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张瑞图最为代表作品

王献之的声望在东晋到唐朝这个时期曾一度超过老爸王羲之?如唐代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如羊欣、谢灵运、王僧虔、欧阳询、虞世南、孙过庭、米芾等,王羲之于宋、齐年间名声尚未大噪?而王献之中间名气则一度高出乃父。...

张瑞图最为代表作品,王献之的声望在东晋到唐朝这个时期曾一度超过老爸王羲之?

在父子书家中,以书法家并称的并不少,如唐代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元代赵孟頫、赵雍父子;明代文徵明、文彭等。但都是子不及父甚远。赵孟頫的马赵雍的马

而能承家学出于蓝者,并与父齐名,古今惟王献之一人耳。。。

从书技上看,羲、献父子都谓当仁不让。羲之为古质、献之是今妍;其父中平、其子稍纵;大王行书为冠绝;小王以草书而见长。再具体点、再俗一些,乃大王“外拓”、小王“内擫”……新妇帖.献之丧乱帖.羲之

从影响上看,王羲之为百代楷模,是学书者最高典范,看似也有道理;但纵观历代书家成功经验,取法王献之的好像还更多一些,如羊欣、谢灵运、王僧虔、欧阳询、虞世南、孙过庭、米芾等,这又如何解释?欧阳通欧阳询

从名气上看,王羲之于宋、齐年间名声尚未大噪:“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永和十许年者”;而王献之中间名气则一度高出乃父:“世皆尚子敬,继元常(钟繇)齐名,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的地步。

从评价上看,至梁时,梁武帝萧衍称王献之“子敬之书,绝众超美,无人可拟”,而对其父评:意疏字缓,譬犹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惟有得到唐太宗李世民首肯并大力提倡后,義之“书圣”之名才确立。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古代书家被称为“书圣”的就有好几位,梁武帝与唐太宗以个人喜好分别对義、献作出的“褒抑”,以及时人审美趋向的改变,应是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而对书法乃至审美趋向,都是极主观的。如果非要在这问题上纠缠,难不成也要把萧、李的书法水平先争出个高低否?温泉铭

“成王败寇”历史还真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话语权”就是其“脂粉”……其间太多的偶然,无数的巧合掺杂成的“谜雾”,也许永远也不会消散,任何单方面的分析,都是偏颇的。。。

若有认同 以赞为证……

[临池管窥]阅、关者为谢!

此作有人说写出了王羲之味道?

初学书法倒不是,因为点画、结体都已经相当有功力,只行气章法略差。但因为行气、章法的失误,整体给人初学书法的感觉。

点画、结体、行气、章法离“王羲之味道”还有很大的距离。

王羲之笔法已经精到成圣而内敛,这作品却有卖弄痕迹,点画有馆阁味道,有点刻意、有点光滑乌黑。

这就是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修养的高下之分。

要有王羲之的“味道”,除了研究他的笔法,刻苦练习,日日临池,最重要还得研究他的字表现出来的气质胸襟和修养。

最典型的,是他的代表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那是文人雅集,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命笔作序,非常非常高雅的事情,参加聚会、写诗的也是谢安等高贵的人物。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为这场集会作品写序的人是绝不会卖弄书写技巧的(这里“卖弄”不是指展示作品,是指书写时刻意展示技巧),王字美,但还要注意到王字“质”的一面。

天下第一行书,一篇文章的草稿,自然而然。

书法写到最后是书写成为抒情的工具,拼到最后拼的是人格气质、文化艺术修养。

虽然人格气质不一定非要正面,但是一定要懂得。例如蔡京,他不是不懂,是做不到,所以他还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

假设连懂都不懂,是绝对写不出王羲之“味道”的。

苏东坡甚至这样强调学习书法时理解认识的重要性,“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只要领会弄通古人书意,那些基本技法不学都可以,虽然极端了些,但抓住了根本的东西。可以这样把陆游论诗的名言改一改来理解:汝果欲学书,功夫在书外。

最后,把题主提供的作品和王羲之的字摆在一起,马上可以看出,除了修养、气质、书风(学的王铎而非王羲之)有异,点画的锤炼,也有着非常大的距离。总之,学习的道路是漫长的。

中国四大文草?

“草圣”张芝

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冠军帖

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颠张醉素”之张旭

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善草书。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颠张醉素”之怀素

怀素字藏真,今湖南长沙人。俗姓钱。自幼出家为僧。生于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唐代明僧,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于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尤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于故里零陵,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挥毫作书,因名所居曰“绿天庵”。好饮,酒酣兴发,到处挥毫,人称为醉僧。以草书著名。是继张旭之后又一位狂草艺术家。唐吕总《续书评》云:“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楷》卷十九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任何一种书体都有这种草化的结晶,如篆草,章草,今草,行草,狂草,从狭义而言,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的结果。

怀素自叙帖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一草书。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鲁迅题字的厦门大学牌匾?

厦门大学的学字为何没有宝盖头?有人说这意味着学无止境,代表“厦大”的学生对知识无尽的探索。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解释的也没毛病,但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因为鲁迅先生从来没有为厦门大学题过字,又何来这么深奥的寓意呢?

厦门大学题字的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学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彰显学校的文化底蕴,掀起了一股找名人题字的风潮。

比如我们熟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都是毛主席题的,外交学院是周总理题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郭沫若题的,南京航空航空大学是启功题的。

在当时,凡是知名的大学基本上都找名人题了个遍,这对学校的发展当然是有好处的。比如我们提到安徽大学,似乎没有什么名气,但一说到这四个字是毛主席亲笔题的,你是不是感觉格外亲切?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找名人题字,这需要时机,也需要渊源,厦门大学运气就没那么好,他没有找到名人为他题字,这可把校长愁坏了。

于是,厦门大学选择了和很多大学一样的第二条路:集字。

在当时,从名人的书法中集字来题写校名,是很多大学无奈的选择,因为找不到名人亲笔题字,所以只能用他们书法中的字来沾沾光。

可是集字也不是随便集的,你选择的这个名人必须和学校有些渊渊,厦门大学之所以选择鲁迅的字,是因为鲁迅先生曾经在厦门大学任教过。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下了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遭到了北洋军阀的打压,于是来到了厦门大学教书。

其实鲁迅在厦门大学呆了不过半年之久,后来因为与校长不和就离开了。因为在厦门大学居住过,厦大就把鲁迅居住的房间和用过的物品整理一下,建成了鲁迅纪念馆。

于是选择鲁迅的字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厦门大学内的鲁迅纪念馆】

学字为什么没有宝盖头?

如果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厦门大学这四个字,除了学字没有宝盖头以外,门字还没有那一点。如果说学字写错了的话,那岂不是错了两个?

厦门大学好歹也是知名大学,你觉得他们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

实际上懂得书法的人都知道,这学字的写法其实就是草书的一种,很多书法家的学字都没有宝盖头,这只是大家惯用的一种写法,并不是鲁迅的首创。

【草书】

草书讲究的是协调美,所以缺笔少划的现象经常出现,有些字虽然龙飞凤舞,但我们依然可以根据字的形态猜出是什么字,这其实就是草书的绝妙之处。

厦门大学所选择的这四个字,如果拆开来看并没有过人之处,但是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厦门大学高大雄伟的门头,就显得格外有气势,也能承载起厦门大学的文化底蕴。

【厦门大学号称“亚洲最美的大学”】

有些吃瓜群众问,既然鲁迅与厦门大学颇有渊源,为什么厦门大学不直接找鲁迅题字呢?

可能当时厦门大学并没有想起让鲁迅先生来题字,或者当时并不时兴名人题写校名,到新中国成立流行名人题写校名的潮流后,鲁迅先生已经去世14年了。

所以厦门大学才选择从鲁迅的书法中集字而成。

【厦门大学内鲁迅先生的雕像】

不过虽然是集字,凭着鲁迅先生的声望,对厦门大学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鲁迅先生的脊梁是硬铮铮的,他的精神感染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相信厦门大学在鲁迅先生精神的指引下,会越办越好!

金小川原创,如有其他看法,请在留言区评论,谢谢!

后人是如何评价明代画家倪元璐的?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不少大书画家都有作品流传下来,而这些作品有体现了他们艺术水平,因此看后人的评价,也可以对艺术家的艺术生涯进行了解。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 :“明人无不能行书者,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在古代书法的品评中,用 “异态”二字称誉,所见只有宋代的苏东坡称张旭的草书“异态生动,号称神逸”,明代的项穆评颜真卿的书法:“独其《自叙一帖》,粗鲁诡异,且过郁浊,酷非平日异态”。康氏所说的“新”与“异”,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同于一般的明人书法;二是不同于一般的帖学书法,这二者对于倪书来说是统一的。

倪元璐作品 局部

倪元璐书法有明人行书流便秀雅的特点,又有涩劲朴茂的风貌,其源出于帖学书法,又含有碑学特别是六朝碑学的特点。既以风骨凌厉,“异态”高古,清劲奇趣,格调旷达的特点,展现出明代气势豪迈、奔放的书风,行书流利犹如“凌鱼奋尾,骇龙反拘”,体现明人行书流便秀雅的特点,但又以其不求表面点书之精,这就超越了明代书法的一般风格,能惟求气势之盛,集形、意、气为一体,依意而生、率真天成,把明代的书风推向情与美相结合的道路,从而能达“通神”的极高境界。此其一。其二:细度他的墨迹,结字多抬高右角,竭尽倾斜交错,危绝救应之势。

如果说倪元璐的这幅书法很讲究造型的话,还不如说他更善于用笔,他在用笔上直落直收,斩钉截铁,笔画恣意,给人以刚劲畅达之感,其墨浓而厚笔画重而沉,方整中见婉遒,可窥篆、隶之意趣。加上笔画字型的粗细大小变化,墨色浓湿干枯交替,却又出现险劲中寓古雅的韵律。这就超越了他源出的帖学、碑学书法,将所学融入自己的创造,使之“下笔磊落无俗气”,难怪后人对他有“笔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之“三足”的称誉,正像清代的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说的“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书风,创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书法,对清末民国初年的书风有过一定的影响。

泉州十大名人故居?

1、叶飞故居

南安叶飞将军故居于1998年初开始修建,2001年6月建成并举行开馆仪式。陈列馆主要展示了叶飞将军的生平事迹,分为家乡、投身革命、烽火岁月、心系海防、建设祖国及余热生辉六大部分。2001年10月,其被列为南安市级国防教育基地;2002年3月,其被列为南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7月,其被列为泉州市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11月,其被列为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11月,其被列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2、杨阿苗故居

杨阿苗故居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亭店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历时13年,以建筑堂皇富丽、平面布局独到而闻名遐迩,富有闽南民居的特色。整座建筑显得美观大方,宽敞明亮。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装饰着十分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灰雕和辉绿岩、花岗岩石雕。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精雕细琢大量的珍禽异兽、花鸟游鱼、山水人物、三国故事、博古图案,厅堂壁垛摹刻唐颜真卿、宋苏轼、明张瑞图、清吴鲁等古代书画家的书法艺术作品。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在闽南民间建筑中并不多见。

3、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坐落在泉州市区南门南寿路,是一座普通民房,原有三开间二进深。现存正面一间和正厅堂,正厅堂宽6公尺,深9公尺,前有天井。现按闽南古民居,修葺一新,辟为纪念堂。李贽故居曾一度改作宗祠,清同治间修理时,从地下掘到石印章两枚:一阴刻“李贽”,一阳刻“卓吾”,现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泉州文管会各有一枚。李贽故居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故居位于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中山街,明初李氏先祖李森建。经清初扩建重修,前后三进,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被称为“大宗祠堂”,乃湖头李氏祀先祖、明宗规、行族事的所在地,春秋两祭,祭祀规模盛大。庙内尚保留有明英宗皇帝敕文。第二进大厅厅前悬挂“夹辅高风”匾额,为康熙皇帝表彰李光地所赐;厅中高悬“急公尚义”匾额。第三进厅堂前横挂“鸣臬闻天”匾额,为正统年间宰相叶向高题赠;厅堂后侧悬挂“保世滋大”匾额,疑为李光地所题。庙并有许多金碧辉煌的柱联,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5、李子芳故居

李子芳故居始建于清末,是一座闽南常见的石木结构房子。故居坐西朝东,用不规则的花岗岩石块砌筑成高不足3米的墙体,占地120平方米,面积约67平方米。房子有2扇门,进西门是2间对向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进东门是1间小厨房,过道左侧是小厅堂,右侧是卧室。该故居于1990年被列为石狮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5年8月被列为石狮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3月被列为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蔡清故居

蔡清故居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孝感巷24号,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江西省提学副使蔡清的府第,隆庆四年(1570年)改为蔡文庄公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故居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各五间,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东墙壁上嵌有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碑刻一方。1986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7、莫耶故居

莫耶故居,又称逸楼、晚香别墅,始建于1907年,位于福建省安溪县金谷镇溪榜村,在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对面。故居为二层楼的西式建筑,楼前有一方池塘,给人以明亮雅丽的感觉,一楼大厅是接人待客的场所,两旁是莫耶家人的住房;二楼现在设为莫耶纪念堂。1996年12月30日,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安溪县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施琅故居

施琅故居就在公共体育器械场旁的围墙内,是一栋年久失修的老宅子,触目惊心,仅入口处立的一块碑昭示身份: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故居被围墙围了起来,范围大约有10亩。老宅子的附属建筑已破败,旁边还有一座两层楼房及原泉州农校的废弃房。在老宅与东面围墙之间的空地上,另有一块1984年的碑文,简介了施琅1684年率师统一台湾,被封靖海将军、靖海侯,故宅有一部分曾为“崇正书院”。

9、李妙森故居

李妙森故居位于古城泉州南部的青龙巷,由旅菲华侨李妙森建于1927年,为一座带单护厝、两层内院式中西合璧式带风楼洋楼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其西式建筑的柱子配上闽南建筑的外墙,传统的砖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砖,挺拔开阔的罗马柱回廊,色泽鲜艳的象头神瓷画,红砖白石、雕饰精美的墙面……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特的西式窗棂,使得这座建筑别具特色。像这样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筑能够得到进一步保护,不仅是泉州历史上多元文化并存的最好见证,更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10、泉州黄宗汉故居

黄宗汉故居位于泉州市区中山中路镇抚巷内,有二座住房,各三开间,三进深,还有护厝、书房、花园等,占地1亩多。故居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黄宗汉的府第,现主体建筑尚存,是泉州清代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