1871—1958)《被拴住的狗的运态》;
翁贝特·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城市的兴起》;
吉诺·塞弗里尼(Gino Severini,1883—1966)《塔巴林舞场有动态的象形文字》;
如何欣赏评价西方艺术大师弗拉戈纳尔的油画秋千?
要聊秋千,就得先说说那个连出轨都要可可爱爱的时代——洛可可风吹遍法兰西大地的路易十五统治时期。
路易十五这位皇帝在位期间,对于治理国家并没有什么想法。最大的乐趣,是一个接一个的找情妇。
无论人妻还是妓女,路易十五都来者不拒,高兴了连国家大事,都直接交给她们去处理。
有了当朝天子的带头示范,整个法兰西上流阶层,都沉浸在「享乐至上」的无节操快乐生活里。
你撩一撩我老婆,我睡一睡你老公,一片自由祥和其乐融融。
于是这一时期的绘画,也呈现出一独特的气质。画风甜美粉嫩,题材如狼似虎,史称「洛可可艺术」。
「秋千」就是洛可可绘画的代表作,作者弗拉戈纳尔的老师布歇,就是路易十五最宠爱的情妇蓬帕杜夫人的专属画师。
上面那幅绿色裙子的蓬帕杜夫人,就是布歇的大作。而除了给蓬帕杜夫人画肖像,布歇还画了超多尺度惊人的羞羞图片。
说回《秋千》,这幅画的委托人是个伯爵,找到弗拉戈纳尔并不是他的第一选择,只是这位金主的要求是在是有些拿不上台面,别的画家都不好意思画。
金主当时提出的要求非常明确,就是画里要有美人儿要有腿,要让我俩儿出个轨,最好还得有个神父在旁边见证,才算够大逆不道脸红心跳。
可弗拉戈纳尔也不是傻子,头再铁也不敢得罪宗教团体的人啊,就把设计要求里的「神父」,换成了个头顶一片欧亚大草原的,老实大爷。
然后安排伯爵和他的小情人,当着这位冤大头的面眉来眼去。
伯爵还能正好,看到心上人的裙下春光,要注意一下,那个时候的法国妇女,裙子下面通常是没有内裤的。
同时为了坐实偷情的行为,避免一些思想纯洁的朋友,把这个场景误解为,背着老父亲互诉爱意的年轻男女,弗拉戈纳尔也是埋下了不少伏笔。
左侧的小天使,原型是同时期雕塑家的作品《吓唬人的爱神》。
把它放在这场好戏的最佳观众席,就是为了提醒当事人:「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可低调点吧。」
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右下角与花花融为一体的狗。狗在西方绘画中,向来都是忠诚的象征。这小白狗叫得耳朵都飞起来了,当然是为了警告身后傻乎乎的主人,「别乐了,你都绿的发光了。」
再说个小彩蛋。
2010年的迪士尼动画《长发公主》,就是以这幅画,作为了场景部分的美术参考。
到了2013年的动画《冰雪奇缘》,《秋千》更是直接出现在了正片里,和安娜公主一起,奉献了一个经典镜头。
巧的是,长发公主还在冰雪奇缘里,客串了一把。不晓得主创大大们,在做这个彩蛋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两位公主,和这幅画的缘分呢?
要是没看够这些甜腻腻的洛可可艺术,或者还想看看其他画家的狗血人生,欢迎来公众号「短颈鹿瞎说画」逛一逛,保证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现在关注公众号回复「礼包」,还可以免费领取260张独家「名画壁纸头像礼包」哦~~~
十大顶级雕塑排行榜?
1.《掷铁饼者》(作者:米隆) 高约152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年。原作已佚,现为复制品。
2.大卫(作者:米开朗琪罗) 云石雕像,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琪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3.维纳斯(作者:亚力山德罗斯) 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或《断臂的维纳斯》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罗浮宫。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4.雅典娜神像(作者:菲狄亚斯) 原作为巴底农神庙大殿的主像,全身高达13米,用银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镶嵌着象牙与黄金,可惜已在拜占庭帝国时代被毁坏。
5.门考拉夫妇立像 闪绿色粘板岩雕刻,高约142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画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门考拉和他的王妃。
6.复活节岛的巨石雕像 石雕,高4~5米,最高的高9.8米,约公元600~1680年。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上一个孤立的小岛,因考古学家是在1722年的复活节发现它的,故而得名。这些雕像都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重约20吨,最重达90吨。
7.母狼 青铜,高85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500年,现收藏于意大利罗马市政博物馆。这尊雕像所刻画的是曾经哺育了罗马创始人的母狼的形象。这尊雕像是埃特鲁斯坎人的艺术杰作。
8.狮身人面像 石雕,也称为《斯芬克司像》。高约20米,长57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500年,现位于埃及吉萨。它由整块的天然岩石雕刻而成,高达20多米,面部约有5米长,仅头上的一只耳朵也有2米左右。雕像的头部被刻成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的头像,身子则是呈坐姿的狮子形象。法老头戴菱形王冠,前额上雕刻着神秘的圣蛇,脑后雕刻着象征神权的鹰。他的下颌原来还有一部庄严的胡须,但后来由于炮击而跌落,现收藏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9.汉谟拉比法典 石雕,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现收藏于巴黎罗浮宫。“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条文,还是古代巴比伦艺术的代表,尤其因为古巴比伦王国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十分罕见,所以这个石碑就更加显得格外珍贵。
10.思想者(作者:罗丹) 原为《地狱之门》组塑的一部分,后翻铸成铜像。《地狱之门》取材于但丁的《神曲》,思想者是罗丹用以象征但丁的形象: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弯腰屈膝的坐着,右手托腮,嘴咬着自己的手,他默默凝视着下面被洪水吞噬的苦难深重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