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李玲修代表作品(作家李玲修)

1、报告文学的中国发展历史2、香港七八十年代好看的电影有哪些?报告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1932年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30年代初报告文学创作的主题是宣传革命与抗日。反映工农苦难生活的作品日益增多。报告文学在思想、技巧、文体等方面也日趋成熟。连续不断的战争和生活的剧变为报告文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李玲修代表作品,以及作家李玲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报告文学的中国发展历史

19世纪的晚清,报纸登陆中国,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产物。报告文学才开始孕育。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第一批初具报告文学雏形的作品,但只是到了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才明显具备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梁启超之后,报告文学作品慢慢多了起来。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深刻的变革,报告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冰心、瞿秋白、梁启超、鲁迅、柔石、谢冰莹和文学研究会的诸作家都积极写作报告文学。除坚持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宣扬外,作品的抒情性大为增强。到这时,作者们尚没有文体的自觉性,报告文学这一名词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进。我国第一位提出并使用报告文学的人是袁殊(中共五面特工)。

1932年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对报告文学这一新兴体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0年代初报告文学创作的主题是宣传革命与抗日。在左联的推动下,反映工农苦难生活的作品日益增多。此外,作家们的视野进一步扩大到社会其它各行业中。题材得以广泛开拓的同时,报告文学在思想、技巧、文体等方面也日趋成熟。

3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丰收的成熟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一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在艺术性、思想性上都非常成熟的作品的集中问世。它们是夏衍的《包身工》、萧乾的《流民图》、宋之的的《1936年春在太原》、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林克多的《苏联见闻录》、戈公振的《东北到苏联》、邹韬奋的《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一部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这部作品集除少数作家外,大多数作者是非文学工作者,但作品的质量却不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群众性特点。

从抗战爆发到建国前的12年里,连续不断的战争和生活的剧变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素材,使报告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范长江的《芦沟桥畔》系列战地报告文学,丘东平的作品,大部分反映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情况,如《第七连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等描写了正面战场;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姚雪垠的《战地书简》等再现了人民自发的抗日热潮;肃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国际援助的滇缅路的修造情况;黄钢的《开麦拉前的汪精卫》运用镜头语言,刻画了大汉奸的内心世界;《上海一日》是沦陷后的上海奉献的一部珍贵的报告文学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报告文学创作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最高的成就。

解放区的报告文学首先是革命历史的记录。反映劳动人民中的先进人物、民族英雄,是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另一特点。这些作品虽风格不同,但都充满感情,描写真切,其中周而复、华山、刘白羽、黄钢等人的作品成就显著。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片断》堪称表现先进人物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华山的战争题材作品多大笔勾勒,却唱出一曲曲时代气息浓郁的战斗凯歌。刘白羽关于东北战场的报告文学,以强烈的新闻性和政治抒情色彩取胜。

解放后报告文学多以讴歌新社会、新生活、新人物、新事物为主要表现内容。抗美援朝曾是5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题材,涌现出许多影响巨大的作品,出现了报告文学的繁荣局面。

其后,报告文学同其他文学品种一样,受到政治气候的干扰,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坎坷路,终于迎来了新时期的曙光。科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真理的英雄这三类人物的撰写,首先掀起了报告文学复兴的热潮。紧接着,风格各异的作家风起云涌,他们贴近生活,紧跟现实,追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拓展创作题材,开始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新纪元,有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

黄宗英的《小木屋》、《大雁情》、《桔》等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陈祖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不断追求,不断出新;理由以文采见长,其小说式作品强调了他对报告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视;以儿童文学起家的柯岩,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保持了她一贯的纯真的童心;李延国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诠释他礼赞这英雄的国土的创作理想,代表作《在这片国土上》刻画了引滦工程中的英雄群像;孟晓云顽强地不断发出爱的呼唤;刘亚洲的军事题材作品题材新颖,知识性、新闻性强,信息量大;为普通人树碑立传,而且比较成功的有李玲修、肖复兴,前者以体育界、艺术界人物的闪光点为创作冲动,后者侧重的则是通过普通人的遭际,揭示现实的隐忧;《二月逆流始末记》、《李宗仁归来》、《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等开启了历史题材纪实作品的先河……作家、作品之多可谓星光灿烂。

中国的建设速度飞快地发展着,报告文学这一紧贴现实的文学形式,也以坚实的步伐,不断地迈向成熟。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报告文学、学术与新闻以及与文学相融合的报告文学,使中国的报告文学不断地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

在新时期,《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发在1978年1月号头条位置,揭开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第一页。

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绞刑架下的报告》、《包身工》、《西行路上的左公柳》等。

香港七八十年代好看的电影有哪些?

在我看来七八十年代有很多优秀的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是长影厂1982年摄制的,根据蒋子龙小说改编,编剧李玲修,导演姜树森,作曲雷振邦,制片主任张冲霄,演员方舒、张甲田、姜黎黎、朱德承。我很喜欢蒋子龙的小说,大气,有深度,情节也挺吸引人。蒋子龙小说的特点是紧密联系时政,而当年中国人都比较关心政治,所以喜欢看他的小说。演员出身的作家李玲修改编的也不错,先是在前面描写了车队、厂里的很多乱像,也有很多悬念,比如刘思佳是个什么样的人。后面的情节发展都比较圆满的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问题。

电影《牧马人》影片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等数个奖项,广受赞誉。《牧马人》的故事取自伤痕文学代表人物张贤亮先生的小说《灵与肉》。讲述的是主人公许灵均的坎坷经历:童年遭遇父亲离去,母亲亡故,孤苦无依;57年又被打成“右派”,来到了西北牧场劳动。李秀芝是从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场的农村姑娘,两人先结婚后恋爱并有了孩子,许灵均最后选择了放弃去国外生活而留在国内和妻儿乡亲生活在一起的故事。《牧马人》的主演是朱时茂、丛珊以及大配角刘琼、牛犇。

《少林寺》李连杰主演,根据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改编,展示了在唐太宗被叛将追杀后,少林寺十三棍僧搭救,李世民为了表示感谢,为少林寺封地。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是中国影史上的一个神话。以每张1-3角的票价,取得1.4亿的票房,观影人次达5亿。是著名影星李连杰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他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电影作品之一。

《石榴花》由当时的知名演员龚雪主演,影片有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描述了石榴花和残疾青年陈湘的爱情故事,赞扬了当时男女纯洁的爱情。

这些七八十年代看过的老电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关于李玲修代表作品和作家李玲修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