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两晋文学的代表作品

东晋玄言诗的渊源及其创作的一般特征?以此为基础的玄言诗在孙绰、许询、支遁等诗人的推动下,本文将从玄言诗的佛理哲思、抒情方式和生命意识三个角度分析东晋玄言诗的创作特征,透露的清净与隐逸东晋玄言诗的盛行。...

两晋文学的代表作品,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什么?

1 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故事。2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和发展。《三国演义》通过描绘三个国家的兴衰和各种人物的事迹,展现了这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3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文化经典,它的影响和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它深受读者喜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

东晋玄言诗的渊源及其创作的一般特征?

魏晋时期,在玄学与佛学的潮流下,使社会摆脱了汉代繁琐的经学统治,重塑了社会文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了魏晋玄学,玄言诗正是植根于玄学的发展,在东晋时期兴盛起来。玄学起源于以老庄思想为研究中心,透露着“清淡无为、自然真实”的哲学思潮,在这种影响下,当时的文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主张“立言尽意、得意忘言”,以此为基础的玄言诗在孙绰、许询、支遁等诗人的推动下,表现出一定的玄理、抒情的特点,本文将从玄言诗的佛理哲思、抒情方式和生命意识三个角度分析东晋玄言诗的创作特征。

玄言诗佛理哲思中,透露的清净与隐逸

东晋玄言诗的盛行,得益于玄学成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生活方式。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建立东晋王朝,这一时期虽然遭受北方五胡的战乱,但相比曹魏时期的祸乱连连,东晋在江南的政权经历了一段的偏安时期,社会的安定让佛学与玄学紧密结合,发展至高潮,起源于中朝的清谈之风,也流入到东晋。在统治者王导、谢安等仕官的带领下,清谈成为判断文人入仕的标准,据《晋书》记载,谢安在当宰相时评价当时的朝政说:

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着,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

在这段记载中,谢安主张国家实施德政,在任用官员时不应该考察细枝末节,而是应该遵守国家的礼仪大纲任用官员,谢安宽厚的任官规则得到很多人的赞同,甚至将他和王导相比,意在赞扬谢安无为清淡的政治策略。然而,正是这种政治策略影响了东晋的文人,铸就了文人们向往自然、向往隐逸的心态,如孙绰在其玄言诗《兰亭诗》·其一中写道:

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

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吹渚洲、云荫大地、莺歌燕舞、鱼戏溪中的自然之景,诗人看到这自然美景便开始用笔记录下来,一言一句,锱铢必较,生怕遗漏某处景色。纵观全诗,并未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喜是悲,而是将尽力将自然中的寂静酝酿在写诗作画的动作中,有“流风”的飘动,亦有“携笔”的从容,有“云荫”的寂静,亦有“微言”的清淡,如此对应,竟勾勒出一幅色、空、禅、释统一的画面,透露出四季变换、心随自然的“无生无灭”的人生观。

东晋玄言诗的佛理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以僧人身份为代表的诗人介入了士人的清谈社交,以至于文人好清谈,僧人来座谈的景象蔚为壮观,他们在一起探讨自然的变化、四季的轮回、人生的福祸到了“忘我”和“无我”的人生境界,使得玄言诗极具佛理色彩、自然哲理中透露着人生的方向与目标。

玄言诗借山水为抒情载体形象,抒发人生感慨

曹魏政权破灭以后,以司马氏为首的政权黑暗,在建国之初,许多拥曹的文人如何晏、夏侯玄等被杀害,更有一些拒绝与司马氏合作的嵇康以儆效尤惨遭陷害,东晋文人吸纳了这些人的教训经验,开始探索一种独特的精神世界,既独立于政治的束缚,又贴合保身的归宿,而佛学家支遁在《逍遥游》中的新义为更多文人认同,更是为东晋文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据《世说新语》记载支遁新解《逍遥游》时写道:

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

在这段记载中,支遁主张人应该获得“自然自在”,不被“物”所牵绊,就会过得遥然,正如王羲之的“放浪形骸之外”,找寻生命的意义,活在当下方能获得满足。东晋文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东晋时期的富足生活中,不再像嵇康、阮籍一样鄙弃功名,落得个惨死的下场,而是选择了“心隐于朝、只求适意”的潇洒风流,如支遁的《咏怀诗》其一中写道:

傲兀乘尸素,日往复月旋。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中路高韵益,窈窕钦重玄。重玄在何许,采宾游理间。芶筒为我养,逍遥使我闲。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亹亹沈情去,彩彩冲怀鲜。踟蹰现象物,未始见牛全。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筌。

在这首诗中,支遁开篇道出自己由老庄入佛门的思想历程,幼年时的他常常是无所事事、生活紧迫,流浪于世间万物中,历经战乱与流离后的支遁开始探讨玄佛之道,从而到达了芶简与逍遥的人生境界,“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亹亹沈情去,彩彩冲怀鲜”两句用透亮的心、自然的真来表达自己在找到归宿后的心绪,尾句说“贵在忘筌”发出真挚的感慨,也彰显了玄言诗人在领会到哲理思辨之后的宽容旷达。

玄言诗善于运用自然景色入诗,如山、水、日、月等景象,勾勒出一幅恬淡闲适的美景,又在诗中夹杂着顿悟的佛思,或用佛咏理,或用佛写境,均表达了在社会政治背景下,将形象与玄理融合起来,寄予了黑暗政治下文人的心隐风度。

玄言诗与生死和解中,更注重生命意识的抒写

魏晋南北朝长达几百年的进程一直处于战乱的纷繁中,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可以称得上是乱世文学,文人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既要适应战乱,也有适应改朝换代的更迭,奠定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文人们时常以生死、游仙、隐逸为作品主题,感叹人生短促、生命脆弱、命运难卜、祸福无常。再加上魏晋时期强调“诗缘情”,导致诗人敢于抒发内心情感,据陆机《文赋》记载: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东晋时期,文人转变了“诗言志”的写作风格,转而提倡“诗缘情”的写作风格,陆机作为两晋人士,他率先提出“诗赋应是于情所发”,更将文体分为十体,以“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手法把形式华丽和情感表达融合起来使文人在作品中展示。这一创作手法更加便利了东晋文人在玄佛思潮中大胆表达自己,淡化功利矛盾来缓解内心的郁闷不平,如孙绰的《秋日诗》中写道:

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淡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孙绰在诗的开篇就点出了仲秋的时令,又用秋风的萧瑟、万木的凋零营造了荒凉寥落的自然景物,作者身居深山中,感到了时间变化的骤然。并以“抚菌”一词表达悲秋之感,引用《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寄寓了人生短促的感慨;诗歌最后归结为“淡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既表达自己学习庄子那种逍遥林野的人生态度,又透露出他注重个人真实感受的生命个体意识。诸如孙绰这样在诗中抛洒满腔的感慨之词,抛却人生的繁琐之累,均是文人在玄学思潮下,用玄言诗的形式来感叹生死名利的生命意识。

东晋玄言诗在玄佛融合、经学束缚的思想环境下开始追求个人的内心情感、价值展现,他们在经受社会动荡不安、朝廷统治不定的黑暗中,追求明哲保身的生存方式,又不得不发泄内心的忧愁与无奈,东晋文人追求“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实之心”的处事原则,在忧愁生死的困顿下逐渐与生死和解,用平淡之心观自然之景,用玄言之诗感世俗之情。

结语

起源于佛道融合背景下的东晋玄言诗,在主张“清谈”的偏安政治环境中,形成了“明佛理”、“系情思”、“重生命”的创作特点,文人在经历战争的纷乱后开始寻求一种精神家园来排解心系国家的愤懑与愁苦,以玄言诗为代表的文学题材,注重挖掘自然之美、生活之理、情感之真,以孙绰、许询、支遁、慧远等文人为代表的玄言诗派,崇尚老庄思想、注重抒发山水形象、真切表达体物的慨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无论是谢灵运的山水诗,还是宋明理学的哲学诗词,均是受到东晋玄言诗的影响与熏陶,铸就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

作者:蔡小记

春云夏雨秋夜月出自哪里?

唐诗晋字汉文章。

春天的云,夏天的雨,秋天的月夜,景色最美丽;唐朝的诗,晋朝的书法,汉代的文章,最为精彩——这是吴添章的对联

表达意义:比如我们看[三国].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是说.人中吕布最勇.马中赤兔最快.同样.这副对联列举的.都是最好的.诗中最好是唐诗.字最好是晋王羲之.文章最好是汉代的赋.等等.

三国两晋到隋唐的科技文化发展及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它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为隋唐文化的繁盛昌明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础。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①刘徽:魏晋时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②祖冲之

A.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B.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C.运用岁差原理,测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只差50秒。D.还以十万分之一的误差计算出了"交点月"的数字。

E.他发明的"千里船",据说能日行百里。

2.农学:

①北朝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述了《齐民要术》;

②《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旱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

①裴秀

A.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B.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②郦道元

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B.《水经注》文笔雄拔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二,玄学的兴起

原因: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名为"清谈"。

时间:魏晋之际

特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为"三玄."

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

三,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葛洪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他写的《抱朴子》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③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的盛行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②当时出现许多名僧,如法显等.法显的《佛国记》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伴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3.佛教盛行的危害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4.反佛与灭佛

①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②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

③北周武帝利用灭佛增加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焚烧佛经,捣毁佛像,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

四,承上启下的文学

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

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②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③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了一批杰出诗人,

2.建安文学

①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写出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

②"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篙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3.陶渊明与田园诗

①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农村生活,一生中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

②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尤为著名。

4.山水诗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

②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山水文学的代表作。

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的代表作有《拟行路难》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5.南北朝民歌

①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

②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有《采桑度》等。

③北方民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等。

五,大放光彩的艺术

1.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②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

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④东晋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她师从钟繇,得其真传.王羲之曾随卫夫人学习书法.王羲之之妻郗璿,也是一位书法家。

⑤因北魏碑志艺术最有代表性,人们习称这种书体"魏碑"."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

2.绘画艺术成就

①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②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③东晋顾恺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3.石窟艺术宝库

①魏晋以后,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遍布南北各地。

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4.音乐与舞蹈艺术

①直接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的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也很流行。

②舞蹈在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色彩,有名的舞是《大面》和《城舞》。

③《大面》又称《兰陵王入阵曲》.《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我国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

中国四大名著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

一、《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主要是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主要是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三、《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四、《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主要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扩展资料:

四大名著,又称为四大小说,为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以及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

你们都听说过什么野史?

俗话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话既适用于男人,也适用于女人。

慈禧太后通过垂帘听政,窃得大位,成了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权力巩固后,宫禁幽深、盛年寡居的寂寞生活,这位权欲勃发的太后是难以忍受的,和吕雉、武曌一样,富贵优裕之下便思淫欲,千方百计寻欢作乐。

宫禁深深,戒备森严,慈禧太后在后宫中如何寻欢,外人是无法一窥真相的。但从史料中有意无意露出的只言片语中,我们还是能略微了解一些。

因宫中男人缺乏,慈禧太后首先瞄准的对象只能是太监。太监头子安德海和李莲英先后得宠。《清史稿》载,安德海长相俊雅,又长于媚术,以柔媚乖巧、善解人意求欢于寡居的慈禧太后。慈禧对其宠溺无比,以至有求必应,语无不纳,恩爱不逊于夫妻。

时间一久,这宫闱秽事就传的沸沸扬扬、阖宫皆知了。年轻的同治帝对母后和宦官安德海的香艳传闻异常恼火,暗中恨恨的咬牙切齿。

同治帝和仁厚慈爱的东太后慈安一向亲近,况且慈安对他有养育之恩,因此时常去找她诉说心中的烦恼。东后慈安对西太后秽乱后宫的丑闻也极为不满,亦很同情少年同治帝, 她认为若对此秽事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西太后岂不就是武则天再生?日后若撒手人寰,有何脸面去见九泉下的咸丰皇帝?

清廷一贯严禁太监出宫。然而,被慈禧太后宠坏了的小情人安德海无视清宫禁令,再三请求太后批准他出宫办差,想出去撒撒野。西太后当然疼爱小安子,对其百依百顺,也就破例同意他出宫。

安德海在宫里憋久了,一出宫好比鸟儿出笼,兴奋地找不着北。他带着一班女乐,游船上还悬挂龙旗,俨然天子出巡。

同治帝和东后慈安见安德海违禁出宫,觉得报复的机会到了。同治在东后的建议下密令山东巡抚丁宝桢,如果发现安德海在山东境内有何不法之事,立刻拘捕。安德海乘坐两艘太平龙舟沿大运河大摇大摆地进入山东,船上悬挂龙凤旗帜,带着很多随从和丝竹女乐,沿途吹吹打打,招摇过市。

到他生日那天,安德海更是忘乎所以,竟陈列龙衣,令随行的红男绿女们依次参拜。在古代,这可是僭越重罪,是要砍头的。

丁宝桢一直派人暗中跟踪安德海的太平船队,对其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侦悉详情后,立刻派人扣押了得意忘形的安德海。随后,安德海被诛杀,并当街曝尸三日,故意让世人看看这位与当今太后传出绯闻的太监是何嘴脸。

随后,丁宝桢再驰报西太后。还有一说,丁宝桢陈奏安德海的种种悖逆、不法行为,西太后理亏加无奈,不敢公然护短,只得忍痛下懿旨令丁宝桢将自己的小情人就地正法。

去了个安德海 ,又来了个李莲英。李莲英绰号“皮硝李”,因穷困潦倒,曾做过硝磺贩子、补鞋匠。后来,同乡好友沈玉兰见他可怜,就将他引荐进宫,当了一名杂役太监。

李莲英聪慧机敏,办事麻利,又梳得一手好头,举凡京师贵妇们流行的发式,他一琢磨就会。慈禧太后生活奢华,非常爱美,别人给她打理的发型她都不甚满意。后经沈玉兰引荐,李莲英到慈禧那儿一试手艺,居然出手不凡,慈禧很满意,李莲英因此得宠、发迹。

李莲英情商高,善于察言观色,侍奉慈禧太后体贴入微,乃至于太后一日也离不得他。得幸走红后他异常小心谨慎 ,从不恃宠生娇,胆大妄为。慈禧日益宠爱李莲英,好多年荣宠不衰,两人形影不离,情浓的化解不开。史载,慈禧常携李莲英一起并坐听戏,凡是小李子爱吃的东西,慈禧用膳时都会特意留给他。李莲英四十岁生日时,慈禧赏赐给他大量的珍宝、蟒缎。

彼时的李莲英,在气势与地位上早已令当初的安德海望尘莫及。由于慈禧独宠他,他遂成了宫中最炙手可热之人,以至于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和各省督抚也竞相进献寿礼,争先恐后地巴结、取悦这位曾经贩硝、补鞋的皮硝李。李莲英是有清一代最具权势的大太监。他的尊崇待遇绝非一般太监所能享有的。

从相关史书中记载的只言片语上看,安德海、李莲英和慈禧太后的隐秘传闻是真实可信的。

但太监毕竟不是真男人, 只能隔鞋搔痒,解解孀居寂寞,所以民间传闻这位谙于权谋的太后和恭王奕䜣、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都传过绯闻 ,这两人都是真汉子,但西太后和他俩的荒唐故事,其真实与否,实在无从得知,只能做茶余饭后消食扯淡的野史看待了。

还有更离奇的传说。据说慈禧喜欢吃清汤卧果(一种鸡蛋羹)。而京中做这种小吃最出名的当属金华饭庄。每日清晨,宫里都会派人到宫门口的金华饭庄买四枚汤卧果,由店伙送入宫内。 金华饭庄有个姓史的小厮,生的眉清目秀,皮肤白皙,很是英俊,且能说会道。因经常送卧果入宫,这位史伙计渐渐与李莲英混熟了,于是常常溜进后宫,找李莲英玩耍。一日,慈禧突然出现,见李莲英身边站着一位俊朗少年,就问这人是谁?李莲英很害怕,因为私自带人入宫违反禁令,但又不敢撒谎,只得如实禀告。慈禧得知后,不怒反喜,就将史某留在宫中,昼夜厮混在一起。一年后,生下一男婴,就是后来的光绪帝载湉。慈禧虽贵为太后,但毕竟是一寡妇,寡居生下孩子是不能养在宫里的。慈禧便偷偷把这孩子送到妹夫醇王载沣那里代为抚养,并将史某杀掉灭口。由此有人推测,同治帝死后,不立他的下一辈,反而立他的弟弟载湉。立子不立弟是清廷惯例,慈禧违反常规,定有其难以明说的原因,就是因为光绪载湉是他和史某生的亲儿子。

当然,这只是野史传闻,仅供娱乐,当不得真。

(插图源自网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