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代表(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分析)

今天给各位分享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代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分析进行解释,2、曼雷的艺术成就3、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4、哪位大侠知道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曼.雷的简介?5、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6、菲利普·哈尔斯曼的摄影风格是怎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更为电...

今天给各位分享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代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分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张:记录性可断定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实景拍摄,摄影机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传统场面调度理论消失。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同时避免舞台观念的戏剧用光。

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每个镜头成为完整一段,体现创作者忠于自然的客观性,体现巴赞“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观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罗西里尼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誉为"战争三部曲",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进入全盛期,《意大利万岁》。

2.维斯坎迪:

《沉沦》、《大地在波动》、《受苦的人们》

3.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4.德桑蒂斯:

《罗马十一时》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后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意大利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变西方与美国电影力量对比,并向传统戏剧电影挑战,创造更为电影的艺术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曼雷的艺术成就

曼·雷(Man Ray, 1890-1976),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且最全方位的艺术家之一。画家、摄影家、雕刻家、编辑人、导演、诗人、作家,都是他的身分。其创作涵盖摄影、绘画、文学、电影、多媒材等领领域,其中又以摄影作品最为人称道,他挑战并扩张摄影的本质,使用中途曝光(Solarization)、实物投影法(Rayograph)等暗房技巧与实验手法,让摄影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广泛地影响了二十世纪后的艺术创作。

1911年起从事绘画和雕刻创作,作为美国第一批抽象画家之一,曾和当时欧洲的前卫艺术家频繁接触。1915年开始摄影艺术。他主张对艺术形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反对对旧有形式和主题的模仿与重复。曾以一种轻松的游戏心态来进行摄影实验,发明了中途曝光、物影照片等技法,被后人称为“雷照片”。这些探索除了在语言技法上别开生面以外,在观念上也非常切合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反艺术精神。

曼·雷是超现实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唯一的达达主义奠基人,实验派摄影师,他总在不断地革新摄影技术和观念。曼雷早期的作品以绘画及拼贴为主,不过他在帮其他艺术家拍摄作品的过程中,发展出用摄影来进行创作的倾向。1921年曼雷来到巴黎,正式以摄影为谋生工具,同时也开始他最重要的人像作品系列。这改变了曼雷生活和艺术道路,同时也对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曼·雷还是“物影摄影”或称“光束图像”的发明人之一。也是由于暗房的失误,当灯光打开时的,没有被收好的感光纸在灯光下开始改变颜色,而压在感光纸上面物体的形状开始在感光纸上显露出来。曼雷利用这一发现,使用平面或立体的物体进行不同的组合,把虚幻的和真实的,偶然的和必然的拼凑在一起,创作出了一批极具鼓动性的、与众不同的作品。

曼·雷被有些摄影评论家认为是摄影史上第一位专业摄影师。但这位专业摄影师的鼻祖始终没有满足某种固定模式,他总是不停地进行探索。《ICP摄影百科全书》对超现实主义艺术作了比较清楚的阐述:“超现实流派希望通过公开展出他们那些似是而非的,扣人心弦的影像,使观众从传统的习惯、思想与行为中感到震惊。”曼雷说:“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梦幻。”曼雷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展了摄影艺术所能达到的领域,并使摄影艺术与其它视觉艺术获得高度融合。

曼·雷早期作品以绘画为主,后来才转向摄影。而他先后与多位女人的交往,与他的艺术生命也有关联。他曾说他在创作油画《天文台的时间-情人》的时期,正是与李.米乐共度美好时光之际,他在拥抱着爱情时,一边思考构图一幅巨画,于是在床头墙壁上,挂着宽250公分的画布,每天早上睡醒时,立即将想像的构图描绘出来,经过持续二年(1932-34)的修改终于完成这幅油画。巨大的红唇似有生命之物漂游在云端,地平线左方遥远森林中的天文台两座圆顶,彷佛是两个乳房,此画构图是他当时每天走过卢森堡公园得到的印象,揉合了他所喜爱的情人所创造出来的美丽意象。

曼·雷的一生在来室与暗房来去繁忙,肖像摄影是他生活之粮,绘画艺术则是他乐在创作的寄托。诚如他的名言:「我画无法被拍摄的东西,拍摄我所不想画的」,他的兴趣不在绘画或摄影本身,而是在创意的研发。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

超现实主义摄影还有另一种存在形态,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创作的某些作品就是这样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代表。这些作品的画面虽然是“纪实”的,但只是用来物化摄影家头脑中瞬间意识运动的艺术符号。其创作趋向于“心理自由化”和纯直觉表现,通过自由联想,自由地、随意地、松散地、不受逻辑支配地进行创作,但又并非完全都是“想象的漫无边际,感情的无端跳跃,怪诞形象的杂乱堆积”。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时时刻刻地观察事物,就像跳舞一样,在有意识和下意识之间摆动,突然地发现并抓取那些刹那间的、自然出现的、直观感觉的景物”,“与其说我是个摄影家,不如说我是个蚀刻家或水彩画家……我是一束等待着时机的神经,在景物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之中。突然拍摄,这是一种自然的快乐,是活动、时间与空间在某一时刻的集结”。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造型手段多种多样。如比尔·布兰特(Bill Brandt)的变形、赫伯特.巴耶(Herbert Bayer)的“摄影光塑”和曼.雷的多次曝光等,都各有千秋。

哪位大侠知道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曼.雷的简介?

--曼·雷简介--

曼·雷是超现实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唯一的达达主义奠基人,实验派摄影师,他总在不断地革新摄影技术和观念。曼雷早期的作品以绘画及拼贴为主,不过他在帮其他艺术家拍摄作品的过程中,发展出用摄影来进行创作的倾向。1921年曼·雷来到巴黎,正式以摄影为谋生工具,同时也开始他最重要的人像作品系列。这改变了曼·雷生活和艺术道路,同时也对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是曼·雷的代表作之一,两只美丽的大眼睛,伤感的眼神,几滴发亮的泪珠,会引起我们无尽地联想。但曼·雷为了取得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没有真地拍摄眼泪,而是用几个玻璃珠代替眼泪,这也正符合超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达利宣称:“使整个真实世界成为不可相信的东西。”“大家都相信摄影影像故有的真实性,而照片又能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控制或改变现实,所以,摄影就成为推翻人们通常所坚持的关于事物‘真实性’的看法的理想手段”(《挑战沙龙》)。

这是一幅采用“中途曝光法”制作的照片。“中途曝光”是因为摄影师在暗房显影的过程中误开了白光灯而产生的特殊效果。这种特殊效果虽然被发现、被介绍,但最初是受到大多数摄影家排斥的。曼·雷把这种技术大胆地运用到自己的人像创作中,使他的人像作品产生一种脱俗的梦幻效果。

曼·雷还是“物影摄影”或称“光束图像”的发明人之一。也是由于暗房的失误,当灯光打开时的,没有被收好的感光纸在灯光下开始改变颜色,而压在感光纸上面物体的形状开始在感光纸上显露出来。曼·雷利用这一发现,使用平面或立体的物体进行不同的组合,把虚幻的和真实的,偶然的和必然的拼凑在一起,创作出了一批极具鼓动性的、与众不同的作品。

曼·雷被有些摄影评论家认为是摄影史上第一位专业摄影师。但这位专业摄影师的鼻祖始终没有满足某种固定模式,他总是不停地进行探索。《ICP摄影百科全书》对超现实主义艺术作了比较清楚的阐述:“超现实流派希望通过公开展出他们那些似是而非的,扣人心弦的影像,使观众从传统的习惯、思想与行为中感到震惊。”曼·雷说:“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梦幻。”曼·雷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展了摄影艺术所能达到的领域,并使摄影艺术与其它视觉艺术获得高度融合。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20世纪三十年代。

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

超现实主义摄影-起源

超现实主义艺术源于法国作家勃勒东(Andre Breton)发表于1924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 。他在这篇宣言中写道:“超现实主义是人类的一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可以用无论是口头、书面还是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这一真实过程——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美学和道德的成见时的思想之自由活动。”由此可见,这一艺术流派的哲学基础是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他们看来,人的最真实的感觉只能在潜意识和梦幻当中。因此,人类的下意识活动、突发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世界,才是一切艺术驰骋的广阔天地。

超现实主义摄影-作者介绍

曼·雷(1890-1976,美国)是一位曾参与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派艺术活动的不知疲倦的摄影技术试验家和摄影艺术家。他曾尝试不用照相机,而是将某些物体直接置于光源和感光材料之间,通过轮廓、阴影的透射制作成照片。后人将这种不用底片的“照片”称为“曼·雷式照片”或“物影照片”。他还曾利用暗房加工、多次曝光等特技将一些互不关联的影像或变形、或省略,反逻辑、超常态地错乱组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与梦幻、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艺术境界”。画面充满着某种象征性和暗示性,使作品内涵闪烁而不确定。

美国超现实主义摄影家菲利普·霍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曾为他的好友,西班牙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拍摄并出版了一本超现实主义摄影集《达利之须》,表现出他的非凡的想象力。其中一幅题为《达利·阿托米卡斯》的照片,其构思受到现代物理学原子理论的启示,“把所有的东西都据实作为半悬空状态来描绘”,画面中的一切,包括达利、猫、水、画板与椅子都像在失重环境里那样飘浮于空中。由此可见,超现实主义摄影是利用摄影艺术的造型特性,将摄影当作画笔来表现作者的某种理念。

超现实主义摄影还有另一种存在形态,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创作的某些作品就是这样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代表。这些作品的画面虽然是“纪实”的,但只是用来物化摄影家头脑中瞬间意识运动的艺术符号。其创作趋向于“心理自由化”和纯直觉表现,通过自由联想,自由地、随意地、松散地、不受逻辑支配地进行创作,但又并非完全都是“想象的漫无边际,感情的无端跳跃,怪诞形象的杂乱堆积”。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时时刻刻地观察事物,就像跳舞一样,在有意识和下意识之间摆动,突然地发现并抓取那些刹那间的、自然出现的、直观感觉的景物”,“与其说我是个摄影家,不如说我是个蚀刻家或水彩画家……我是一束等待着时机的神经,在景物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之中。突然拍摄,这是一种自然的快乐,是活动、时间与空间在某一时刻的集结”。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造型手段多种多样。如比尔·布兰特(Bill Brandt)的变形、赫伯特.巴耶(Herbert Bayer)的“摄影光塑”和曼.雷的多次曝光等,都各有千秋。

超现实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

1999年9月12日,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了一个超现实主义影展“超现实主义----丹尼尔·菲利帕切摄影收藏展”。这个展览包括了曼·瑞(Man Ray)、皮埃尔·莫林尼尔(Pierre Molinier)、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多拉·玛尔(Dora Maar)等人的稀世之作,记“超现实主义迷”们大饱眼福。

超现实主义摄影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受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和超现实主义绘画影响颇深。超现实主义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历史,尤其在国内,超现实主义摄影还没有产生便已经死亡,即使可以出现,也不过是“仿超现实主义摄影”或“ 伪超现实主义摄影”,尽管如此,作为摄影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是有必要去了解它的。

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是很难用文字来诠释的,因为这类作品不是现实经验的记录,要用我们大家的共同经验去对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作一番评论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我们也只能从它的句法及主张中去对超现实主义摄影作一可能是牵强附会的理解。

超现实主义摄影既然不以记录现实为己任,那么其作品中的实物自然也不能是它们原本在客观世界中的原意,每一物体都是作为一种视觉图像符号而出现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用这些符号作词汇来造“影像句子”,而且这种“影像句子”很难能翻译成“语言句子”,这种句子中也往往会蕴含一种情绪、一缕诗情、一些感性和些许的政治意味,这些隐含的意味也正是超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超现实主义源于达达主义其箴识:改变世界、消除战争和疾病,让自由、原始的爱以及内心的自发萌动和梦境来诠释永恒,事实上,超现实主义早在1966年伴随安德尔·布雷登的逝世而消逝,之后“超现实主义”一再被滥用和误用,被冠以“新超现实主义”和“新立体主义”之名,实在有些可怕。

参考资料:

菲利普·哈尔斯曼的摄影风格是怎样的?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Halsman,1906~1979)出生于欧洲的拉脱维亚,1933年开始从事摄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尔斯曼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帮助下,与妻子和孩子一起,带着一只箱子和一架照相机,逃难到了美国,此后一直定居纽约。

在纽约,哈尔斯曼的摄影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为一名人像摄影大师,他拍摄的肖像,以构思精巧的超现实手法和诙谐幽默的抓拍见长。他的作品是被《生活》杂志用做封面最多的,共有101幅作品入选。

(一)心理肖像

哈尔斯曼精通心理学,擅长拍摄别具一格的“心理肖像”。他认为一幅好的肖像照片,不仅要求摄影师对基本的摄影技术有所了解,而且要对他的拍摄对象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照片中抓住人物的特征,使其成为一幅与众不同的肖像照片。哈尔斯曼认为:

一张肖像照片,如果没有表现出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它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肖像,而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外壳。

然而,要充分表现人物性格,挖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实践起来并不容易。被摄者在镜头前,通常会感到紧张与不安。哈尔斯曼总是事先了解被摄者的经历和性格,然后针对不同人物的性格,通过谈话进行启发和诱导。有时,他请被摄者听音乐,喝咖啡,使他们感到轻松自在,从而流露出真实自然的神态。有时,他还请被摄者跳起来,然后在他们跳跃的瞬间进行抓拍。在他的摄影室中,有一套电子闪光灯装置,可以用1/1000秒以上的高速,拍下各种瞬间的动作。

在哈尔斯曼看来,不同的跳跃动作,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因为,人在跳跃的时刻,才能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和社会性的表象,而显露出本人的真实性格。哈尔斯曼曾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在跳跃的一瞬间,人的力量突然爆发,克服了地球的吸引力。这时,他无法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四肢运动。

因此,在这一瞬间,人的假面具被去掉了,真正的自我暴露无遗。

人们只需要利用相机便可抓住这—切。

哈尔斯曼在1959年出版了《跳跃》作品集。这本书,收录了他用6年时间拍摄的176位名人的跳跃瞬间。这些名人,包括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神学家、法学家、政治家等。哈尔斯曼广泛研究了他们的跳跃心理,如玛丽莲·梦露在跳跃时流露出天真活泼的本性,而爱德华·斯泰肯在跳跃时做的起跳动作,表现了他喜欢研究、善于学习的性格。

(二)《原子的达利》

哈尔斯曼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典型地反映在他为画家达利所拍摄的系列照片中。

西班牙画家达利,是哈尔斯曼的好友。达利的作品荒诞怪异,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哈尔斯曼又是摄影家中极不安分的一位,不满足摄影作为记录现实的镜子,而一心想踏着这面镜子,走进幻想的奇境。因此,他们一见如故,一连合作了30年。哈尔斯曼经常请达利当自己的摄影模特,因为达利的形象和他的绘画一样古怪,特别是眼睛和胡子,都有令人过目不忘的特点。哈尔斯曼的许多作品如《原子的达利》、《红粉骷髅》等,都是与达利合作完成的。其中,《原子的达利》是他的代表作。

《原子的达利》摄于1948年。这幅照片的构思,最初源于达利的一幅画。达利曾经画过一幅画,名为《原子的列达》(列达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画中的一切,都悬浮在空中。于是,哈尔斯曼萌发了拍摄“原子的达利”的念头。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达利,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拍摄这幅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哈尔斯曼记述了这次拍摄的经过:

我借了三只猫。最初用一只做了试验,觉得还是三只一块儿用的效果要好,于是改变了主意。

我喊“一、二、三”。数到“三”,我的三位助手一齐把猫抛出去,第四位助手负责泼水。在猫和水还在空中的时候,我喊出“四”的同时,达利跳起来,我把这些拍摄下来……

就这样,在六个小时当中,经过28次抛出、跳起、泼水的结果,终于拍到了满意的画面。

这幅照片,《生活》杂志用了两个整页刊登,后来被许多国家的出版物转载。

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代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分析、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代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