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孤愤赏析?
《孤愤》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所著的书篇名。所论述的是两种价值观,即领导人的价值观与被领导人的价值观。后以"孤愤"谓因孤高嫉俗而产生的愤慨之情。
韩非子全文?
《韩非子 孤愤第十一》【原文一】 智术之士 ,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 ;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 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 ,不可两存之仇也。
孤愤表达什么?
孤愤是韩非子的名篇。战国时,韩国贵族韩非是一位作家,他的著作较多,其中有《孤愤》一书,表达他内心悲痛孤直不容于时也。后遂用为愤世孤独之典。
《韩非子-孤愤》第六章:君之悲哀,讲了什么?
红林悟道《韩非子-孤愤》第六章:君之悲哀国家的兴亡与公司的成败与领导者有莫大的关系。纵观中国历史,但凡是国家强盛,民众和睦的朝代,必有一个强大的统治者,这个统治者必是博览群书,身经百战,通达治国之道。而国破人亡的君主,一般都是昏庸无能,自以为是者。对于信宠当涂重臣,疏远智法之士的君主结果必是国破人亡,这是国家和人民的悲哀,更是君主自己的悲哀。今天我们看看君主信宠当涂重臣,疏远智法之士的结果。君主的不法之为:【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不待见功而爵禄,】如今的君主不经过验证棵就行诛杀之刑,不等臣子建功就授予爵禄。法士的无奈:【故法术之士安能蒙死亡而进其说?】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推行依法治国的贤者还能冒死陈述自己的主张吗?重臣的无奈:【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奸邪之臣怎么能在有利可涂的时机自动引退呢?结果:【故主上愈卑,私门益尊。】法士不敢冒死进言,重臣不自觉引退,那么君主越来越受蒙蔽,地位会越来越卑微,重臣的权势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尊贵。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自然规律还是人为的结果。单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人为的结果,毕竟人是事物的主体,而人又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生物体,受思想与时间的限制,具有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之所以有这样才有圣贤的出现,可圣贤的出现也没有阻止朝代的更替与人类的战争,不知道是为什么?也许圣贤的唯一作用就是为人类保住文明的火种。纪晓岚、乾隆、和坤三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真实社会,智法之士、君主、当涂重臣三者在相互斗争相互钳制中和谐相处。纪晓岚明知和坤是大贪官蒙蔽乾隆皇帝,但是他并没有以死进谏,向乾隆皇帝揭发和坤,因为他知道乾隆皇帝不会办法和坤,也只是履职尽责参奏一下。和坤明知纪晓岚向乾隆皇帝揭发自己,但他很会做事(即主心、同好恶)让乾隆皇帝明知自己有贪腐还要重用自己,当然和坤也很有能力与才气,同时他也没有致纪晓岚于死地,他心里也知道乾隆皇帝不会让纪晓岚死。纪晓岚与和坤就像是太极的一阴一阳,而乾隆皇帝就是撑控太极的人,他让纪晓岚与和坤斗而不破,总在这个圆里彼消此长。其实,纪晓岚与和坤也在利用乾隆皇帝,将乾隆皇帝视为阴阳两极中间的那条线,这条线既是阴阳的分割线也是保护线。这才是天下一统的正确打开方式,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人类社会总归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还是承袭了大自然“德”的属性,就是包容阴阳两方,也承袭了大自然“法”的属性,就是惩罚违背规律的行为。
韩非子代表作品五?
韩非子的法家主韩非子的法家主要代表作品包括《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
韩非和韩非子的代表作?
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成者什么什么什么形成它的完整的思想体?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和李斯一起,同为荀子的学生,为人口吃,不能说道而善于著书,著有《韩非子》一书。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关于“发愤著书”的这段话,一连举了七件事来证明他的论点,“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也在其中,这说明司马迁也认为《说难》、《孤愤》是韩非的代表作,至少是《韩非子》中的两篇重要著作。韩非代表法家的顶峰,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1. 法家集大成者在韩非以前,法家已经有三派,各有自己的思想路线。一派以慎到为首。慎到与孟子同时,他主张“势”为政治最重要的因素,着重讲究保持和运用国君的权势地位,认为势是凭借权位,有重权高位便能治天下,用不着等待贤智。另一派以申不害(死于公元前337 年)为首,申不害强调“术”是最重要的因素,着重讲究对官吏的选拔任用,监督考核,奖赏处罚及驾驭的方法手段。再一派以商鞅(死于公元前338 年)为首,最重视“法”。主张君主制定法令,全国臣民均需遵守,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君主一人所说出的话是最高贵的话,说出来就成为令,所要做的事是最适当的事,定出来就成为法。韩非认为,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提倡的“以法为本”思想体系,是法、术、势的结合。克服了各家片面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以“法”为核心的完整系统的法治理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主张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他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并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但不能用“德”来感化,而是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能使民众的恶得到禁止。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之后各朝各代采用“外儒内法”也是韩非理论的延伸。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章:君之大失,讲了什么?
君之大失,讲了什么?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君主。但,这里的“过”是过错,不是过失。过错是事情办错了,产生了损失与坏的影响,是能力的问题。过失,是事情办歪了,是方向错了,这是认识觉悟问题。大失,就是在重大问题上方向错了。比如公司领导是带人做事,不是带头做事,如果公司领导带头做事,一是岗位错了,二是职务错了。带人做事是管理范畴,带头做事是技能范畴。还有就是公司出现大事故,领导运筹帷幄,想策略,不是自已亲自上阵,如公司着火了,领导应该是调集更多的力量来灭火,不是自己拎着水桶上。【智士者远见而畏于死亡,必不从重人矣;贤士者修廉而羞与奸臣欺其主,必不从重臣矣,是当涂者徒属,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避奸者也。大臣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之收利侵渔,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削,主上劳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于下,索国之不亡者,不可得也。】这是一节主要讲了智士有远见也怕被君主致死,所以不服从重人,贤士修身羞与奸臣为伍一起欺骗君主,所以大臣与愚污之人欺上瞒下,导致国破人亡。臣有大罪,但君主不禁,这就是大失,这样下去,还想国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君主明知大臣权重欺主,这样会让君权旁落国家消亡,但却不加以禁止,这是治国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底线的作法。管理的作用就是要尽可能的采用最合适的作法达到最佳的效果,管理本是就一个不断筛选与优化的过程,最后达到一个最佳的境地。管理有两种境地,一种是按现有被证明可行公知的办法,比如一些行业通行的方法与规则;二是创新出有别现行的办法,这需要实践的证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管理方式不一样,传统实体行业还是需要采取被证明可行公知的办法。做事,方向很重要,方向对了再慢也是前进,方向错了,再快也是后退。历史故事总是一样,开始一样,中间一样,结果一样,原因也一样,难道这就是轮回吗?管理者也需要修行觉悟,不可住相,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痛苦的轮回,企业才能脱胎换骨的发展。也许,大失,才能大德,之后自然大德。纯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