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秦观后期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狱中题壁——清·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所留的绝笔诗《狱中题壁》的后两句”今天我们一道去感受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大义凛然的雄心壮志和视死如归的为国情怀……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

秦观后期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你知道哪些诗词是用血泪?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所留的绝笔诗《狱中题壁》的后两句,今天我们一道去感受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大义凛然的雄心壮志和视死如归的为国情怀……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这一年的发生的“百日维新”,以及“百日维新”失败后的发生的“戊戌六君子”被杀。谭嗣同幻想依托光绪帝的维新变法破灭,但视死如归的精神直指腐败黑暗的清政府同时,也希望用其一颗头颅、一腔热血来唤醒天下百姓。我想这首《狱中题壁》能通过狱卒也好,其他也罢最终从狱中带出来并吟诵至今,他所期望用头颅和热血唤醒天下百姓的想法实现了,至少在当时那个将这首诗带出狱中的人是佩服、敬重谭嗣同的,我相信这就是那个黑暗时代的星星之火。

这首诗的前两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是借用东汉时期的两个典故。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因迁怒与太后,太后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谭嗣同之所以引用这两个典故,一方面是希望离开的梁启超们也如同张俭一样,得到人们的帮助,保留维新变法的火种;另一方面则是期望留下的谭嗣同们,能够隐忍等待,继续推行维新变法,坚定不移地效命于朝廷。前两句的张俭和杜根应该是代表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那些曾参与维新变法的去与留的两种力量。这也为最后一句做出了很好的铺垫。诗的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则道出了谭嗣同本人,面对屠刀,仰天长笑,自赴刑场,凛然一死。但他真心期盼那些曾参与维新变法,因被捕杀或离开、或留下的两种力量,依旧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如同雄伟壮阔的昆仑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之间。

百年之前是一个最坏的年代:鸦片战争的失败,各种条约的签订,割让土地,赔付钱款……仁人志士或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悲恸,万马齐喑,哪里是神州啊? 百年之前也是个最好的年代:国破人亡的危难时刻,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挺身而出,举民主共和之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不断冲击着摇摇欲坠的专制王朝。在谭嗣同被杀之后的13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寿终正寝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谭嗣同也被杀,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敬仰。历史是最公正的,人民是最公正的!谭嗣同为中国的政治改革与民族进步英勇斗争,最后献出了他年仅34岁的生命。他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追求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坚强不屈的革命斗志,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崇高敬仰和深沉缅怀,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甘洒热血、舍身报国于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斗图强、砥砺前行与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改革时期……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宋人的长调和慢词都有哪些?

长调词指篇幅较长的词,按字数多寡来划分,是相对小令词、中调词而言的。慢曲则是按照曲子的音乐节奏来分的。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三:“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慢词与长调之间的关系是杂糅的,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一、慢词多为长调

这是词中的普遍现象。晚唐锺辐的《卜算子慢》,89字,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标明为“慢”的调名。李存勖的《歌头》,双调,136字,被称为“长调之祖”。吴熊和认为:“‘歌头’就是大曲的中序或排遍的第一支歌曲,所以称‘歌头’。”

二、有些令曲是长调

如柳永《采莲令》91字;《六幺令》94字。欧阳修的《凉州令》105字,《梁州令》106字,《洞仙歌令》84字和82字各一首。这些令词,如果就字数来说,都可归之于长调,但它们仍是令词而不是慢曲。可见令曲也有长调,长调也并非尽为慢曲。

三、无稳定的体式

如《万年欢》(慢)一调,五首词的字数、句数、句式各不相同,篇幅最长者百字以上,最短者不到50字。这样看来,长调可为慢词,也可以有令词,短调可为慢词,更多情况下为小令。

以《满江红》为例的宋代长调发展

《满江红》是宋代常用词调之一,两宋共传词551首,在宋词“四大长调”中更位列第三名,仅次于《水调歌头》、《念奴娇》而排在《沁园春》之前。在两宋传存下来的五百多首《满江红》词作中,以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一词最为著名。但两宋《满江红》的创作却并不局限于豪放这一种风格,甚至并不以豪放风格的作品居多,而是表现出较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美感特征。

1、清新绵邈

当我们走进《满江红》的艺术世界进行审美体验的时候,仍然觉得借用元人所概括的“清新绵邈”一语,来概括两宋《满江红》歌词所体现的一种较为主体而普遍的艺术风格,还是较为客观和恰切的。

周德清《中原音韵》中说:“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仙吕调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悲⋯⋯”

《满江红》一调虽非出自柳永的创制,但柳永却是北宋词坛上第一个创作《满江红》的词人,而且也是北宋词坛创作《满江红》数量最多的词人之一,因此柳永对奠定《满江红》一调艺术风格的基本类型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首作于后期出仕之后的羁旅词便体现了与《满江红》一调的本色声情较为贴近的清新绵邈的艺术风格。兹引录全词如下: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此词所抒写的羁愁旅情已大大减淡了感伤的色彩,词人用笔着墨的重心在于对桐江风物人情的描写。上片描写暮雨初收、征帆夜落时分所见长川景色和岛屿风情,疏淡萧索之中不乏温馨明丽;下片描写白日行舟所见桐江美景和严陵滩风光,更是清丽如画,宛如一幅泼墨山水。全篇思清神爽,格调遒上,语言自然流畅,意境开阔悠远,结拍曲终奏雅,抒情亦含蓄不尽,堪称是两宋《满江红》清新绵邈风格的奠基之篇和典范之作。

清新绵邈风格在《满江红》创作初期就开始呈现,即使在南渡后词坛上已唱响慷慨激越的歌声之后,这种以清新含蓄为主质的词风也依然得到继承和流行,所占词作数量较多,是该调较本色的声情面貌和审美特征的鲜明体现。

2、慷慨悲壮

在两宋《满江红》的创作中,慷慨悲壮的歌声虽迟至南渡之际才在词坛上唱响,但其词史影响和审美意义的深远与巨大却是超越于清新绵邈之风的《满江红》的创作。

辛弃疾不仅以34首的作品数量将《满江红》的创作推向高潮,而且也以博大的胸襟和沉雄的笔力深化了《满江红》慷慨悲壮的风格美感。请看其“建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一词: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此词大致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前后。这是一首交游应酬的词作,也是稼轩创作《满江红》较早期的作品。作为下级的词人虽不无对上级的称美与歌颂,但稼轩却能以抗战恢复的大业相激励,挥洒凌云之志,寄托爱国之情,写得大气磅礴,颇有豪迈奔放之风。

陈廷焯《云韶集》卷五评日:“幼安《满江红》、《水调歌头》诸阕,俱能独辟机杼,极沉着痛快之致。”

经过辛弃疾的继承与深化,慷慨激越、雄放悲壮之风一直贯穿于南宋中后期的词坛,在张孝祥、吴潜、方岳、黄机、戴复古、刘克庄、王清惠、文天祥等人的创作中都有较突出的表现,已俨然成为《满江红》一调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主体风格。

3、闲淡超逸

此类风格的词作主要集中在闲适、隐逸、咏物、节序、写景等题材类型,多表现与世无争、妙解山水、恬淡闲适、宁静致远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审美主体的情怀既达至超凡脱俗之境,歌词作品的风格也就自然趋向于闲淡超逸了。比起清新绵邈风格的清丽疏朗和细致幽婉,则更具冲淡淳朴之风、通脱超逸之致。

南北宋之交或南渡之际,以《满江红》表现闲淡超逸之风的最著名的代表作,当推世称“东莱先生”的南渡词人吕本中所写一词。词云:

东里先生,家何在、山阴溪曲。对一川平野,掩映数间茅屋。昨夜江头新雨过,门前流水清如玉。傍小桥、环合柳参天,摇新绿。疏篱畔,丛丛菊。虚檐外,萧萧竹。叹古今得失,是非荣辱。须信人生归去也,世间万事何时足。问此春、新酿酒如何,今朝熟。

此词黄舁《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收录,题作“幽居”,盖作于南渡之后也。词中所写“东里先生”家居村野风物和恬淡闲适情怀,或为其南渡后或晚年时落职闲居生活的自我写照。正因为词人看穿了“古今得失”和“是非荣辱”,怀抱着“归去好”的信念和“万事足”的心态,平淡质朴的村野风物和家居生活才会在他的眼中笔下显现得那样清新可人,闲逸有致。

就《满江红》词调的音乐构成及其所具有的本色声情来看,它本来在创始之初就富含着阔大雄壮、豪迈奔放一面的旋律和声情,只是在转化为词调的创作初期,它清新绵邈一面的风格得到了柳永等人的优先开发,而慷慨悲壮一面的风格受到抑制罢了;当靖康之难引发南宋社会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巨变的时候,《满江红》则不仅唱出了慷慨激越、豪迈悲壮的最强音,也拓展出闲淡超逸等新风彩。

北宋慢词的演变轨迹

在北宋词史上,慢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典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柳永、秦观、周邦彦的创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分别体现了慢词从初创到走向典雅这一进程中的不同特征。

1、北宋词史上里程碑式的词人——柳永

柳永是北宋词史上里程碑式的词人,从文学史发展的意义而论,柳永当是慢词的开创者,他用自己的艺术天才征服了这种形式,并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为后人提供了一套可行的经验。作为慢词的创造者,柳永几乎没有前人的创作经验可以继承,依靠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探索、总结,柳永创造了铺叙的手法—— — 直线型的平铺直叙,按自然的时空关系展开词情。这些经验典型地体现在他的代表作《雨霖铃》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从内容上看抒写的是单纯的男女之情,从叙写中可以看出,词人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感发力量,把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毫无遮掩地喷发出来,使我们看到一对世俗小人物依依话别的动人场面,而不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深宅大院里的幽婉之情,因而此词情感真挚,袒露直率。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层层铺叙的描述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细节描写,并把写景、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在结构上,词中虽然有小小的顿挫,但整体上用的是“直线型结构”:一方面作者按时间的原始顺序展开词情,由近而远,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是空间上的自然转换,亦是由近及远,自然而然。

2、北宋词史上承前启后的词人——秦观

词发展到了秦观生活的时代,慢词的创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秦观慢词的创作直接继承柳永的成就并拓而深之,其拓深的特征在其代表作《满庭芳》一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和《雨霖铃》题材相同,都是叙写离别之情,但是在内容的表达、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结构的安排、语言的锤炼上和柳词多有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不再是柳词中单一的离情,而是借离情的抒发寄托了朦胧迷离的人生况味。就表现手法来看,作者继承了柳词的铺叙手法,并以此展开词情。但作者不满足于柳永直线型的结构,而是运用回环往复型结构,仍以男女离别为叙事线索,以自己的感情流动来结构全词,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时空变化围绕叙事线索上下跳动,场景不断变换,并且离情中糅进无法明说的党争之苦,使离别之情淋漓抒发而又迷离凄楚,让人可怜、可叹,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3、北宋词史上自成一家的词人——周邦彦

稍后于秦观的词人周邦彦,可以说是北宋词坛上的殿军,他博采众长,尤其承继秦观的慢词创作,自成一家,最终成为南宋格律派的鼻祖。周邦彦仍以艳词著称,而艺术上的精深钻研使其成为慢词创作的集大成者,这种集大成的特征同样体现在其代表作《兰陵王》的创作中: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周词的结构特点,词人在未别之时回忆离别的痛苦,离别之后又回忆相聚的欢乐,由实入虚,由虚入实,虚实不断转换,有时虚实之画面叠加在一起,我们可把这种结构叫做叠加回环往复型结构。这种结构比秦词更富有跳动感,意识流动的层次更多,作者感情抒发得也更饱满,富有立体感。

结语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知,慢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典雅化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的进展一方面是词体内部的演变规律所致,另一方面又与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诸多因素致使慢词在内容、表现手法,布局结构、语言风格等多方面不断深化。南宋格律派词人在周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慢词引入玉堂华屋,变成了只供少数人欣赏的阳春白雪,至此,慢词也完成了它繁荣的历史使命而走向衰落。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

虽然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男性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同样有不少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她们不但因自己的传奇人生而得以在历史上留名,有的更是左右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今天,我们便不妨来盘点一下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位女子。

【排名不分先后】

秦宣太后芈八子:历史上第一位太后、第一位专权太后

秦宣太后,因出身出国芈姓,后被秦惠文王册封为八子,故也称芈八子。秦惠文王时期她与儿子嬴稷被送往燕国为质,秦武王嬴荡举鼎而死后,在赵武灵王赵雍的支持和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成功扶立儿子嬴稷继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

宣太后执政初期,在魏冉的帮助下,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先后诛杀惠文后、公子壮和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同时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之后,不仅抵御了山东六国合纵攻秦,而且贵为太后的她竟然不惜色相与义渠王私通,又设计将其杀死,一举灭亡秦国西部大患,使秦国再无后顾之忧,功劳不逊于张仪、司马错攻取巴蜀。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而宋代陈师道也在《后山集》中说,“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因此,秦宣太后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同时也是第一位专权的太后。

汉高后吕雉: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列入帝王本纪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原配皇后,刘邦去世之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吕雉被尊为皇太后,因而成为了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汉惠帝刘盈虽然是皇帝,但朝政大权却全部掌握在吕雉手中,而在汉惠帝去世之后,她更是临朝坐在龙椅上议政,虽未称帝,却直接行使皇帝职权。

汉高后吕雉虽然未曾称帝,但却是汉高祖刘邦之后至汉文帝刘恒之前,汉帝国的实际掌控者,历经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三朝。在位期间,吕雉延续了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大肆降低赋税,鼓励农民生产;提倡勤俭治国、严厉治理铺张浪费;有步骤的放宽经商政策,稳定汉朝经济;持续与匈奴和亲,稳定对外关系。

汉高后吕雉的统治,可以说为汉朝的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不仅将其列入帝王本纪,而且在《史记·吕太后本纪》给出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极高评价。

王昭君:四大美女之一,巩固汉匈和平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之家,后于建昭元年(前38年)被选入掖庭成为宫女,传说因不肯贿赂画师而被画的并不貌美,因而未得到帝王宠幸。竟宁元年(前33年),被汉元帝赐予朝见天子的呼韩邪单于。

抵达匈奴之后,王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与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右日逐王伊屠智伢师。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因匈奴的收继婚风俗,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生活十一年,育有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两个女儿。复株累单于去世之后不到两年,王昭君去世。

王昭君出塞早已成为千古佳话,她不仅为汉匈之间的和睦相处奉献了一生,使得汉匈之间长达半个世纪没有发生摩擦,而且还促进了塞外胡人的汉化,使以后的匈奴不再像前朝般野蛮,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民族融合做出了极大贡献。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五胡乱华”的始作俑者

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后于泰始八年(272年)被册封为太子妃。贾南风不仅相貌丑陋,而且极为善妒,晋武帝司马炎去世,晋惠帝司马衷继位之后,贾南风一度专权,结果直接酿成了“八王之乱”。

贾南风擅权之后,因与太后杨芷有怨,再加上与太傅杨骏(杨芷之父)争权,于是勾结殿中中郎孟观、李肇和寺人监董猛等密谋,调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入京。司马玮入朝之后,贾南风等人便诬告杨骏谋反,派东安公司马繇诛杀杨骏,废黜杨芷。之后,又因争权先后杀死司马亮、卫瓘和司马玮,并于永康元年(300年)废黜太子司马遹,结果就此引发“八王之乱”。

虽然贾南风最终于“八王之乱”中被杀,但她所引发的这次动乱,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而且直接导致西晋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使得西晋亡国,并就此引发了“五胡乱华”后长达三百年的动乱。

北魏冯太后:两度临朝称制,北魏改革的实际主持者

冯太后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是辽西郡公冯朗之女,北燕灭亡之后被没入掖庭成为奴婢,后被选为文成帝贵人,继而成为皇后。文成帝去世,献文帝继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因皇帝年幼而临朝听政。献文帝暴崩后,冯太后又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二度临朝称制。

冯太后第一次临朝称制虽然仅有十八个月时间,但她却凭借智慧和手腕,诛杀了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迅速稳定了北魏政局,帮助儿子拓跋弘坐稳了皇位。然而,亲政之后的献文帝拓跋弘却与冯太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之后在冯太后的强势之下被迫禅位于儿子拓跋宏,并于五年后突然暴崩(疑似被冯太后所杀)。拓跋弘暴崩之后,冯太后再度临朝称制,并就此扶持孝文帝长达十四年。

冯太后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其先后两次临朝称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不仅顺利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权力顺利交接,更是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对北魏国家封建化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武周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武则天本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被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才人,被赐号“武媚”。唐太宗去世之后,武则天二度入宫获封昭仪,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因唐高宗李治身体长期有恙,武则天得以长期辅佐朝政,并在唐高宗病逝之后临朝称制,进而称帝建立武周。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虽然关于其夺取皇位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极为善于治国理政,不仅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执掌朝政长达四十余年,朝廷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然而,武则天统治后期,由于年纪实在太大,也出现了大量弊政,导致“二张”专权,最终因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而被迫退位,不久后去世。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登上帝位的女性,武则天对中国历史还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

辽国太后萧绰:一手缔造辽国盛世,促进民族融合

萧绰乃是辽国后族重臣萧思温之女,辽穆宗耶律璟被刺身亡后,辽景宗耶律贤于保宁元年(公元969年)继位,萧绰被选入宫成为贵妃,同年五月被册封为皇后。辽景宗在位期间,萧绰便已经开始参与国家大事,乾亨四年(982年)耶律贤去世,其子耶律隆绪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就此拉开了萧绰长达27年的临朝摄政生涯。

萧绰主政期间,重用耶律斜轸、耶律休哥及韩德让,不仅通过改革稳固了辽国的统治,同时也使得辽国国力得到大幅度增长,使得辽国进入了空前强大的鼎盛时代。此外,萧太后还曾在统和四年(986年)击退宋朝军队对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的进攻,又在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以索要关南地为名与耶律隆绪共同亲征伐宋,逼迫宋朝签订澶渊之盟。

萧太后不仅一手缔造了辽国盛世,而且对开发东北和蒙古地区,对于密切这些地区与中原的交往沟通,对于削弱长城南北的民族差别、隔阂,为中国之后的再度大统一,都做出了极为深远的贡献和深刻的影响。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孝庄太后,本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是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的次女。年仅十三岁时,布木布泰便被嫁给了皇太极,成为其侧福晋,皇太极称帝后受封永福宫庄妃。顺治帝继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先后辅佐顺治帝和康熙帝两代帝王。

受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我想大家对于孝庄太后的事迹,不管是正史记载,还是野史传闻,恐怕都早已经是烂熟于胸了吧,在此也就不做过多赘述了。作为先后辅佐了两位幼帝的太后,孝庄太后不仅确保了皇位的顺利传承和统治的稳固,而且对于顺治和康熙的顺利成长和执政,影响同样极为巨大。

康熙帝对孝庄太后的感情不可谓不深,他曾说道,“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可见孝庄对于康熙的影响。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本名叶赫那拉·杏贞,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入宫,赐号兰贵人,之后又先后晋封懿嫔、懿妃、懿贵妃。咸丰帝去世,同治帝继位之后,被奉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故此被称为慈禧太后。

咸丰帝驾崩之后,慈禧先是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灭顾命八大臣,顺利夺取政权,就此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此后曾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帝驾崩之后,光绪继承皇位,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于光绪十年(1884年)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虽曾短暂还政光绪,但之后又发动戊戌政变再度训政。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慈禧堪称祸国殃民,乃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罪魁祸首。不过,如果换个角度去看,面对道光以来持续衰退的局面,慈禧加强集权、重用汉臣,消灭太平天国、实现同治中兴等等,纵向比较来看,自康雍乾盛世以来,慈禧在清朝的执政者之中,已经算是做的不错了。

宋庆龄: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宋庆龄出身于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家庭,其父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期曾前往美国接受“欧洲式的教育”,学成归来之后,她径直到了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就此开始了近70多年的革命生涯。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之后更是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嫁给了孙中山,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之后,宋庆龄先是出访苏联,后又旅居欧洲4年。日本侵略中国之时,宋庆龄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宋庆龄依然在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宋庆龄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如果让你穿越?

有意思的问题。如果让我穿越,面对潘金莲、李师师、李清照三位色香味俱全的大美女,我会退避三舍的。因为以我现在的身份穿越过去,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市民,囊中羞涩,自行惭秽,怎么敢去寻花问柳,花前月下呢?

一是我即无西门大官人富甲一方的钱财,又无西门大官人色胆包天的妄为,更无西门大官人的奸诈手段,怎敢去招惹留下千古骂名的潘金莲。如果真的穿越能一饱眼福潘金莲的姿色也就是了。

二是我即无官袍加身,又无富贵相随,无权无势,又怎敢去招惹才色艺俱佳、一心攀比权贵的李师师呢?

三是李清照乃千古才女,诗词冠绝古今,我胸无半点文章,提笔难写诗词歌赋更无才情半点,怎能入清照法眼。我唯恐避之不及,又怎敢去自取其辱?

其实我想三位美女在后世文人的作品中都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各个时代审美的观念不一样,对美女要达到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还是活在当下的好,满街都是养眼的大美女,何必再穿越呢。

这三位美女留下的传奇故事才是最让人反思和感慨的。岁月悠悠千古事,水月镜花消残容,香弥艳舞,情深酒浓。青山绿水依旧在,不知何处觅香魂。一坡荒草掩风流!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到底有多漂亮?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朱熹曾如此评论:“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对历史政治的熟知和关注,并且她是有着自己的看法的.家世背景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秉承家学李清照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琴瑟和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但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晁补之在故乡缗城 (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 。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纺叙述: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青州古城是古齐国的腹心地区,是古老的文物之邦,丰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时有出土。赵明诚夫妇在当地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易安居士画像》及赵明诚题词,近人多判其伪。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吴金娣《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珍贵资料》一文介绍,上海博物馆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墨迹与《画像》题词墨迹相比较,许多字的字形结构与运笔都甚相似。以此该文认为《画像》题词确为赵明诚手迹。)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春、夏两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不久即知莱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八月十日,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诗前有小序云:“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宣和七年(1125年) ,李清照42岁。赵明诚改守淄州。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颠离漂泊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〇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 《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且不影响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家谈及此事,应当可信。古人辩诬之说,实际是受封建礼教观念束缚的结果。)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创作风格编辑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主要作品编辑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升《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主要作品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点绛唇·寂寞深闺》、《点绛唇·蹴罢秋千》、《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梅》、《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瑞鹧鸪·双银杏》、《长寿乐·南昌生日》、《行香子·天与秋光》、《行香子·草际鸣蛩》、《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殢人娇·後亭梅花开有感》、《满庭芳·小阁藏春》、《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诗《浯溪中兴碑诗》、《乌江》(又名《夏日绝句》)、《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文《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相关纪念编辑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自明朝以来,中国出现了四处“李清照纪念馆(堂)”和多处“藕神祠”。山东章丘纪念馆李清照纪念堂章丘清照园位于明水百脉泉畔, 占地总面积为1.8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1270平方米,水面1500平方米,绿地1万平方米。于1997年5月1日正式开放。山东青州纪念馆青州李清照纪念馆位于青州古城西门外洋溪湖畔。占地约630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大门内有甬道北去,道东建有顺河楼,西边为四松亭,均为清代建筑。甬道尽头为一四合院,系1993年所建,门上书有著名词人萧劳书写的匾额“李清照纪念馆”。山东济南纪念堂济南李清照纪念堂设在趵突泉公园内、 柳絮泉北侧的一处庭院中,总面积约为360平方米。这一庭院北宋时为济南盛族张氏的庭院,到了金代改为灵泉庵,清末改为咸丰进士山东巡抚丁宝祯的祠堂。因清代初期诗人田雯一首《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人们误认李清照故居即在柳絮泉边,其后文人墨客皆牵合附会,遂有李清照故宅在济南之说。浙江金华纪念堂金华李清照纪念堂设在金华市南隅八咏路八咏楼上。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又名元畅楼,为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东阳太守沈约修建,1994年,八咏楼文物保护管理所将八咏楼正厅改为李清照纪念堂。因李清照曾在杭州西湖清波门一带居住过,有关部门在柳浪闻莺公园内,择地于水杉林的小溪边,建造了清照亭,于2002年开放。济南历城区蟠龙山森林公园内,也设有清照亭,2004年开放。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神,供奉于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自清代起,济南人民就将李清照封为藕神以祭祀。另外在济南的泉城广场、河南开封的滨河路、北京的中华世纪坛三层环廊均有李清照的全身雕塑。社会评价编辑总体评价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8] (李清照小像图册参考资料 [8] )名人评价【古代部分】宋代·王灼: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李清照小像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宋代·朱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萍洲可谈》卷中)宋代·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元代·杨维祯: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东维子集》卷七)明代·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卷二)明代·陈霆:闻之前辈,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题其稿曰《断肠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断肠独斯人哉!古妇人之能词章者,如李易安、孙夫人辈,皆有集行世。淑真继其后,所谓代不乏贤。(《诸山堂词话》卷二)明代·王世贞:《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则妍,六朝婾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何者?其婉娈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诗啴缓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于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险,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词兴而乐府亡矣,曲兴而词亡矣。非乐府与词之亡,其调亡也。(《弇州山人词评》)明代·毛晋:《草堂诗余》若干卷,向未艳惊人目。每秘一册,便称词林大观,不知抹倒几许骚人。即如次仲、几叔辈,不乏“宠柳娇花”、“燕航莺吭”等语,何愧大晟上座耶?《草堂集》竟不载一篇,真堪太息。余随得本之先后,次第付梨,凡经商纬羽之士,幸兼撷焉。秋分日,湖南毛晋识。(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清代·刘体仁:周美成不止不能作情语,其体雅正,无旁见侧出之妙。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撋就”类。下此则蒜酪体也。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词绎》)清代·沈谦: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清代·尤侗:松陵周勒山所选《女子绝妙好词》,既已搴芳采华,亦复阐幽索隐,当使《花草》承尘、《兰荃》让畔者矣。松陵素称《玉台》文薮。而叶小鸯之《返生香》,仙姿独秀,虽使《漱玉》再生,犹当北面,何论余子!(《女子绝妙好词选》)清代·毛先舒:词家刻意、俊语、浓色,此三者皆作者神明,然须有浅淡处、平处,忽著一二乃佳耳。如美成《秋思》,平叙景物已足,乃出“醉头扶起寒怯”,便动人工妙。李易安《春情》,“清露展流,新桐初”引用《世说》全句。浑妙。尝论词贵开拓,不欲沾滞,忽悲忽喜,乍近乍远,所为妙耳。如游乐词,须微著愁思,方不痴肥。李《春情》词本闺怨,结云“多少游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尔开拓,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觉耳。(《诗辨坻》卷四)【现代部分】胡适: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名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她的词可惜现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斋刻本),但我们知道她是最会做白话词的。例如:《一剪梅》(略),《添字采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声声慢》(略),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她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李清照虽生于北宋,到南渡时,她已是50岁的老妇人了。但她对于北宋的大词家,二晏、欧阳、苏、秦、黄一一都表示不满意。(《国语文学史》))吕思勉:北宋女词人,则有李易安。……夫妇皆擅学问,长诗文,精金石,诚一代之才媛也。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秀,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徒以闺阁见称也。(《宋代文学》)胡怀琛:在北宋末再有一个著名的女词人名叫李清照,她的《漱玉词》,在文学界里是极有名的。她的佳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尤为人所称道。(《中国文学史概要》)罗根泽:词是文学,也是音乐……女词人李易安《论词》,都是偏于以音乐的观点立论,虽然也不忽视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容肇祖: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她论词对于北宋诸大家,多有不满,可见她的眼光之锐敏。她的词在当日很受人崇敬,如辛弃疾有时自称“效李易安体”。可见她的影响;(《中国文学史大纲》)刘大杰: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她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我们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穷,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正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中国文学发展史》)朱东润: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有《漱玉词》五卷,今存一卷。词格抗轶周柳,其论词之言,见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林庚:北宋的词坛,虽然充满了慢词的势力,却依然以小令为主。而结束这北宋词坛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国女作家中,能够在文学史上占一席地的,这是仅有的一个人了。词原是女性美的描写,她正是能够完成那自我表现的,她生活的时代虽在北宋南宋之间,而她的作风竟是完全北宋的。她不愿意随着当时一般的潮流,而专意于小令的吟咏,这在词坛上更觉重要。她的名作象《醉花阴》(略),《如梦令》(略)。至于佳句像“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是脍炙人口的。然而整个词坛的趋势,已完全走向慢调,小令此后正如绝句,只成为诗人们偶然的点缀。诗词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的,都走上了同一的途径。(《中国文学史》)

关于李清照的长相,有两点是可以推测的:

第一,从遗传学角度来看,李清照的长相不应该是“恐龙”“鳄鱼”之类,因为《宋史》说她的父亲李格非“俊警异甚”,长相非常英俊,是个大帅哥。女儿长得像父亲哪,遗传学上都这么说:子女智商继承母亲,相貌继承父亲。所以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夫妻相配不应该是郎才女貌,而应郎貌女才--讨老婆要讨学历高的,嫁老公呢要嫁长得帅的。李清照运气好,她的父母,都是才貌双全,无论继承哪一方,她都应该是个大美女。更何况,李清照出生不久,李格非就开始官运亨通,应酬很多,来往交际的都是当时的一些名士才子。女儿从小就很聪明,诗文歌赋无所不通,出口成章,李格非很为这个女儿感到骄傲,所以,他和朋友们之间的交游唱和就常常带上小清照,让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这些个名士才子哪个不是“审美”高手啊?如果李清照仅仅是聪明伶俐,长相却很对不住观众,李格非敢把这个小“恐龙”带出去到处招摇?就凭这,也可以想象李清照就算不是个绝色美女,至少也是个非同一般的美女。不信,去看看李清照的词就知道,李清照对自己的美貌那是相当有自信的: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这首词写的应该是她结婚以后的事情了。你看,春天的花开得多漂亮啊,鲜红鲜红的,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李清照忍不住买了一枝最漂亮的来插在头发上。女为悦己者容啊,戴花总不是为了自个儿照镜子孤芳自赏吧?还得给人看哪!给谁看?当然是给她的丈夫赵明诚看了。怕丈夫说自己还不如花好看呢,就故意把鲜花斜斜地插在云鬓上,在老公面前扭过来晃过去,一定要老公说说看:到底是老婆漂亮,还是花儿漂亮?虽然词里面没有说赵明诚怎么回答她的,但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看着这样娇滴滴的美女妻子,那赵明诚还不酥了半边骨头去?

第二,从当时的审美潮流来看。李清照的长相是既符合宋代人审美眼光,又符合我们21世纪当代人的审美眼光。为什么这么说呢?宋朝跟唐朝不一样,唐朝是以胖为美的。杨贵妃就是胖美人们的骄傲,杨贵妃胖到什么程度?据说夏天她都不敢睡竹席,就是因为怕她的细皮嫩肉卡到竹席缝里面去。关于她的胖,还有个小故事: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一个人在看书,正看得投入呢,没注意杨贵妃已经悄悄地来到他身后,拍拍他的肩膀问:“嗨,三郎,看什么书看得这么认真哪?”李隆基一听是杨贵妃的声音,故意装作手忙脚乱地把书藏起来。这一急一藏,反而把杨贵妃的好奇心勾出来了,非要问他看的是什么书。李隆基皮笑肉不笑地说:“偏不给你看,怕你看了要生气。”杨贵妃一把抢过书一看,原来是《汉成帝内传》,李隆基正好看到这一段:汉成帝最宠爱的女人--赵飞燕能够在人的手掌心里轻舞飞扬。李隆基笑着看杨玉环:“你不怕,随它什么风都吹不动你!”杨贵妃假装生气,说:我虽然胖,可我的霓裳羽衣舞跳起来一点都不比赵飞燕差吧?到了李清照的时代,杨贵妃式的以胖为美早成了过去时,宋代是以瘦为美的。不光是人瘦,宋代人连写诗作画都很崇尚“瘦硬”美,所以宋代文人笔下的美女也就一个赛一个地瘦:比如说欧阳修的“清瘦肌肤冰雪妒”,柳永的“自家空恁添清瘦”,苏轼的“冰肌自是生来瘦”,黄庭坚的“抱琵琶、为谁清瘦”,秦观的“消瘦、消瘦”,周邦彦的“玉骨为多感,瘦来无一把”……男人们这么喜欢骨感美人,时代风气就都按照男人们的喜好来打扮女人了。李清照虽然是特立独行的才女,可在这一点上并不怎么叛逆。看李清照31岁时候的画像就知道了——削肩细腰,一口风都吹得起的样子,典型的古典瘦美人。李清照还有个相当有名的外号,叫“李三瘦”。因为她在词里,写过三句带“瘦”字的经典名句:一句是“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一句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另一句就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词,有的是说花瘦,有的是说人瘦,还有的是说花已经很瘦了,可是人比花更瘦!李清照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一千年前中国人的审美潮流,在一千年后又得到了遥遥呼应,20世纪以来,“瘦”又成了人人追捧的时尚。

诗仙诗圣诗魔诗鬼诗神诗佛都是谁?

诗仙——李白

1.李白为什么被称作“诗仙”?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喜酒好醉,精剑任侠。李白妇孺皆知,不再做过多介绍。

李白的诗飘逸豪迈、不拘一格,杜甫赞誉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蜀道难》,让贺知章由衷的赞叹,赞誉他是“谪仙人”。因此,后世便以“诗仙”称之。

2.李白的代表作

李白的代表作,简直不要太多,《静夜思》、《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侠客行》等等,其中大家倒背如流的就有好多,我们随便找两篇重温一下吧。

李白的代表作1,《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代表作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代表作3,《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圣——杜甫

1.杜甫为什么被称作“诗圣”?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杜甫合称“李杜”,杜甫经常单相思李白。杜甫也是家喻户晓,不再做过多介绍。

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亲身经历了唐朝从兴盛走向衰亡的过渡时期,因此他对上层社会的奢靡、动荡社会的危机、底层百姓的疾苦,都有深切的感同身受。杜甫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连续创作了《春望》、《登高》以及大名鼎鼎的“三吏”、“三别”以及后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作。“安得广厦千万道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是因为杜甫诗歌中充满了这种圣人般的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后世尊称他为“诗圣”。

2.杜甫的代表作

杜甫的代表作,也是简直不要太多,《饮中八仙歌》、《望岳》、《蜀相》等等,在此,我们也随便找两篇重温一下吧。

杜甫的代表作1,《绝句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代表作2,《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的代表作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魔——白居易

1.白居易为什么被称为“诗魔”

白居易唯一的挚爱就是写诗,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白居易十几岁开始写诗,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在他中了进士、入了官场后,仍然非常刻苦勤奋的写诗。白居易有朗诵诗文和抄写诗文的习惯,每天从早到晚,寒暑不辍,“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就是说他竟然到了口舌生疮、手指布满老茧的地步,足见白居易对诗词是多么的痴狂。“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是白居易的自嘲,也是他的真实生活写照。因此,后世便以“诗魔”称之。

2.白居易的代表作

白居易最知名、文学造诣最高的,当属《长恨歌》和《琵琶行》。好吧,可能大家都比较痛恨这两首长诗,高中时被老师追着背诵,难出天际,那我们说一个简单点的吧,初中的《卖炭翁》,应该能背吧?还不行?那我们找两首小学的吧。

白居易代表作1,《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代表作2,《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诗鬼——李贺

1.李贺为什么被称为“诗鬼”

李贺生活在唐朝中期,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在文学史上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李贺的诗,想象奇特、构思精巧、语言精辟,或如云崩雪涌,或如明霞秀月,极富独创性和观赏性,在中唐时期别树一帜。此外,李贺的诗对底层贫苦大众的哀怨痛苦多有体察、同情之意,有对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多有批判讽刺之意。

李贺一生体弱多病,27岁英年早逝.据相关统计,李贺传世的242首诗中,出现“死”字20多个,“老”字50多个。李贺写了不少关于神仙鬼魅的诗词,读之常常让人感到阴森可怖,似乎有幽灵鬼魅出没一般,因此,后世便以“诗鬼”称之。

2.李贺的代表作

大家对李贺的诗词可能比较陌生,因为上学时没大接触过他的诗词,但是,千古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大家总知道吧?这句可不是毛主席原创哦。我们还是找一首李贺的代表作,大家共同欣赏吧。

李贺代表作,《南园十三首》(其5):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神——陆游

1.陆游为什么被称为“诗神”

陆游生平遭遇了靖康之耻,饱经丧乱,因此,他的诗词,多以体现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主。陆游20岁时与表妹唐琬结婚,后被母亲强行拆散,爱情的丧失是陆游终生最大的伤痛。陆游一生坎坷,只有两件珍贵的东西从未放弃,那就是深沉的爱国和凄切的爱情。

陆游的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其作品,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一生写诗9000多首,旷古绝今,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诗神”.

补充一句,也有人称苏轼为“诗神”.

2.陆游的代表作

陆游代表作1,《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代表作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代表作2,《钗头凤》:

红稣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诗佛——王维

1.王维为什么被称为“诗佛”

王维,字摩诘。王维不但工于诗词,还精通音律,擅长书法、篆刻,还被钱钟书赞誉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由此可见,王维是一个少有的全才。

“摩诘”,是佛教的维摩诘菩萨。维摩诘是佛教的俗家弟子,虽在俗尘,却精通大乘佛教奥义,其修为之高远,佛教僧众不能及。维摩诘是在家居士的楷模,也是王维在家修行的精神偶像。王维晚年一心向佛,在其诗词中,带有鲜明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以诗参禅,以禅悟诗。王维的禅诗,是诗词与佛学的结晶,为后世学者所津津乐道。因此,后世以“诗佛”称之。

2.王维的代表作

王维的代表作为大家所熟知的太多了,比如人来鸟不惊的《画》,比如空山不见人的《鹿柴》,比如清泉石上流的《山居秋暝》,比如大漠孤烟直的《使至塞上》等等。在此,我们再列出三首王维的代表作。

王维的代表作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代表作2,《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的代表作3,《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