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色彩格调代表作品,沈绣作品?
沈绣又名仿真绣,美术绣,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以沈寿(女,江苏苏州吴县人)命名的苏州刺绣流派。它是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刺绣艺术,在绣艺上沈寿独创了仿真绣,首用旋针来表现人物的肌理,运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调,展示绣线的自然光泽,使沈绣的作品色彩调柔和自然,透气,栩栩如生。
沈绣在2007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沈绣,是以沈寿命名的刺绣流派。它是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刺绣艺术,首用旋针来表现人物的肌理,运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调,展示绣线 的自然光泽,使作品色彩调柔和自然,透气,栩栩如生。
沈绣与中国传统刺绣相比,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与特征。作品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的技法于刺绣技法中,使得作品立体感强、物像生动逼真。
沈绣以人物绣最为擅长,人物肖像的表现生动、传神、逼真,针法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沈寿代表作品
珍藏于南通博物苑的《蛤蜊图》是沈寿的一幅精致作品。作品采用了缠针、施针、滚针等多种针法,以黑灰白线配色,通过明暗对比逼真地表现了蛤蜊的质感,充分显现了“仿真绣”的生动表现力。
20世纪初,沈绣《意大利皇后像》和《耶稣像》曾获得世界万国博览会“至大荣誉卓越奖”和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一等大奖”。
国家元首绣像
2009年11月,沈寿艺术馆绘制的沈绣《奥巴马总统全家福》,由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赠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这件国礼得到了双方领导人的一致好评。
普京总统肖像
2013年3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俄期间赠送给普京总统的国礼《普京总统肖像》受到普京总统赞赏。这幅作品由南通沈寿艺术馆馆长卜元组织工艺美术大师李锦云、印俊平、冯丽、花丽等6人组成团队,采取组合移动法,3小时换一次班历时91天完成。[4]刺绣大小60×50厘米,所用色线近70种,刺绣以乱针铺底,小短针、小乱针、大乱针、发绣针等70多种仿真绣技法覆盖。
普京的眼睛,有蓝、绿、黄、黑、灰多种颜色,绣制的色线达几十种,一根丝线分成24细丝,用极为细小的针精准表现眼球色彩,堪称点睛之笔。整幅作品抓住人物神韵,把普京带领俄罗斯走向新时代那种坚毅强悍的气质、充满智慧和活力的性格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达到“乱真”的程度。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弹鲁特琴者是怎样的一幅油画?
卡拉瓦乔的这幅作品有三个版本(见下面的三个配图)。
上边这幅是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中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幅。
下边这幅是被法国维尔登施泰因家族收藏的,借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一幅作品。
再下面这幅是2001年时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首次曝光在世人面前的英国伯明顿庄园的一件藏品。
三幅作品虽各有不同,但基本的构图都非常相似:每幅画的中心都有一个拿着鲁特琴的男孩(也有人说是女孩)。正值青春花季的年龄,有一头深棕色的头发,皮肤白皙,朱唇细润,迷离的眼神宛若正沉于一桩春梦。画面的主人正双手拨弦,嘴巴微张,正在低声唱着一曲情歌。卡拉瓦乔的绘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光线产生的明暗对比的表现。在这幅作品中也不例外。画面上的光线依然是卡拉瓦乔惯用的“酒窖光线法”(Tenbroso),强烈的阴影和明亮的高光创造了必要的对比度,使欣赏者的注意力会被一下子集中到深色背景上的人物上面,另外,在玻璃花瓶对光的折射表现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桌上花瓶的反光中,还可以模糊地看到里面映出的一扇窗户。尽管在16世纪的时候已有许多画家意识到了光影效果在刻画人物心理状态时所具有的魅力,但把光影的这种隐喻功能发挥到极致的画家还是首推卡拉瓦乔。弹琴者身后大面积的阴影似乎是那首婉妙情歌的一个注解,在这个朦胧的梦境气氛中,人们似乎可以听到歌者那徘徊、缠绵的心声,会在欣赏者和弹琴者之间建立起精神的交流。
卡拉瓦乔绘画的另外特点就是注重对细节的表达。具体在《弹鲁特琴者》这幅作品之中,人们甚至可以从画面所显示出的乐谱中识别出特定的歌曲和歌词。而且在花瓶和鲜花等一些静物的表现上,也明显可以感受到这些静物的真实感,那些花朵上闪现的活泼的露珠明显可以看出是当季的鲜花。真的就像是图画中的主人刚刚将采摘下来的鲜花插在花瓶之中,信手拿起鲁特琴,唱起一首动听的情歌......
对于卡拉瓦乔的个人操守,虽然口碑一直不好,但对于17世纪艺术发展的过程,卡拉瓦乔确实是一位极为重要的绘画大师,他的这种绘画风格是他成为了当时绘画潮流的先驱,人们甚至将他的这种风格称为“卡拉瓦乔”。据说卡拉瓦乔的这幅作品(圣彼得堡这幅)是献给当时非常器重他的红衣主教的。据说这位红字主教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也有人说这位红衣主教和卡拉瓦乔也具有同样的性取向,所以在卡拉瓦乔的很多作品中都是性别模糊不清的人物。卡拉瓦乔只活到40岁,终身未婚,而且从来没有画过一幅女性的裸体画。对于他的死也有很多的传说。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赫拉克勒斯与翁法勒名画?
画作名称: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Heracles and Omphale】
画作作者:弗朗索瓦·勒穆瓦纳 (法国) 【Francois Lemoine 】
创作年代: 1724年
画作题材:神话
画作规格: 184cm×149cm
画作材料:布、油彩
珍藏场馆:卢浮宫,巴黎,法国
作品赏析:这是根据希腊神话中的爱情故事绘制的作品。男女裸体在造型与色彩上表现出的健美与柔美,具有极强烈的装饰性韵味。从作品明亮的色彩与夸张的造型中可以看出,画家长期研究过威尼斯绘画的色彩,并受到意大利宫廷绘画的强烈感染。此画是西方美术史公认的著名作品。
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你最欣赏的画派和代表作有哪些?
希特勒在掀起世界大战的同时也不忘掠夺艺术品,其中就有一件非常著名的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木板祭坛画,因其位于根特市圣巴夫大教堂而得名《根特祭坛画》。《根特祭坛画》,约创作于1425-1432年间,根据题记一般认为是休伯特和扬·凡·艾克(约1390-1441)两兄弟绘制的,委托人是尤斯·维伊德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布柳特。祭坛画总长3.75×4.5米,由12块嵌板构成,嵌板之间用合叶联接,平时闭合,只能看到外部,节日庆典时打开,才能看到内部画面,里外共由24个画面构成。 展开后分上下两层;上层中央三幅绘了上帝和位于其左右的圣母与施洗约翰;圣母与施洗约翰的两侧分别是吟唱和弹奏的天使;再向外侧分别是亚当和夏娃;下层的中央是整组祭坛画的核心——《羔羊的礼赞》,这既是一个取自圣经的题材,也是在根特市有着悠久历史且具有象征意义的题材,因为根特市之繁荣昌盛正建立在羊毛产业之上;《羔羊的礼赞》的左右是朝圣图。合闭之后 外面分三层:上层是预告耶稣降生的男女先知共4人;外面中间层是《受胎告知》,包括报知喜讯的天使、圣母玛丽亚和两人之间空阔的房间;外面下层4 个人物,分别是施洗约翰、使徒约翰和赞助人尤斯·维伊德与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布柳特。 那么,这幅画到底有多么重要,引来人们顶礼膜拜,以致于希特勒在战争期间急于把它抢到手呢?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摒弃旧有的视觉经验(先验的对于“美”的认知)、抛开艺术作品表面的宗教主题,把这件作品置于广阔的艺术史长河之中! 《根特祭坛画》是目前公认的第一件成熟的大型油画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扬·凡·艾克熟练地使用亚麻油调和矿物质颜料,不仅保持了颜料的粘稠,更易于用细腻的笔触深入绘制精美绝伦的细节,而且历经数百年,色彩依旧鲜明、艳丽。令人叹为观止!
对细节的专注源自尼德兰地区绘画的基础——手抄本插图。为了在木板绘画上获得手抄本那种明亮鲜艳的色彩,15世纪时尼德兰画家发明了油画!15世纪时尼德兰画家发明了油画!15世纪时尼德兰画家发明了油画! 后来,油画技法自尼德兰地区传入意大利,带来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创作在材料方面的转型——从蛋彩画变为油画,也因此出现了像达芬奇《蒙娜丽莎》(约1501-1507)那样细腻精美的作品。 同样的,我们常常忽略的另一个事实是:在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对尼德兰地区的影响甚微;相反,尼德兰艺术家们严谨的写实风格却对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美术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实际上,早在16世纪之初《蒙娜丽莎》诞生之前,在15世纪的尼德兰地区,精美细腻的人物肖像画已经广为流行。 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再现的真实性上看,尼德兰地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肖像画不仅毫不逊色,甚至领先于意大利同期的人物肖像创作。上面这组作品如照相机般真实再现出每个人物的相貌特征,连同其性格秉性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人物背景不做细节处理,以求更加鲜明地突出主体,再通过手中的物品暗示委托人的身份信息。 最后是关于透视法的问题。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是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发展起来的所谓的“科学的”绘画方法(近大远小),这种方法经由意大利学院派、法国古典主义,传入我国,加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向知识分子阶层的靠拢,有大量文献记载了尚古的趣味和科学研究的态度,因此人们从心理上愿意将透视法的研究归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名下。
与之相反的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虽然在实践领域广泛使用线性透视法和空所透视法,但并没有太多相关记载,这无疑限制了后世对他们的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艺术家们还停留在工匠层面,并且为了追求高度逼真,在他们的艺术中并没有采用“近实远虚”的方法。加之尼德兰地区的绘画在中国的认知度非常有限,许多观众在视觉上会有不适感,也阻碍了人们的深入了解与认知。 因此,《根特祭坛画》不仅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标志性作品,也是西方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视为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这也难怪希特勒在世界大战之时还心心念念着它。当然,扬·凡·艾克的艺术也不是孤立的现象,在15世纪的尼德兰地区,还有一批这样的艺术家,他们通过细致逼真地描绘人物与景物,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肯定与赞美。 以上是对15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的简要介绍,尼德兰在16世纪时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代表性的艺术家有:被称为农民的画家的勃鲁盖尔,被超现实主义视为鼻祖的博斯。之后,尼德兰革命的爆发,南北分裂,北尼德兰即今天的尼德兰王国(荷兰)、南尼德兰当时称为佛兰德斯,相当于今天的比利时,因此也有书上将《根特祭坛画》归于佛兰德斯。
接下来,在17世纪的荷兰,诞生了最伟大的油画大师伦勃朗和最早表现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艺术流派“荷兰小画派”;在17世纪的佛兰德斯,诞生了最重要的巴洛克艺术家鲁本斯。而这些都离不开15世纪尼德兰地区文化艺术的长足发展。
郎世宁作品属于什么画风?
郎世宁(原名朱塞佩·卡斯蒂廖内,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27岁时(1715年)来到中国,成为宫廷御用画师,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艺术作品数量丰富,深深地影响了康熙以来的宫廷审美趣味,特别是乾隆帝“深受其害”,从小就接触这种手抄本似的精细风格,所以啊,那些说乾隆“俗”的人要怪就怪乾隆他爷爷请了个这么个一点都不“文”的画师来。
郎世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修士,他只是在教会中画画的凡人修士。但家庭富庶,受过良好的教育,在19岁进入教会之前就已经受训成为了画家,服务于教堂装饰和手抄本的绘制。如果放在17世纪的意大利,与巴洛克艺术大师们相比,郎世宁恐怕根本不会被历史记载。但他之于中国清代宫廷艺术的价值却不可小觑。连故宫的网红产品宣传都以他的作品为原型。
康熙皇帝对当时来华的传教士很感兴趣,因为在西方,传教士都是知识分子,真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于是康熙便让在北京的耶稣会选送一位画家,就这样,朱塞佩·卡斯蒂廖内也有意前往中国,于是进入宫中。
朗世宁显然是相当聪明的,他知道如何在“中”与“西”之间寻求平衡,太接近“中法”则没有他存在的意义,太保留“西法”又不可能被允许存在。
所以,在朗世宁的绘画中,我们看得见透视,但不强烈;看得见明暗,但不明显;看得见光影,但很微弱。他巧妙地在调和着东西方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在人物画领域大展身手。
除了人物肖像画,他还主持绘制纪念战争的重大历史题材(国家级项目),但注意,是主持,小部分参与绘制,只画最重要的主体人物,其它次要人物和背景由项目组成员完成。
朗世宁能历经三朝,中间有驱逐传教士的特殊历史时期对他也没什么影响,显然,他为人处事不是一般的玲珑,画画技术也一定是好到皇帝都舍不得赶走的,更何况是看着乾隆皇帝长大的宫廷艺术元老级的存在。谁的画风最适合现在的绘画爱好者学习?
绘画爱好者学习绘画创作,先临摹画家的绘画作品,最好临摹意大利文艺术复兴三杰的绘画作品,这是绘画学习和创作绘画作品的必经之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三杰是文艺复兴时著名的艺术家,他们创作的经典绘画艺术作品名扬天下,为世界的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绘画爱好者先选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画家其中一位画家的绘画作品进行学习。作为绘画爱好者来说,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绘画风格,都适合绘画爱好者学习。这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享誉世界绘画作品,影响着世界画坛后来世纪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三杰的绘画作品,是绘画艺术的瑰宝,适合初学绘画的人学习。绘画爱好者学习他们的绘画风格,要结合自己的绘画能力,先选择一位三杰中的画家的作品,进行学习和临摹绘画作品,才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达·芬奇绘画作品的风格。绘画爱好者学习达·芬奇绘画风格,不但要临摹他的绘画作品,而且还要学习达·芬奇的绘画创作方法。达·芬奇的绘画主张是把科学知识艺术想象结合起来,使绘画作品达到极致的高峰。代表绘画作品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三、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绘画作品的风格。米开朗基罗的绘画作品,表现出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拉斐尔的绘画作品,用世俗化描写方法处理宗教题材,创作出以圣母慈祥和蔼可亲的艺术形象。他的艺术风格圆润柔和地表现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