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西晋人物国画代表作品,以及西晋人物国画代表作品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顾恺之的人物画有什么特点?
顾恺之字长康,又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很有天才,少年就成名。相传顾恺之20岁左右时,高僧慧力在建康募捐修建瓦棺寺。为了帮助慧力筹集捐款,顾恺之便在寺内白壁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像,这幅画像神采焕发,宛如真人,轰动一时,观者赞赏不绝,施钱很快超过100万。谢安非常器重他,以为“有苍生以来,未尝见之”。
顾恺之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擅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多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顾恺之的人物画的特色是“传神”。为了达到传神的效果,他在画人物时很注重“点睛”。据说,他曾经等了好几年,才为自己画中的人物“点睛”。
顾恺之创作丰富,传世的作品有文献可考者60余件,现存代表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皆为后代摹本。《洛神赋图》取材于魏陈思王曹植(字子建)的名篇《洛神赋》。曹子建在《洛神赋》中以神话故事曲折地表达自己失去爱情的痛苦,反映出曹氏家庭矛盾的尖锐,同时也反映出礼教束缚给男女青年带来的精神上的悲苦,题材很有意义。顾恺之利用绘画手段再现了文学原作的主题,生动感人。画卷从曹子建和他的随从在洛水看到洛神起,到洛神离去为止,全卷交织着欢乐、哀怨、怅惘的感情。作品构思巧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十分细腻。曹子建的精神依依难舍,怅然若失,浸沉在沉思默想之中,而洛神的回眸顾盼,含情脉脉,与神采飞动的境界相互生色。正如他自己曾说的,达到“悟通神化”的地步。《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虎华所撰《女史箴》一文而作的长卷。“女史箴”就是劝诫妇女的道德箴言。相传,此文是为讽喻当时的贾皇后而写的。《女史箴图》原作12段,现存9段。第4段绘有两名妇女对镜梳妆,另一女人对镜端详,画的右面有几行字大意是告诫妇女德行的修养比容貌的修饰更重要。画中线条非常纤细,如春蚕吐丝。
顾恺之的画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人评论他的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清淡雅奕,不求藻饰”,其笔法如春蚕吐丝,线条似行云流水,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与师承他的南朝陆探微、梁代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世人曾这样评价三人的作品:“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顾恺之还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绘画理论著作,提出并阐发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理论,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画界尊崇他为“画祖”、“画圣”。
中国国画画家有……他们的代表作品是……
中国古代的著名国画家:
王 冕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放牛,家贫,但好学如痴,读书不倦。常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渐深。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当时会稽一个读书人韩性,韩收他为学生,教他读书、画画。王冕青年时期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考进士屡试不中,于是他满怀愤郁,烧毁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绝士途。他曾到过杭州、金陵,又渡长江,过淮……
夏圭
夏圭作品 夏圭,字禹玉, 活动於西元 1180~1230 年前后, 浙江钱塘人。擅长画山水、人物,只随手画画,奇特突出。山水构图喜欢大胆剪裁,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之景,时人称为「夏半边」。善长卷铺陈。其作品有《溪山无尽图卷》、《溪山清远》、《松溪泛艇图》、…等。作品中画面空白的部分比马远更多,更有辽阔平远的气势。 ……
蓝瑛
蓝瑛作品 蓝瑛(1585-1664),一作(1585-约1666)明代杰出画家。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画假沈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晚年 笔力蓊苍劲,气象峻 ,有人许其与文征明、沈周并重。其作品有:《渔乐图》,仿梅花道人,……
徐渭
徐渭作品 徐渭字文清,号天池山人,又有田丹水、天池生、天池渔隐、青藤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 徐渭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特长於水墨大写意花卉,工画残菊败荷,皆古朴淡雅,别有风致。现藏南京博物院《杂花院》,全画有牡丹、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等 13 种。情意所至,气势豪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
仇英
仇英作品 仇英(约1509-1551)明代杰出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长期住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画,师周臣。以卖画为生,精于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图黄纸,落笔乱真。善画人物、鸟兽、山水、楼观、舟车之类,皆秀雅鲜丽。他以广泛的题材和工整细丽的风格,适应当时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长人物画,创历史风俗的新格。画风流丽纤巧,为当代人物画的师范。画山水,喜设大青绿色,用笔萧疏,意境简远,工巧入神。他临摹的古画……
唐寅
唐寅作品 晋昌唐寅 伯虎 子畏 六如居士 明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举应天解元.后应进士试,因科场案而被革黜。赋性疏朗,任逸不羁。尝镌其章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晚好佛氏,治圃舍於桃花坞,曰桃花盦,日饮其中。其学务穷研造化,於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措意。奇趣时发,或寄於画。画法沉郁,风骨奇峭,刊落庸琐,务求浓厚。连江叠巘,洒洒不穷。信士流之雅作,绘事之妙诣。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自……
倪瓒
倪瓒(1301--1374),江苏无锡人。初名廷,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氏等。家豪富。元末卖去家产,浪迹江湖。平生好学,工诗、书、画。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学荆、关,作品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简率荒寒。他的画风对明清文人山水画有较大影响,与王蒙、黄公望、吴镇并列“元季四大家”。书风简淡清逸,有《淡室诗》、《自书诗稿》等多种书迹存世。 ……
燕文贵
燕文贵 北宋画家。文贵-作贵,吴兴(今属浙江)人。擅画山水、屋木、人物。太宗(976-997)时游汴京(今河南开封),于天门道上卖画,为待诏高益所见,荐画相国寺壁,遂入图画院(一说大中祥符(1008-1016)初补图画院祗侯)。所作山水,极富变化,人称“燕家景致”。相传其曾绘《七夕夜市图》,摹写汴京繁华景象,颇为精备。又有《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而具樯、帆、槔、橹及舟人指呼奋踊之状,风波浩荡,岛屿相望,有咫尺……
黄公望
黄公望 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工书法,通音律,精山水画。首创浅绛山水,自成一家,后世尊为南宗画坛圭臬。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在中国绘画史上有深远影响。《富春山居图》为其代表作。 ……
范中立
范中立作品 北宋画家。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称为“范宽”,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常往来汴京、洛阳,天圣(1023-1032)中尚在。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所作落笔雄健凝炼,喜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山,皴笔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见有势,山顶多植密林,水边置大石,屋宇笼染黑色,表现出秦陇间峰峦浑……
董源
董源 (?-约 962 年 ) 五代南唐画家。源-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亦称江南人。中主时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 李思训 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巨……
顾闳中
顾闳中作品 顾闳中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元宗、后主时任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载夜宴 ……
荆浩
荆浩作品 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隐居太行山洪谷,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所著有《笔法记》。存世《匡庐图》,相传为 ……
巨然
吴道子的生卒代已不可考,只知道他一生主要活动时期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吴道子出生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幼年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唐玄宗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 ……
米芾
北宋米芾(1051一约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另外还有现代和当代的,请参考中国美术家网站.
晋代著名画家有哪些及代表作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代表作有《斫琴图》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卫协,西晋著名画家。曾作大小《列女》,以及《上林苑》、《北风诗》等图。描法细如蛛丝,尤工人物点睛,顾恺之受其影响。
张墨,西晋画家。其画:"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旨法。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奥;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代表作品《维摩变相图》。
晋朝名画及画家
晋朝大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 (约345-406)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待。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画师陆探微, 被世称为“顾陆”。所作多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曾为裴楷画像,为其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其所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今存世《女史箴图》,传为其作品的早期摹本(内容描绘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今世所传其《洛神赋图卷》,为宋人摹本。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作者顾恺之,此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女史缄图》是谁的作品?
文物鉴定家杨新:古画探源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6日 15:57)
〔开场白〕:《女史箴图》是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幅著名的古画,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见到过它。而且我们都知道它是(东晋)著名的画家顾恺之的作品。但是在2001年故宫博物院的一位专家却对这些看似确定无疑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他就是书画鉴定专家杨新。
〔解说〕杨新,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我国著名书画鉴定家,在从事书画鉴定的四十年中,他过目的古代书画有数万之多。2001年,杨新迎来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鉴定,这就是在中国美术史上极具地位的绘画作品《女史箴图》,但是地点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主持人:你当时去看这幅画的时候,当时他们怎么保存的?
杨新:他们英国人按照西方的形式来对这个作品进行了改造。他就是像油画一样应该是挂在墙上的,所以他把这个《女史箴图》一段一段就截下来了。
主持人:截开了?
杨新:截下来,因为我们的手卷,一打开的时候,前面有包手,接着有引手。这些材料,都是为了保护这个画芯的,也便于卷起来收藏,但是西方人他不习惯这种收藏形式。到了英国以后他们觉得,因为外国人嘛他也不认识中国字,他就看画他能看懂。所以他就把画截下来,单独裱在一块木板上,就把它贴在木板上,其他东西他们一般就不展出了。
〔解说〕《女史箴图》原来只藏于皇宫贵族之手,作为拥有无数国宝奇珍的皇帝,乾隆把它视为最爱,在卷尾留下亲笔题字。画卷上留下的名字显示,每一个见其真容的人都曾声名显赫。但是这件稀世之宝在1900年八国联军的掠夺下,从中国神秘消失,之后被一名英国军官以两个英镑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到2001年,这件国宝已经流落海外整整一百年,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个无可估量的损失。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这幅画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它有多重要?
杨新:它是这样,这幅画它一直相传是顾恺之的作品。因为我们知道顾恺之是东晋时代的一个画家。到现在为止,就是说我们能够找到最早的画家,他有什么作品存在世上,都说是只有顾恺之。所以他是在中国画史以来,有他的作品可以考证的第一个最知名的画家,所以这个画就是在顾恺之的名下它能够得到保存,而且具有历史地位。
主持人:您是指顾恺之的名下能够得到保存,意思是说,因为它是顾恺之的画,所以历代收藏家都是特别用心地去收藏。
杨新:特别地宝贝它。凡是写中国美术史的,不论古代或者现代,还是中国外国,都必须要联系到这幅画,而且把它作为一个最古老的画种来研究。
〔解说〕大英博物馆为纪念这幅重要作品进馆一百周年,特地举行《女史箴图》学术研讨会,而令举办方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来自中国的书画鉴定家却在会上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这幅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他们视为镇馆之宝的《女史箴图》,其作者不可能是顾恺之!
在文献资料中,《女史箴图》第一次归于顾恺之名下,是在宋朝的《宣和画谱》,书中明确记载,《女史箴图》是宋徽宗所收藏的顾恺之的九幅作品之一。
时光穿越千年,《女史箴图》作为顾恺之的代表作,已经载入了史册,也被世代的学者所接受。虽然近年来,书画鉴定界对《女史箴图》也出现了许多争论,但也从未真正动摇过顾恺之作为原画作者的地位。
杨新:这个画过去的人研究的也很多了,有各种各样的一种看法,但是谁也没有怀疑过,这个画最初不是顾恺之画的,只是说它是不是顾恺之的亲笔画,还是后人根据他的稿本来临摹的。
主持人:有可能是后人摹下来的?
杨新:还是摹下来这个问题。
主持人:这有争论?
杨新:有这个争论,至于是什么时代摹下来的,有的说是唐人摹,唐朝人摹的。也有人说是宋人摹,都说法不一。
主持人:但是肯定大家都不怀疑这个画的原画是顾恺之画的。
杨新:都没有怀疑过原画是不是顾恺之画的。
主持人:可是前人已经说他是顾恺之,或者说他是顾恺之画的摹本,那么您当时做这个研究是怎么给自己设计课题的,题目是什么呢?
杨新:应该是先断代,后研究是谁不是谁。
主持人:您断代那就意味着说,如果是摹顾恺之,那也得有一个时代,是不是您一开始设计的题目是:如果是摹顾恺之的,那么时代是什么时候,也并没有想推翻。
杨新:我没有想推翻,我是在不断的对它考察过程中间,逐渐改变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可是既然前人已经说了是顾恺之的了,大家也都不怀疑。
杨新:那我就是不管他,就是说不能够完全迷信陈说,已形成的陈说,然后就是说要从新的方法路子来去探索这样一个问题。
〔解说〕不迷信陈说,是杨新承传于他的两位老师--我国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启功和徐邦达的优良传统,也是他能撰写出许多重要鉴赏论文,对《清明上河图》等作品提出新的见解的重要原因。但是要对《女史箴图》这一世界知名的绘画作品进行考证,对于他来说是一次更为艰难的挑战。
他仔细收集《女史箴图》的相关资料。《女史箴图》原高24.8厘米,长348.2厘米,设色绢本,原有12段画面,现在只留存下来9段内容。
这幅山水画是以天下万物都是由盛极而衰的道理,劝诫女史们得意时不要轻狂。
这一幅皇后正在装饰的内容劝告后宫们不要只注重外在的修饰,更要重视内在修养。
而这一幅是规劝后宫们不能刻意争宠。
在杨新鉴定前,他发现已经有许多人从书法风格、人物画的技法上对《女史箴图》进行了分析考证,而他却想另辟蹊径。可是,在这现存两米多长的画卷中,新的突破口又在哪里呢?根据多年的书画鉴定经验,杨新把目光锁定在其中惟一的一段山水画上。
杨新:一个很独立的山水。
主持人:为什么选择这段山水作为突破口?
杨新:因为我考虑为什么从山水入手,从人物入手可不可以,也可以,但是人物画,是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画种,所以人物画,它有一个临摹的过程,就是我这个时候可以学习古人。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觉得在人物画上,有可能后人临摹的手法已经很像了。
杨新:很像。
主持人:不太容易看出来。
杨新:不至于有多少差异。
主持人:但山水画时间出现得晚
杨新:山水画因为起步晚,真正山水画应该是从六朝时代才发展起来的,这个时代就起步晚,而且他在描绘的时候,他没有很好的参照。你比如说一幅宋朝的山水画,我们完全可以照它临摹下来。
主持人:因为您能看懂它。
杨新:这能看懂,它有范本。
主持人:在顾恺之之前山水画很少?
杨新:很少,没有独立的山水画。
主持人:所以您会选它做突破口。
杨新:所以我选它。
主持人:我想这里面包含了一层含义就是说,可能这个临摹的人,他如果真是临摹的话,他的手法也会比较生。
杨新:对,就是说你不管它这个山水是后人临也好,或者是原来作者亲自画的也好,他因为好多问题都是在探索过程中间,所以他留下的印迹,在这个时代应该是比较清晰一点,比看人物画要比较准确一点。
〔解说〕这幅山水画只占《女史箴图》内容的九分之一,在这方寸之间,杨新从哪里能找到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呢?
杨新开始大量地收集我国出土文物的资料,他想借助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建立一个历史坐标,在相互的比对中,就一定能找到《女史箴图》的历史归宿。
在翻阅这本《中国美术绘画史》时,一个砖雕引起了杨新的注意,这是东汉时期一个名为《盐井》的画像砖,其中正有杨新寻找的非常典型的早期山水画。或许从这里追根溯源,就能对照出《女史箴图》已经走了有多远。
杨新:你看这个《盐井》又烧窑、又打猎、又打柴,这么广阔的一个社会生活,必定是在一个很大的山水,很大的一个场所里面。
主持人:于是他画了很多山。
杨新:所以他画了很多山。
主持人:把这个场景分别隔开了。
杨新:对对对。
主持人:那从绘画的发展史上来讲,这个是属于比较幼稚,比较早期的绘画。
杨新:对对对,你看那个过板桥的两个人,挑着柴禾担子。
主持人:这两个人基本上飞过去的。
杨新:对对,实际上是画家要他走这个桥上过来,但是我们看起来好像悬空,像飞过去一样。为什么他两个东西结合不到一块儿?比如说就像我们这个摄像镜头一样,我把那个大山大水的背景照下来了,然后把一些社会生活内容也照下来,然后两个底版一重叠,就洗出来了,就是这样子。他没有解决一个统一的问题。
〔解说〕杨新发现《女史箴图》中,这只蹲在山上的老虎和山体的比例明显失调,同样没有解决人和景的统一问题,但是它又明显的比《盐井》先进,因为此时的山已经有了立体感,而《盐井》中的山只是一条单一的线。
在不停的临摹思考中,一个想法闯入杨新的脑海。如果找出山水画中的山体开始画出立体感的起点,那么《女史箴图》出现的时间将会与之相距不远。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杨新的眼前一亮,一个重大的线索出现了。
杨新:这是甘肃酒泉丁家闸五号墓出土,一个墓室壁画,它是十六国北凉时代。这个山我们看到还像排队一样,山上的树也是。
主持人:树比山高。
杨新: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人们没有注意到的,就是它在这个山中间画了两条线。
主持人:有立体感了。
杨新:对,有这两根线条,我觉得这两根线条加上去,在中国山水画上是了不起的一个发现,了不起的一个发明。
主持人:这就说明实际上这幅画比这幅画要进步。
杨新:要进步,你别看起来很简单,它实际上观念上很大进步。它画了一个人字形的山峰,好像我们写一个“人”字似的,但是“人”字面前像个“个”字,一个两个的个,它中间加了一条线条,甚至加了两根线条,他要把它当成一个锥体来画,尽管他画的不成熟,但是他有这个观念。
主持人:我觉得您注意的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都太细微,你有没有注意到,在您之前有没有人在研究这些东西?
杨新:没有没有。
主持人:那这时候您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杨新:我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说,要在北凉时代才开始会画这种锥形的山,才开始把一个山画成一个锥体。
主持人:那就是说这个不会早于北凉。
杨新:是不会早于北凉,它已经很成熟了。
〔解说〕考察《女史箴图》的历史起点放在了北凉之后。北凉是十六国的最后一个政权,公元420由北魏统一了华北,宋齐梁陈也在南方先后兴替。自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这一阶段十分盛行,在留传下的大量佛教浮雕中,杨新发现,这个《经变故事》已经超越了《女史箴图》,它这里已经解决了《女史箴图》中没有解决的比例问题。
这个发现让杨新十分兴奋,因为由此可以推断,《女史箴图》的产生时间应该就在凉朝之后的南北朝时期!这一结果就否定了顾恺之创作《女史箴图》的千年神话,因为早在公元406年时,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就已经去世了!
主持人:就证明了这个画不是顾恺之本人做的。
杨新:不可能他创作的,他画不出来的。
主持人:但是后人要是临摹的也不太可能
杨新:不可能的。
主持人:因为所谓临摹古人的画,他会严格按照古人画的样子去临摹,他不能够把当代创作的这些东西太明确地都加进去,如果那样不叫临摹了。
杨新:不叫临摹,叫创作了。
主持人:不管是临摹还是原创都不可能。
杨新:都不可能。
主持人:但这个时候您要知道您得到这个结论是一个很大胆的结论。因为没有人说,一直都认为是顾恺之……
杨新:对对,前人没有过的。
主持人:可是您那时候自信吗?
杨新:我也不完全很自信,这只是一个方面,我还必须要全面地考察这幅画。跟顾恺之有什么关系没有。当时我觉得就是说奇怪,如果说是顾恺之画的话,他的山水画不能画成这个样子,那么就是另外人画的。
主持人:其实您最终是要回答,谁画的这幅画。
杨新:要进一步就是考证为什么要画。
主持人:那这时候的突破口又是哪儿呢?从哪儿开始的
杨新:这就是讨论这个画的主题。
〔解说〕从《女史箴图》中的文字看,它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女史箴》而创作的,当时张华创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讽谏晋惠帝贾皇后,规劝后宫的妃子们遵守道德礼教。《女史箴图》的画面也都是按照原先的文字以图表意。张华是以文人的身份向上谏言,可是又是谁,他又为什么要把这个文学作品变成《女史箴图》呢?
女史箴图 是哪位画家的代表作
顾恺之,346年生,407年逝世,江苏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他活动的时候正是东晋中叶。东晋政权的组织者司马睿、王导等人都已去世,在他们手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已经巩固。南朝以王、谢两家为首的士族门阀制度也已开始形成。他们的子弟:简文帝司马昱、谢安、王羲之等人,正成为贵族社会中引人瞩目的人物。顾恺之的父亲顾悦之和他们年龄相若,是他们的同游。虽然东晋的统治阶级内部充满冲突和倾轧,但以冷静而能干的谢安为代表的这些士大夫们,不仅创造了“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光辉的战绩,而且对当时的文化和思想也作出了贡献。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是千古知名的书法艺术家。他们和其他的士大夫把书法当成有意识的艺术创造。谢灵运咏歌大自然的美丽诗篇,是这一题材的先驱。而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和后来这些家族的子弟们不同,他们提倡健康的人生观。他们承继嵇康、阮籍的崇尚真性情和重视文化修养,生活态度严肃,克服了西晋末期那些名士们的放荡、颓废的恶习。 顾恺之的生平经历,我们知道很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长江上流的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他和桓温的儿子桓玄颇有来往。很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晚年任散骑常侍,六十二岁去世。关于他的生平,保留下来一些小故事。他对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态度,就曾经在若干传说故事中被形容为“痴”。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聪明的,所以曾有人说他身上“痴黠各半”。他不只是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也是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他遗留下来的残章断句中,保存着形容浙东会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的名句。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
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顾恺之的《论画》一文,象他另外两篇关于绘画艺术的文字一样,都因相传错脱,不易通读,只能揣其大意。其中谈到前人所画的: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夏殷与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竹林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等作品,都是评论这些画中人物形象和神情表现的优劣。而全篇最前段,特别谈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指出理解对象的深入的程度以人物画要求最高,对于山水画也很重要。 东晋兴宁年间(公元三六三—三六五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这些就都是顾恺之作为一个人物画家,企图细致地描绘微妙的心理变化时,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界限。另外,他也曾明白地谈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提出了描绘眼睛是人物画艺术中的最重要的技巧。以上都说明顾恺之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艺术的新发展。 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都很能说明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女史箴图》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几段插图。《女史箴》一文是西晋张华所作,他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据说是用以讽刺放荡而堕落的皇后贾氏。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们如何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经验和道德箴条。顾恺之这一《女史箴图》画卷,描绘一系列的动人形象,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画家的笔墨是“简澹”的。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洛神赋图》,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诗篇《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睿将它改名为《洛神赋》。《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画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卷,人物形象基本上类似,只在构图上有景物繁简的不同。那一景物较简的,在风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时代的特点。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那寄寓着他的苦恋的、美丽的洛水女神,出现在平静的水上。画面上远水泛流,洛神含情脉脉,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意。这样的景象正是诗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见。曹植在原来的诗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两句充满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诗句,成为长期传颂的名句,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中的诗意。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写了人的感情活动,所以在古代绘画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列女图》(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摹本)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作,服装构图及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的。宋代版画插图本的《列女传》曾经清代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卷相似,但增加了背景。也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印证,至少可以看出,魏晋之际(或汉魏之间)的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而助有于了解南北朝绘画的历史渊源。顾恺之的著作:《魏晋胜流画赞》一向被标作为顾恺之的文章,此篇讲临摹的方法,以及选绢、着色、布局、画山、画人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保存了一些作画的经验。他又一著作《画云台山记》,是一篇有历史价值的文章。但文字中有很多错乱,但大致可以看出是描述一幅分为三段的云台山图。云台山是道教的祖师张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这幅图描绘天师张道陵以跳到深谷中取桃子来考察其弟子们,其中唯赵升、王长二人信心最坚。文章中又描述了画中的山石涧流的险峭之势,山峰上有孤松,山中穿插着凤鸟“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白虎“匍石饮水”等。这篇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山水画的内容和风格。早期山水画是包含了神仙怪异的因素的。南北朝的道教徒宗炳、王微的论述山水画的文章也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出也是从求仙访道的思想出发的。早期山水画的古拙的风格,我们从南北朝一些石刻以及敦煌壁画中都可以得到相似的,进一步的认识顾恺之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饶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南朝陆探微、唐代吴道子等皆临摹过他的画迹。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歌颂曹植与甄氏爱情的《洛神赋图》,和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当众点晴 妙捐百万
我国古代东晋,在南京建造了一座佛教寺庙叫瓦棺寺,寺庙落成后,和尚请众人捐施。一天,有位年轻人来到寺庙,在捐款薄上写了个“百万”的数字,人们都有很惊讶,因为数日来,在众多捐施者当中,还没
有一个人捐款超过十万的,大家以为这个小名叫“虎头”的穷年轻人吹牛乱写,所以和尚当即让他把写的数目涂掉,但是这位年轻人却十分有把握地说:“别忙!你们先给我找一面空白墙壁。”于是,他就关起门来
,在指定的空白墙壁上画了一幅像唯独眼珠没有画。这时,年轻人对和尚说:“第一天来看画的人,每人要捐十万钱给寺庙;第二天捐五万钱,以后,捐助数目由你们规定。”等这位青年人当众点画维摩诘眼珠时,
寺门大开,如同神光显耀,满城哄动,人们争相来寺观画。纷纷称赞这幅画画得生动传神。看画的人络绎不绝。没有多久,百万数目就凑足了。这位挥笔作画者,就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
西晋人物国画代表作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西晋人物国画代表作品有哪些、西晋人物国画代表作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