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商周文化青铜器代表作品

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

商周文化青铜器代表作品,青铜器在商朝有什么重大发展?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精美且不俗气的青铜器主要出自于哪个朝代?

《国家宝藏》一共展出27件国宝级文物。其中,青铜器类就占了7件,接近总数的1/4。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中更不得了。25集里,有12集与青铜器类相关,占了几乎一半的“戏份”。

青铜器,在历史文物中可谓重中之重。它是古代政治与权力的象征,同时,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精湛的工艺水平,是我们谈论古代工艺美术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大类别。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华夏早期的工艺文化之光,以及隐藏在它们身后的萌萌哒审美趣味。

青铜器上的纹饰,一开始就是以动物纹为主的。

//猫头鹰

▲ 妇好鸮尊,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截图来自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最常见的纹饰是龙凤。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早在商代就开始流行——被我们现代人当作萌宠的猫头鹰。

那时的猫头鹰,被称作“鸱鸮(chī xiāo)”。

千百年来,它一直被认为是“不祥”的代名词。但在汉代以前,却被人们当作宝,是吉祥的象征。商代时,猫头鹰更是一种备受百姓推崇的猛禽。

▲ 妇好鸮尊尾部的鸱鸮纹一脸呆萌( 。ớ ₃ờ)ھ

▲ 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刘贺鸮纽玉印。玉印上的鸱鸮匐身回首,瞠目钩喙,面目凶悍,一副卧止而警醒的神态。

// 饕餮纹

饕餮纹是华夏青铜纹饰中的一个大类,又称为兽面纹。

它是动物头部正视的图案,这类纹饰的特点是:有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以鼻梁为中心,两侧呈对称排列。

▲ 饕餮纹罍,商后期镶嵌绿松石。有一点像变异的奥特曼╭(′▽`)╯

▲ 饕餮纹方彝,商王武丁时期。这里有个长胡子的老爷爷~

// 象纹

象纹纹饰由于长鼻子形象明显,比较方便辨认,经常在青铜乐器上作为一种边缘纹饰出现。

▲ 商后期象纹铙上的憨态可掬的卷鼻象纹。象纹铙为商代的打击乐器。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西周刖人守囿车丨受完酷刑去守“动物园”

这件青铜器藏于山西省博物院,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之一。

它不是礼器,也不是生活器具,而是一种专供贵族欣赏的青铜工艺品。

车门旁立着一位受刖刑(上古五刑之一,一种残酷的断足刑罚)的人。刖人左手拿着拐杖,右边腋窝夹着门栓,控制着车门的开阖。车体是厢式六轮。体积不大,方寸间却雕饰了熊、虎、猴、鸟等20多只动物,器物中可灵活转动部位多达15处。

囿,即苑囿。是西周贵族“域养禽兽”的场所(实际上就是圈养些虎豹之类来赏玩的,帝王家的世界果然任性)。《周礼·秋官·掌戮》中曾记载:

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

“受过刖刑的人使他守苑囿”,如此倒是得到了事实印证。而且,相比守门、守关、守宫内、守粮草来说,应该还是守“动物园”来得更有趣些吧🤷‍♀️

// 春秋伎乐铜屋丨中国最早的“练歌房”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伎乐铜屋,是青铜器中较为特殊的一件。

它发现于绍兴市坡塘狮龛子山,是该墓葬中做工最为珍贵精美的一件,也是目前唯一一座先秦时期的青铜房屋模型,向世人传颂着流转千年的越地长歌。

迷你铜屋只有巴掌大小,呈三开间房。屋内前后坐着6位裸体乐师,各作击鼓、抚琴、吹笙、咏唱等表演状。放到现代,那也是一支很酷的乐队好嘛!

至于为什么裸体,emmm……不好说。只能推测墓主人也许口味比较重,喜欢看男女乐伎裸体表演。又或者是为了什么不可描述的情趣吧。

铜屋屋顶的四角攒尖,顶部立着八角图腾柱,柱顶塑一只大尾鸠,象征着越人的鸟崇拜。

人们猜测,古人在铸造伎乐铜屋时使用了分筑法,即将屋顶、乐伎、乐器、图腾柱等分开浇筑,再逐一焊接。这种工艺在当时是十分了不起的。

// 春秋子仲姜盘丨撒一把来自晋国的“狗粮”

子仲姜盘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这个器物,是用来盛水的。在盘心的雕刻饰物,均可作360°旋转。

攀附盘沿的龙,盘心的鱼、鸭、蛙等小动物形象也与以往礼器的风格有了很大差异。从狰狞变得生动可爱,继承了西周晚期青铜器“玩器”的风格,也体现了东周文化的精致化。

不得不说,晋国太师对他老婆仲姜真是好,这把狗粮我吃。

你想想啊,使用它的时候,水流会冲击到盘心的小动物上。这些动物再随之灵活旋转,好像游在水里,简直让洗脸洗手这件平常事都变得有趣可爱起来了!

可以这么说,子仲姜盘的出现,代表着春秋早期一种新礼器文化风格的正式形成。和商周时期以祭祖为根源的青铜器文化不同,春秋新贵族更多了对世俗审美趣味的向往,趣味盎然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夏商周时期以什么艺术成就最突出?

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艺术成就最突出,所以夏商周号称“青铜时代”~

夏朝的青铜器目前发现较少,且较零碎

商代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多见于礼器或兵器。最大的是司母戊鼎(迄今为止),最精致的的四羊方尊(当时)。同时期的还有四川的三星堆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尊正常重量?

四羊方尊,规 格:高58.3厘米、重达34公斤。象 尊,规格:通高22.8cm、宽14.4cm、长26.5cm、重27.7千克。龙虎铜尊,规 格: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 重26.2千克。三羊尊,规格:高52厘米 径41.3厘米 宽61厘米 径35.5厘米,重51.2千克。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

商周青铜器素有“国之重器”之称。它们中的不少的确有着惊人的体量,例如子龙鼎(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重230公斤)、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和大克鼎(高93.1厘米,口径56厘米,重201.5公斤)三鼎,但这毕竟浮于表面。商周青铜器之“重”,更在于极为丰富而厚重的历史积淀,有着从本质上体现其作为国之瑰宝的重要特征。

商周时期的主要文字?

在商周时期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清代有没有青铜器?

清廷确立了“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

雍正帝为摆脱帝位合法性危机的阴影,也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武库中找出“天人感应”的武器,并利用佛教、道教,力图将政权和神权结合起来,对儒、释、道三家采取了并行不悖、各取所需的政策。乾隆时期,疆域一统,海宇又安,经济发展,清王朝处于全盛时期。乾隆帝大力提倡文治,“帝王敷治,文教是先”。乾隆年间仿《宣和博古图》编纂宫廷收藏古器1436件为《西清古鉴》四十卷,复出《西清续鉴》二卷,后又出《宁寿鉴古》十六卷,这三部书对于推动宫廷和达官显贵的青铜器收藏起了很大的作用。清代铜器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无论在用途上,还是性质上都截然不同。商周时期,青铜器是贵族世家的标志,贵族为了弘扬祖德、刻纪功烈,铸造铜器并记录在铭文中。礼器使用的多寡,更是体现贵族等级制度上下尊卑的象征。到了清代,铜器已失去了这些意义,它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器皿,或是人们手中赏玩的艺术品。清代铜器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实用器,如香炉、鼎、瓶、壶、龟、鹤、羊、鹿等,主要用于生活、祭祀及各种仪式中。这部分铜器在造型方面与原器相似,具有商周青铜器的风格,在装饰上,没有严格仿造商周青铜器的纹饰,而是使用了龙纹、卷云纹、浪花纹、花卉纹、变形兽面纹、变形夔纹、回纹等纹饰。有些器物上的兽面纹,已不是兽面纹,倒像是蝙蝠。青铜器中的斝、簋、爵、觚、鼎、壶均是礼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