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苏派素描代表作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联画派素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有关‘苏派’绘画的问题
苏派油画
新中国成立后,随之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与苏联是结盟国家。苏联当时是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很自然,我国全面地向苏联学习,当然也包括文化艺术。在5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向苏联学习,曾派出一批批专家和青年学生到苏联进行考察和留学。美术方面先后有罗工柳、李天祥、郭绍纲、全山石、肖锋、林岗、邓澍和张华清等到苏联美术学院留学。同时,苏联政府也派出画家来华讲学和办油画训练班。如梅里尼柯夫、马克西莫夫等都来过我国,其中以马克西莫夫195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任导师的时间最长,参加学习的约20余人,都是各地美术院校及一些专业美术单位从事油画创作和教学的优秀青年,如侯一民、詹建俊、靳尚谊、任梦璋、袁浩、谌北新等。油训班由马克西莫夫负责全面传授苏联油画的技能和创作方法。两年油训班的学习结束后,参加学习的画家回到各地很快推广开马克西莫夫油画绘制的一整套模式和方法。加上当时苏联大批画册进口我国,大量介绍俄罗斯巡回画派画家的作品和创作方法——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柯夫、谢罗夫、柯罗文、希什金等,以及大批苏联当代画家的作品和他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由于我国当时极少介绍西方绘画,大家对西方绘画情况所知甚少,就连印象派绘画也很生疏,至于野兽派、立体派等就一无所知了。一批曾对西方绘画有些了解的老画家鉴于当时政治原因也不便介绍西方油画艺术。这样一来,美术界只有全盘接受苏联美术教育和创作方法的一套。所谓“苏派油画”就始于这个时期。
所谓“苏派油画”,一般指马克西莫夫或留苏学生的那套画法,其实60~70年代苏派油画风格还是多样的,有不少探索性的作品。如老一辈画家中的代涅卡、康查洛夫斯基、萨里扬、科林、尤恩、雷洛夫、
尼斯基、莫伊先柯、萨拉霍夫、格拉祖诺夫等都是富于探索精神、个性和风格独特的画家。就以大家熟悉的雅勃隆斯卡娅、梅里尼柯大的风格也与过去迥然不同了。只是由于60年代中苏关系不正常,我们不了解苏联油画的创作面貌。其实苏联油画何止马克西莫夫一家。
苏联油画与俄罗斯传统绘画
苏联美术是根据“艺术属于人民”的方针和继承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十月革命后,一批进步青年油画家非常重视继承“巡回展览画派”的现实主义传统,学习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巡回展览画派”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为指导,真实地再现俄国的社会生活的一个艺术流派。该画派有杰出的组织者和思想领袖克拉姆斯柯依和权威的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领导,以及美术收藏家特列恰可夫在经济方面的支持,使巡回画派得以蓬勃发展,对19世纪俄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大批优秀画家都参加巡回画展活动。代表画家有苏里柯夫、列宾、瓦斯涅佐夫、亚罗申柯、马柯夫斯基、瓦·马克西莫夫、萨维茨基、萨符拉索夫、希什金、列维坦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俄罗斯当时油画的最高水平。他们创作了大批以情节性为主的优秀作品,如列宾的《伊凡杀子》、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瓦·马克西莫夫的《魔法师闯入农民的婚礼》、列维坦的《墓地上空》等。这一大批优秀作品是俄罗斯绘画的丰富遗产,对十月革命后一代苏联画家的创作起到重大影响。
苏联油画的特征
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方针,艺术是为人民服务和教育人民的。苏联美术创作盛行情节性绘画,通过一定的情节去表现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冲突斗争,歌颂正义事业和英雄行为以及社会主义优秀品质,因而情节性绘画是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写实的表现手法是情节性绘画必不可少的。所以苏联的美术院校培养学生必然以扎实的写实能力为最高准则,对俄罗斯绘画教育体系的继承以高度重视。总的来说,苏联画家普遍的写实能力是很强的,创作中的人物造型是十分严谨的,不论人物动态的生动性和性格刻画的深刻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苏联画家创作遵循一套严格程序,首先强调深入体验生活,在确定主题之后,要进行深思熟虑的构思构图,对素描草图高度重视,反复苦心经营找到一种最好体现构思的方式,不赞成那种即兴式的创作态度。苏联画家普遍认为:“素描草图是创作最重要和必要的阶段,没有深入细微地进行研究过的素描草图,也就没有油画,素描草图是绘画的基础。”他们不仅仅仔细地研究和探索形体、明暗关系的处理和画面黑、白、灰的结构,就是形体的其他细部也作了极其详尽的研究,对素描缺乏理解,经常会造成对形象的草率从事,同样也会引起马虎地完成油画的情况。
苏联油画特征主要是社会的功能性和严肃性。
[IMG][/IMG]
克拉姆斯柯依——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画派中的人物。他的作品把社会的心理状态的特征作了深刻的揭露。《拿着马勒的农民》,说明他是一位倾向平民的进步画家。这幅肖像画把注意力集中在脸孔上,特别在眼睛的刻画,充分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切的表现都是为了突出农民典型形象,可以看出克拉姆斯柯依的卓绝表现技巧,那一丝不苟的严谨而极细致的画风,给人感觉是自然而富有艺术性的。
[IMG][/IMG]
苏里柯夫——是俄罗斯最伟大的画家,历史画的现实主义天才代表。以《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贝列佐大镇》和《女贵族莫洛佐娃》三大巨作闻名于世。画家非常重视西欧古典艺术的创作方法,他的构图是独特的,色调是优美出众的。《女贵族莫洛佐娃》是画中一位同情女贵族的群众,形象富有个性特征,眼神刻画得虔诚生动,物象似随着女贵族的雪橇在移动。作为油画,苏里柯夫塑造形的笔触是厚重和含蓄的,使人感到一种坚实性。《女演员马特维耶娃》,采取侧面视角刻画了一位俄罗斯女性的优美性格,笔触细致含蓄,色彩单纯但变化丰富,是一幅气质性很强的优秀肖像画。
[IMG][/IMG]
列宾——是俄罗斯巡回展览美术家协会活动家。早期作品《伏尔加河纤夫》是幅揭露对于人民的野蛮剥削同时,表现厂隐藏在人民身上的力量,对压迫者的愤怒抗议。列宾对纤夫的精神力量、个性特征、社会特质揭示得淋漓尽致。列宾不沦在《意外归来》、《伊凡杀子》、《礼拜的行列》等作品中,都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俄罗斯历史事件和人物丰富个性以及心理活动。《羞怯的农民》,表现了一个忧郁的、疲乏的农民形象,以无与伦比的写实技巧、洒脱又严谨的笔触、细腻的质感、极其生动的神态,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饱受苦难的俄罗斯典型农民形象。《礼拜的行列》是表现俄罗斯宗教风俗的画卷,人物之多、个性特征之丰富,是世界绘画史中罕见的。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列宾从生活中寻找写生得来的,这些形象是有姓有名、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列宾还巧妙运用人物特征对比手法,有意识把不同脸型、年龄、胖瘦和味道不同的人摆在一起并进行夸张,这样尽管画中人物众多,但个性特征还是十分鲜明的,这是《礼拜的行列》成功之所在。
[IMG][/IMG]
尼古拉·盖——是俄罗斯杰出画家,巡回展览美术家协会成员。其作品具有非凡的现实主义深度和突出性格。在《肖像》中,画家以高度的真实性表现了一位具有深遽思想和内在性格的老人。表现手法细致概括并简练,一双极有观察力的眼睛刻画得特别深刻,胡子画得蓬松、具体、真实,但极富画意。显然,盖的画风继承了伊凡诺大和布留罗夫的严谨造型精神。
[IMG][/IMG]
勃罗茨基——年轻时曾在列宾工作室学习,参加巡回展览会活动。他的作品创造了自然界的真实性,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腻和富有诗意。《列宁在斯摩尼宫》表现了伟大领袖的感染力和深切的人性,对题材的深思熟虑,努力达到文献性地传达出列宁工作的环境的愿望,极力要求细腻的画法和作品的完善。
[IMG][/IMG]
瓦·叶法诺夫——是苏联肖像和主题性肖像画家,一生中除画了大量政治主题性作品外,他在肖像画方面的成就也是卓越的。《母亲》是画家的一幅优秀代表作,刻画了一位神态自然、双目炯炯有神的老年妇女形象,衣服采用统一的重暖色调,使画面沉稳统一。突出刻画头部和那双粗糙的手,深刻地表现了一位经过坎坷人生的老年妇女形象。画家的技巧精湛,用笔豪放流畅。
[IMG][/IMG]
弗·赛罗夫——苏联著名革命历史画家,创作过许多有关列宁的历史画。《农民来访列宁》是其中最优秀的——幅。赛罗夫的作品具有明确的思想日的性,构图一日了然,素描关系十分准确,在苏联被誉为素描能手。画中塑造了列宁聚精会神倾听农民意见,形象刻画是真实亲切和有很强的说服力。农民形象在感情上和领袖亲密交流,老农民的手势生动地表达向列宁汇报的情形。中间那位中年农民好像是农村基层革命积极分子,刻画得有坚定性。赛罗夫的人物造型完整,素描表现得非常彻底,细部一丝不苟,但富有油画味。他的革命历史画曾受到约干松的高度评价。
[IMG][/IMG]
柯尔日夫——是苏联第二代的杰出画家,他的创作多以革命军事战争题材为主,歌颂为战争作出贡献的人们。作品带有强烈的人性和感伤情调。三联画《共产党人》中的《举旗的人》是一幅革命史诗式的作品,表现了前赴后继的精神。举旗人的无产阶级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充分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无畏坚定精神和气质。柯尔日夫的油画语言质朴深厚,个性鲜明。《情侣》也是一幅带有战争色彩和富有诗意的风俗画,两个受过残酷战争洗礼的上了年纪的情侣,在享受战后安静岁月,画面充满人情味。人物刻画出战争的岁月痕迹,被战火烤焦了的皮肤、性格强悍而坚定的军人形象非常真实感人。是一幅具有强大震撼力的战争抒情作品。
谁是将素描推向顶峰的人?
素描的定义要先弄清楚,广义来说,所有单纯依靠明度来造型的绘画形式都是素描(drawing),西画的素描、速写、中国画的白描、水墨画都是素描。狭义来说,就是国内中小学及大专院校的一门叫做素描的课程,主要指的是我国从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一套脱身于苏派素描的教学体系。
如果你指前者,那很抱歉,没有可比性,中国的水墨和米开朗基罗的速写,无法比。
如果你指后者,狭指国内的话,到现在也很难说达到什么了不起的高度,国内素描教学在很多方面还有严重认识上和操作上的欠缺,慢慢来吧。
如果你指后者,泛指西方绘画传统里的用来教学的素描,那从文艺复兴前到现在,西方的素描体系传承了几百年,经历过若干的变化,产生过若干种样式,连史论学家也不会僵化地认为哪个时期或流派就是高峰,又不是股票线形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能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比吗?显然不行。俄罗斯的皇家美术学院(今天的列宾美院)曾经一度发展出一种技术上很严谨的教学体系,就是后来所谓的苏派素描,但其实只不过是非常僵化和缺乏创造力的抄照片罢了,连现如今的俄国人都改变了他们的教学方法。所以,怎么能轻易就谈顶峰呢?
况且,素描本身从来没有成为一个可以和油画、中国画比肩的独立画种,在西方,它始终是作为油画壁画的稿子存在的,也是一种方便的造型训练手段,如此而已,历史上不存在素描的奥林匹克,它是一项技术,不是竞技运动。
什么派注重素描和用线造型
无论德派还是苏派,都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背景有关,都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开展美术教育交流的结果,也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的特有文化现象。其中,中国曾向前苏联派遣大量美术留学生和请前苏联专家来中国传授素描技艺,使苏派素描在中国从者甚重,繁衍不绝。因为当时向东德派遣美术留学生相对较少,德派素描在中国应者寥寥,孤立难支。因此,从推广规模、流行程度和客观影响力上看,中国的德派素描完全无法与苏派素描相比。尽管德派素描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播,但是仍有很强的试验性。我有幸在青年时期学过4年苏派素描又学过3年德派素描,下面仅据个人知见,对这两种不同的素描教学体系略作比较。
传统来源和文化背景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作为强大的艺术准则,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奉为艺术至上法则。而德国,虽然在二战后被分割为东西两部分,东德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也以前苏联为榜样,也拒绝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但由于德意志民族艺术传统比较强大,民族自信心也较强,所以东德艺术家在相当程度上没有搭理前苏联那一套,而是以传承西方古典艺术传统为艺术教育的基础,尤其推重以丢勒和荷尔拜因为代表的艺术表现方法。这样一来,虽然也是具象造型训练,也追求客观真实效果,但从审美格调和制作技术上来说,就与苏派素描有了很多不同。
一个最明显的不同,是德派素描教学里没有长期作业,绝对不会出现画个石膏像就要耗时数日的情况。此外还有不靠调子造型(调子另有他用),重视线的表现力,重视对形体结构的分析,在基础训练中强调激情表达,等等,都是苏式素描训练中少有的。而产生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是苏德不同的艺术传统。若从艺术谱系上看,俄罗斯美术深受法国影响,法国美术又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尽管所有的西方近现代艺术均以文艺复兴为源头,但欧洲文艺复兴就有南北两派,南边的是意大利和法国,北边(The Northern Renaissance)的是荷兰与德国,这两派在形式风格、审美趣味和制作技巧等方面有各自渊源,这也就是德派与苏派素描有所不同的深层历史原因。根脉既有不同,枝蔓安能一致?因此,西方,欧洲,文艺复兴,这些中国美术界人士很愿意言说的宏大概念,落实在具体艺术作品和教学实践中,其实有着多种文脉与无数细小差别。这样,尽管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下的艺术教育要求各家各派统一于苏俄素描教育体系,但东德或东欧其他国家的艺术是不可能被前苏联艺术所同化的,其在中国的流传和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影响也就分道扬镳,苏派素描走上阳关道,而德派素描则挣扎在孤军奋战的独木桥。
力的表达与形的模拟
德派素描非常强调对“力”的表达。所谓“力”,是指蕴含在自然物内部(如人体和山水中)的一种能显现生命活力的心理感知现象,也就是说这种“力”可以明显地从作品物理表面中呈现出来并能引起观者的心理悸动。我知道这样去定义“力”是很不准确的,但我也实在想不出更合适的表达词语。而在全显光用口语指导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他把这种“力”称为“劲儿”,常常要求我们不但要画得准,更要画出那个“劲儿”来,有了对那个“劲儿”的充分表达,形体也就自然准确了。此外,全显光老师也曾使用过“气韵生动”这个传统中国词语来说明什么是“力”。
对学习者来说,力不会显现在形体表面,它是潜藏于形体内部的模糊存在,想掌握它就必须经过长期刻苦训练。一般说,初学时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力”的,画静止对象也很难对这种存在于心理上的“力”有所感知。就个人学习体会说,是经过大量运动人体素描训练后才真正感知到生物性的“力”的存在,因此科学的、系列化的训练程序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理性分析与情感表现的结合,从画静止人体、研究几何结构和解剖结构,到最后能凭默写熟练画出正在运动中的人体,是德派素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高级阶段。在莱比锡画派诸多大师的作品中,每每可以看到对“力”的精彩表现(典型者如海森克的作品),但在中国流行的苏式素描训练中通常只重视对“形”的模拟而忽视对内在“力”的表达。有没有对“力”的捕捉和表现,也是德苏两派素描训练体系的重大区别之一。
坚持传统与随波逐流
与中国苏派素描代表人物大都毕业于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或马克西莫夫学习班一样,中国德派素描代表人物全显光和舒传曦毕业于德国莱比锡版画和书籍艺术高等学院(Leipzig's Hochschule für Grafik und Buchkunst),即现在的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Academy of Visual Arts),并同时受业于莱比锡画派创始人之一的汉斯·迈耶-弗雷特教授(Hans Mayer-Foreyt),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国出现的德派素描看成是对东德莱比锡画派基础训练体系的一种引进,而这个成功地培养出数代艺术家尤其以新莱比锡画派闻名于世的莱比锡画派的基础教学,与一般西方当代艺术训练体系的最大差别就是尊重传统,尊重技术,并不盲目求新求变。
研究者卡罗尔·斯特里特兰(Carol Strickland)在描述东德莱比锡艺术学院时说“莱比锡画家也不追随当代艺术潮流。莱比锡画家忽视西方艺术潮流如新媒体艺术、概念艺术和装置艺术。在艺术学院里,学生们要花七年时间在工作室里学习基础课程,而不是像许多西方艺术学院那样背离传统技艺的教学。”
另一位研究者说:“它继续聚焦艺术基础教学,因为这种教学已经持续几个世纪了。其最大特点是强调基本绘画技能的训练,包括具象素描,对空间网格(Grids,用来表现空间认知的纯量格点,莱比锡画派特有的一种绘画方法)的使用,色彩理论,结构和透视。”这说明,东德时期的莱比锡艺术学院依然在坚持古典艺术传统和独立的技术训练体系,不但能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拉开距离,也没有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社会条件。很多研究者指出,这是莱比锡画派在历史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结果,但也意外地在20世纪后半叶使西方古典绘画技艺获得了延续与发展,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们也因此得天独厚地掌握了此时代中难得一见的精准造型能力和娴熟制作技巧,而这正是进入21世纪之后新莱比锡画派(New Leipzig School)在西方当代艺术界尤其是艺术市场上突然崛起的现实原因。也是在这种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当年的中国留学生全显光和舒传曦才有机会获得相当正宗的西方传统绘画训练,并在回国后将这些宝贵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各自的美术教育实践中。
在全显光工作室里,除了素描、色彩、线描等基础课程和版画(木板、丝网版、石板)制作训练,还包括了以伦勃朗绘制技法为基础的油画入门训练,其具体绘画步骤与国内苏派油画训练中的直接画法有很大差别——是多层次的罩染法。而在版画训练中则包括临摹和翻刻西欧经典美术作品,如我那时候临刻了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的《神曲》插图,翻刻了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和表现主义的油画,王兰也翻刻过卡萨特的油画和其他能引起个人兴趣的作品,这些都体现出该训练体系对传统艺术的极度尊重。
艺术家们追随革命现实主义与苏俄画法。改革开放后又转而热衷于五花八门的西方现当代艺术,甚至自废此前数十年积累的技术能力,所以部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技术能力大幅度下跌。由于长期推行过于局限性的单一美术教育体系,在外部环境松动时出现盲目求新求变逆反行为,这已被很多研究者说成是一种从压抑到释放的心理现象。
多元并举与整齐划一
造出一个举世闻名的画派,但是该画派并非像法国印象派那样有比较统一的面貌,而是包含多种艺术风格和制作手法的复杂艺术团体。在莱比锡艺术学院的老大师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伯恩哈德·海森克(Bernhard Heisig)的狂放,沃尔夫冈·马托埃(Wolfgang Mattheuer)的写实,维尔纳·图布克(Werner Tubke)的哥特风格,以及全显光和舒传曦的授业导师汉斯·迈耶-弗雷特的平面形式。像这种各庄有各庄的高招、并无统一面貌的艺术教育局面,与前苏联美术学院单一式教学方式是很不一样的。事实上,即便到了几乎完全自由的后现代艺术能在商业力量支持下大行其道的今天,绝大部分学院派美术基础教育至今仍是以创作服务于国家项目为目的。
由于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培养出的几代美术师资都是在苏派素描训练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的继承者——较为年轻一点的美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继续依靠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这样的美术教育现状,显然与日益进步的中国社会对美术基础训练体系的多元要求不相符合,而德派素描则能为部分改变这种现实提供较为新鲜的历史经验。
其中,领军人物全显光多次要求学生不但要研究艺术大师,还要研究自己,在课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作品组织排列起来进行自我研究品评,并指出艺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而不是要将外物画得很像。全显光还鼓励学生以调动潜意识的绘画练习方式完成大量课外作业,其目的是希望能借助于无意识流露而发现每一个学习者的特有本性。若以毕业于全显光工作室和受过他较长时间课外指导的学生为例,可以发现很多受教育者都在毕业后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艺术面貌:王兰的构成主义和表现主义倾向,张宏峰的高纯度抽象色彩,何为民的线描技术和表现性木刻,唐书民的趣味变形和多种题材试验,孟曦的写生现场中的大色块并置,隋丞的城市符号制作,等等。这些体现于学习者身上的多元趣味与变化,都与德派素描在训练中注重开发学习者自身艺术潜力有关,从这些学习者的作品上也能明显感觉到德派素描基础教育所产生的持久性影响,也间接说明德派美术基础教育对美术学习者有强烈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然而借助现代传媒技术而自发形成的学习团体也会使德派美术基础教育在更为广阔开放的民间领域获得追捧。
苏派油画的风格是什么啊??
苏派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实际上应该是指俄罗斯画派,也包含苏联时期。因此“苏派”并非一个严格的概念
苏派的教学是传承契斯恰柯夫的严格的素描教学体系,强调在艺术基础训练中严格的科学态度。教材包含了解剖的系统知识,研究人的内在结构对外貌的影响。和西欧的同期的学院派训练相比,俄国的体系建立在现实主义的美学基础上,西方的学院派强调的是超时空的唯美,俄国的同期写实艺术却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西方也出现了可以和批判现实主义媲美的的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比如被称为自然主义的Bastien Lapage Jules. 但由于当时印象派已经登场并且势头很猛,社会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到这革命性的画派上,使自然主义的画家被逼退到这个大时代的背景后去了。“生活就是美”是当时俄国的普列汉诺夫提出的流行的口号。这个思潮反映地绘画的基础教学上,学生被要求表现具体的被描绘对象的特征,即使此特征在古典主义的角度看来并非完美。听起来这跟目前国内一些当代写实画家的追求很象,但其实不然。批判现实主义是从古典主义剥离出来的,其身上还残留着古典主义的气息。因此当他们碰上或甚至是有意地去发掘真实的不完美甚至丑陋之后,他们是力图“美丽地”去表现这些不完美和丑陋的。即是保持了人物的个体特征,又使之符合古典主义的审美要素。
世界上有哪些素描名画?
1、《裸体、绿叶和半身像》,是巴勃罗·毕加索于1932年所画,此幅油画是由洛杉矶的锡德尼·布罗迪(Sidney Brody)及弗朗西斯·布鲁迪(Frances Brody)夫妇自1950年代起一直收藏,自他们收藏这幅画作后,仅于1961年作其唯一一次的公开展览。
2、《年轻使徒头像》,是拉斐尔的一幅粉笔素描作品,2009年,拉斐尔的一幅素描作品实现了4760万美元的成交价。
3、《三棵树》,是伦勃朗铜版腐蚀风景素描画的巅峰作品,画面左上部阴霾的天空产生他的风景画中所特有的戏剧性明暗对比效果,而山坡上轮廓分明的树木对平坦的荷兰乡村景色则是一种地形上的补充。
4、《玩牌者》,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画作,卡塔尔王室买下的这幅作品创作于1895年,是塞尚《玩牌者》系列中最后一幅,也被认为是“最黑暗”的一幅。
5、《维特鲁威人》,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在1487年前后创作的素描作品。它是钢笔和墨水绘制的手稿,规格为34.4 cm × 25.5 c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裸体、绿叶和半身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斐尔·桑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塞尚《玩牌者》2.5亿美元卖出 买家为卡塔尔王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特鲁威人
现在流行的是哪个画派,学生们一般学的素描是什么流派的?
在国际上素描大概分为欧派和苏派,欧派就是欧洲的素描流派。欧洲素描传入前苏联衍生出苏派。欧派中还有德派等分支派别,欧派素描主要用线刻画,并把一切事物看作是圆,以刻画圆的方式刻画细节。苏派素描注重体积,主要用块面表现事物。我国素描是从苏派引进并结合欧派线描,融合二者特性。不过大多运用苏派手法。欧派代表人物有达芬奇,拉斐尔等。苏派主要用列宾,苏里科夫等。
关于苏派素描代表作品和苏联画派素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