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历代代表作品图片,中国历史上谁的书法最牛?
前言
这个问题还是很极端的,有引战嫌疑,哈哈😄!
在文化领域中,我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书法更是如此,真的要说出历史上谁的书法最牛,确实无法具体评定。我们作为现在的书法爱好者,也只能谦虚的膜拜古代书法大师的作品了,书法的字体又要明确区分,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书法家,在不同的字体领域中的造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就简单的说,哪位书法家就是最牛的。
不孬在这里只能弱弱地推荐一下👍,自己心中的书法界偶像——“书圣”王羲之。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载体,非常博大精深,这里笔者也只能简单地从王羲之的行书这很小的一个方面,来谈谈对王羲之书法的浅显体会。
对王羲之行书的个人浅显体会王羲之就不用过多的介绍了吧,相信能读到这里的都是书法爱好者,他的书法可以说是集百家之所长,本身自己的书法天赋也是格外突出,自己的书法风格自成一派,完全不同于汉魏时期书法,擅长各类字体,最有名的莫过于行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飘逸”。
个人认为最能体现“飘逸”的作品,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幅《兰亭序》。
王羲之的行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无穷。《兰亭序》中的21个“之”字便是最好体现,每一个“之”均不相同,同一个字在王曦之的笔下都能独立成一个世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字间都会有不同的细节处理。
王羲之行书第二个特点就是整体结构感极强。单独去看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充满韵味与书法品质,但整体去看一副作品,你会更加惊叹王羲之对书法的境界,字体大小均不相同,字间时密时松,每一行的字数与长度相差甚多,但这些“矛盾”在一副作品中,又显得充满和谐与艺术美感,从字里行间中甚至可以共鸣到作者在创造时的心理感受。
第三个特点就是突显整体中又能保握好对细节的处理。王羲之对细节的处理可谓良苦用心,每一个字都在追求整体的和谐感,可以保持每一个字的外在个性,虚实结合,大小相间,用“不平衡”去找“平衡”,让观众品味的过程中一直都在保持思考;从整体看,王羲之的作品都是一气呵成,“气”与“势”相互配合,充满“呼吸感”,专业术语叫“欹侧”,在王羲之的作品中尤为常见,简单地解释一下“欹侧”,作品起笔时平朴沉稳,行笔过程中节奏逐渐加快,字体看起来都有些倾斜了,实际是正的。这会让整幅作品充满有节奏的“呼吸感”,呈现出动态的平衡。
第四个特点就是行书中夹杂“草书”、“楷书”。在行笔过程中,时而对某些字进行进一步简化,呈现出“行草”结合的视觉感受;时而又着重处理某些字,使用楷书的处理手法,增加静逸之感。这些又让作品更加充满“生命力”与感染力。
笔者的话笔者认为,王羲之,之所以能够被后人称为之“书圣”,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或者他在书法上的天赋与成就,而是因为他一生对书法的执着与追求,他有着打破传统常规的独立审美标准。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不仅是有极高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他在书法上的努力实践。
在魏晋开放思想风潮的影响下,王羲之能打破传统束缚,在精通多种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开创了属于自己新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是里程碑式的,他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的。
点击关注【读书不孬】书也是一道下饭菜。 【读书不孬】一个刚刚起步的文化领域创作者,坚持分享每一部有品质的作品,希望和小伙伴们共同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头条号。关注我,不孬带你读出自我。
书法中哪种书体最容易学?
看到这个问题,很愿意与书法爱好者谈讨、交流。个人意见,望路过的高人批评指正!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技艺,从产生到成为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也经过无数人的创作发展。也就是一个反复实践的经历,和数千年的发展过程。
我个人认为书法中最容易学的是楷书,最难学也是楷书。这是因为学习书法从起手开始大多数观点以楷书入门,真正学习成为楷书高手的少之有少。学习书法我们也知道基本先从楷书开始学习,但在楷书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很少,书法家成名的作品也以其它书体较多。
说学习书法最容易的书体是楷书,这是因为学书者先从楷书入手,楷书也是汉字现在通行的规范字体。楷书的笔画最为全面,汉字也是以楷书定型。我国书法源远流长,从商周的甲骨、金文、秦小篆和秦隶、汉隶以及楷、行 、草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遗产十分丰富。自汉以来,出现了不少书法名家,唐代集楷书之大成,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欧阳询、诸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他们各有自己的体势和风格,为后世有志学习楷书的典范。
个人也认为书体中最难学习的也是楷书,是想学习书法,我们知道古人学习书法起步从幼年开始一直到晚年,基本是一辈子都在学习和运用。更有很多书法大家临池学习的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很多学书者一辈子学习书法,也有终生写不好楷书的,所以楷书书体也是最难学习的!
和江湖笔法有什么区别?
书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创造和继承发展的一种书写艺术,她是以汉字为载体,以笔、墨、纸、砚为特定的书写工具和材料,形成篆、隶、楷、行、草,诸体皆从右到左竖写的章法、字法、墨法、笔法为习惯的书写形式,以呈现和表达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从而体现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使得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使有“百艺之母”的汉字书写成为一种文化,列为中国国学十大艺术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法和写字虽然都是用毛笔书写中国的汉字,而书法却不同于一般的写字,那是因为书法有法,书体不同笔法有别,而相同的是都要根植传统,深入临帖摹碑,把古圣贤的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等技法吸纳于心,还要学习了解中国历史、书史和国学知识,以及有关书法的学术理论,更要学习书法古圣贤们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热爱的执著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使书法用笔的技法和人品素质提高的心法相融通,达到心手双畅,创作出格调高雅,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因此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非花大气力下大功夫不能登书法这座神圣的艺术殿堂!同样所用材料都是笔墨纸砚,在宣纸上书写,没有深入临习和研究掌握古书贤们的用笔方法,就不能了解古贤们的心法,那么也就不会领略他们的心智和心胸;写字也只能如孙过庭《书谱》所云:“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以己之所昏昏,焉能使人昭昭,就不能真诚地传情达意;更谈不上把书法的真、善、美、慧展现于世;习书临帖的同时,不深入学习研究古人探索总结的书学理论,就有可能进步慢或停滞不前,有的也可能深入帖而不能出帖,创作也是随灯取影,成为帖中的翻版,毫无生命力而言,终其一生而沦为“书奴”,成为一个写字匠!
书法的功能是“育人”和“娱人”。“育人”是指学书法能使人修心养性,开启人的心灵智慧,促使学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由楷、隶、篆,向行、草书高峰攀登,直到问鼎大草(亦为狂草)巅峰,使其成为一个有正能量思想修养和气质的人,挥毫写出正大气象的书法作品,这样的过程才有以书娱己,然后以书娱人;“娱人”是用深入继承传统书法,又有自己个性特征的高雅格调书法作品去感染人,让受众在轻松娱快的欣赏中增添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力量!
当下的书坛鱼龙混珠,乱象丛生,改革开放后的书协组织“丑书当道” 、“老干部体”、“射书”、以画入书、描字、人体上写字、会长书法、院长书法、道长书法,有职有位的名人书法……名目繁杂,让这些江湖书法严重地汚染了书坛的清香书风,使那些在人民大众中有生活体验且有深厚传统功力的 书家淹没于社会, 岂不悲哉!
书法是艺术,书法更是一种文化, 有书而成,肇天地自然生,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篆兮隶兮,楷行、草兮,延兮革兮,久兮远兮,独立而流变,周行往复于华夏,可以为百艺母。先为字,后为书,书归于道、道法自然。
远朔自然之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不知其名,命之曰道,故书归其道。书之至者,妙于道参。大道域中,天地王亦大,而人居其一,此乃道之四法,而书亦有字、墨、笔、章四法相辅相承。
道法之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既立,形象生焉。人之状物记事抒怀,故,书发端于道家的自然无为而成其书。书之四要:人法笔,笔法墨,墨法字,字法章。书之有法,书也浑成,书也天成,书也道成,先为实用,后为书艺。实用承载了一部人类生存史、发展史,它源于自然根植生活,可谓功莫大焉;书艺则是究其本源“妙合古人”开拓未来,古今并蓄“即造妙境”,用汉字的几根笔画为载体,锤炼书法线条跳动的音符,组成无穷无尽,变化万千优美动人的旋律,展现丰富多姿,神采焕发的时代乐章与纸上,彰显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主脉,可谓是莫能与之比肩的精神产物。
道括天地阴阳。阴阳之气,相互感应,相消相长,四时之变,五行运转,物极必反,终则复始,物理常然,形而上为阴,形而下为阳;书有虚实,布白为道,留墨为实,虚则阴柔,实则阳刚,刚柔并济,相依相融,骨坚肉丰,凝为表里,如道之四时五行,周日复始,变化无穷;书之为线条艺术,实笔为润,飞白为枯,润枯相间,阴阳相生;线条皆由点、划、的长短、大小、轻重、偃仰、攲斜、方圆……组字而成,无论字法、墨法、笔法、章法上矛盾险象环生,处处皆有阴阳矛盾包罗其中,用儒家中庸和道家允执守中的思想解决矛盾,调和阴阳。代代先贤秉古布新,流变衍生,相依相存,形成书之诸体,又纳楷、行、隶、篆笔意,酿成章、大小今草体,尤是使其篇幅中有大重大轻,章法上有大开大合,节奏上有大起大落,气息上有大儒大雅,形式上有大幅大草,意象上有大象无声、大音声稀、大美无言的狂草“一笔书”体,可谓大道载书,而皆有精、气、神、韵、律于书之画中,情趣百生,气象万千,立于百艺之巅,绽放出书之博大,境之幽远,魂之深邃。
孙过庭《书谱》云:“君子立身,务求其本”,“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学书之道,识道之本,入书之道,融老子之道于书道,是书学必修的内容之一。可谓得道成书,得道成仙,人仙书仙。其书之线型、线律、线质可为仙风道骨,超然神逸。 (孙伯伦)
中国书法至少多少年历史?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明一下,“书法”和“文字”是有严格区别的。书法是文字的再造,是在文字基础上的艺术升华。甲骨文虽然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字,但并不能称之为“书法”,书法是一种书写艺术,不是普通的文字或写字。
要说中国书法至少有多少年?那就得从“大篆”开始了,那么至少应在秦朝之前(未经认真查阅考证),因为秦相李斯创立了“小篆”,这是在“大篆”之后的事。照此说来,中国书法距今约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可以称得上是万花齐放、浩瀚无垠。
●万花齐放●指的是书题众多,风格各异。从古到今,涌现出无数的书法大师,他们的作品都是民族的瑰宝,绚丽多彩。篆书、章草、行书、汉隶、魏碑、楷书等在各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不同书题,将中国的汉字美化到了极至。篆书—线条匀畅,章草—出神入化,行书—行云流长,隶书—波浪飘逸,魏碑—苍劲有力,楷书—端庄俊秀。这些不同的书题,组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灿烂文化。
●浩瀚无垠●指的是书法作品的广泛性和书法的艺术成就。古往今来,书法艺术都得到了从最高权力者到普通百姓等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重视和喜爱,习书者之众,无法估量;作品之多,不胜枚举。特别是汉、晋、隋、唐等朝代,是中国书法最为繁荣、书法艺术人才辈出、书坛之花争奇斗艳的重要历史阶段。涌现出了诸如李阳冰(篆)、怀素(草)、张旭(草)、邓如石(隶)、雨农(隶)、王羲之(行)、米芾(行)、赵之谦(魏碑)、欧阳询(楷)、颜真卿(楷)等等许许多多的书豪大家......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书法文化?
唐代。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一时风头无二,万国来朝,促进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交流,为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贡献,日本、朝国等国至今深受影响,中国从中也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和科技,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由于皇帝自信开明,国家开放包容,文化交流相互融合,人们的思想境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化和书法艺术空前发展,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地步。
作为一个狂草修练者,最希望的就是回到唐朝去,回去拜访一下草圣张旭,向他请教一下关于书法的一切东西。
问一下他用的什么墨、什么材质做成的毛笔、什么样的宣纸、看一下他如何写字,坐着、跪着、盘腿、站着,看一下他们如何执笔,悬腕或者枕腕,看一下他们写字的速度。看看他创作状态,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佳品,是不是真的酒后神来,提笔狂舞,满纸烟云来。
再请教一下他的笔法、结字、章法是如何处理的,是不是和现在的一样,还是差别很大,了解一下现在为什么创作不出精品的原因,是文化素养不够,还是笔法不同,还是其他原因。
梦回唐朝寻颠张
想想只是一场梦
《古诗四帖》在手中
挥毫临帖笔下逢
有哪些关于书法起源的资料?
关于书法的起源:一般的书法史专家都认为书法艺术起源于殷墟甲骨文。所谓殷墟甲骨文指的是殷代王室刻在龟兽骨上的占卜记录,也称“卜辞”,它最初在1899年被发现,因其出土于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的殷代故都遗址小屯村而得名。使用甲骨文的殷商朝代,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青铜时代。当时人们将文字浇铸在青铜器上,这些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做钟鼎文,古时把铜叫金,故把钟鼎文叫金文。殷末周初的金文在艺术特征上大抵与甲骨文相同,只是笔划稍浑厚,行笔也稍方整,有竖行而无横行。这一时期的铭文书法代表作有著名的《呼鼎》、《国季子白盘》、巜散氏盘》、《毛公鼎》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为了整治当时文字形态繁杂混乱的状态,提出“书同文”的主张,颁布法令废除六国原来通行的各种同义而不同形的异体字和繁难的金文,命令丞相李斯制定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李斯汲取甲骨文和金文的精华,融合原有文字的特点,删繁就简,改难取易,创制了秦篆以代替籀文。所以秦篆就是后来所说的小篆。我们现在看到的秦篆代表作有《泰山石刻》、巜琅琊刻石》等。秦代书法遗迹还大量散见于秦为统一度量衡所铸造的量器和刻有皇帝发布统一量器诏令的铁版,这上面的文字结体与巜泰山石刻》的秦小篆一样,但字体呈方形,用笔趋方折且字体大小不一,纵有行而横无列,显得自然而草率。严格的讲,它们并不构成严格秦篆标准的要求。因为小篆虽然比大篆简易多,但要书写规整的小篆也是很费精力的。秦统一后政务繁忙,大量诏版文字不可能每件都出自李斯这样书家之手,它们大部分都为底层书写小事所为,就出现了比较草率、体方笔直多隶意的民间书风。这就是开隶先河被世人称之谓古隶,也即秦隶的书体。晋代卫恒在巜四体书论》中对此有说明“隶书者,篆之捷也”。东汉许慎巜说文解字》中说:“始全初兼天下……大发吏库,兴戌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趣省易,施之于徒隶也》。”由此可见,当时民间通行的包括书写公文,用的都是古隶。随着秦代统治的结束,小篆也慢慢被汉隶代替。现在传世的汉代隶书碑刻有《鲁灵光殿址刻石》、《鲁孝王刻石》、《五凤刻石》、《莱子侯刻石》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量出土的竹木简和帛书,在研究西汉书法艺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居延汉简》、《武威医简》这个时期的隶书便进入了成熟期,这个时期代表作很多。如《曹全碑》、《孔庙碑》、《史晨碑》、《张迀碑》、《乙瑛碑》等等。汉代是汉文字的整理、变革和发展的时期,社会上广泛实用的书法已经是隶书,它已成了官方文书的规范文字。隶书快写的草隶进而演变成了章草,章草又演变成今草。相传今草是东汉张芝所创,他的真迹早已无存,我们只能从传世的碑帖中一窥他“草圣”书迹的神釆。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当时字字区别、笔划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巜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巜八月帖》等刻帖。南朝的羊欣称张芝:“善草书,精劲绝伦”,今天我们不能见到真迹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它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发展并完善了各种书体,从而涌现出了钟繇、王義之这样的被后世奉为圭臬的书法家,创作出了大批灿烂光辉的书法杰作。三国魏晋书法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官方文字已显现出由隶变楷的面貌,如《受禅表》、《谷朗碑》等。索靖、皇象等书法大家极大地发展了章草,并将其推向极致,为今草开辟了道路。正书的鼻祖钟繇《宣示表》、《贺捷表》是楷书新书体的早期杰作。而王義之、王献之父子则对楷书的完全成熟,以及行草书的创造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