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几个书法的代表作品

所以这四种字体的面世次序应该是欧体、颜体、柳体和赵体,对欧体和赵体只是略微认得而已,我现在更愿意用宝相庄严而不是肥头大耳来形容这种丰腴的字体。柳体的字形和颜体差别很大,都坚持认为四大楷书字体中柳体最好看。...

几个书法的代表作品,田蕴章说自己的父亲田荫亭的书法是家族书法的代表?

就书法而论,田蕴章父亲写的比他好多了 田蕴章田英章两兄弟写的比较俗气,没有传统大家的风范。

如何分辨欧颜柳赵四种字体?

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并称楷书四大家,如何分辨这四种字体?前面的答主似乎多是一些已成套路的泛泛而谈,我就说一下我个人的经验吧。纯粹是个人感觉,不代表书家认可的观点。

1.颜体宝相庄严。

按年庚来说,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是初唐、中唐、晚唐的书法家,赵孟頫是元代的书画家,所以这四种字体的面世次序应该是欧体、颜体、柳体和赵体,但是我最先接触的是柳体和颜体,对欧体和赵体只是略微认得而已,所以就先从自己熟悉的字体说起。

小时候和妹妹一起练过一阵书法。那时家里刚好有两本字帖,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柳体一见钟情,对颜体怎么都喜欢不起来,于是强制性地把颜体字帖分配给妹妹临摹,自己学了柳体。

我为什么不喜欢颜体呢?因为我不懂书法,纯粹是个人的视觉感受。颜体的辨识度很高,第一眼看上去就是一种“肥头大耳”的感觉。颜体是很端正的楷书,一笔一划起承转合,运笔是很清楚的,但总体结构就是很圆润的感觉,让人想起唐朝那种丰腴的美。肥是真的肥,但是也是肥得有骨头的。或者这就是在内行的人看来,颜体水准很高的缘故吧。只不过像我这种肤浅的视觉动物,就是不大能接受肥美,所以颜体不合我的眼缘。

(颜体:多宝塔碑帖)

当然,现在我知道颜真卿在行家中的评价很高。所以为了尊重起见,我现在更愿意用宝相庄严而不是肥头大耳来形容这种丰腴的字体。

说个个人的判断经验:颜体中横竖笔画的粗细差别比较大,横笔很细,而竖、竖钩、竖弯钩等笔画,中间部分总是特别粗。总的来说,就是横笔中间细两头粗,像扁担;而竖笔是中间粗两头细,像梭子。

2.柳体风骨嶙峋。

柳体是我自己选择的临摹对象,我对柳体情有独钟,而且越学越喜欢。可以想见,柳体的字形和颜体差别很大,特别“瘦”。严格来说也不叫瘦,而是很有“骨头”。柳体也跟颜体一样一笔一划,从起笔到收笔,整个运笔过程很清楚,而且感觉这正是柳体的特点,每一笔的抑扬顿挫都尽收眼底,恰似桀骜不屈的文人风骨。所以,柳体在我看来,很有一种风骨嶙峋的气质,我很喜欢。

而且一直到现在,都坚持认为四大楷书字体中柳体最好看。

(柳体:玄秘塔碑贴)

3.欧体中规中矩。

如果说颜体有肉,柳体有骨,那么欧体大概就是有“筋”了。欧体在我看来兼具或者说中和了颜体和柳体的特点,首先是笔画比柳体圆润,但是总体结构又还是偏清瘦,跟柳体一样。总体来说,还是跟柳体接近一些。

当然,说欧体综合了颜体和柳体是不对的,欧体出现的时间更早,应该是颜真卿和柳公权借鉴了欧阳询的笔法才对。

欧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规范,有点像现在印刷字体的味道。笔画的起承转合没有颜体和柳体那么多,所以没有那么明显的“手写”痕迹,但是每一笔基本上都有粗细变化,尤其是很多视觉上可以简单概括为“起笔细,收笔粗”的笔画,有点楔形文字的感觉,组合起来,自然就是“印刷感”比较强了。

所以欧体就是横平竖直,很“正”的味道,但是在我看来,似乎是太正了,有时会恍惚,是不是有点死板?不像人写的字,倒像机器精细化运笔。

(欧体:九成宫碑帖)

4.赵体随意洒脱。

赵体也是很好认的。不过我无法概括它的特点,原因是在我看来,这种字体有点像我们现在写字比较漂亮的人写的毛笔字,如此而已。结构和笔画都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就是觉得像是“毛笔字”而不是“书法”。

当然,这是我的偏见。赵体是四大楷书法帖之一,这个是没有疑问的。

所以还是试着概括一下:赵体应该也是兼具了颜体和柳体的特点,但视觉上可能偏颜体多一些。笔画粗细均匀,每一笔的运笔过程比较圆滑,并没有颜体和楷体从起笔都收笔都清清楚楚“有棱有角”的感觉。事实上,有人说赵体更接近行书。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大概就因为赵体的笔画顺滑没“棱角”的缘故。

(赵孟頫:三门记帖)

所谓字如其人,据说历史上的颜真卿就是大气豪迈的,柳公权就是个性严谨,赵孟頫不用说了,为两个朝廷服务,骨气是谈不上了,估计为人也是比较圆滑的。所以,他们的字,也都反应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最后再来比较一下同样的字,这几种字体的不同写法吧: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我这里有幅书法作品?

只要有对眼的就值。我也有两幅与您尺幅相仿的,担心百元一幅也难于出手。只好在埋头苦练。

著名的书法碑贴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10大书法家的碑帖

1、王羲之,其作《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2、颜真卿,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行书《祭侄稿》对后世影响巨大。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史上千百年来不朽的领军地位。

3、赵孟頫,赵孟頫是一位气贯古今的书画大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代表作《洛神赋》《胆巴碑》。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首题画诗已成为我国书画界的座右铭。

鉴于赵孟頫在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

4、柳公权,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位擅长楷书,以骨力清劲著称于世的大家,这就是为人所熟知的柳公权。代表作《玄秘塔》《神策军碑》。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竖起了一座巍峨丰碑。人们瞻仰这丰碑时,景行仰止,重其书,慕其人,故书与人并垂不朽。

5、王献之,王献之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6、苏轼,苏轼有着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有精湛的造诣。他是中国杰出的文豪,是北宋文坛领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行书与黄庭坚的清劲、蔡襄的温淳婉媚不同,而是笔墨丰肥圆润、浑厚爽朗;因其修养广博,故“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天真平淡,格调俊逸,以气韵见胜。其作《黄州寒食帖》用笔浑厚遒逸、跌宕多变,富有情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7、董其昌,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其昌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

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所无法比拟的。代表作草书《琵笆行》。

8、张旭,工诗书,草楷俱佳尤长草书。他的草书,名噪当代,影响后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时与李白诗,裴文剑舞称“三绝”,被后世誉为“草圣”.代表作《草书心经》《古诗四帖》。

9、米芾,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代表作《清和帖》《苕溪帖》《蜀素帖》。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

10、怀素,以“狂草”名世。怀素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代表作《自叙帖》。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近现代书法界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书法届的代表人物,这个就真的不好说了,各有各自的观点。但是美丑观还是有的,我大中华的瑰宝神器,为何出了那么些,喷墨神人?丑态令人作呕,认定那是书法,行为艺术。绝不敢苟同,自欺欺人者必将自弃于人。

越来越认同一句话,高手在民间。发掘身边高手@金点子连城

王羲之的书法和王献之的书法?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王羲之是开宗立派的人物,而王献之又将王羲之的笔法加以继承与发展,形成外拓笔法。在梁武帝以前,一度王献之的名气盖过了王羲之。从行书的变化上来说,王献之行书笔法更加变幻莫测。以简单的竖画为例,在王献之的笔下写得精彩纷呈,越往后越精彩。就写字的水平来说,王献之屈居“书圣”之下,真委屈了他!不信自己看吧!

1、变化之一:悬针竖

逆锋起笔,一边运笔一边提笔,收至末端状如悬针。如王献之《永嘉帖》“即”字。

2、变化之二:垂露竖

顿笔直入,行笔正锋,行笔至末端顿笔回收。如王献之《相过帖》“神”字。

3、变化之三:坠露竖

露锋入纸,行笔甚轻,渐行渐重,末端回锋,状如摇摇欲坠之露珠。如王献之《承姑帖》“进”字中间一竖。

4、变化之四:方点竖

竖画如竖点,末端方折,回锋收笔。如王献之《涧松诗帖》“山”字中间一竖,犹如高山坠石,猝然落地之一瞬间。

5、变化之五:圆点竖

竖画如写竖点,用笔圆转,行笔至末端圆转回锋收笔,如王献之《余杭帖》“右”字左竖。

6、变化之六:右钩竖

露锋顿笔入纸,收笔时像右上钩出。如王献之《授衣帖》“惟”字左边一竖。

7、变化之七:左钩竖

露锋顿笔入纸,收笔时像左上钩出。如王献之《余杭帖》中“将”字左竖。

8、变化之七:撇竖

露锋入纸,竖画如写撇画,行至末端,向左撇出,状如兰叶。如王献之《奉对帖》“年”字。

9、变化之九:流水竖

露锋入纸,行笔弯弯曲曲,忽左忽右,状如“屋漏痕”,如王献之《姊性帖》“长”字上竖,妙不可言。

10、变化之十:逆转竖

逆入笔,初行笔向左,行笔至中段,逆转向右,至末端,逆转向左钩出,行笔过程一波三折,如王献之《天宝帖》“少”字。

11、变化之十一:斜竖

写此竖时,如写垂露竖,或向左斜,或向右斜,或中间向左凸,或中间向右凸,具有一定的弧度。如王献之《昨日诸愿帖》“作”字右竖。

12、变化之十二:两竖并排

双竖并排,一长一短,一露锋,一藏锋,一带钩,一不带钩,形态各异,如王献之《承姑帖》“其”字。

13、变化之十三:三竖交错

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在一个汉字当中,三竖画,打破平行构造,笔画交错,构成空间。如王献之《违远帖》“情”字三竖画。

14、变化之十四:多竖参差

如王献之《夏节帖》中“此”字,四笔竖画,参差错落,形态各异、顾盼生辉,饶有情趣。

麓风轩觉得,王献之的行书笔法更加丰富多变,字形更加张扬,姿态更加摇曳多姿,可以与其父王羲之双峰并峙。

欢迎留言交流。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