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时代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古人是如何制冰的?
嘿,您一定想不到,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用上冰箱了,里面放着冰镇酸梅汤,热了就拿出来喝两口,爽啊!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没有电,古人是如何制造冰块的呢?
其实,古人能在夏天用上冰块,主要有2种办法,其一是藏冰,也就是冬藏夏用,其二是人工制冰,常用的方法是硝石制冰。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两种方法……
藏冰诗经有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12月份去河里凿冰,1月份把冰放在冰窖里面储存起来,所谓凌阴,其实就是冰窖、冰井的意思。
古人藏冰,不仅在古籍上有记载,现代考古过程中,也的确发现了古人藏冰的遗迹。
1976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就曾发现过一个春秋时期秦国使用的冰窖遗址,此外,河南的新郑,河北的易县等很多地方,也都发现了各个年代的冰窖遗址,由此可见,古人藏冰的确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每年冬天的12月份,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候,也是冰块最坚硬的时候,不容易融化,古人便趁这个时间段,将冰块切割成不同大小的方块,然后用马车运送到冰窖里面。
冰窖一般都修建在阴凉的地方,修建的方法很简单,就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坑而已,因为本身就处于阴凉的地底,所以温度很低,冰块不容易融化。
冰窖里面事先铺好了一层草垫,放上一层冰块,再铺上一层草,这样既能更好地保温,也能防止冰块粘连在一起,一层冰,一层草,如此类推,一直把整个冰窖塞满,然后封口,等待夏天的到来。
您一定会疑惑,如此简陋的手法,真能保证冰块不融化吗?
事实上,使用如此简陋的方法藏冰,冰块融化得非常严重,等到夏天的时候,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冰块会融化掉,只能留下三分之一的冰块。
融化得这么严重,如何解决呢?非常简单,提高储量就行了,需要100块冰的时候,直接储存300块冰,任由200块冰融化掉,剩下的100块也够用了。
注意,100块只是举个例子,事实上,古人藏冰的数量都非常大,清朝的时候,紫禁城里面就有5个冰窖,里面藏着25000块冰,景山西门有6个冰窖,里面藏着54000块冰,德胜门外有3个冰窖,里面藏着26000块冰……
之所以藏这么多块冰,是因为冰是一种消耗品,拿出来之后很快就融化了,所以,必须要量大才能够用。
制冰除了藏冰之外,古人还掌握着制冰的技术,您一定十分疑惑,古代没有冰箱,古人如何在夏天制冰呢?
古人制冰的方法名为硝石制冰,方法非常简单,首先准备两口缸,一大一小,将小缸放在大缸里面,往两口缸里面注水,注意,小缸里面一定要用净水,因为小缸里面的水会变成冰,可以吃的,大缸里面最好也是净水,水量不能漫过小缸。
准备好一切之后,往大缸里面倒入硝石,搅拌均匀之后,大缸里面的水就会慢慢变凉,并且带动小缸里面的水慢慢变凉,最终将小缸里面的水变成冰。
方法虽然简单,可是,为什么硝石会让水变凉,甚至变成冰呢?
其实,硝石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这种物质溶于水的时候,会大量吸热,从而降低周围的温度,让水变凉,最终让小缸里面的水变成冰。
硝石制冰,方法虽然简单,但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因为硝石能降低的温度有限,无法将水温降低到零度以下,虽然勉强可以把小缸里面的水变成冰,但自身消耗太大,造出来的冰又太少了,所以,使用这种方法是无法大批量制冰的。
老话说,物以稀为贵,冰块在夏季是稀罕物,在古代的夏季更是稀罕物,所以冰块的价格往往会比较高,非王公贵族无福消受。
古人都用冰做什么?每当夏季到来,便是冰窖开始做生意的时候,他们最主要的客户就是各大酒楼,天气炎热,连喝酒都觉得乏味,这时候,如果能抱着一个冰块喝酒,那就太幸福了。
唐代的杨国忠就很懂得享受,有一年夏天,他在家中设宴招待朋友,因为天气太热,杨国忠就弄来了很多冰块,并吩咐工匠将冰块堆起来,然后将其雕刻成一座冰山,一群人坐在冰山下喝酒,非但不觉炎热,甚至还有点冷,要穿上一件外套才行。
此外,古人喝的酒水,不同于今天的酒水,那可是纯纯的原浆酒,美味无比,可是,原浆酒会一直发酵,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发酵之后会变酸,影响口感,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古人喜欢往酒里面加入冰块,饮用冰酒,既凉爽又畅快。
最后,古人拥有冰块之后,其实也喜欢用来制作冷饮和冰淇淋,早在宋朝的时候,小贩就已经开始售卖冰镇酸梅汤和雪泡梅花酒了,更厉害的是皇宫里面,甚至出现了类似于冰淇淋的冻奶酪,由此可见,古人还是很懂得享受的。
以上便是古人与冰的故事了,可以看出,古人虽然没有先进的科技,但是在智慧方面,却一点也不输给现代人。
这一段中国古代钱币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谢谢。
中华货币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朝历代钱货币之多浩如烟海。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虽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总体来说是四大货币体系。1.东部地区的刀币。2.北部地区的布币。
3.西部地区的圆钱。4.南部地区的蚁鼻钱。
战国时的韩、赵、魏和燕广泛使用的是尖足,方足或圆足的平首布,上面有城邑名称,常见的有安邑、晋阳离石百多个。
个别布又分几种,如安邑布有二釿,一釿,半釿之分。釿是重量单位。齐国流行的刀币上面有"齐"、"安阳"、"即墨"等地名。燕赵也用刀币,但比齐刀小点,燕刀上有一个"明"字,俗称"明刀"。
而南方的楚国用铜制的贝形币(图一)。
秦国的货币是圆钱的代表,采用"铢""两"的重量单位。秦方孔圆钱是货币主要形状。俗语"孔方兄"由此而来。秦钱上铸有"半两"二字,换算为半两等于12铢,一铢约为今天的O点6克。秦统一货币后,实际上是把自己原有的货币制度推行到全国,废刀、布、铜钱由政府垄断制造。以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铜钱为基本形式,这种衡制单位和造型长期佔领历史金融舞台,影响极大。
汉代刚开始也是承袭秦时货币制度。但也有变化。
西汉初年虽然仍使用半两,但是就比秦半两轻一些了。至著名的"文景"之治时,始铸四铢半两,币制趋稳。
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118)始行五铢钱直到西汉未年,未改变。
新莽复古,又造刀、布及大泉五十、货泉等圆钱。所以上述半两、五铢、大泉五十、泉货等传世量较多。
从汉五铢到隋开皇五铢,各朝钱文多为五铢。
个人认为,在汉未以后几百年,中国战乱频繁,人民陷于困境,经济软而不挺,于是出现铸钱缺斤少量,以次充好,尤其是铸大钱,细钱,恶钱的现象,如把钱的边缘轮廓减去,把钱眼扩大化,这叫凿钱取铜。
我经常接到关于"蜀汉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换了某人能否成功北伐"等问题的邀请回答,现在统一回答:"纵有十个诸葛亮一齐群欧曹魏都不会成功"!为啥子?
蜀汉历经征战,虽然诸葛丞相一再鼓励蚕桑屯田,但是,纵有天府之称的益州,哪里经得住战火的长明,所以为了应对军费开支,蜀汉政权铸直百五铢(这是典型的货币贬值之举)。于是吴也不甘落后,干脆弄个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其实买不到等值商品。
(仅作欣赏用)
隋朝时,货币仍用五铢,但边廓较宽,货币混乱。
唐高祖李渊知识渊博,不,他深知货币的关系重大,于是开始铸"开元通宝",寓意开辟新纪元和通行宝货之意。
从此,铢两成为永恒历史。
后又有元宝、重宝及其它宝。规定:
十文重一两,一文重一钱。开元通宝是唐代主要货币,铜质优良,铸工精美,现在量也较大,版别太多,无法一一叙及,就此打住一一停。
你的藏书有多奇葩?
疫情前上海每年八月都会有一个书展,我都会去淘一些。
不知道今年八月书展还会不会有?
我喜欢买书,主要不是因为我本身多有知识多有文化,而最主要就是因为好奇,有趣也因为孩子的爱好而买。
旧书就不说了,先讲讲我淘的几本。
第一本:
是在美国西雅图出差买的。
出差只空了半天逛街,问闺女喜欢什么她说随便。
我在奢侈品店逛了一圈一无所获,走出奢侈品店后,就看见街边一个小店
霍比特人的美术设定集
我想姑娘一直迷这个小说,也爱看这个电影。
于是想也不想的就买下了。
拿到手巨重,背回来着实辛苦!但是看姑娘拿到时脸上绽开的笑容,我心想:“买对了!”
第二本:看展时买的,它的奇葩在于……
通过字的大小来表达情绪
第三本:是女儿买的
忒修斯之船,这是一本边看边掉线索的书,看起来要有十足的探索精神。
第四本:我买的关于吃饭的书《宋宴》
这是一本通过食物帮我穿越到宋朝的书
最让我叹服是关于青菜的料理,宋人竟然用了四种香料,名字叫《满山香》
第五本:我买的一本关于家或者家具的书
它叫《三分院》
书中的家的平面图其实是目录
大字是对生活的叙述,文字优美清新
小字是对家具用途和使用场景
我买回来没仔细去看,只为它的有趣精美,像一位温柔的妇人在我边上娓娓道来。
那生硬的家具也变得生动美好起来。
书么不需要多高深,但时不时的拿出来翻翻看看,又放回去,空了再看看,来来回回的如同缠绵不断的感情和牵绊,丝丝不断。
所以,8月快到了,还会有哪些新宠入橱呢?
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夏代 乳钉纹铜爵
像不像凌空飞翔的鸟雀?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酒器,在文物界享有“中国第一爵”的美誉。它常常作为我国最早的青铜珍品出国参加各种文物展览,是一件弥足珍贵的国宝文物。
唐代三彩黑釉马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统治者眼里,马具有其他动物所不能企及的地位和意义。唐代尚马之风极盛,唐代的三彩艺匠用熟练的技术和灵巧的刀法,塑造出各种骏马形象,这匹黑釉马膘肥雄浑,造型雄健有力,因工艺复杂,只有洛阳和北京可以看到。
曹魏白玉杯
出土于1956年,高11.5、口径5.2、底径4厘米。它选用珍贵的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质地精美,无任何过份雕琢,尽显超凡脱俗的大气之美。自东汉以后,玉器的价值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上古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礼玉这时期已基本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用具和装饰用具开始成为玉器制作的主流,而这件玉杯则恰恰反映出玉器由浓重的政治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史实。
东汉 石辟邪
1992年12月在汉光武帝陵南一公里处由村民挖水渠时挖出,高1.90米,长2.97米,宽0.9米,重8吨多,是汉代青石雕刻,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石辟邪。古人将它放置在陵墓内用以庇护,认为它可以使冥宅永安,并能引领亡者的灵魂升入仙界。有没有人联想到《盗墓笔记》呢?
清代 金丝楠木塔
“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楠木更是乌木中的珍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楠木树直节少,木质较细,纹理顺而不易变形,经千年不腐不蛀;而且它含芳香精油,弹性好,木材本身还能渗透出排列有序的“金丝”,异常高贵华美。造于清代初期,是1973年从故宫调拨至洛阳的2000多件文物中的一件。佛塔周身有304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萨。
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待在这一整天也不会觉得腻,洛阳博物馆实行免费不免票,凭身份证拿票。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9点到17点开放,16点30分清场。
魏晋南北朝玉雕风格特点有哪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的特点:简、素、雅。
魏晋时期的玉器简单素雅不事雕琢,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虽然也有些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仍然延续汉遗风,但总的来说还是和汉玉有较明显的差异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常见的礼玉器为玉璧,玉璧纹饰大致分为以下三型:1、 素面无纹饰。2、浅刻或浅浮雕纹:分为谷纹,六棱形纹、蟠螭纹和 S 纹组合。3、镂雕龙纹。
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刻方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剔地浅浮雕、圆雕、透雕、镶嵌等,其中粗阴线雕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创新技法。表现图案有的继承汉韵,风格却趋于简化的谷纹、蟠螭纹、云纹等,有的在玉器上阴线刻四神像、浮雕虎纹等,出土数量也不多。
魏晋时代的嵌玉技术、镂雕技术都都比前代有很大的发展,嵌玉饰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做工考究精美。
在制玉方法上多有创新,如刻玉、镂雕、镶嵌技术,金刚石刻玉技术都是新的出现,考古资料也发现这一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金刚石指环。
嵌玉饰种类繁多,做工精美。在纹饰造型上,亦有独特的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土最多的当属各种玉珠饰,造型有圆球形、菱形体、多角形、瓜棱形、动物造型等。
此外,还有一些能工巧匠,发明了用“虾蟆”刻玉的独特方法,使制造出的玉器犹如鬼斧神工般精美,被称为是“西域鬼作”。《证类草本》介绍“虾蟆”功用一篇,引注陶隐居云有详细介绍这一方法:
“其肪涂玉则刻之如蜡,故云能合玉石,但肪不可多得。取肥者,剉、煎膏、以涂玉,亦软滑易琢。”
在制玉工具上的创新,如砣机,是古代制作玉器的主要工具。
古代砣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汉代以前的砣机,操作起来比较麻烦,需要多人合作一起操控。
一种是改进后“水凳”砣机,一个人一边用双脚踩蹬踏板,使砣机的砣子旋转,带动解玉砂,一边双手转动玉石,反复碾压琢磨而成。
当时还发明了一种叫旋车的工具,东宫李凤公辑《玉雅》中记载:
“汉以前,纯系刀工。六朝始用旋车以便雕镂,制作之工巧,以宋为最。”
六朝时期改进了制玉工具,出现了旋车,制造出各种透雕玉器更胜前代。
由于魏晋南北朝制作玉器的工具的大力的改进,制玉手工业者有了独自创作的意识,加上魏晋南北朝思想开放自由不羁的社会风,使得这一时期不仅在制玉技术上有创新和发展,在玉器纹饰、造型上也独具时代特色,为隋唐时期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陵历史典故和文化底蕴?
高陵得名因奉正塬。《高陵县志》载:“禹夏时期,大禹治水,导泾入渭,绕于县南,成为雍州名地。本为西周封邑。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高陵地名文字最早记载见滕州市博物馆馆藏周宣王时期青铜器“不其簋”铭文。铭是中国早期刻在器物上的文字,许慎《说文解字》:“铭,记也。”该件青铜器铭文上记载了“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西北强族猃狁进犯周人西部边境,秦庄公命虢季子白率不其御敌于高陵,三战全胜”的西戎战役历史事件。大篆字体浑厚有力,高陵两字清晰可辨,这件青铜器是目前发现记载高陵地名最早的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