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秧歌人物代表作品图片欣赏,以及大秧歌人物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东北秧歌人物:傻公子
李家营子秧歌会,一过春节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拉大衫的张国生却犯起了愁。唉,拉大衫这活儿,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张国生倚靠在炕里的窗台儿,看着儿子张福成在读书,摇了摇头。张福成的心,早跟眼睛一起钻进了字眼儿里。这时,不知读到什么有趣处,“扑哧”一声,笑了。张国生不由问:“傻小子,笑啥呢?”可是,张福成愣没响应。张国生提高了嗓音:“大成子,你笑个啥?”“啊?爸你问我呀?笑这篇作文里的人呢!这作者写得可真逗。”
“还真逗,我看你呀,都要成书呆子了,那也得劳逸结合啊,对不?——对了,成子,你今年扭秧歌不?”
“不扭,得学习呢。”成子回答得有点不认真。
“啊——扭也行。”成子好像想起什么,又补了一句。
“要是扭的话,你想扭哪个角儿?”张国生一边问,一边在脑海里浮现出成子头戴拉花、脚踩高跷、手舞彩带的俏样子,咧嘴一笑。成子的脑海也翻腾起来,却浮现出父亲年前杀年猪扭腰的画面——耳边回响起李大头、刘小脑袋、王冬瓜他们的嬉笑声:“张老憨,张老憨,捡牛粪,不上山。”“我要扮演拉大衫的!”大成子的心一疼,说出决定。张国生摇头:“我还能扭呢,用不着你想着替换。”
“要扭,就扭头角儿!”成子的语气提高起来。这幅表情,与以往的憨态十足,可是有了明显的不同。
“成子,你可想好了再选啊。你知道拉大衫的别称是什么吗?”
“爸,他们都说我憨,我就是要真憨一回,让他们看看!”张国生笑了——这小子这儿憋着一股劲呢。不过也好,张国生晓得没劲拧不成绳的道理,也动了心思,便科普起来:“这拉大衫的,在秧歌队里有一个别号,叫作傻公子!所以,要扭好这个角色可真不容易。傻公子的扭法有三个讲究:一是身半歪,二是扇半开,三是眼全盖。这就是拉大衫的三法,身法,手法,眼法。身半歪,就是两个大衫公,要相对着扭,左的向右侧身,右的向左侧身,两人的眼神要相对相应,才好相互配合,统一调度,所以一看就是一幅傻相;扇半开,就是耍扇不能耍全,要耍到一半即收拢,所以这也不如别的角儿扭着好看;眼全盖,就是眼力劲儿要足,谁扭歪扭丑扭出队伍,都要用眼神去指挥、纠正。唉,拉花自然三分俏,大衫拉出七分憨,难啊。”
“爸,我不怕。就扭这个了!”
“好,既然你有这份雄心,就容你试试身手。”
绑高跷,穿大衫,戴盔帽;身半歪,扇半开,眼全盖;走起来,抖起来,扭起来。张国生一手捂伤腰,一手背身后,来到成子的身后。“啪——”张国生背在身后的手一扬,一根竹棍敲在了大成子的后背上:“眼睛盯对面,别乱看!”
“啪——”大成子后背一紧,又挨了一记:“扇子不过半,腕别转!”
“啪——”这回是腿上挨了一记:“脚踩实,别乱颤!”
两个小时下来,大成子扭出了好几身汗,终于成型了,一个坚挺的大衫公,扭出了别样的憨劲儿。张国生笑了:还别说,这小子的憨劲儿,还就真有三分神气儿!
秧歌出场时,朱桂东扭左衫,大成子扭右衫。大成子右肩顶,左肩收,目微侧,如猛虎低头;扇高举,衫鼓荡,步铿锵,似金鸡仰首。眼神系在朱桂东眼角眉头,左右相应,齐转身,挂圆斗,行蛇步,越扭越欢。这下,惊呆了场外的李大头、刘小脑袋、王冬瓜他们。刘小脑袋虽然脑袋小,却装满了坏水,捏了冻土块,趁人不备,丢向大成子。土块砸到大成子后背上,大成子恍若不知。会首李大嗓走来,目光如剑,吓得刘小脑袋一溜烟似地跑掉了。
从此,张福成像变了个人,憨中带严,不怒自威。那几个调皮鬼,也开始惧怕他那冰一样的眼神,都说怕被冻住。期末考试,张福成拿了头名。老师连挑大拇指:“这孩子,真把他爹的大衫活儿学绝了!”李大头、刘小脑袋、王冬瓜他们几个呢?经常对着远处那个一肩顶一肩收的背影,偷偷作吐口水状,却并不吐出,而是一肩往前顶,一肩往后收,几个人排队,远远地跟着张福成走了。
我国四大秧歌分别是哪些?
陕北、胶东、东北、冀东.
1、陕北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黄土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绥德县文化馆获得陕北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胶东
胶东秧歌,系指流行在胶东半岛一带的秧歌。这一带群众亦称秧歌为“耍会”或“耍儿”。胶东秧歌流传的面较广,如海阳、文登、即墨、蓬莱、掖县、威海等地的秧歌都属于一个类型。
并都以《跑四川》小调为基础,形成了三句一加锣鼓比较定型的民间歌舞形式。
著名的秧歌剧有《解放》、《三世仇》、《张德宝归队》等。
3、东北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4、冀东
冀东地秧歌是一种河北省的民俗舞蹈。大致分为妞(姑娘)、丑、公子、老 汇等角色,除老 汇(泼辣的中年妇女)持捧槌外,其他均持折扇起舞,表演技艺全面,在塑造人物上有独到之处。
其中以丑的表演最为突出,是憨厚可亲、诙谐乐观的农民形象,再加上唢呐的密切配合,常吹出拟人声烘托表演,令观众忍俊不禁。
起源: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
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
秧歌|北方秧歌到底有多火,看看这几个地方就知道了!
(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河北,辽宁,山东,陕西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的今天,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已寥若晨星,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进行。
秧歌·昌黎地秧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昌黎县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
昌黎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鲜明的个性。它形式上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内容上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的行当分为“妞”、“丑”、“”、“公子”几种,表演各具特色。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各行当均由男性扮演。在角色、结构、服饰上受蒙古族文化影响,现在地秧歌中“丑”角所戴的“缨子帽”就是从蒙古族服饰发展而来的。昌黎地秧歌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有密切联系,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呈现出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能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丰富细腻地表达动作意图,这在民间舞蹈中显得十分突出。昌黎地秧歌中著名的秧歌小戏有《扑蝴蝶》、《锯缸》、《王二小赶脚》、《傻柱子接媳妇》、《跑驴》等。昌黎地秧歌的舞蹈强调身体各部位的相互配合,肩、胯、膝、腕扭动灵活,表现诙谐有趣。以著名民间艺人周国宝为代表的周派、张谦为代表的张派、卢凤春为代表的卢派等几种地秧歌的风格流派各具魅力,家喻户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昌黎地秧歌节目《跑驴》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银奖。1996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体现农民生活情趣、舞蹈风格鲜明独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农业社会、农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但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艺人高龄化等原因,昌黎地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形势,亟待抢救和保护。
秧歌·鼓子秧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商河县
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据当地著名老艺人说,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
鼓子秧歌在商河民间上至老者下至少儿都爱学会跳。全县21个乡镇,八百多个村都能组织秧歌队。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表演的主体,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鼓子秧歌表演所跑的场子队形极为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等百余种。“伞头”动作圆润,“鼓子”动作粗犷豪放,“棒槌”动作轻巧敏捷,“腊花”动作泼辣大方,而颠颤、划圆、蹲扑、跳窜等动作为各角色所共有。
鼓子秧歌舞者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健美,气势磅礴,蕴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新中国成立后,鼓子秧歌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大赛,屡获大奖。1996年,商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鼓子秧歌的继承与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秧歌·胶州秧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胶州市
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又称“地秧歌”、“耍秧歌”、“跷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流行于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村一带。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据清代宋观炜所作《秧歌词》的描述推测,当时的胶州秧歌舞蹈动作、行当名称、服装道具等与现在基本相同。
胶州秧歌有膏药客、翠花、扇女、小、棒槌、鼓子等角色,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胶州秧歌中,女性舞蹈动作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棒槌”的动作轻脆洒脱;“鼓子”的动作有“丑鼓八态”,韵味奇特。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间小调三大部分组成。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秧歌·海阳大秧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海阳市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系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据海阳赵家庄《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抚,诰封武略将军。洪熙元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衍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据此可知,海阳秧歌实创于明代。
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包括指挥者——药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霸王鞭,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剧人物或戏曲杂扮者。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
海阳大秧歌是海阳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体现,在现实中,海阳秧歌鲜明地展现了海阳农村百姓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一方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海阳大秧歌现已被编列为汉民族舞蹈教材之一。1996年,海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秧歌·陕北秧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绥德县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兴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沉浸在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中的陕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红火。秧歌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传统的老秧歌、神会秧歌中保存着“起场”、“谒庙”、“敬神”等祭祀礼俗,表演中还有拜门(又称沿门子)、搭彩门、踩大场、转九曲等活动。一个秧歌队从数十人到上百人不等,表演中有“原地扭”、“走十字步”、“三步一跳”、“斜身步”、“抖肩步”等,陕北秧歌分为“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队形变化丰富,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排列法;小场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也可根据动作风格和内容划分为“文场子”、“武场子”、“踢场子”、“丑场子”等;其中“踢场子”为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双人舞,有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需展示“软腰”、“二起脚”、“三脚不落地”、“龙爪穿云”、“金鸡独立”、“金钩倒挂”等高难技巧。陕北秧歌在1942年的延安新秧歌运动中成为主角,被赋予了新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内容,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传遍全国。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秧歌·抚顺地秧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抚顺市
抚顺地秧歌,有时也被称为“鞑子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都极为浓厚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在今辽宁省抚顺满族发祥地一带。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传至今。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据史书记载,唐代已有名为“踏锤”的舞蹈,明代有被称为“莽式”的歌舞,它们对抚顺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抚顺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其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之类满族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鹰、虎、熊等动作,其中多有传统舞蹈的元素。秧歌动作中的蹲、跺、盘、摆、颤等姿态丰富、刚劲豪放,具有鲜明的渔猎生活和八旗战斗生活的特色。其伴奏音乐借用了满族萨满跳神的打击乐形式,有“老三点”、“七棒”、“快鼓点”等演奏方式,与汉族秧歌有较大区别。抚顺地秧歌自清代以来一直在抚顺地区流传,深得群众喜爱。据1986年调查,当时尚有50个秧歌队在活动,然而目前渊源和传承人谱系较为清楚的只有4个秧歌队。
抚顺地秧歌在民间流传久远。由于环境变化、老艺人数量减少等原因,经常性的抚顺地秧歌活动已难于开展,表演的走阵、动作也有逐渐被简化的趋势,正濒临消亡,需要大力扶持。
海阳秧歌人物形象都有什么
本人海阳人.一队海阳秧歌人物形象中有两个是最主要的 ,一个是手拿拂尘指挥全局的, 海阳家乡话叫乐大夫.另一个是手那破蒲扇的疯老婆子. 疯老婆管闹秧歌.孙悟空猪八戒(背媳妇) 唐僧 沙僧也是有的.本人小时侯扮过猪八戒.
大秧歌演员表
大秧歌演员表:
1、海猫
演员杨志刚
海猫回山东海阳寻亲,不料被世代为仇的虎头湾吴、赵两大家族沉海。大难不死的海猫大闹虎头湾,却被两家族长再次陷害。海猫蒙冤入狱,被定死罪。幸遇地下党党员王天凯施巧计,才重获新生。
2、吴若云
演员杨紫
吴家大家族的小姐,可爱善良,漂亮,当海猫被投入海中的时候,是她和渔家女赵香月一起救的,并且也因此与海猫成为好朋友,心地善良,爱国人士,在一起抗日作战。
3、吴乾坤
演员王奎荣
他是两大家族之一的吴家大家长,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到让人深恶痛绝的地步,却在杨志刚饰演的海猫及时代更迭的感召下,唤醒了自己骨子内的民族大义,同时将自己推向了改革的风口浪尖。
4、赵香月
演员刘芊含
渔家女,赵洪胜妹妹赵玉梅的丫鬟。在海猫被吴、赵两大家族的人捆绑沉入海底时联合吴家大小姐吴若云和海盗黑鲨一起救助海猫,也渐渐爱上了海猫。在海猫要被枪毙之时,她披麻戴孝,不顾众人的反对与谩骂,铁了心要给海猫当“未亡人”,替他收尸。最后,渐渐被赵大橹所感动。
5、赵洪胜
演员王绘春
两大家族之一的赵姓族长,与吴姓家族结下百年恩怨,又因历年“斗秧歌”争夺“出海权”而水火不容,虽工于心计却也担负着自己与家族的使命与责任,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但是最后却当了汉奸被赵香月开枪打死。
6、槐花
演员宣璐
吴若云的丫鬟,与吴若云亲如姐妹。槐花个性单纯,也正因此被人利用,导致其命运坎坷,人物性格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秧歌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各是什么?
肖寅谱回到根据地,意外见到了当年的恋人周木阳,两人百感交集,而他俩的前情旧事、两个孩子的身世关联浮出水面。
蓝如烟对自己当年的错误追悔莫及,白海蛟也对周木阳的悲惨经历十分愧疚,甚至提出与肖寅谱离婚。但周木阳却与罗派克携手出现,多年的战斗经历让两人感情日渐亲密,他俩早已成为彼此心中默许的另一半。蓝如烟和肖寅谱夫妇感慨万千,为他俩送上了祝福。
大战一触即发,梅泽也在全城搜捕地下党员和肖寅谱一家的下落。
小谱和娇娇自愿充当诱饵,故意被俘;罗派克等人还利用汪凝寒将黄金宝藏的下落传递给梅泽。梅泽亲率大军前往龙虎山,企图在那里将中共地下党员和黄金宝藏一网打尽。然而,罗派克和肖寅谱等人成功诱敌深入,伏击了日军。
乱战中,肖寅谱夫妇、罗派克、周木阳等所有战士都怒不可遏,与日军展开殊死大决战;战斗中,白海蛟和周木阳联手击杀卧底汪凝寒;肖寅谱和梅泽上演终极对决,身负重伤但成功结果了梅泽万恶的性命。
战斗结束,肖寅谱率人将黄金运下山来,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秧歌人物代表作品图片欣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秧歌人物图片、秧歌人物代表作品图片欣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