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代表作品名,苏轼早期作品有哪些?
一、入仕之初。《和子由渑池怀旧》,作于嘉祐六年(1061)苏轼赴凤翔上任路过渑池时。
二、诗案前的平静期。《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于熙宁六年(1073)杭州通判任上;《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作于熙宁八年(1075)密州知州任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熙宁九年(1076)密州知州任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于元丰二年(1079)湖州知州任上。
苏轼的黄金之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7,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11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字号是什么?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苏轼,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作品
1、古文方面有:《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等。
2、词方面有:《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3、诗方面有:《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等。
4、书法方面有:《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赤壁赋》《江上帖》《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新岁展庆帖》。
5、画作方面有:《潇湘竹石图》《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图》《偃松图卷》。
苏轼作品特点?
苏轼词风大约可分三类。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三大风格: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他的诗词与他的生活变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约占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是北宋还是南宋?
苏轼是北宋的。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和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
武哥说文,从历史的宏大视角,讲述不一样的苏轼和辛弃疾。
这是两个站在大宋词坛上的顶尖高手,苏轼在北宋,辛弃疾在南宋。
(苏轼和辛弃疾)
苏轼在前,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另辟门户,创立豪放词派,与“词之正宗”婉约派分庭抗礼;辛弃疾在后,歌“醉里挑灯看剑”续掌豪放词宗,集其大成,将豪放词派推向另外一个高峰。
比较这样的两个掌门级人物,我尽量不走寻常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读:
1、时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题迥异:苏轼是和平时代的士大夫,在不断叩问人生真谛;辛弃疾是战乱时代的圣斗士,在苦苦表白爱国情怀。苏轼是很幸运的,出生在偏远的西蜀眉州,气候温和,现在都是旅游胜地。出生前后,隔眉州远远的幽州,北宋和辽国的战争也打到了尾声。苏轼从小就没有看到过金戈铁马,更不要说尸横遍野的沙场了。
所以,苏轼的豪放作品没有亡国灭种的仇恨,也少有战火硝烟的场面,更多的是流连在山水之间,在宁静的山水间体悟生命。“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此时的山水,是融有苏轼人生处境和精神印记的山水,雄奇奔放中,有高远泰然的生命体验。
辛弃疾就悲催得多,出生时,山东济南一带已经被金国占了13年,女真人不断的在原属北宋的地盘上烧杀抢虐,汉族人受尽了侮辱和虐待,辛弃疾幼稚的心灵在时时刻刻体会亡国之痛。所以,辛弃疾的作品中多次流露出向往战场,渴求冲锋献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心想当收复故土、完成统一的英雄,有浓郁得化不开的爱国激情。
2、经历的不同,作品的风格不同:苏轼是豪放文人,是政治失意的悲伤;辛弃疾是粗犷将军,是壮志未酬的悲壮。苏轼主要生活在仁宗、真宗、神宗和哲宗时期,他生活在北宋最平稳的时期,“靖康之耻”的主人翁徽宗皇帝当政的第二年,苏轼就去世了,想来也是不想和这样的皇帝牵连太多。而且,前面这些皇帝对苏轼都还不错,对于一个动不动就写词讥讽时政的文人和官员,他们都牢守太祖皇帝祖训,没有痛下杀手,从“乌台诗案”开始,虽然苏轼厄运不断,也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流放。所以,苏轼的豪放作品就处处是政治失意,处处是离愁别恨,是内心的苦闷彷徨,是情怀的自我释放,又有政治抱负成空的悲伤。
苏轼的这种感情在到黄州的第二年,终于压抑不住了,他就邀约几个好友来到黄州西山麓,赤壁矶下,苏轼爆发得激烈而伤痛,“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说起都是泪,满满的悲伤。
(赤壁怀古图和词)
辛弃疾的生活经历是苏轼想象不到的精彩,辛弃疾21岁就组织人马上前线冲锋杀敌,还曾千里单骑追叛徒,还曾孤军深入敌营,夺叛军首领首级,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武功盖世,震惊金国。
回南宋后,辛弃疾受到猜忌,没有机会再回到前方战场,能够夜半梦回,“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在任地方官员的日子里,他对普通老百姓很好,可是,辛弃疾超强的武力值仍在,地方上的强盗啊、小偷啊就遭殃了,逢抓必杀。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辛弃疾受到弹劾:杀人如草芥。
一次一次被弹劾,一次一次被贬谪,辛弃疾都是二话不说,哥都是开过枪杀过人的,不和小人计较,卷起铺盖就走人。所以,辛弃疾的作品有国破家亡的悲伤、有沙场秋点兵的渴望,却又有长期受压抑的凄凉,有怀才不遇的英雄悲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心里非常清醒而痛苦的知道,他这一生,恐怕都上不了战场,实现不了理想,可即使这样,他还在等候观望。越无所谓的语气越显辛弃疾的急迫,越平淡的语言越悲壮。他一天天等,他害怕,哪天君王要用他时,自己已经不争气的老了。
3、性格的不同,作品的气质各异:苏轼是儒释道兼备的“杂家”,有空灵有豁达,有神仙之态;辛弃疾是只修儒家济世思想的“专家”,有热烈,有万钧之力,有英雄之心。苏轼的苦难,是其性格所致,而曲折的经历也改造了他。苏轼应该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中被流放次数最多的一个。苏轼的苦,我们都可以体会,任谁一次一次被放逐,都会觉得苦逼,可是,苦难中的苏轼走出来了,还更加强大了,更豁达了。“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尼采说的这句话最适合苏轼,更强大的苏轼境界一下子就开阔了,性格变得更加开朗乐观了。
得意时,就积极入世干事;失意时,就痛快寄情山水;痛苦时,就坐禅悟道。所以,苏轼的豪放作品“以诗为词”,题材更宽广,情感更多样,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也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洒脱和空灵。
苏轼的豪放词也有婉约的基因,就像清风明月,仪态万方,而每一面都是最可爱最真实的苏轼。
(西北望射天狼的意象图)
辛弃疾后期的经历一点不复杂了,单调得让人发狂,辛弃疾的思想也比较单一,他只崇尚儒学,固执的坚守着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不变通,不回旋,辛弃疾有山东汉子的直爽和大度,不宵于搞官场潜规则,流放就流放,寄希望君王总有一天会启用,他在带湖居住好多年,还和好友陈同甫商议统一大计。可是,君王压根就没有想过复国,所以,也就没有谁召回这个武功盖世的将军。最喜剧的是,辛弃疾最后一个官职是主管冲佑观,一个道教活动中心。
辛弃疾是不是文人中武功最高的,无法断定,因为听说李白剑术也很高强,但是,辛弃疾一定是武人中词写得最好的。为更好的表达感情,辛弃疾“以文为词”,散文化的直抒壮阔胸臆,他的词中有很热烈、很执着的理想,也有理想化为梦想的绝望,郁郁寡欢,“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时时处处,辛弃疾都是保持一名将军的胸襟和斗志,无时不刻,都在批判现实和唱英雄悲歌。
南宋在这个时候,早就是苟延残喘了,无论辛弃疾怎么鼓与呼,都唤不起宋的血性,辛弃疾注定了生不逢时,走完英雄末路。
(辛弃疾意象图)
结语:“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王国维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评价可谓入木三分。所以,几百年来,不管后人怎么仿效,没有人学到两人词的精髓。
我们都只是远远的仰望这两个宗师的背影,在他们的故事和诗词里凭吊和缅怀,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吸取养分,滋养心灵,渐学渐长。
“武哥说文”为您以史说文,期待点、批、评,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