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元稹的创作有哪几种类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苏轼说"元轻白俗"中元稹的诗怎么个轻法?
对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诗风的一种评语,谓前者轻佻,后者俚俗。
“元轻白俗”。元诗“轻”大概指有些作品“轻佻”、轻薄,如《会真诗三十韵》等艳情诗,这是中唐文学世俗化的表现之一。另外可能也与《莺莺传》 (又名《会真记》)的影响有关。“白俗”指白诗通俗平易。
同意这个.《会真诗三十韵》: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
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
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栊。宝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
言自瑶华浦,将朝碧帝宫。因游李城北,偶向宋家东。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频聚,朱唇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
啼粉流清镜,残灯绕暗虫。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
警乘还归洛,吹箫亦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
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
海阔诚难度,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大抵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也。
李肇提出元稹诗章“淫靡”,那么“淫靡”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呢?元稹诗章“淫靡”又是指什么呢?因为诗章既包括内容,又包括语言形式。说元稹诗章“淫靡”,是指元稹诗歌的内容,还是指元稹诗歌的语言,亦或是兼而有之?由于元稹曾作过“艳诗”,并且影响很大,人们首先把“淫靡”和“艳诗”的联系起来。如周勋初先生就认为:“说元诗‘淫靡’,主要指内容而言的;……可见十体之中,五、七言今体艳诗和五、七言古体艳诗发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所以《国史补》中标举‘淫靡’二字,用来概括元诗的特点。”[1]周勋初先生又引杜牧《李戡墓志铭》中李戡的话加以强调。按周先生之意,元稹诗章获得“淫靡”声名乃因为其“艳诗”,“淫靡”乃针对元稹诗的内容而言的。
要弄清元稹诗章“淫靡”的具体内蕴,不得不提到杜牧、李珏,因为除了李肇的评价外,唐杜牧和李珏也都曾评价过元稹的诗章,并且,杜牧、李珏二家的评价一出,后人往往引用他们的话来贬低元稹的诗。杜牧、李珏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去评价元稹的呢?他们的话真的能够用来说明元稹诗章“淫靡”是指元稹诗的内容吗?如若“淫靡”不是指元诗的内容,那又是指什么呢?
为此,有必要就李肇、杜牧、李珏与元稹的关系做一番考论,看看实际情况若何;再就“淫靡”的具体义蕴作一番溯源性探析,再看看元稹同时代的人及后人对元诗的评价;由于人们易把元稹“艳诗”与“淫靡”挂起钩来,因此,同样有必要对元稹“艳诗”的实情作一番考证;最后就元稹诗章的语言实际情况作一分析,以明确“淫靡”的具体所指。
一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李肇、杜牧、李珏对元稹诗歌评价实情考辨
首先考察李肇对元稹诗歌的评价。
李肇,史书记载不多。我们从现存资料可知其与元稹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且同在朝廷做官。考察李肇与元稹的关系,李与元相互关系还不错,或许还可以说李肇与元稹是相知的。何以见得?这可从元稹密友李景俭“醉酒骂宰相”一事的前因后果中探知。
长庆元年(821年)二月,元稹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穆宗常向元稹“访以密谋”,深得宠幸,随时有升任宰相的可能。(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元稹与裴度有隙——由于长庆元年的进士考试被段文昌告以不公,元稹、李绅、李德裕赞成重试,经是年四月白居易、王起的重试,裴度的儿子裴撰被黜落;裴度是宪宗朝功臣、元老、宰相,十分恼怒,以此裴度怀恨在心。——十月,裴度劾元稹交结宦官,“挠乱国政”,元稹罢翰林学士,为工部侍郎。元稹密友李景俭为好友元稹的遭遇鸣不平。“其年(长庆元年)十二月,景俭退朝,与兵部郎中冯宿,……司员贺外郎李肇,……同谒史馆独孤朗,乃于史馆饮酒。景俭乘醉诣中书谒宰相,呼王播、崔植、杜元颖名,面疏其失,辞颇悖慢,宰相逊言止之,旋奏贬漳州刺史。是日同饮于史馆者皆贬逐。”[2](P4456)(《旧唐书·卷171·李景俭传》)“贬司勋员外郎李肇澧州刺史,坐与李景俭于史馆同饮,景俭乘醉见宰相谩骂故也。”[2](P493)(《旧唐书·穆宗本纪》)当时白居易做中书舍人,上《左降独孤郎等状》为独孤朗、温造、李肇、王镒鸣冤。两个月后,即长庆二年二月,元稹出任宰相,立即召回李景俭,复为谏议大夫;李肇虽未被召回,勋位却得到升高,任中散大夫。(见白居易《李肇可中散大夫郢州刺史王镒朗州刺史温造可朝散大夫三人同制》)独孤朗、温造、王镒等为元白好友,李肇与之饮酒并同被贬,可知李肇同情元稹并且与元稹友善;元稹作宰相,李肇马上得到升勋的好处,须要指出的是,“升勋”发生在被贬的两个月后,这也能说明元稹与李肇即使不是相知也是同道之人。
既然元稹与李肇乃同道之人,很难令人相信他会特意批评元稹的“艳诗”,并把元稹诗章“淫靡”之“淫靡”当成后人望文生出的含义“淫秽靡烂”。
考诸史实,元稹在元和间已获得“元才子”的称号,但元稹获得“元才子”的声誉并非仅其“艳诗”,据元稹元和十四年写给当时宰相令狐楚的《上令狐相公诗启》可知,给元稹带来声誉的主要是其元和五年至元和十五年间作出的长篇排律与写景抒情的小碎篇章。《旧唐书·元稹传》也说:“稹聪警绝人,……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既以俊爽不容于朝,流放荆蛮者仅十年。俄而白居意亦贬江州司马。虽通、江悬邈,而二人往来赠答,凡所为诗,有自三十、五十韵乃至百韵者。江南人士,传道讽诵,流闻阙下,里巷相传,为之纸贵。观其流离放逐之意,靡不凄惋。” 元稹的长篇排律与写景抒情的小碎篇章,很多是抒发自己的高洁志趣、贬逐的忧伤及朋友之间的友情,是这些感人的诗篇让元稹获得崇高的盛誉。就连令狐楚在读了元稹进的诗歌后,就“深称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李肇岂能避开这些事实,独批评其“艳诗”。如果元稹的声誉来自其“艳诗”,并且其“艳诗”“淫秽靡烂”的话,宰相令狐楚岂不会以“伤风化”为由治元稹的罪吗?如不治罪,宰相就失职了,令狐楚担当得起失职的责任?正因为元稹的声誉不来自“艳诗”,宰相令狐楚才会“深赏”之,才会有令元稹给他献诗的要求。
既然元稹的传闻天下的并且让时人摹仿的诗篇是那些“状咏风态物色”的“小碎篇章”和抒写“流离放逐之意”的“三十、五十韵乃至百韵”的长篇排律,李肇独拈出元稹的“艳诗”并加以指责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再则,如果说元诗“淫靡”是指其“艳诗”并且“淫靡”的含义是“淫秽靡烂”的话,就不符合李肇对元和文坛的整体风格的评价即“尚怪”了;因为“淫靡”的含义若取“淫秽靡烂”的话,“淫靡”二字是“尚怪”二字无法概括的,“尚怪”显然没有包含“淫秽靡烂”的意思。
因此,李肇的元诗“淫靡”说是否指元诗内容就值得一问,或者说,我们还不能轻易断定李肇的“淫靡”说是指元稹诗歌的内容。我认为元诗“淫靡”应当另有所指。
再看杜牧对元稹诗章的评价。
杜牧(803—852年)对元稹诗章的评价特低,认为其诗“纤艳不逞”、“淫言媟语”。首先要指出的是,杜牧对元稹诗章的指责是杜牧倾泻他对元稹的私恨,是因党派斗争的缘故而作出的不真实的评价。凭何而知?先看杜牧在开成二年(837年)作的《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其中写道:
“诗者,可以歌,可以流于竹,鼓于丝,妇人小儿皆欲讽诵,国俗薄厚,扇之于诗,如风之疾速。尝痛自元和已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人雅士,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3](P88)
刘熙载《艺概·诗概》言:“尊老杜者病香山,谓其‘拙于纪事,寸步不移,犹恐失之’,不及杜之‘注坡蓦涧’,似也。至《唐书·白居易传》赞引杜牧语,谓其诗‘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交口教授,入人肌骨不可去’。此文人相轻之言,未免失实。”[4](P64)(笔者按:《唐书·白居易传》指《旧唐书·白居易传》)刘熙载认为杜牧的话是文人相轻的结果,这还不准确,实际上,是因白居易做诗《不致仕》讥讽杜牧祖父杜佑,杜牧耿耿于怀,借李戡之口,主要是发泄对白居易及白的友人元稹的不满及仇恨;这种发泄是巧妙的(通过李戡之口说出),因这时白居易还健在,不过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元稹已于六年前(831年)去世了。
白居易《秦中吟十首》完成于元和五年暮春之前,其五《不致仕》写道: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
白居易《秦中吟》一出,影响很大,“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6](白居易《与元九书》)不过,白居易也没冤枉杜佑,据《旧唐书·杜佑传》[7](P3978)载:
贞元十九年(803年),入朝,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充太清宫使。(69岁)
元和元年(806年),册拜司徒,同平章事,卦岐国公。(72岁)
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诏杜佑每日入中书视事。(73岁)
元和七年(812年),被疾,六月,复乞骸骨,表四上,情理切至,宪宗不获已许之。(78岁)
元和七年(812年),十一月,薨,寿七十八,废朝三日,册赠太傅。(78岁)
按礼制规定,大臣年满七十应该主动退休,杜佑年高而不退休(直到七十八岁高龄,去世前五个月才因病离职),贪恋禄位,不仅白居易不满,裴度也曾借给高郢写致仕制的机会讥讽他。据中唐李肇《唐国史补》“高郢致仕制”[8](P40)载:
高贞公致仕,制云:“以年致政,抑有前闻。近代寡廉,罕由期道。”是时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
高郢元和五年九月致仕,杜佑此时年已过七十五,还在执政,因此被裴度讥讽。
白居易做诗讥讽杜牧祖父杜佑,杜牧岂能不知。因此,杜牧是借李戡之口来发泄对白居易的愤怒,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诗风相近,同在元和、长庆文坛享有盛誉,同遭指责;所以,周勋初先生把杜牧的话用来证元稹诗章“淫靡”是指元稹诗的内容是不公正的。有趣的是,李戡的话却说明了元白诗的流传广,影响深。
(上引李肇《唐国史补》“高郢致仕制”这则材料显示,李肇从裴度的制文中看出裴度在讥讽杜佑,并把这一发现以正史补的名义写入《唐国史补》,还可以说明李肇与元白都对“年高而贪恋禄位”的杜佑都很鄙视,也间接表明李肇与元白相善。李肇与杜牧不可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骂元白。)
杜牧对元白的指责还当与牛李党争有关。据《资治通鉴》卷244载:“大和六年(832年)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9]《新唐书·杜牧传》:“牧字牧之,善属文。……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使掌书记。”[10]牛僧孺为牛党的领袖,杜牧做其属官,自然也就卷进了牛李党争,在这种情况下,杜牧对属李党的元稹以及元稹的朋友白居易(白居易倾向与牛党)也就不会有好的评价了。
当然,元稹也确实作了象《春晓》、《梦游春七十韵》、《会真诗》那样的艳诗,白居易也作了一些艳诗,如 《长恨歌》、《和梦游春一百韵》。元白好作爱情题材诗,好作艳诗,是受了当时市民文学的影响,不过,元白诗也只是刚露出了一点市民文学的苗头,那些被指责的庸俗的色情描写是少的;元白“艳诗”中的用语或许还可以说是含蓄的。元白充满“淫言媟语”的艳诗毕竟是少数,更何况元稹作艳诗,本在风教。
杜牧指责元稹诗“淫言媟语”,当然是针对元诗中的艳诗而言的,前面已说过元稹充满“淫言媟语”的艳诗只是少数,杜牧不顾及“元和体”中那些优秀的诗歌,不顾及象《连昌宫词》那样的杰作,咬牙切齿地说,“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杜牧借李戡之口说出的一席话,能不让人觉得他是在发泄私恨吗?杜牧的指责,是不公正的,同时也让人觉得他缺乏君子风度。按照杜牧的标准,他自己的诗作不是也有一些充满了“淫言媟语”吗?也应当“用法以治之”。
当然,平心而论,杜牧的指责也并非全无道理,元稹的《会真诗》铺叙了性爱内容,可以说是“淫言媟语”,我想说的是元白的诗可以指责的是少数,杜牧的话过分了。
李珏对元稹诗歌的评价又如何呢?
李珏(784—853年),文宗开成年间宰相。李珏对元稹诗歌的评价如同杜牧对元稹诗歌的评价一样,很低。李珏认为元稹乃“轻薄之徒”,其诗好“摛章绘句”。与杜牧对元稹的讥讽情况相似,李珏对元稹人格的污蔑和诗歌的鄙视是牛、李两党在政治斗争中相互倾轧的表现。
据(宋)王谠《唐语林》二文学类“文宗欲置诗学士”[11](P149)条载:
文宗好五言诗,品格与肃、代、宪宗同,而古调尤清峻。尝欲置诗学士七十二员,……李珏奏曰:“……臣闻宪宗为诗,格合前古,当时轻薄之徒,摛章绘句,聱牙崛奇,讥讽时事,尔后鼓扇名声,谓之‘元和体’,实非圣意好尚如此。今陛下更置诗学士,臣深虑轻薄小人,竞为嘲咏之词,属意于云山草木,亦不谓之‘开成体’乎?玷黯皇化,实非小事。
有人认为“摛章绘句”、“聱牙崛奇”指韩愈的“奇诡”与孟郊的“矫激”,“讥讽时事”指元稹、白居易、张籍等作的讽喻诗。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元和体诗”引李珏的话,他在“摛章绘句,聱牙崛奇,讥讽时事”之后注“此指玉川子《月蚀诗》之类”[12](P349)。卢仝《月蚀诗》虽有“聱牙崛奇,讥讽时事”的特点,但李珏特别提到“尔后鼓扇名声,谓之元和体”,考虑到元稹、白居易乃元和文坛的主盟,“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元和体”确肇始和形成于元白,因此李珏所说的“轻薄之徒”是指元白,“轻薄”乃是对元白的攻击。
李珏为什么要攻击元白呢?原来,李珏的话也含有党争的火药味。《新唐书·李珏传》:“李珏字待价,……珏以数谏不得留,出为下邽令。武昌牛僧孺辟署掌书记。还为殿中侍御史。宰相韦处厚曰:‘清庙之器,岂击搏才乎?’除礼部员外郎。僧孺还相,以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为翰林学士,加户部侍郎。……及李宗闵以罪去,珏为申辨,贬江州刺史。……开成中,杨嗣复得君,引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李固言皆善。三人居中秉权,乃与郑覃、陈夷行等更持议,好恶相影和,朋党盖炽也。……”[13](P5360)杨嗣复“与牛僧孺、李宗闵雅相善”。由此可知,李珏属于牛党,并且是牛党重要人物。据《旧唐书·李绅传》:“穆宗召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情意相善。” 因此,元稹乃李党人。李珏属于牛党,自然也就对“元和体”的代表、李党人物元稹持否定态度。李珏反对文宗立“诗学士”,目的乃防止李党人物借机主政。可见,李珏的攻击夹杂着党争因素。
李珏指责元稹诗歌“摛章绘句”,倒也看清了元稹诗好雕琢语言的特点。在语言上的雕绘本也是元稹所长。
据以上考证可知,李肇的元稹诗章“淫靡”说不大可能是指责元稹的“艳诗”;个人的恩怨,党争的激烈是造成杜牧对元稹作出不公正评价的缘故;李珏的指责夹杂着明显的党争的因素;因此,杜牧与李珏的话不应当用来作为元稹诗章“淫靡”是指元稹的“艳诗”的理由。
二 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
——“淫靡”的含义溯源及元稹同时人与后人对其诗的评价
先看“淫靡”的含义。
据《辞海》(1989年版)可知,“靡”有①倒下②奢侈③华丽等意思。与“靡”结合的常用词语,如“靡丽”,奢侈,华丽;“靡曼”,美丽;“靡靡”,行动迟缓,柔弱,富丽。
“靡”用来修饰文学作品,是“美”的含义。如陆机《文赋》云:“言徒靡而弗华。”五臣注:“靡,美也,言空美而不光华也。”[14](P51)“诗缘情而绮靡”,“绮靡”之“靡”也作美丽讲,诗歌因情而生,当然要求文词鲜艳美丽。《诗品》评宋征士陶潜(372—427年):“至如‘欢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15]“清靡”是说陶潜诗“清新美好”。《诗品》评鲍煦:“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元之靡嫚。”[16]“靡嫚”也指辞采美丽。《诗品》评江祀诗“明靡可怀”,“明靡”乃明媚美好意。
据《辞海》(1989年版)可知,“淫”有①浸淫②长久③沉溺④邪恶等意思。与“淫”结合的常用词语有:“淫巧”,过于奇巧而无异之物;“淫祀”,不合礼制规定的祭祀;“淫祠”,滥建的祠庙;“淫辞”,夸大失实之词等。
“淫”用来修饰文学作品,多做“过分”讲。如《南齐书·文学传论》:“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斯鲍照之遗烈也。”[17]“雕藻淫艳”是说辞藻过分美丽,并未含太多贬义;虽说是“鲍照之遗烈”,但鲍照(414—466年)的诗用的词是优美的,“为诗欲词格清美,当看鲍照、谢灵运。”[18](P66)
“淫”与“靡”连用来修饰文学作品,当指辞采过分绮丽。其实,用“淫靡”来形容某人的诗章,不是始于李肇,钟嵘就用过。钟嵘《诗品》评齐惠休上人:
“惠休淫靡,情过其才,世遂匹之鲍照,恐商周矣。羊曜璠云:“是颜公忌照之文,故立休、鲍之论。”[19]
钟嵘《诗品》卷下在评价齐的另七位诗人时提及惠休:
“檀谢七君,并祖袭颜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余从祖正员常云:“大明、泰始中,鲍、休美文,殆已动俗。唯此诸人,傅颜、陆体。用固执不如,颜诸暨最荷家声。”
(梁)沈约(441—513年)《宋书·徐湛之传》曰:“时有沙门释惠休,善属文,辞采绮艳。……”[20](P1847)
钟嵘所评的“齐惠休上人”也就是沈约提及的“沙门释惠休”,惠休本姓汤,字茂远,宋孝武帝(454—465年在位)命始还俗,官至扬州从事史。钟嵘对惠休的评价是“淫靡”,沈约的评价是“辞采绮艳”;又惠休可和鲍照匹敌,而鲍照为诗“词格清美”,可见“淫靡”应等同于“辞采绮艳”。
因齐粱才大规模兴起宫体诗,沈约被称为宫体诗的“始作俑”者,惠休诗歌在大明、泰始(457—472年)年间获得“美文”声誉时,沈约才二十多岁。由此可见,惠休诗“淫靡”并非因“宫体艳诗”而得。
所以,“淫靡”是可单用来修饰辞采的,意即“辞采美丽”。
“淫靡”最初是用来形容诗歌的语言美的,为什么我们一见到李肇评元诗所用的“淫靡”,就立刻把它等同杜牧所说的“淫言媟语”呢?李肇评元诗所用的“淫靡”二字不应等同杜牧所说的“淫言媟语”;元诗“淫靡”是指元稹诗章辞藻绮丽。
说元诗“淫靡”是指元稹诗章辞藻绮丽,这还可以从元稹同时代的人及后人的评价中得知。
下面看看元稹同时人与后人对元诗的评价。
元稹诗章得到时人及后人的高度评价,元稹被推为“元和主盟”,《旧唐书·白居易传》:“若品调律度,扬搉古今,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有人赞美元诗“有风骨”重风教的,如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连昌词》似胜《长恨歌》,非谓议论也,《连昌》有风骨耳。” 但人们赞美的焦点却在元稹诗歌语言的优美上。如:
刘禹锡称赞元稹诗:
文章似锦气如虹,宜荐华簪绿殿中。
纵使真飙生旦夕,犹堪拂拭愈头风。
——《赠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诗奖之》
白居易赞曰:
“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放言五首〉序》
“词飘朱槛底,韵坠绿江前。”
“寸截金为句,双雕玉作联。”
“收将白云丽,夺尽碧云妍。”
“冰扣声声冷,珠排字字圆。”
——《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
“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
——《酬微之》
韦縠赞曰:
“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 [21]
——《才调集序》
李恒赞曰:
“(元稹)游戏资身,明经筮仕,累应科选,盖振芳华。茂识宏才,登名曹董之列;佳辞丽句驰声谢鲍之间。……”[22]
——《元稹同州刺使制》(《全唐文》卷六十四)
(宋)曾巩也曾赞元稹诗,据潘淳《潘子真诗话》载:
“南丰先生、曾子固言阿旁宫赋。……又言《津阳门诗》、《长恨歌》、《连昌词》俱载开元、天宝间事。微之词,不独富艳,至‘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委任责成,治之所兴也。‘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险诐私谒,无所不至,安得不乱。稹之叙事,远过二子。”[23](P303)
——《潘子真诗话·杜牧赋元稹诗》
(宋)洪迈赞曰:
“唐人播之歌诗,固亦极挚。……‘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元稹《连昌宫词》)。此皆李、杜、元、白之丽句也。” [24](P675)
——《容斋五笔·卷四·作诗旨意》
刘禹锡赞元稹诗章有如“锦绣堆”,“文章似锦气如虹”;白居易对元稹诗章倍加推崇,“句句妍辞缀色丝”;韦縠说“词丽而春色斗美”,元诗美丽的词句艳如五彩斑斓的春天;李恒赞元稹词美可比谢灵运、鲍照;南丰先生、曾巩(子固)说元稹诗“富艳”;宋洪迈说元诗有“丽句”。由此可见,元诗辞藻的优美是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的。
又如晚唐皮日休在《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佑》(《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七)一文中所赞:
“余常谓文章之难,在发源之难也。元、白之心,本乎立教,乃寓意于乐府雍容宛转之词,谓之讽喻,谓之闲适。即持是取大名,时士翕然从之,师其词,失其旨,凡言之浮靡艳丽者,谓之元白体。二子规规攘臂解辨,而习俗既深,牢不可破,非二子之心也,所以发源者非也,可不戒哉!” [25]
此段话也含着这样的重要信息:元稹诗章语言“靡”、“丽”。皮日休指出当时人只知道学习元白语言的“靡”“丽”却失去了其“立教”之旨,所作诗只是虚得“元白体”之名,并且损害了“元白”之名;元白诗章不仅在于立教——政治与思想道德教化,而且“词”雍容宛转。皮日休说的“师其词,失其旨,凡言之浮靡艳丽者,谓之元白体”明确地说的是元稹诗歌的语言具有“靡丽”的特点,皮日休和元稹生活的时代接近,其说当值得可信。
唐李商隐的一段话也可证元稹诗歌语言“绮靡”的特点。李商隐(813—858年)在《献侍郎钜鹿公启》中曾说:“推李杜则怨刺居多,效沈宋则绮靡为甚。”因元稹曾作《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对杜甫推崇备至,“推李杜”者自然指元稹等人,“怨刺居多”指元稹的新体与旧体乐府;“效沈宋则绮靡为甚”,沈佺期、宋之问完善了律诗,元稹擅长律诗,并开创了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可为“效沈宋”者,“绮靡为甚”是说元稹的律诗语言特别美丽。
总之,元稹的诗显示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元诗词句优美,得到时人及后人由衷的赞赏。“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名不虚得。
三 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论元稹的“艳诗”与教化
元和十年(816年),元稹三十七岁,他在四川通州给白居易写了一封信,名《序诗寄乐天书》,书有言:
“又有以干教化者,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因为艳诗百余首。词有今古,又两体。”
元稹艳诗现存的主要有《有所教》、《离思五首》、《白衣裳二首》、《杂忆五首》、《恨妆成》、《闺晚》、《会真诗》、《梦游春七十韵》、《古决绝词》、《刘阮妻二首》等。韦縠《才调集》共选诗一千首,选元稹诗五十七首,其中就包括前面列举的二十二首,韦縠乃晚唐人,元稹艳诗的精华当保存在《才调集》中。后人可以由《才调集》推知元稹艳诗的主要情况。
元稹艳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写女子的外貌、神态、气质,意在干教化;二是大胆写男女性爱,数量少,似乎仅有《会真诗》,但却格调高雅,艳丽而不邪。
试看元稹的第一类艳诗:
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人人总解争时势,都大须看各自宜。
——《有所教》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离思五首》之二
红罗着压逐时新,杏子花纱嫩曲尘。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离思五首》之三
雨湿轻尘隔院香,玉人初着白衣裳。半含惆怅闲看绣,一朵梨花压象床。
——《白衣裳二首》之一
藕丝衫子柳花裙,空着沉香慢火熏。闲倚屏风笑周昉,枉抛心力画朝云。
——《白衣裳二首》之二
山榴似火叶相兼,亚拂砖阶半拂檐。忆得双文独披掩,满头花草依新帘。
——《杂忆五首》诗之四
春水消尽碧波湖,漾影残霞似有无。忆得双文独披掩,钿头云映退红酥。
——《杂忆五首》诗之五
芙蓉脂肉绿云鬟,掩画楼台青黛山。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刘阮妻二首》之二
以上是近体诗。
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
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
满头行小梳,当面
中唐时期有哪些诗派?各诗派有哪些重要诗人?
中唐分前后两个时期。后期诗坛有通俗、怪奇、雅正三个流派,三大流派构成了奇特的鼎立抗衡格局。通俗派诗歌的主导风格在于质实通俗,不避俚浅,讽兴时事,不虚为文。如此倾向可谓其来有自,总体上说是其主观追求的结果。就艺术实践而言,成就不小,但缺陷难免。“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此为通俗诗派审美追求的全部内涵,同时也是抗衡雅正诗派、怪奇诗派的鲜明旗帜。审视一番诗派鼎立之格局,有助于中唐诗坛形势的立体化认识。 一、中唐诗歌流派:(中唐诗歌与元、白诗派。简单运用)诗到元和体变新(元和体),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这时期主要有:1、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率领一批新的诗人写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和务尽。2、 以韩愈、孟郊为首的韩、孟诗派,不平则鸣,作诗尚怪奇、重主观,直接影响了李贺等人,开创诗歌创作新天地。3、 刘禹锡、柳宗元也是这一时期的大诗人。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理解)白居易是一位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的诗人。他认为,文学应当侧重于写现实,著诚去伪,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1、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 他把自己创作的八百首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这种分类不科学,前三类按内容而分,后一类按形式而分。但是,习惯使然,现在一般就按照白自己的分类分析作品。)三、白居易《卖炭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讽喻诗的内容和特色,理解)1、 思想内容:(1)对贫苦的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而且能够“为民请命”,勇敢地揭发现实的黑暗。(2)批评官府欺压百姓的暴行。(3)暴露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这是白居易讽喻诗最值得肯定的地方。2、 艺术特色:(1)主题明确。(2)善用对比。(3)语言通俗流畅。“其言直而切。”四、白居易《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1、 思想内容:(1)关于主题,有爱情说、讽喻说、爱情讽喻双重说。(2)应从较广阔的时代意义上去把握和理解其“长恨”主题所蕴含的悲剧意蕴,此诗中的李、杨悲剧可分为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也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三重变奏的统一整体。2、 艺术特色:白居易的《长恨歌》(感伤诗)艺术成就较高,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艺术感染力很强。五、白居易《琵琶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1、 思想内容:(1)此诗主题思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此诗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将天涯歌女弹奏琵琶的技巧,和音乐的美妙描写得出神入化。2、 艺术特色:(1)比兴相纬、寄托遥深的特点。诗中,琵琶女受人冷落摒弃的悲惨命运与作者横遭贬谪的坎坷际遇有某种类似,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寂难耐之情与作者身处穷乡僻壤、牢骚困顿、郁郁寡欢之心也暗相契合。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描述与同情,寄托着自己“沦落天涯”的身世之感。(2)有关江月的三次刻划,意向不同,内涵各异。A、 送客时所见夜景,借以烘托惜别时的茫茫心绪。别情的凄切与景象的萧瑟交融在一起。B、 曲终时所见江景,衬托出乐曲的引人入胜。写出了乐曲余音绕梁的神韵。C、 琵琶女独守空船所见江景,渲染出琵琶女的孤单寂寞、凄苦抑郁。写出她凄凉的心里感受。(2)运用新颖精妙的形象比喻和音箱摹拟刻画音乐形象。将抽象的音乐化为人们熟知的自然景象和生活景象。写大弦是”嘈嘈如急雨”,以”嘈嘈”象声,以”急雨”作比。以”裂锦”比喻曲子终了时的清脆,响亮。这就把抽象的、难以捉摸的音乐形象转化为鲜明具体的语言形象,使人如闻其声。(3)描写琵琶女娴熟的演奏技巧和饱含深情。(4)描绘乐曲的变化和传达的琵琶女的情感活动。(5)以情会声,把听者对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变化的感受传达给读者。写出诗人听琵琶演奏的感受,也就为读者的想像确定了情感方向。(6)不仅写”有声”的境界,而且写了”无声”的境界,以无声衬托有声。虚中见实,以乐曲休止时的余韵突现乐曲效果。(7)写了琵琶女三次演奏,互不重复。A、 第一次,诗人江边送客所闻。不完整,零星听到,但已经觉得十分精妙。B、 第二次,从调弦到完整的演奏一曲。琵琶女在乐曲中诉说了自己的身世之悲,幽愁暗恨。这是用音乐语言作倾诉。C、 第三次演奏,作者简略叙写,但突出它的效果。六、元稹的悼亡诗与爱情诗,《舞腰》诗,《行宫》诗及《离思五首》(其四)。(理解)1、 元稹写情胜过讽喻,擅长写男女之间的爱情,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不是新乐府,而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2、 《舞腰》、《行宫》等都是艳情佳作。3、 《离思五首》(其四)等悼亡诗,哀艳缠绵,语言朴素真切,寄寓者人生至情。七、元稹和白居易诗的异同(综合运用)1、 相同点:(1)文学主张相同。元稹和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主张诗歌要反映政治、社会、民生。共同推动讽喻诗的创作。(2)部分诗歌体裁和形式相同。(3)艺术上都是写实简俗。2、 不同点:(1)元稹的部分新乐府仍借用古题;白居易则完全用新题。(2)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形象的生动性方面,元不如白。(3)白居易最看重讽喻诗,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不是新乐府,而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八、张籍的乐府诗,《节妇吟寄乐平李司空师道》、《野老歌》。(理解)1、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拒绝强藩李师道之聘的比兴、含蓄之作。2、 《野老歌》将农夫的贫困与商贾的富庶作对比,表现了农民的不满。九、王建的乐府诗和宫词特征:1、 王建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成就最高,但以宫词的影响较大。2、 其乐府诗的主要特色是题材广泛,爱憎强烈,以近于白话的笔调反映社会生活,喜爱以奇特而鲜明的形象强烈地表现主题。3、 他主要以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一百首》闻名于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诗人。这些诗带有七绝连章组诗的性质,王建也因此赢得了“宫词之祖”的声誉。十、王建的乐府诗,宫词与《望夫石》、《宫词》(其二十九、其八十一、其八十八)。(理解)1、 《望夫石》以近于白话的笔调反映社会生活,以奇特而鲜明的形象(望夫石)强烈地表现主题。语言通俗流利,脍炙人口。2、 《宫词一百首》以描写宫女生活而闻名于世。王建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诗人。这些诗带有七绝连章组诗的性质,王建也因此赢得了“宫词之祖”的声誉。十一、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上的创新。(综合运用)韩愈是文章家,其毕生致力于文,却能创为诗派。其诗以气势雄放和意象诡奇见长,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1、 散文化的铺排描写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诗句。2、 采用游记散文顺序叙述,或以时间先后顺序,或以游历先后顺序加以叙述的手法。如《山石》。3、 句式方面,全诗以“单行”散句贯穿。如《山石》。《山石》为七言古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从语气到句式,具有明显的散文化风格。十二、韩愈《山石》诗的散文化风格。(理解)1、 按游记散文顺序叙述,以时间先后,以游历先后的叙述顺序,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细致,给人如临其境之感。2、 全诗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为七言古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从语气到句式,具有明显的散文化风格。十三、韩愈诗歌的创新特色:╳(03年7月浙江考简)韩愈主观意识旺盛,生性好奇,勇于创新,以古文为诗,波澜壮阔,手法变怪百出。为避免诗歌因平易流于油滑,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追求非诗之诗和以丑为美,艺术形式怪奇生新。1、 “以文为诗”的特点。2、 构思想象,比喻意象怪奇,选词冷僻奇特。3、 “以丑为美”。如《答柳柳州食虾蟆》中所描绘的虾蟆的奇特形象。
元稹作品特色
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8岁丧父后,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家贫无师,由母课读,并从姨兄、姐丈学诗诵经,贞元九年(793)以明两经擢第。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读之,始作诗。
贞元十五年,初仕于河中府。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娶名门女韦丛。数年后,妻亡。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后得宰相裴提拔为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劾奏不法官吏。为此得罪宦宫权贵。元和五年,宦官与元稹争宿驿舍正厅,击伤元稹,反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这一时期,元稹年少气盛,在政治上较有作为,私生活上则有过类似《莺莺传》中的张生那样一段经历。《莺莺传》、《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及一部分艳诗、悼亡诗作于此时。
元和六年,裴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为时论所薄。元和十年一度回朝,不久出为通州司马,转虢州长史。这一时期作诗甚多,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其古题乐府十九首、《连昌宫词》作于此时。
元和十四年,再度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拜平章事、居相位三月。为依附另一派宦官的李逢吉所倾轧,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入为尚书左丞,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逝世于镇。这一时期作制诰甚多,并有多种诗文结集。
元稹的创作,以诗的成就最大。他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认为“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对杜诗推崇备至。元诗学杜而又能变杜,力求平浅明快,便于读者接受,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乐府诗在元稹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元和四年,他看到李绅所作《乐府新题》20首,认为“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于是“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和作《上阳白发人》等12首(《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其内容有一定现实意义,但往往主题不够集中,形像不够鲜明,不及白居易后来所作的《新乐府》50首。元和十二年,他看到刘猛、李余的《古乐府诗》数十首,感到“其中一二十章,咸有新意”,于是又和了古题乐府19首,“有虽用古题,全无古义者”,“或颇同古义,全创新词者”(《乐府古题序》)。如《田家词》、《织妇词》、《采珠行》、《估客乐》、《捉捕歌》诸篇,或叙写劳动人民的痛苦,或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平,或揭露朝廷政治的黑暗,内容充实,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
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稹集中也被列为乐府类。全诗藉“宫边老翁”之口,追叙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兴衰征象及其原因,旨含讽喻。此诗与白居易《长恨歌》齐名,曾被后人赞为“铺写详密,宛如画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但也有写得分散的缺点,人物形像不及《长恨歌》鲜明。元稹另有一些小诗颇为出色。如《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可谓“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人称“乐天《长恨歌》,凡120句,读者不厌其长;元微之《行宫》诗,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文章之妙也”(瞿佑《归田诗话》)。
元稹诗中最有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长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于一般泛写的艳诗。《赠双文》、《春晓》、《莺莺诗》、《杂忆五首》、《会真诗三十韵》等,都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梦游春七十韵》兼及其妻韦丛。今人陈寅恪评此诗“实非寻常游戏之偶作,乃心仪浣花草堂之巨制,而为元和体之上乘,且可视作此类诗最佳之代表者也”(《元白诗笺证稿》)。但这些诗往往也含有轻薄庸俗的成分,《唐国史补》说元诗“淫靡”,主要即指这类作品。至于其悼亡诗,则为悼念韦丛而作,多述韦丛安贫治家之事,眼前景,口头语,情真意挚,颇能感人。流传最广的《遣悲怀三首》,一往情深,如话家常,在悼亡诗中可称翘楚。
此外,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他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说:“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居易雅能为诗,……小生自审不能以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辞,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他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都是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自己就曾提出,当时的仿效者“力或不足”,便造成“颠倒语言,重复首尾,韵同意等,不异前篇”等现象。所以严羽认为“和韵最害人诗”,指出“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沧浪诗话》)。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而朝廷制诰仍沿用骈体。元稹始创新体,以古文作制诰,格高词美,为人仿效,“自是司言之臣,皆得追用古道”(《制诰序》)。《旧唐书》说:“元之制策,白之奏仪,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元稹所作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也是唐人传奇中的名篇。后世戏曲作者用它的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见《董解元西厢记》)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关于元稹的评价,后世多与白居易并论,大抵有褒有贬。赵翼认为:“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此元、白较胜于韩、孟。”至于元、白相较,则“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瓯北诗话》)。持论较为公允。
元稹生前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之合集多种。其本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诔、论议等共100卷,题为《元氏长庆集》。宋时只存60卷,有三种刻本:闽本(建本),宣和六年刘麟刻;蜀本,刻者不详;浙本(越本),干道四年洪适据刘麟本复刻。明嘉靖三十一年,董氏曾据洪适本翻刻,《四部丛刊》又据董刻本影印。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另据杨循吉从陆士修藉钞刊行影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可参看。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4-7)
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质
理解:
① 杜甫的生平际遇、思想性格与其诗歌创作
杜甫是初唐著名诗人,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对他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有巨大影响。后来困居长安十年,穷困潦倒。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一身病痛。
杜甫的思想受儒家影响较大,但他与道教、佛教中人也多有来往,未限于一宗一派。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杜甫不仅做了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贴近现实有血有泪的动地歌吟,呈露出仁者襟怀,由此形成的杜诗风格的大、重、拙,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
② 杜甫的新题乐府
杜甫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应用:
① 杜诗的写实手法
1)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写实的写作手法。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
2)杜甫的乐府古体诗,除了效法汉魏古乐府取题的用意以“行”诗写时事外,还能自立新题,独创格调,如《兵车行》。
3)杜诗的写实,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4)杜诗的写实还融入了强烈的抒情,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这除了他能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外,还在于他本人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只要真实地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叙述出来,就成为了人民的代言人。
② 杜诗的诗史性质
1)杜甫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素有“诗史”的美誉。这首先在于杜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2)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即使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仍然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起初面貌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理解:“拗体”律诗
杜甫打破固定的律诗谱式,就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杜甫七律的拗句无规律可寻,体现了诗人造语贵新,同中求异的创作追求。
应用:
① 杜甫绝句的艺术特点
杜甫入蜀后所作的绝句多为描写当地风景和风俗人情的组诗,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与盛唐时期一般绝句不同的是,杜甫的绝句在声调上不是那么悠扬和谐,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而且受民歌的影响,更多的杂有当时流行的口语。杜甫的这类诗,既有联篇的吟唱,又有单篇的短章;既有常调,又有拗体,多一气呵成的真实之作,其妙处在于含意深婉。但声调拗峭、笔墨质实,且多议论,改变了盛唐绝句蕴藉含蓄的清丽格调,创立了一种与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致的绝句新风貌。
② 杜甫律诗创作成就
杜甫把律诗的题材范围扩大到几乎与古体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1)五律七律兼擅
杜甫对五律的把握,已到了非常纯熟、运用自如的程度,不但韵律精细,且诗境浑成而多变化,有意境壮阔忽转为凄凉的,也有气象巍峨忽转为情景细致婉约的,做到了不拘一格,如《月夜》。
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他创作了超过前人创作数量总和的七律。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在这方面的成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2)以律诗写组诗
杜甫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
3)拗律与绝句
杜甫打破固定的律诗谱式,除了创为“连章体”的组诗外,杜甫还就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不过杜甫七律的拗句实无规律可寻,有时是顺其自然而放弃声律规则,有时则是有意为之。能律则律,当拗则拗,体现了诗人造语贵新,同中求异的创作追求。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理解:沉郁顿挫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应用:
① 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杜甫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② 杜诗集大成的体现
杜诗集大成所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
1)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
3)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 杜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及其丰富的艺术经验,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
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的淳厚感情,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五章 大历诗坛
理解:
① 大历诗风的过渡性质
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② 大历诗歌共同的艺术面貌
这一时期的诗人,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渐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 韦应物与刘长卿
理解:
① 韦应物诗歌创作分前后期
韦应物早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继承了盛唐诗人关怀现实、追求理想的传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如《寄畅当》;
韦应物的后期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风格闲淡简远。他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② 刘长卿的心态与其诗歌创作
刘长卿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逆境中度过的,所以长期的抑郁寡欢,使他的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凄清悲凉,如《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应用:
① 韦应物后期诗歌的艺术特色
韦应物的后期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风格闲淡简远。他的田园诗,将谢胱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他并不是一味恬淡忘怀世事的人,其田园诗中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
② 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层层递进,人生失意的凄凉之感,融入黯淡萧瑟的景物描写中,尤显浓重深长。一种由悲剧命运支配的孤寂惆怅的生存体验,与特定时代的衰败萧索景象相结合,汇聚成生不逢时的冷漠寂寥情调,在刘长卿诗里反复出现,以至于其诗歌意象的构成也带有某种类型化的倾向。
第二节 大历十才子
识记:“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理解:“大历十才子”齐名的原因
“十才子”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
应用:“大历十才子”诗歌的艺术特色
“十才子”的诗歌并没有比前人提供更多的新东西,其清雅闲淡的艺术追求,则深受盛唐王、孟诗风的影响,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然而,在与诗的风格情调和写作技巧密切相关的词语色彩和意象构成方面,大历诗歌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
2)“十才子”更多地偏爱使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创新。
3)在诗中运用具体的描述性意象,能保证作品的新鲜感,但要求诗人对客观世界有仔细的观察,细致入微地明辨物象,然后真切传神地写出来,故大历诗人的写景更多面向现实物色。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理解:
① 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
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
他的诗,无论古体还是今体,都受着江南民歌的明显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有如白话。
② 李益的七绝边塞诗最著名
由于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活体验,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最多最好,由于他的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所以他的边塞诗也以七绝最为著名而流传于世。
应用:
① 顾况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元白、韩孟诗派的影响
顾况的绝句受民歌影响明显,如《江上》。但顾况的诗,又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和比喻,而且充满狂放之气,如《悲歌》其二。
顾况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② 李益诗风的两重性
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在写景抒情时,注重在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讲诗情、画意与音乐美溶于一炉,所以韵味尤为深远。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理解:诗到元和体变新
从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开元、天宝之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诗到元和体变新。
第一节 元白诗派
识记:
① 白居易生平
白居易,字乐天,曾官至翰林学士,晚年贬官退休,自号“香山居士”。
② 白居易诗歌分类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作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③ 元稹生平
元稹,世称元九,与白居易同以书判拔科登第,曾官至监察御史。
理解:
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
② “元和体”
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们两人的艳情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③ 张籍、王建的乐府诗歌
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好“张王”。
张籍以乐府诗著名,题材较为广泛,多为“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往往由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缩影,如《野老歌》、《牧童词》;
王建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成就最高,题材广泛,爱憎强烈,如《田家行》;王建在创作中有以俗语、民歌入诗的倾向,一些小诗写得通俗流利而脍炙人口,如《新嫁娘词》。
应用:
① 白居易讽喻诗与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的不同特点
白居易最为看重的是自己的讽谕诗。他的讽喻诗尖锐地反映了当时剥削与被剥削、贫与富的社会矛盾,如《秦中吟》其十《买花》。
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白居易的杂律诗中流传较广的是一些写山水风光和友情的作品,如《暮江吟》。写得自然流转,明丽圆熟。
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较为明显,诗风浅近平淡。
② 元稹讽喻诗与艳情诗、悼亡诗的不同特点
元稹大胆地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讽刺时政,如《织妇词》、《田家词》、《上阳白发人》等讽谕诗。但其一部分新乐府诗在批判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刻画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离思》五首其四就堪为哀艳缠绵的绝唱,不但取譬甚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元稹在妻子韦丛死后写了不少动人的悼亡诗,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遣悲怀》三首。这三首诗全是对亡妻生前身后琐事的描摹,却寄寓着一种人生的至情,其中一些诗句尤其饱含哀思,动人肺腑。
第二节 韩孟诗派
识记:
① 韩愈生平
韩愈,字退之,世人多称韩昌黎,曾官至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
② 孟郊生平
孟郊,字东野,性格孤傲,不谐流俗,虽有很强的功名心,却因不善变通而少所遇合。晚年做过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
③ 李贺生平
李贺,字长吉,皇室郑王李亮之后。因“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使他无法应试,后被举荐做了个奉礼郎的小官。李贺是中唐诗坛的天才,他继承了韩、孟的险怪风格和苦吟传统。
理解:
① 韩孟派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
韩孟诗派对促成中唐诗歌创作的新变和繁荣有重大贡献。他们自负才高,且风格各不相同,但在尚怪奇、重主观这一基本倾向上却是一致的。
② “苦吟”
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③ “长吉体”
李贺的诗造语奇丽,喜用生新拗折字眼,笔触形象而暖昧,带有神秘感,被称为“长吉体”。
应用:
① 韩愈诗歌的艺术特征
“以文为诗”是韩愈诗歌的主要特点,如《山石》。
为避免诗歌因散文化而流于平易油滑一途,韩愈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甚至走到以丑为美的地步,即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
② 孟郊诗歌的艺术特征
在孟郊的作品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诗作,如《杀气不在边》、《感怀》、《寒地百姓吟》等,但数量更多的是抨击黑暗世俗、强烈表现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的诗作,迥异于一般文士的无病呻吟。且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③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李贺的诗歌在构思、意象、遣词和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如《雁门太守行》。
李贺诗中的怪奇特征,首先得力于他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其次李贺诗歌的意象非同寻常,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
第三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
识记:
① 刘禹锡生平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他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不久迁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因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远州司马。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人称刘宾客。
②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登进士第。贞元21年,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失败,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卒于任上。
应用:
①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成就
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思想家,刘禹锡性格爽朗而倔强。他未因失败和挫折而消沉气馁,遭贬之后,对用世的渴望及对理想的执著,至老不衰,如《始闻秋风》。
咏史诗在刘禹锡诗作中所占分量不大,却是艺术精湛思想深刻的作品。如《西塞山怀古》。诗咏晋事,而饱含现实意味,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能使人在欣赏作品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② 柳宗元诗歌的独到特色
柳宗元的诗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他诗作的重要内容就是抒写被贬谪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忧愤深远,风格清冷峭拔,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也写过一些山水田园诗,颇有淡泊纡徐之风。柳宗元于贬谪时期写山水,正是他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郁闷的努力,如《渔翁》。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理解:晚唐诗歌的艺术特征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感伤情绪的美。
第一节 李商隐
识记:李商隐生平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他一生沉沦下僚,除做过很短一段时间的秘书省校书郎和太学博士外,一直辗转于各处幕府,直至去世。
理解:
① 李商隐的政治诗
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在其现存的约六百首诗中,占了六分之一,比重相当高。著名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描述长达百余年的社会历史画面,是继杜甫《北征》后出现的批判现实、关注民生的长诗。
② 李商隐的无题诗
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堪称典型。
应用:
①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主要体现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文本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无题诗意旨的含蓄朦胧,同时为解读作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一个是他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诗中所用形象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但诗中有理性的结构和通顺的句法,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的形象。
②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
李商隐天赋极高,又敏感多情,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壮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作中所流露的又多为要眇蕴藉之情。
除营造意境的幽美外,李商隐还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致力于对唯美的追求。他的诗歌的词化特征比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朦胧美等,这样便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第二节 杜牧与许浑
识记:
① 杜牧生平
杜牧,字牧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杜佑曾为三朝宰相。杜牧五、七言古今体诗都有佳作,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他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世称“小李杜”。
② “小李杜”
杜牧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世称“小李杜”。
理解:
① “二十八字史论”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数量多,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优秀作品。如:《登乐游原》、《题乌江亭》、《泊秦淮》。
② 许浑《金陵怀古》
许浑的《金陵怀古》,覆盖范围广,集中地抒发了对繁华昌盛终将消尽的无可奈何心情。
应用: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数量多,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优秀作品。如:《登乐游原》、《题乌江亭》、《泊秦淮》。
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立意高绝,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与这首类似。
杜牧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诗中的感触经常还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如《九日齐山登高》。
第三节 贾岛与姚合
识记:贾岛、姚合是晚唐著名“苦吟”诗人
贾岛、姚合是晚唐著名“苦吟”诗人
理解:“武功体”
姚合诗被称为“武功体”,代表作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30首,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窘态,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
应用:
① 贾岛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
贾岛诗歌的内容比较狭窄,很少反映社会问题。贾岛所写,有科考碰壁的失意和怨愤,有贫穷窘困生活的哀叹,有对于清寂之境和佛禅境界的感受,以及与僧人、隐士的交往,大多不出个人生活范围。
贾岛的五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由于苦吟,贾岛的确创作出不少佳句,但有句无篇也成为贾岛诗作的缺点,内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减损诗美。
② 姚合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
姚合诗的题材与贾岛接近,而对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写得更多,在风格上,相比贾岛显得清稳闲适。
姚合诗被称为“武功体”,代表作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30首,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窘态,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
第四节 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理解:
① 皮日休诗歌创作概况
1)《正乐府十篇》:针对现实,有美有刺。
2)《橡媪叹》:写老妇收成被贪官污吏剥削殆尽
3)《汴河怀古二首》:咏史诗,写得立意新颖、议论精辟,对隋炀帝的暴行批判更为深刻。
4)《春夕酒醒》:辞藻华丽,情韵飞扬的作品,体现了另一种风格。
② 晚唐其他写实诗人聂夷中、杜荀鹤、罗隐及其代表作
聂夷中:《咏田家》
杜荀鹤:《山中寡妇》、《再经胡城县》
罗隐:《蜂》
③ 陆龟蒙及司空图诗歌创作概况
陆龟蒙失意隐居,因而写下了不少愤世嫉俗的作品:《读阴符经寄鹿门子》、《别离》、《白莲》;陆龟蒙艺术上较成功的作品是绝句:《晚渡》、《太湖叟》
司空图消极遁世隐居的思想比较严重,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了他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丁未岁归王官谷》、《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王官二首》
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元稹的创作有哪几种类型、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