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书法代表作品,你知道有哪些荒唐皇帝的奇葩行为被载入史册了?
生前奇葩就不说了,就说个死的奇葩吧。说到帝王之死,总能让人想到刀光剑影,宫廷流血。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帝王之死都那么严肃和血腥,也有一些帝王的死还是充满了喜感的。
NO.5 死法:一言不合被妃子用被子闷死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晋孝武帝司马曜也曾年少有为,22岁在位时赢得了“淝水之战”,让江南免遭胡人蹂躏。其后向士族夺权,成为东晋开国以来最有权力的君主。但是其耽于享乐。
一天,司马曜跟宠妃张贵人喝酒,喝着喝着,就开始胡言乱语了,对张美人开玩笑说,“你都快三十了,你看你,皮肤一天天差,一天天丑,还没生孩子,你说你占着一个贵人的位子,你让年轻的后生何时才能出头?要不我明天就废了你,给年轻貌美的腾个位置!”
正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张贵人越听心越凉,妈蛋,老虎不发猫你还当它是病危啊!你既然要废了我,那我干脆杀了你算了!于是便把司马曜身边的太监也灌醉,接着召来心腹宫女,用被子把孝武帝给活活闷死了。然后对外宣称孝武帝是因为睡梦中心悸猝死。
因为继位的是智障司马德宗,掌权的是司马曜的政敌,所以司马曜的死也没人去追究,就这么不明不白地白死了。
NO.4 死法:一夜长枪不倒,从此再也不举明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一出生便不被父亲万历皇帝喜爱,当了二十多年的窝囊太子,担惊受怕了三十八年,终于,熬死了父亲,登上皇位。
突然感觉压在自己头顶上的三座大山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农奴终于翻身做主人了,朱常洛顿时觉得整个人都精神了,浑身也有劲了,于是就觉得自己一个晚上可以睡20个美女!然后想想还是算了,还是节制一点好,于是一晚上就只睡了七八个美女!当然,想要一夜连御数女,当然是要向天借那么几年——磕春药!
朱常洛当时是个快40岁的大叔,在紧绷的精神一旦放松再加上无节制的纵欲磕春药,一下子身体就垮了,第二天就起不来。结果这位哥们不知道哪条神经搭错,觉得自己还可以向天再白借几年,于是又继续嗑药(红丸),然后一磕,精神百倍,再磕,一命呜呼。在位30天。
NO.3 死法:举鼎装逼不成被鼎砸死秦武王嬴荡
虽然名字是嬴荡,但嬴荡一点都不淫荡,只是有点放荡不羁爱装逼。
嬴荡天生神力,喜欢跟人比角力。于是在继位的第四年,就跟大历史孟说比赛举龙纹赤鼎。
龙纹赤鼎是什么?那可是当年大禹铸的九鼎之一!不但分量足,关键是重量也不含糊。可秦武王就觉得自己牛逼,非要举这个象征天下的大鼎。人家是问鼎中原,结果秦武王是举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用力过猛两眼出血,当晚就一命呜呼了。
死了之后可就便宜了自己的异母弟嬴稷,就是秦昭襄王,也就是芈月的儿子。
NO.2 死法:皇后偷情,被活活气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历史上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全面推行汉化,让鲜卑加速融入汉族。
但孝文帝却有一个不甘寂寞的皇后,冯润。先是和内侍私通,在被立为皇后那几年,因为孝文帝连年在外征战,冯润寂寞难耐,便和内朝官员高菩萨鬼混在了一起。虽然名叫菩萨,但一点也没有菩萨心肠。
孝文帝在汝南患病,冯润和高菩萨更是有恃无恐,公然淫乱。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孝文帝终于还是知道了,心都碎了,加上连年征战,身心俱疲,一下子就病倒了。最后还是不忍心废了皇后。
经此打击,孝文帝身体每况愈下,不久病死。生前还是气不过皇后的背叛,遗令:“我死后,恐怕无人能制服皇后,你们可用我的遗令将她赐死,仍按皇后礼制厚葬,别败坏了冯家的名声。”就这样,一代英主,就以这种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NO.1 死法:被大便淹死晋景公姬獳
晋景公就是赵氏孤儿故事发生时的晋国国君。晋景公在生病后,有巫医说他吃不到新麦,言下之意是活不到新麦上来的那一天。结果一看结果这么糟糕,晋景公便不相信巫术改信科学,于是召名医医缓来给他治病,诊断结果是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随后,晋景公想吃新麦,于是下面就奉上了新麦,晋景公突然想到,那个什么巫医不是说我吃不到新麦吗?那我就吃给他看,于是把巫医叫过来杀了,然后刚想吃新麦,突然肚子疼,于是匆匆上厕所。
结果这个厕所一上,就是一辈子,手下左等右等,嗯?难道大王今天便秘?再等,不对,大王肯定哭晕在厕所了!于是进去一看,哎呀,大王不见了!刚想大王是不是升仙了,结果往下一看,原来大王掉粪坑了!可惜掉的时间太久,晋景公早就淹死在粪坑了……
魏碑小楷代表作品?
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张黑女墓志》(黑hè女rǔ),原名《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
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刻,为魏墓志代表作。
原石久失,清道光年间何绍基觅得原石原拓本。
书风骏利疏朗,何绍基评为:”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何比肩《黑女》者。”
沈曾植评其:“笔意风气,略与《刘玉》、《皇甫鳞》相近,溯其渊源,盖中岳北岳二《灵庙碑》之苗裔。”
结字扁方,波磔处明显地带有隶书意味。楷书20行,每行20字,共367字。志文书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结构扁方疏朗,多参隶意,颇带质拙。回答完毕希望能审核通过。谢谢!
颜真卿的书法笔法是如何的?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所以千余年来,与“柳体”一起被世人同誉为“颜筋柳骨”,成为书坛上的经典作品。
颜真卿书法用笔特点
由于以篆书笔法入楷,所以颜真卿书法成为中锋用笔的典范。其行笔雄健有力,笔力内含,落笔多藏锋,收笔多回锋,尤其起笔处圆笔远多于方笔。横画轻,竖画重(《颜勤礼碑》的横细竖粗对比十分强烈),但两竖同时出现时,左竖常与横画一样细,且两竖常相向状安排(即拱向外面);转笔常用提笔法,圆转直下,而不作折笔,转折之笔多呈外圆内方等等。
《颜勤礼碑》基本笔画详解
汉字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基本它无论多复杂的笔画都是由这些基本笔画演变而来。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也是初学者必须勤学苦练的“基本功”,只有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才可能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统治地区的产物?
感谢邀请,魏碑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朝战乱频繁,佛教思想大为传播,民间涌现了大量的佛寺,佛寺一般都要有造像记以记载每一尊佛想的制作过程,这样就会邀请大量的文人来书写适合篆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渐渐也就形成了魏碑。而且,当时的民间开始流行刻石、立碑、造墓志等活动,魏碑也就作为一种书写形式流传下来。
奇特的是,魏碑虽然是汉字,但是少数民族对他也非常喜欢。北魏的佛寺佛像有很多留存至今,上面便有很多北魏时期的碑文用的都是魏碑字体。而且,从地下出土的鲜卑贵族墓志当中也有大量的魏碑字体。所以说魏碑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深入人心。魏碑属于楷书,上接汉代的隶书,下开唐代的楷书,可以说是自成一家,承上启下。
南朝则以帖文为主,有“北碑南帖,北楷南行”之说。南方自晋室南渡以后,将晋朝的风骨也带到了南方,王羲之父子等人的书法冠盖一时,并且形成风气延续到了南朝。书法风气挥洒自如,自带贵气,并且书法成为南朝士族的主要活动,也彰显出了南朝自由奔放,浑然洒脱之风,又夹杂了几分江南柔媚,风流妍妙之姿跃然纸上。
五种字体中最早产生的?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过程中出现过的五种主要字体如下:
1、篆书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大篆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
钟鼎文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
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小篆
又称秦篆,是在大篆基础上递变而来的一种书体。秦统一文字后,小篆成为了秦朝的官方文字,故又被称为“秦篆”。
2、隶书
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3、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草”。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4、行书
在楷书的基础上蘖生而来的,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行书中的“行”字,是“快走”的意思,寓意书写速度要比楷书快些,故称行书。行书在书写时,淡化或省略了楷书中折、钩、撇、捺的提按,和横、竖的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的动作。此外,行书还弥补了草书因潦草而导致难于辨认的不足。据传说: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首创。
5、楷书
由古隶(秦隶)经汉隶递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又称楷法、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 在中国书法史上,楷书以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碑刻和唐代楷书为主流,后人把北魏碑刻统称为“魏碑”;把唐代楷书统称为“唐楷”。
魏碑体的来历?
北魏统一北方,迁都洛阳,结束了黄河流域的混乱局面。北魏孝文帝雄才大略,提倡汉化,发展教育,洛阳再次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心,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间的独特风格的新书体--魏碑体产生了。 北魏平城时期是指公元4世纪90年代末至5世纪90年代前期。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从此开始了北魏在平城的历史。北魏皇帝重用汉族士族知识分子,自觉推动了与汉族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