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什么家的代表作品,请问南京六部平时做什么?
明朝施行两京制,而且有两套几乎一模一样的朝廷机构,一套在北一套在南,虽然明朝南京的六部没有北京的六部那么繁忙,但却也并不是摆设,都有自己的职责。
南京是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历史上定都在此的政权颇多,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时,其帐下谋士冯国用就曾建议将来定都金陵。
金陵,也就是南京,乃是龙盘虎踞之地,千古帝王之都,而且两宋开始,江浙地区的经济冠绝天下,占据金陵就等于坐拥江浙的财富,这对于一个王朝的诞生、崛起与兴盛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由于历史上定都在南京的朝代往往都存在得比较仓促,而且对于明朝广袤的疆域来说,南京的地理位置有点偏南,不足以辐射稳定全国,所以朱元璋也并非没考虑过迁都,朱元璋想来想去,选定了北平、西安与洛阳三个地方做备选,但最终由于朱元璋还没来得及想好就突然驾崩,迁都的事情也就没有进行。
靖难之变后,朱棣最终决定将都城迁离南京,迁至北平,而他这么做也很简单:
一,朱棣夺位,抽走了北方大量的明朝精锐,使得大宁、东胜等诸卫内迁,防卫空虚,明朝北方的界限大幅后退,而朱棣以自身为鉴,不放心藩王与将军镇守,所以干脆迁都北平,由自己亲自镇守北方,形成所谓的天子守国门;二,北平毕竟是朱棣的“龙兴之地”,而南京的前朝势力非常强大,朱棣在南京总是觉得比较不自在,将都城迁到北平,对于朱棣巩固自身的皇位是有好处的,而朱棣也想借此给自己继位一个合理的理由,所谓“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朱棣虽然将都城迁到了北平,并且将其改名北京,但依旧保留了南京的地位,只是将南京改为留都,而迁都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期间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因此南京的六部等机构并没有裁撤,迁都完成以后,南京的诸司衙门实际权限大幅削减,但仍旧被保留。
永乐后期开始,所有南京诸司衙门的行文署名前面,都加上“南京”两个字,形成了独具明朝特色的南京六部。
按照规制,南京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不过南京的吏部没有员外郎,有时候南京的六部也不设左侍郎只有右侍郎,但除此以外,南京六部的机构架设,与北京的六部基本无二,相差无几。
而南京六部的主要职能,与北京六部也有很大区别:南京兵部:
执掌南京周围,南直隶诸州府49个卫所,这些卫所全部属于南京兵部的管辖指挥,会同南京守备勋臣还有镇守太监,一起负责南京的安全。
南京吏部:
负责南直隶地区的所有大小官吏的京察考功,北京的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
掌握南直隶诸司、公侯伯府与京卫所的刑名。
南京工部:
基本职责与北京的工部基本相同,只不过南京工部只负责南京与南直隶还有周边诸省,并且南京工部也负责南方各省的部分征税,南京户部刷印盐引勘合的铜版,也是南京工部铸造。
南京礼部:
迁都之后,典礼之类的事务全都由北京礼部掌管,所以南京礼部是最悠闲的部门。
南京户部:
负责南直隶还有浙江、江西与湖广这四个地方的税粮征收,而这四个地方的税赋与粮食,占了明朝的大半。另外,南京户部还负责漕运与全国的盐引勘合事务,还有全国黄册收藏与管理,因此南京的户部还算相当权重的。
作为大明朝的留都,南京六部的重要性还是非常高的,比如满洲入关后,南京六部在紧急时刻迅速接管了当时的明朝半壁江山,只可惜当时南明诸王陷入内乱,迅速走向崩解,明朝在南京保留的一整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并没能挽救明朝的命运。
南京的参赞机务由南京兵部尚书兼任,北京六部中,以吏部尚书为首,而南京六部之中以兵部的实力最强,所以南京兵部尚书地位非同一般,执掌着南直隶的所有军队训练,关键时刻可以调动南直隶的大军驰援北方。
只不过,南京六部终究是留都的机构,在大多数时候,都受到北京六部的干涉牵制,南京户部收的税粮都要北交,南京吏部官吏选拔升迁要请示北六部,诸如此类。
虽然南京六部的设置与北京的六部几乎一模一样,但是绝大多数的事宜都随着明朝迁都,六部的职责大多都移动到了北京六部,南京六部名义上虽说是六部,但执掌的范围基本仅仅限于南直隶地区,而南直隶地区并没有布政使等诸司,主要的事务都由南京六部来管理。
通常,年轻的北京六部官吏被派到南京六部,就等于前途尽毁了,但是年老的北六部人员若是抵达南京担任职缺,那是非常好的,因为在南京六部担任职务,不仅没什么事情做,而且俸禄也不会少,是个养老的好地方。
还是同时还记载了河图?
谢谢豆逗77263269先生的邀请!
一、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上古皇室档案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室文献。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家文档”、“解密的皇家卷宗”之意。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 中华心法。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二、尚书体裁有三种分类法:1、四种说:典、训诰、誓、命;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
2、六种说:典、谟、训、诰、誓、命;来自“可能是孔安国所撰”的古文尚书序。
3、十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来自孔颖达监修的尚书正义。
三、尚书简介
《书》或《书经》,在后世习惯称之为《尚书》。先秦著作中的“书曰”云云,皆指《尚书》而言。除去徵引“书”之外,先秦著作也徵引“传”。例如,《孟子》就有“于《传》有之”的文字。“书”与“传”的区别,可能在于前者为正式的文献,而后者为传说或者为后代所谓的“野史”。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可能由于《书》与《传》的关系相当密切,或者由于有些《传》的内容混入《书》中,汉代学者有通称《书》为《书传》之例。比如,《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又称“故《书传》、《礼记》自孔子”。两“《书传》”均指《书》而言,与后代称《尚书》之注解为“书传”者不可混为一谈。称“书”为“书经”,当是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之后的称谓。 “尚书”之名,最早见诸《墨子·明鬼下》:“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因何而成为后世儒家的通称,原因不明。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墨子学术出自史官,而“书”为史官所掌,故墨子对“书”的称谓不仅来历分明,而且具有权威性,从而被普遍接受。
四、尚书内容
尚书三十三篇真古文的内容大致如下:
1、《虞书》四篇所记,为上古唐、虞时代的历史传说,包括唐尧禅位予虞舜、虞舜的政绩、虞舜与其臣禹、皋陶等的政治对话。四篇皆以虞舜为中心,故称为《虞书》。
2、《夏书》之《禹贡》记载禹治水之后的地理状况,《夏书》之《甘誓》记载禹之子启征讨诸侯有扈氏时之誓师辞,皆为夏代初期之事。据传说,夏代经历四百年有奇,这两篇所涉及者,不过其九牛一毛而已。
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虞书》与《夏书》皆非虞、夏两代当时的历史文献,而是战国末期甚至晚至秦代之作。其中《甘誓》一篇,《墨子》引作“禹誓”,而文字略有出入,可见这一篇的来源不会晚于战国前期。不过,是否的确为夏后启的誓师辞,则未能确断。《虞书》四篇中的少量字句也为春秋、战国时期人引用过,至于全篇文字的真实性如何,亦难以断定。《禹贡》一篇的内容,未曾见诸先秦任何著作,出现的时代可能最晚。不过,《禹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综述全国地理状况的文献,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3、《商书》七篇,除首篇《汤誓》记载商汤讨伐夏桀之事外,其馀六篇皆属商代后半期的史料。其中《盘庚》三篇为盘庚迁都于殷之际对臣民的训话。其馀三篇皆记载商代末年之事,其中两篇均有关商纣王,与《周书》前一部分的内容相衔接。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汤誓》为后人的追述,而其馀六篇则皆为当时的档案文献。
4、《周书》二十篇可分为上下两辑。上辑包括从《牧誓》至《立政》的十四篇。这一輯集中报道了周之灭商与周人如何巩固对商人的统治,内容最为丰富,乃《尚书》精华之所在。其主要情节有:武王伐纣、周公摄政、周公与成王再度东征以彻底征服商人以及东方其他诸国、周公为镇压商人反叛而作的政治安排、周公与召公的对话、周公还政于成王等。下辑包括自《顾命》以下的六篇,其中《顾命》与《康王之诰》就性质、内容、文字来看,本当为一篇,故所谓六篇,其实也可以视为五篇。五篇的性质与时代各不相同,时代早者属于西周前期,时代晚者属于春秋中叶。前三篇是周朝廷的档案,后两篇分属秦与鲁两诸侯国。除去《洪范》一篇之外,《周书》大体为可靠的档案文献。《洪范》记录箕子与武王的对话,内容全系五行,可能是战国五行家兴起之后的作品。不过,五行的起源也可能甚早,《洪范》即其渊源也说不定。总之,撇开这一篇不谈,其馀十九篇实为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综合全书内容而言,可以归纳为三组。第一组为关于尧、舜、禹、皋陶、启等上古帝王的传说;第二组是有关周代建国的重要文献,突出反映了周公旦的政治活动;第三组为分属不同时期的、零散而孤立的档案。
说这些吧,希望有点帮助!
谢谢!
安徽桐城在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桐城,安徽省辖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别山,东临长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1472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下辖3个街道、12个镇 。桐城素有“七省通衢”之称,享有“文都”的盛誉,是“桐城派”的起源地,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
桐城市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
纵观桐城历史,会发现桐城出了不少有名的历史人物,人才辈出,名人遍布,下面我们来看看桐城历史上都有哪些历史名人吧。
1.张英、张廷玉他们是清代出名的“父子宰相”,虽是土生土长的桐城人,但与枞阳也有难以割舍的情分。依据《鹞石周氏家谱》,老宰相张英的姨父是周家祺,两代宰相因而先后为周氏家谱作序,周家的周宾、周大璋还到张廷玉府上圈套过家庭教员。而枞阳的周家潭正是鹞石周氏的聚居地。张英还数次登上枞阳的浮山,枞阳汤晓克双轨。很夸奖浮渡风景。另外,康熙年间水患继续,张廷玉兄弟还特地在县城援助过枞阳陈家洲的灾民,可谓情义深重。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2.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区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3.刘大櫆(1698—1779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为桐城派“二祖”。少年业师于吴直,20多岁至京师,为方苞推重,先后经方苞、张廷玉荐举博学鸿词科和经学,屡试不第,遂归乡专事著述。姚鼐、王灼、吴定、张惠言皆为其门下北子,是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所著《论文偶记》强调“义事、书卷、经济”,既肯定内容的重要性,又注重法度和技巧,主张古文写作中“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著有《海峰先生文集》《海峰先生诗集》《论文偶记》《歙县志》等。
4.姚鼐(1732—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桐城派“三祖”,也是桐城派集大成者。乾隆年间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40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40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5.曹松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桐城(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6.李公麟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城县(今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李龙眠即李公麟,字伯时,祖籍安徽舒城。
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居士像》、《免胄图》等。
7.范增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 (前277~前204)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是居(今中国南部安徽省桐城南)人,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召天下百姓。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封位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公元前206年,范增跟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以绝后患,但没有被采纳,最终错过了诛杀刘邦的大好机会。
8.胡瓒胡瓒,明代学者、水利专家。曾授都水司主事,掌管南旺司,兼督泉闸,驻济宁,主管山东全境河流水利事业。
胡瓒自幼好学,手不释卷.为诸生时曾工笔抄写《通鉴》全书。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曾授都水司主事,掌管南旺司,兼督泉闸,驻济宁,主管山东全境河流水利事业。
9.吴承恩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河下(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是明代文学家。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他在科举中屡遭挫折,于嘉靖中补贡生,后任浙江长兴县丞。其代表作《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10.盛度盛度,字公量,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人,迁居余杭县(今浙江杭州余杭)。汉族,盛度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盛度主要作品有《西域图》、《中书制集》、《翰林制集》、《沿韦制置敕》等。
她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又有哪些?
古代虽然普遍重男轻女,尤其是自程朱理学大行其道之后,女子被束缚的更为厉害。但是,在风气较为开放的唐宋之前,尤其是历朝历代的青楼之中,仍然不乏才女的出现,而其中较为出名的,主要有以下十位。
【排名不分先后,仅以时间为序】
卓文君: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有争议)、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大致生于汉代文景之治时期,生活优越的她,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十六岁时嫁人,然而几年后丈夫去世,她便又返回娘家居住。
后来,卓文君与返回成都的司马相如相识,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卓文君甚至与司马相如私奔,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卓家本不同意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亲事,奈何卓文君不顾一切,宁肯与司马相如开酒店卖酒,卓家最终还是妥协,两人这才结束了清贫的生活。后来司马相如因《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又因《上林赋》被封为郎,但却一度因想要纳妾而冷淡卓文君,但最终还是被卓文君的真情所感动,再也不提纳妾之事。
卓文君是否属于才女,目前还有争议,主要源于其传世的作品实在太少,且有些作品的作者也有争议。不过透过其少数作品,例如《白头吟》,不难推断出她的才学,明代人在论及汉魏间夫妇俱有文词且富有盛名者时,也首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班昭: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有争议)、女性史学家班昭出身儒学世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在父辈的影响和熏陶之下,班昭学问广博,很有才干。
14岁时,班昭嫁给了同郡人曹世叔,因而后世也将其称为“曹大家”,丈夫早年去世之后,班昭清守妇规。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兄长班超九局偏远异地,班昭上疏和帝为兄请命,和帝大为感动,于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超得以告老返乡。后来,由于班固著写《汉书》未完成便去世,于是班昭奉命续写《汉书》,并被邓太后特许参与政事,又因其为政勤奋,邓太后还破格加封其子曹成为关内侯。后随着班昭年纪增大,其于永初七年(113年)正月随儿子前往陈留郡任职,最终于约117年去世,享年七十余岁。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班昭著作有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谕、上疏、遗令等,共十六篇,其儿媳丁氏曾编撰成集,但已遗失。班昭作品存世有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九十六》收录的《东征赋》、《女诫》等七篇,班昭曾为班固《幽通赋》作注,见于《文选》李善注中。
蔡文姬: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蔡琰,字文姬,别字昭姬,乃是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年曾嫁给河东卫仲道,然而卫仲道早亡,两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文姬便返回娘家居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匈奴趁机南下劫掠,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就此流落北方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直到建安十一年(207年),才被曹操从匈奴手中赎回,并将其嫁给了董祀。再后来,由于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前去求情,曹操才将其赦免。蔡文姬返家之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此后再无关于蔡文姬的相关记载。
蔡文姬的传世之作虽然不多,但从有限的记载来看,其却是个精通诗词、音乐和书法的才女,其所创作的两首《悲愤诗》当中,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其中五言那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
谢道韫: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出身名门,乃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长女,宰相谢安的侄女,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谢道韫的事迹并不多,但是谢道韫因为回答父亲的提问的雪像什么的时候,她把雪比作了柳絮,因为这个回答她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许,也是因为这个,她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之一。
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谢安最终将谢道韫许配给了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可惜的是谢道韫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婚后不久便谢道韫便返回了娘家,整天闷闷不乐。谢道韫在王家平淡的过了数十年,随着东晋王朝气数已尽,孙恩、卢循起义爆发,王凝之及其子女全部被孙恩大军所杀,谢道韫虽因寡不敌众被擒,但孙恩念其才华出众,故而将其送回会稽。此后谢道韫一直寡居会稽,足不出户只是打理本府内务,闲暇时写诗著文,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谢道韫不仅善于诗文,且具有很高的思辩能力。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言语》引《妇人集》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讼, 传于世。她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但已经遗失 。《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全晋文》收其《论语赞》。
薛涛: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薛涛是唐朝长安人,其父薛郧学识渊博,从小便教她读书、写诗。薛郧后因得罪当朝权贵而被贬四川,后又因出使南诏沾染瘴疠而命丧黄泉。年仅十四岁的薛涛迫于生活压力,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
凭借出色的才学,薛涛与当时很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其中不乏像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诗坛领袖。贞元元年(785年),薛涛因才学出众而被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看中,开始负责一些案牍工作,韦皋甚至向朝廷奏请授其为秘书省校书郎官衔,虽然最终失败,但人们仍然称之为“女校书”。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与薛涛结识,两人就此陷入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可惜元稹是个用智而不是用心去谈恋爱的人,这场恋情最终无疾而终。薛涛后来一袭道袍了余生,最终于大和六年(832年)夏去世。
薛涛一生作诗500多首,然而这些诗歌大多散失,流传至今仅存90余首,十分令人惋惜。薛涛的作品有《送友人》 、《题竹郎庙》、《池上双鸟》等篇,主要收于《锦江集》。
鱼玄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鱼玄机,晚唐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年间,在温庭筠的撮合之下,鱼玄机嫁给了李亿为妾,但因李妻不能相容,鱼玄机到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改名鱼玄机。
鱼玄机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诗词唱和甚多。咸通九年(868年),鱼玄机因妒杀女婢绿翘一案而被捕入狱,获救出狱后,改名名虞有贤或鱼又玄。咸通十二年(871年),鱼玄机因前案被处死,年仅27岁。
其作品有《鱼玄机集》一卷,诗作现存有《赋得江边柳》、《寄国香》、《寄题炼师》、《闺怨》等,共计五十首之多,《全唐诗》有收录。现代作家施蛰存认为,“(鱼玄机)功力在薛涛之上与李冶不相上下”。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乃是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李格非藏书甚富,而其母乃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极有文学修养,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李清照从小时候起便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功底。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夫妻二人婚后生活安静和谐、高雅有趣,然而好景不长,激烈的新旧党争将李家也卷了进去,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李清照也被株连。后来,随着靖康之难的爆发,赵明诚的母亲也于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死于江宁,而丈夫赵明诚也最终于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卒于建康,此后李清照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因金兵南下,便又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作为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严蕊: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严蕊出身极为低微,甚至一度沦为营妓,严蕊便是其艺名,但却从小学习礼乐诗书,其极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因而四方闻名,常有人不远千里慕名相访,台州知府唐仲有便是其一。
由于唐仲有所在的永康学派与朱熹为代表的性命之学的对立,导致两人之间矛盾较深。后来,担任浙东常平使的朱熹巡行台州,恰好当时有百姓告发唐仲有,于是朱熹连上六道奏折告发唐仲有,严蕊也被牵连其中,虽被严刑拷打却始终未曾招供,最终被放。而严蕊和唐仲有、朱熹之间的故事,也曾被用于文学创作,因而得以流传。
严蕊的才学应该是极为出众的,这在史料当中多有体现,例如洪迈的《夷坚志·庚》中便有“台州官妓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的记载,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有“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的记载。不过,关于《卜算子·不是爱风尘》是否为严蕊所作,目前则仍有争议。
朱淑真:与李清照齐名的南宋著名女词人朱淑真生于官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与李清照齐名。不过,朱淑真的一生较为不幸,其丈夫是文法小吏(有争议),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根据考证,有可能是投水自尽。
关于朱淑真的作品,有传言说在其去世之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的仅有《断肠诗集》、《断肠词》,共计数十篇之多,乃是劫后余篇。
柳如是:明末“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因后来遭到多次贩卖,身世已经无法查清。崇祯元年(1628年),柳如是被江南名妓徐佛收养,后于崇祯五年(1632年)嫁给了的大学士周道登为侍妾。
周道登乃是状元出身,对于柳如是也是极为喜爱,因而常常交期读诗学文,但这却遭到其他妻妾的嫉妒,周道登去世之后,柳如是被赶出门,生活无着的她只得重操青楼旧业。后来,柳如是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等人曾发展过一段恋情,但却均没能修成正果。崇祯二十一年(1638年),柳如是结识了钱谦益,有感于钱谦益的深情,两人最终成婚,婚后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柳如是还给钱谦益生了一个女儿。后来,清军南下,柳如是本想殉国,奈何钱谦益不仅怕死,最终还降了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钱谦益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柳如是拖着病体四处奔波将其救出,并劝其和抗清的郑成功、张煌言等人联系,柳如是自己更是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去世之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如是为保家业不失,竟然用缕帛结项自尽,此举虽然将他人吓走,却也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终年四十六岁。
柳如是乃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其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等。
除了以上几位之外,其余较为出名的还有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上官婉儿,并列唐代四大女诗人的李冶、刘采春,并列蜀中四大才女的花蕊夫人、黄娥等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都是谁?
其实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大家都十分熟悉。分别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其中沉鱼落雁指的是西施和王昭君,而闭月羞花指的是貂蝉和杨玉环。
那么这四个人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呢?其实并不是都真实存在的。其中西施和貂蝉的真实性并不可考,而王昭君和杨玉环是确有其人。
西施迷惑吴王夫差,帮助越国复国。勾践实在是没招了,连吴王夫差的粪便都尝过了,终于得到了夫差的信任,这才被放回了越国。从此勾践开始卧薪尝胆,准备复仇计划。
但是吴国始终那么强大,就算勾践努力一辈子,也未必能够战胜夫差。跑不过对手,那就拉对手一把,勾践认为只有削弱吴国,才能够真正战胜吴国。
而吴国的核心人物,就是吴王夫差。只要夫差被削弱了,那么吴国自然也就衰败了。英雄难过美人关,为此勾践从越国选拔了一些美女送到了吴王夫差身边,供他享乐。
夫差觉得勾践这个人太好了,而且十分孝顺,就接纳了这些美女,并且整日跟这帮美女嬉戏,逐渐丧失了斗志。
勾践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才战胜了吴国,使得越国称霸。而西施,从正史的角度来看,纯粹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人物,因为这段故事太美。当然也有一些野史记载了西施的内容,未必不是真的。
貂蝉迷惑董卓和吕布,使得吕布斩杀董卓。有没有觉得有点相似,美女似乎都喜欢迷惑大人物,也因此美女才会成名。貂蝉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本是王司徒的养女。
董卓乱政期间,欺凌汉献帝,独霸朝政,使得朝中人人自危。而且他有一个十分能干的义子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为此王司徒十分忧心,貂蝉认为自己可以化解这件事。
王司徒先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后又将貂蝉紧急送入董卓的府上。这么一来董卓和吕布可就交恶了。
这个时候貂蝉再不断给董卓和吕布述说自己的无奈,最终两人终于决裂,吕布在王司徒的建议下,狠心将自己的义父董卓杀害。
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三国志,裴松之注》
可惜汉朝天下已经危如累卵,吕布也挡不住李傕郭汜反攻长安的声势,最终司徒王允被杀,貂蝉跟随吕布走了。
其实貂蝉这个人物也是杜撰出来的,原型应该是吕布手下将领秦宜禄的老婆杜夫人。吕布在徐州被杀以后,关羽请求曹操把杜夫人赏赐给他,结果曹操一看杜夫人长得很漂亮,就自己给收了。
王昭君和亲塞外,为汉匈之间,赢得了和平。王昭君长得很漂亮,从民间被选拔到了宫中,成为了一名宫女。可是王昭君不愿意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毛延寿就故意把王昭君给画丑了,因此汉元帝便没有将王昭君选为自己的后妃。
多年深居宫中,王昭君一直没有得到过宠幸,心里愤愤不平。这个时候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拜见汉元帝,并且希望成为汉元帝的女婿。
南匈奴虽然已经归顺汉朝,可是实力依旧不可小觑,必须要交好。所以汉元帝便一口答应了这件事,自己的女儿是不可能出嫁的,所以汉元帝就想要选一个宫女嫁给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始,呼韩邪嬖左伊秩訾兄呼衍王女二人。长女颛渠阏氏,生二子,长曰且莫车,次曰囊知牙斯。---《汉书》
结果也没人愿意,这个时候王昭君主动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出嫁匈奴。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美貌后,肠子都悔青了。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了个儿子叫伊屠智伢师,呼韩邪单于去世以后,王昭君嫁给了他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给他生了两个女儿。
复株累单于去世以后,王昭君又嫁给了搜谐若鞮单于,两年以后,王昭君含恨病逝。可见王昭君在匈奴过得并不开心。不过王昭君确有其人。
杨玉环成史上最无奈的背锅美女。杨玉环本来是寿王李瑁的王妃,是正儿八经明媒正娶得来的媳妇儿,有唐玄宗亲自做媒的。两人生活了四五年时间后,唐玄宗最爱的媳妇儿武惠妃去世了,唐玄宗伤心之余,想起了杨玉环的美貌。
所以在一番神一般的操作之下,唐玄宗如愿将杨贵妃娶到了手里。杨贵妃身材丰腴,是唐朝典型的大美人,几乎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那种。因为杨玉环,他们全家都得到了封赏,尤其是杨国忠更是被封为宰相。
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 圣人用心,方悟真宰,妇女勤道,自昔罕闻。寿王瑁妃杨氏,素以端懿,作嫔藩国,虽居荣贵,每在精修。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雅志难违。用敦宏道之风,特遂由衷之请,宜度为女道士。---《全唐文》
两个人连续撒了十几年狗粮,酸的周围人是嗷嗷叫。突然有一天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带着杨玉环匆匆逃难。
在逃到马嵬坡的时候,将士们不走了。他们表示,杨国忠是奸臣,不杀他就不听话了。杨国忠被士兵们诛杀以后,士兵们并没有退却,因为还有一个杨玉环。
杨玉环真的是太无奈了,她谁也没招惹,更没有干政。士兵们要杀她的理由也很奇葩,居然是因为杨玉环太好看,会蛊惑皇帝。
唐玄宗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杀掉了杨玉环。杨玉环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人,只不过也是以悲剧收场。
四大美人,没有哪个有好下场。都说西施跟范蠡走了,貂蝉退隐江湖了。可是这种结局你信吗?在那种乱世之中,这两位美人就算真实存在,那也不可能安然退出历史舞台。
而王昭君和杨玉环就更不要说了,王昭君在匈奴是嫁了又嫁,嫁给了老子又嫁给了儿子。杨玉环最后被自己最爱的人给赐死了。这让我想起了花蕊夫人的一句诗:三十万人齐卸甲,举国无一是男儿。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三国志》
《全唐文》
其代表作品都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是对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1.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捕蛇者说》、《江雪》、《永州八记》等。
2.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的作品非常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我们比较熟悉的有《马说》、《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
3.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要作品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等。
4.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的散文比较厉害,主要作品有《颜书四十韵》、《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
5.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的作品非常多,其诗文就有110卷,我们熟悉的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赤壁赋》、《后赤壁赋》、《春宵》、《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题西林壁》等等等等。
6.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苏轼的弟弟。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等。
7.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存世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8.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存世的作品有《曾巩集》《元丰类稿》 《隆平集》等。
“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