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分析哲学的代表作品

看哲学书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要无缘无故的去读哲学书,至于说怎么看哲学书,另外读哲学书千万不要分,再就是读哲学书一定要读作者的原著,他的理论框架最终推导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先找到作者著作的切入点。...

分析哲学的代表作品,怎么看哲学书?

看哲学书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要无缘无故的去读哲学书,那样也读不明白。哲学书满天都是,怎么选择,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去选择。比如要想投资搞创业,那么就要读《投资哲学》,在万达集团工作,就要读《万达哲学》,在头条里发文章,一定要懂得头条哲学等等。

至于说怎么看哲学书,根据我自己学哲学的经验,我总结出,一定要自己给自己立一个问题,一直到弄明白了,解决了为止。比如我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我自己给我自己立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他是怎么看世界的,他是怎么看人的,他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然后一直给它弄明白为止。再比如我读佛经时,我也同样立了上面那三个问题,也是一直给它弄明白为止。

另外读哲学书千万不要分,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要是这样一分,那就堵塞了自己的思路。再就是读哲学书一定要读作者的原著,不要去读谁研究的,谁解释的,谁的心得之类的书。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去读原著才能知道,他的理论框架最终推导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读佛经也是一样,最终推导出人人都可以成佛的规律。

说到有哪些方法?我认为就一个方法,那就是结合自己的问题,先找到作者著作的切入点,再去延伸反复阅读,最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为止。比如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开篇就是《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作者是从批判宗教开始的。读佛经和读别的哲学著作不一样 ,佛祖30岁成佛,成佛后最开始讲的一部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因为谁也听不明白,他才分开讲浅显的。别的书是由浅入深,而佛经是由深入浅,所以读佛经只有把《华严经》读明白了,弄懂了,才能了解佛的本意是什么。

总之读哲学书,要有的放矢,要给自己立问题,要找到作者著作的切入点,然后延伸反复阅读,直到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为止,是按照这样一个过程去读的。

有哪些关于哲学的歌曲?

要说“关于哲学的歌”的话,在我不短的赏乐历程中,还真没有,毕竟应该没有哪位歌手会把哲学家的思想写进歌里,是吧?但确实有很多歌可以引起细碎的思考、激发深刻的感受,就权且把它们归为“引发哲思”,大概也符合题主的要求。

以下几首都是我觉得切题的歌,而且它们都是我压箱底的宝贝歌曲,谱曲作词编曲都非常有意境。

①Minimum Charlie Cunningham

其中有一句词是这样的:tell them what you know/but all that you know though/the truth be told you needed it more than you thought/but you're managing that's how you evened out 是不是有一丝现象学的影子?实际上,整首歌也是在反问自己生活的现状,神似其平静而焦虑的曲调。

②Blown Away Artem/ Inna

听着这首歌的时候我会想,被吹走的,到底是关于过去的执念,可是这样就能重新开始了吗?塑造我们的,是我们的记忆吗?

③Berlin Small Sur

那一声声呼唤的柏林,是信仰破碎毁灭又重建的注脚,是歌者隐秘向往的象征。而这样对词汇内涵的再塑造,是语言哲学的一个研究方向。

④If By Chance Ruth B.

里面有一句歌词:but my heart breaks everytime that I see your smile/cause I know that it's not me who brings it out of you anymore 我仍是我,他仍是他。为什么“他”的笑容会让“我”心痛?为什么我没法再给“他”带来快乐了呢?这就有关心灵和身体及它们的关系了。

⑤Chasing All the Stars Fleurie

字里行间细致描摹的感受渗透着对自我的剖析,可用感受认知外界和自我合适吗?而且离开了感知,我们似乎什么也不知道了啊。

⑥Annie Emily Hearm

怎么才算做回自己,留喜欢的长发,做想做的事就算吗?为了他人改变,我就不是我了吗,那怎么解释人的成长,成长中也有很多不情愿的妥协呀?

⑦Elizabeth Taylor Clare Maguire

在失败的教训中有所收获,难道人的知识只能后天习得吗?有没有天赋的知识?有哪些?

其实吧,在优质音乐面前,只要愿意思考、热爱思考,每一首歌都会有相当精彩的解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哪些?

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说得是好的文章令人拍案叫绝,忍不住要与友人共赏,相互说一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阅读时的情感体会,并且相互探讨一下自己存疑的地方。这就好像喝酒时的下酒菜,让人觉得特别有滋味。说实话,年少的时候特别喜欢这些东西,风花雪月的,仿佛自己就是历史上那些鼎鼎大名的名人,有着高雅的情趣和不俗的谈吐,能够引起别人对自己的赞慕,至少心里上希望如此。所以特别喜欢模仿那些历史上让自己倾慕的名人的行为,喜欢寻找和结交与自己意气相投的,有高雅情趣与鹤立鸡群的奇人异士,并且乐此不疲,觉得这是一件不同凡响,意义重大的一件事情。还要将奇文拿来与他们欣赏,那实在是高雅的不要不要的,哈哈!

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特别是身体的慢慢衰老,年少时候的那些东西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东西,觉得一切不过是过往云烟,年少时的追求愈是浮夸,现在的自己就愈是空洞与沉沦。觉得一切都了无趣味,自己也想拼命去拯救自己的热情,可是我觉得连自己拯救的理由都很无趣,一声叹惜,我沉沦地在这个世界上来回走动,觉得这世间没有什么能把我吸引住!

不过这种状态也给了我一双慧眼,给了我更加犀利与深刻地认识人类是个什么的冷静,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更加诗意地生活。我个人觉得,人类的才能在上帝面前不值一提,哪怕是那些最深刻最有成就的人,你去翻他们的履历,你会觉得他们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应付无聊的事情了。人类的天才,与上帝给他们的期望相比,那简直是一个笑柄!

提起世界文学,我们认为现实主义小说有两座高峰,一个是法国的巴尔扎克,一个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法国的巴尔扎克,写了九十多部长篇,总称《人间喜剧》,老实讲,现在是图书馆里的长客,可是读者是没有了,除了哪些为获功名的文学史研究者,巴尔扎克,他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名字,他的才华我没有领略到,他的枯燥我是深有体会。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名字无数次进入我的眼帘,他的成就无数次震撼我的心灵,他的文字从来没有吸引过我,他的文学对我来说是一座枯燥的宝塔,我不喜欢道德高尚的人,我也不喜欢别人对我道德说教,我不喜欢看那些枯燥无比却非要让我说好的名著。有人肯定会说我不学无术,有人肯定会说我过于浮燥,有人肯定会说我不了解历史,不了解作者,不了解故事的背景,人类无聊的指责,我无比愤怒,但愤怒只会让自己丑态百出,进退失据,所以我自然而然地沉默。你们人类的才华不够!

曾经喜悦和兴奋把我填满了,我每天都处在对生活狂热的亢奋中,时过境迁,当我把世界上社科类与艺术文学的经典之作全看完的时候,当精神的狂欢谢幕之后,心灵的空虚与寂寞就来了,也许真该我表演了。我想我该转移阵地了,我想花十年的时间学习自然科学,可是我已经没有了年少时的激情,办事也总是拖拖拉拉的,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西方哲学史那个版本好些?

这是我在别的地方的回答,如下: 对于思想史,市面上的《哲学史》真是泛滥成灾,译作就一大摞,国人著的也可充栋汗牛。

就本人的阅读经验,可做以下简评: 1、罗素著的《西方哲学史》,该作主要集中于对各个时代哲学思想的社会、政治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其与各自时代之思想的联系做剖析。而且里面对某些哲学家有误读,比如康德。此作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个人认为:不推荐! 2、梯利著《西方哲学史》。该作严谨认真,言简意赅,材料翔实。但文风枯索乏味,难俘获初学者的心。可做充实基础知识用。个人认为:可以阅读 3、斯通普夫著《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西哲史的脉络简图,单单从目录就可了解西哲的发展历史与关节点。个人认为:推荐 4、希尔贝克著《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最新修订版作《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如作者所言,这是简单的通史著作,内容简洁。比起前面几本,此作有好多优点:首先定位比较低,不晦涩难懂。其次,其文风别具一格,好似循循诱导的良师益友,善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再其次,比起其他的哲学史(不论是译著还是国人的作品)那种堆砌资料的写法,它更像在教授哲学和讲解哲学史。最后,里面附有诸先哲的中译文原著。当然,它也有局限性。因作者专攻科学哲学,该书侧重点也是科学思想史。还有,里面没有介绍叔本华哲学。个人认为:强烈推荐! 5、国人著的,如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在下没有读过,只有过浏览。这两本著作对西哲史的介绍也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而且是哲学系指定教材。

五大范畴是什么关系我不是问是什么?

要探讨哲学里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是什么关系?首先需要明确它们是什么?

首先需要对本问题做一澄清,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容,而不是其他别的哲学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大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是变化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发展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形式。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五大范畴之间的关系。首先,五大范畴的每一对辩证范畴内部,即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次,五大范畴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系,譬如现象是内容的表象,原因导致必然性、现实性等。

总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内部和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能否相比较?

如果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较,那么

一、在哲学技术层面与范畴,西方哲学比较系统完整,并有明确哲学层面与范畴以及意识;当然,西方哲学本质上是形而上学,或者基于知识范畴的知识本质探讨,是否成功与有效,另外一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至少表现出相对完整系统。反观中国哲学,就很少注意与关注,更不用说投入了。当然有,诸如周易、名家、阴阳家、道家等,并最终形成思想融合系统,形成新道家、新儒学。但总体上看,还是侧重对世界与知识的直接描述,至于描述方法似乎很少,而这正是西方哲学的强项。有些西方人恰是基于这样的层面与范畴,直接说中国没有哲学,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而也没有必要争,即使争,也争不出结果。但中国是否有哲学,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国本身情况,还有评价分寸与尺度问题,如果有兴趣的话,可参阅我对此的相关陈述。

二、在哲学核心层面与范畴,即对主体的关注与关切上,那么中国更加直接,单刀直入,具有明确的行为指导性,并且与国家、社会活动高度融合。如果我们观察中国的数千年历史,风雨飘零,历经磨难,但奇迹般地屹立不倒,许多民族甚至完全被汉化,如果不是细细探究,仿佛这些民族消失似的,这不是没有原因与道理的。如果考察一千年来事,中华民族也有多次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相继有辽金元清构成中华民族的生死威胁,但结果我们民族不仅还存在,这些民族也被不同程度"赤化",最终都成为我们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这就是中华哲学的魅力所在与成功之所。

反观西方哲学,自苏格拉底起有了核心层面的阐述,但从国家与社会层面发挥作用来看,只有到启蒙运动之后,哲学思想与理念才与国家、社会活动具有契入性,但这种契入还是选择性契入,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并不是很彻底的。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中西方哲学的旨趣也完全不同,中国主要基于社会层面,对个体提供的大多是社会性指导,而对个体的关注、关切很不够,更不用说对人的本质思考与考察,几乎成空白。反观西方,西方哲学对个体的关注关切很根本很彻底,社会层面也是基于个体的权力利益而被构建,对个体本质揭示很赤祼很直接,并在叔本华达到历史性巅峰,后面达尔文进化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醒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相继粉墨登场,进一步完善、补充了对人的认知。不过,也带来弊端,精神家园的沦落。因此,有些西方哲学家说中国没有哲学,有时根本不是贬斥,而是直接是夸,是羡慕!

至于说到那个伟大,我们不得不说都伟大。因为它们都对人类作出伟大的杰出贡献。至于更伟大,我不是想和稀泥,其实客观评价很复杂,不仅取决于实际情况,也起决于评价基础、尺度与标准,因此,为了满足快歺文化需求,直接忽视跳过。但我可以肯定,如果基于主体感知与视野,那么西方人更容易基于自己的感知激励,说西方哲学伟大,而对中国哲学甚至根本没有感知与影响;东方人说自己更伟大,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在今天全球化浪潮中,中西方文化与世界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这本质上是两个哲学的碰撞。人们一一无论东方人或西方人一一都首先想到谁取得胜利,但我断言,谁也不会胜利,只有真理取得最终胜利。从人类历史全过程来看,中西方碰撞本质上是两个怀有偏见、片见的"野蛮"文明世界冲突,它们将在这个世界事实上最终克服自己的偏见成见,从而实现文化的融合与统一、世界的融合与统一。

因此,我提醒国人与同胞,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中国既是一场严重的历史危机,也是更加辉煌的机遇,因而需要更博大广阔的胸怀,直面世界,拥抱世界,从而抢得先机。

从历史的角度看,习大大已经在高层己经作出历史的宏伟规划,但需要各方面、各阶层的自觉策应,才能呈现活力与整体力量。其中也包括思想层面、哲学层面的策应。

我断言,美国出了特郎普,如果中国人以特郎普方式处理,自以为天经地义,那么中国将失去中国魅力,反而中了套,着了魔。

我是老苏叔,一个哲学愛好者。欢迎关注,我将持续分享我走进哲学世界的感知,与您们一起探讨真理,思考人生。

谢谢阅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