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代表作品,谈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
儒家的开创人是孔子,由于孔子做过吹鼓手,当时的吹鼓手被称作“儒”,他的学派就叫儒家了。
孔子时期的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提出“克己复礼”,以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等级制为己任。
战国时期孔子的传人是孟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就是:亲亲。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人权。孟子公开宣扬 “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同情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办法来治民。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可见孟子与孔子已经大不相同了。
战国末期的荀子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儒家受到毁灭性打击,直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又抬起头来,但董仲舒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子的东西了。董仲舒把儒学改造成了经学。
从思想内涵看,经学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在政治上,经学主张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在学说方面,经学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董仲舒的经学说到底是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大杂烩,他在唯一相同的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能有效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汉魏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各种思想碰撞冲击,加上佛教传入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开始出现。唐初尊崇老子,信奉道家。后来又有皇上喜欢佛教,唐宪宗迎佛舍利子但皇宫奉养,全国欢腾,韩愈十分反感,写了《谏迎佛骨表》,得罪了皇帝,被贬潮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提倡古文运动,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 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韩愈提倡复兴儒学,他努力钻研儒家古代典籍,而是在吸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的新思想新理论,这就是道统论。 韩愈的道统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心性哲学,二是以维护大一统为目的的政治哲学,三是以弘扬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与独创为特征的艺术主张。学统、政统、文统,三统合一,一以贯之。这就是仁义之道。韩愈所提倡的道统论与其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理论虽没有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却澄清了儒学发展史上自孟、荀以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开启了儒学的新时代。宋代理学、史学、古文运动、宋诗的兴起与发展,都直接蒙受着韩愈的影响。虽与宋代理学相比,韩学稍显粗糙,然而正是韩学开启了宋学的门户。韩愈也因此位列孔庙之中。
到了宋代儒家的振兴时期来了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开创了理学。他们认为: 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 三、“天理”也具有自然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理学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学。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维护“三纲”、“五常”。强化封建礼教的要求,它被奉为官方御用哲学,并进而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 特别是明清科举都是用朱熹编订的四书五经为考题,垄断了中国教育几百年。把科举引进了死胡同。
到了明朝王阳明“心学”成了儒家主导思想。王阳明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王阳明完成了一个心学体系。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王守仁认为,心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如果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低?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它吉凶?万事万物皆是如此。王守仁心学的特点是他的“良知说”。他认为,人心之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 王阳明有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名句是王阳明赶往江西、广东等地平定匪贼途中给弟子写信时提到的一句话。 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赶往江西、广东两省平定匪贼。途中,他曾写信给弟子杨仕德、薛侃,其中写道:“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嘉靖皇帝封赏了王阳明,并把心学列入科举考试内容,算是对他的肯定。后世崇拜王阳明的人很多。曾国藩和蒋介石都表示佩服王阳明。甚至毛泽东也多次研读王阳明的文章。
到了清朝由于文字狱横行,知识分子不敢发表言论,更没有观点就行。所谓桐城派也只是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没有思想上的突破。
五四运动达到孔家店,标志儒学的破产。虽然最近几年有人又拉起孔子的大旗,但儒学存在的经济和政治基础都不存在了,复辟儒学也只能是回光返照了。0
中国象棋蕴藏着哪些思想文化?
无论怎样夸耀什么博大精深,机关算尽,妙到毫巅,但实际上,中国象棋所蕴含的真义就是中国古代皇权社会的残酷和没落。
咱们可以通过象棋规则的几个特点就能看出来这种社会现象。
1.数量最多、最勇敢、付出最多,却地位最低的“卒”
咱们来看看象棋的摆盘:在战阵中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小卒。
他们出身低微,都是普通老百姓,朝廷发给一支长矛就让他们上了战场,排在队伍的最前列。
他们很勇敢,在所有的战士中,只有他们是勇往直前,永不后退的。
他们是战场上第一批牺牲的战士,有时候是为了试探敌方的火力,有时是为了替高层承担过失,还有时候仅仅是为了给重要人物让开一条道路。但没有谁会为损失了一个小卒而耿耿于怀。
在自己国家的疆土上,他们前进的步伐已经注定,只能向前,而到了敌方阵地,他们才可以左右行走。但他们再也回不来了,永远不能再看一眼故乡的土地,他们带着对家人深沉的怀念渐行渐远,要么牺牲,要么沉入深渊,成为双方谁都不再关心的废物,结束自己的宿命。
2.无能为者居尊位的“帅”
要来说说我们一众苦心维护的这位万岁君王。
其实我们下过象棋的人都明白,这厮毫无用处,整天耗在宫中不肯外出,文不能治,武不能战,为了替他开疆拓土,多少英雄沙场殒命;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又有多少勇士壮烈牺牲。大家知道,这样的君王其实没有比有更好。如果没有他,这仗还好打了。偏偏因为他的存在,往往使我们前方一片大好形势功亏一篑,三军将士还在浴血奋战,他却在城头先立了降棋。
大家就是在这个窝囊废的统治下束手束脚地步步艰行。
3.不走正道近君王的“士”和“相”
这就是古代皇权社会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越想接近君主,就越不能走正路。所谓的“士”,其实就是阉宦。他们整天混在宫中,与君主朝夕相处,从来不走正道,也毫无战斗力,却离君主最近,最受宠信。
而“相”也地位尊贵,为辅弼之臣,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不走正道。他们立于朝堂之上,他们永远不会到前线去看一眼奋战着的勇士们,而是在几个固定的地方展现着自己的权威。但他们是君王最亲近的人,而他们层层隔绝了其它人与君主接近的路途。
4.有能力者靠边站的“车”
要说在棋盘上最有能力,杀伤力最大,立功最多的是哪个子呢?
没有谁会怀疑,我们最强的战士是“车”,最刚直,永远正道直行的是“车”,但他的位置在哪里呢?永远被排斥在最角落里。
“车”要想办成点事,想立点功劳简直太难了。想早点出去,得有人挪开才行,人家要不让,“车”要想凭自己的能力出去,要经过很多的波折。
世道就是这种世道,想凭着自己的真本事干点正事,想为国家做点贡献都这么难。
5.没人扶持就办不成事的“炮”
除了“车”之外,战斗力最强的就应该是这位“炮”了,攻击范围很广,攻城拔寨,冲锋陷阵的勇士。
炮也不走斜路,他生性耿直不屈,性情火爆,所以他也离君主很远。
看一下棋盘,是不是凡走正道的都肯定离君主很远?
但“炮”要干成事情来也没那么容易。能力再强,你也得有人扶持。想立功,但没有支撑你的架子,那就啥事也干不成。
所以,别看“炮”表面上粗鲁,也不受君主亲近,但他很有自知之明,懂得利用别人,踩着他人的肩膀,成就自己的功业。
6.处处受牵制和绊阻的“马”
他是个基层干部,他的步伐比较灵活,“马行一步一尖冲”,要做成事情,他正行一步,再斜行而走。
由于处处考虑,事事谨慎,他要办成点事,要缓慢得多。号称千里之驹,实则百转千回;看似威风八面,却也步步惊心。但他往往在走正道的这一步上容易受到牵制和阻绊,这就叫“别马脚”。
若想成就成就一番事业,达成目标,必先要以迂为直,亦正亦邪。
所以说,“人生如棋”,你要想在世上混,要懂规矩,善趋避,肯舍予,知进退,会利用。
观者应不语,当局贵不迷。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包含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
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
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
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21世纪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内容
参看中国古代文化。
农历 武术二十八宿 对联 龙 五行学说 八卦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气道 茶艺
学科
数学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三国时刘徽著); 祖冲之; 算盘。天文学:天象观察记录, 发明观测仪器:圭表;浑仪;简仪;高表;仰仪,制定历法(农历)。
传统文化
医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黄帝内经》。
农学 :《齐民要术》贾思勰著 ,《水经注》郦道元著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指南针 。
建筑:参见中国建筑,园林 ,庙宇 ,宫殿 ,故宫,阿房宫,塔 ,万里长城,墓葬建筑。
绘画:油画,中国画(古代中国画、现代中国画、当代抽象国画)。
书法 :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戏曲,传统民歌 ,中国雅乐。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乐,大舞,小舞,汉朝乐府,唐朝乐舞,现代舞蹈,彩带舞,武功,扇子舞 。
戏曲:京剧,评剧,越剧,粤剧,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豫剧。
曲艺 :相声,歌仔戏,皮影戏,布袋戏,南曲,高甲戏、双簧。
戏曲影视: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史,中国电视,中国电视史。
服饰:参见中国服饰。
饮食:请参照中国菜。
菜系
川菜(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粤菜(广东菜)
苏菜(江苏菜)
鲁菜(山东菜)
浙菜 (浙江菜)
闽菜(福建菜)
徽菜(徽州菜)注:不是安徽菜。
教育
国子监,太学 ,科举制度,私塾,书院 ,翰林院。
文学
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神话
中国寓言
中国典故
典故即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后多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实或传说。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语。典故一词,出现在《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如"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山海经》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从这则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始,至今几千年来,到底发生过多少故事,没人能够说得明白。《尚书序题目》:"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籍而修《春秋》。""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主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确实是"俱往矣"。
大部分典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了。《韩非子》中有"心不在马"的典故,是说:赵襄主向王于期学驭术,不久与于期比赛,换了三次马都落在于期之后。襄主说:"先生教我驭术,没有教尽吧?"于期答:"驭术已尽,使用有错而已。凡驭驾,贵在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才可以加速致远。您落后则欲追上臣,领先则恐被臣追上。赛车非先则后,而您领先落后心都在臣身上,又何以调于马?此君为何落后也。"本来也是个好典故,无奈《礼记》中的一句"心不在焉"就使得极富哲理的"心不在马"湮没于书海之中了。即便是"心不在焉"本身也变得与本义完全不同了。《礼记·大学》原文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本义是说:修身在于正心,身有忿恨、恐惧、好乐、忧患则不能正心。只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味,这样修身才能正其心。如此看来,"心不在焉"已与原始本义南辕北辙了。
历代画家以绘画的形式反映典故,但由于画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同,美学修养不同……所以同一典故,即使用同一的绘画形式表达,也会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因而出现主题相同的不同画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文人出仕后,仍以绘画作为雅趣,创作了一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画作,被称为文人画。有人认为文人画是题材绘画中造诣最高的。众多画匠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往往靠耳濡目染、道听途说,凭理解用炭条在宣纸上形成草图,经定稿再用毛笔勾画。好画一经脱稿又引得许多后人临摹、修改……于是产生了一个典故有众多派生故事的现象。
体育
象棋
围棋
武术
气功
点穴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当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疆理"农业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那么,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井田制度的pj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起源问题。文化、政治、经济及其制度安排之间本来就存在整体性的结构关系,只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实际上,重商主义并非谁试图摆脱就可以摆脱得了的。制度安排应当是探讨文明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也是讨论一定社会结构经济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文化思想家
世界思想家
孔子、老子、孟子等。
中国思想家
老子、孔子、孟子、王充、王守仁、李贽、朱熹、顾炎武、龚自珍、魏源、康有为、鲁迅、毛泽东、顾准。
我国有哪些国学经典文学作品?
钱穆说:"中国文化,于世界为先进…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说到国学文学经典,不得不先说国学。国学本身是很宽泛的说法,如果真让将之定性为一科目,千年典籍浩如烟海,若要从中寻出文学经典来,看是做学问还是普通人欣赏,其实是有深浅多少的区别的。启蒙学类《三字经》《千家姓》《弟子规》之类,自然算小儿科。
梁启超,胡适,顾颉刚等都开出过国学必读书单。以胡适开列给中学生阅读的清单,《中学国故丛书》中古籍有31种,除了后来添列的佛学书藉,基本上包含先秦古典,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以及一些明清小说。综合看来也不外经史子集,从中列出适于大众阅读文学经典来。
经部乃儒学经典,四书五经自不必说,《诗经》乃第一。孔子曰:诗三百篇,一言蔽之,思无邪。诗中尽是高尚纯洁之行为,读之可感受诗歌之美。
史部中二十四史通读的工程太大,《史记》作为史学家眼中的"离骚”,当然必读。《资治通鉴》《三国志》等文学性就差些了。
子部即诸子百家,《老子》《庄子》《孙子兵法》《淮南子》《四十二章经》等。其中《山海经》以其宏大的想象力,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语文课本中选入鲁迅的《长妈妈与山海经》,很生动描写了该书对孩子丰富想象力培养作用。
集部为文学艺术类谱录。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明戏曲等《楚辞》《乐府诗集》《西厢记》《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浮生六记》《儒林外史》等明清小说。
有道是:三岁人之初,十岁西游记,二十红楼梦,三十水浒传,四十金瓶梅,五十观三国,六十览浮生(六记);
春读诗,夏读史,夜深谈聊斋,月下有西厢。
唐诗宜坐读,宋词宜卧读,读李白宜小醉,读杜甫自泪流。
读诗经须唱歌,论语曲阜调,孟子腾州音,老庄河南腔…
国学经典读书之趣,自在其中矣!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的小咸🐟,期待你顺手点评,手有余香哦!为什么有些人年龄越大越喜欢传统文化呢?
也并非年龄越大越喜欢传统文化,有的是,有的不是。喜欢的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已成为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相对其他领域的思想文化,对传统文化更加熟悉,而相对新兴文化领域又显得生熟,因此更喜欢自己相对熟悉的东西;三是长期接受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有的并不是越老越喜欢传统文化,而是更加理智地对待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但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他们在对传统文化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在与世界不同国度民族文化的学习比较中,在更加加深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优势认识的同时,也会加深对传统文化中糟粕认识的过程,诸如愚忠思想丶等级观念、歧视妇女、思想禁固、轻视科学、崇尚迷信等。在学习比较中,更加重视继承优秀,去其糟粕,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等。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产生更为先进的理念,即继承发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关于哲学方面的书有哪些推荐?
谢邀。很不好意思,我想我是不能提供一个令您满意的回答的。
香港艺人当中,我所知道的有两位曾经修过正而八经的哲学课程,一个是李小龙,一个是黄子华。李小龙是选修,黄子华读的才是真正的哲学专业,他们都是在美国上的课程。在他们的学生年代,哲学学习,最系统的是现代逻辑理性的训练,命题的真伪,命题的论证,真理与意义,命名与必然,语言与存在等等,是那个时代英美哲学的中心课题。但是我认为,李小龙多少有点浪费了哲学,他最广为人知的作为与贡献,基本与哲学无关。黄子华,利用了他的哲学训练,提升了他独特的观察和体验能力,对社会现象敏感的洞察与批判,升华到一个其它艺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再揉合他的表演天分,转换成大众可以理解的解说,让他的“栋笃笑”艺术独占鳌头。哲学成为让黄子华成为黄子华的工具之一,这个角度看,是成功的。
然后,我觉得最难的有两点。一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敏感、善于观察、享受思考的个性气质。“思”是一种乐趣,这在绝大多数人身上不具备,尽管这并不表明哲学有多牛逼。二是,系统学习的耐性。哲学若不经过系统学习,往往害大于利,常见的现象是,外行人面前沾沾自喜,遇到真行家,要么立马不知南北,要么至死都不知道自己败在哪里。这如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那就是个江湖骗子一个。时下,乐于以国学名家曝光的人士中,我看有不少是这个类型。所以说,哲学不系统学,完全没意思,你不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别人的长处在哪。这很要命!
哲学,不论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解决不了具体的生活工作上的某个问题。你说《周易》指导下的原子弹研究那是扯淡。但是,哲学可以指导人一生的人生定位、遇事态度,成就人高贵的智慧与高尚的情操,让你活得非同一般。前提是:你做到与你的理性学问,互相印证。不然,哲学又成了智力的东西,案头文字,大脑火花了。
李小龙并非哲学的典范标杆,没必要把他与哲学扯到一块。那如果问主只是想浅显易懂的了解一些哲理式的东西,那就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哲学,就没必要往上面靠啦。朋友们推荐的一些我以为是很不错的了。我也顺便提供几本作参考吧:
一、周国平哲理散文。周先生的哲理散文,发挥了生命哲学的长处,用中国人习惯喜爱的短文形式,揭示一些当下社会现象,人生问题,艺术问题。专业与通俗结合,做得不错。成年人可选读。
二、《菜根谈 呻吟语》。所谓中国智慧,从个体的角度看,始终深深地自觉于是在群体之中,才算是得中庸,得其神髓。如何出入于种种人生境遇,而终能逍遥,这里有些可能性的参考观点。只是我个人总体并不算欣赏,觉得其中有“伪色”,但这两本书都很有名,“男人老鸡汤”。
三、《庄子》,陶渊明的诗文,《世说新语》。这是三种有一贯联系的著作。在中国传统哲思中,我个人很重视《庄子》,他和庄学学派才是最真诚地直面人生的缺陷、不完美和现实境况的思想者,他才是最深刻的那一位。周国平先生也深受庄子的影响。陶渊明以诗文的形式,进一步浓缩提炼庄学的魅力。《世说新语》,为魏晋清玄的风范速写,里面的小故事、小片段、警句格言,亦多见真山水。
上述几部,不需要有多高文化程度就能读的,有些则要跟从古文读的。对于爱哲学的人来说,我以为通不通俗不是第一位,有没有“料”才是真重要。
若是轮廓式的了解一下,备一些材料,有兴趣时可以翻翻,留在家里不算占地方,买下来不算花大成本的,我推荐以下几本:
四、韦政通《中国思想通史》(上下册)。这本书我在另一条悟空问答里已经推荐过,这里不重复理由了。
五、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张氏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大家,此书初版于解放前,八十年代有再版,我这个版本就是。是书把中国两千年儒与道的主要哲学思想,按概念类别分专题,提列出每位重要思想家的说法,查阅极为方便。介于研究专著与百科辞典性质之间,体例特色,独树一帜。
六、《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册。此书是国内使用几十年的经典教材,哲学系学生受惠甚多的好书。按时序,节选两千五多百年西方最重要思想家的代表作中代表性的表述,集成一起,与哲学史课本联起来读。不出两年,西哲轮廓脉络可清。
七、《西方哲学导论》。此书我也曾推荐过。好处就是以论带史,概论式地讨论了西方哲学的特征,问题意识,方法论特点,历史流变和得失评价。可以作为哲学专业的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