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艺术代表作品,丝路花雨题材种类?
《丝路花雨》是中国自1979年起首演的大型民族舞剧,由《丝路花雨》创作组编剧,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
它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光辉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丝路花雨》曾先后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2017年5月,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在敦煌大剧院常态化演出。
黑格尔对艺术的历史性分类思想?
艺术是普遍理念和感性形象,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内容和形式之间的不同关系,是区分艺术类型的真正基础。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象征型:最初的艺术。人(心灵)对理念的认识还是朦胧、模糊、抽象的,找不到正确的艺术表达方式,只能借助客观事物的物质性外形来暗示和象征。由于象征是一种符号,只能使人想起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所以形象和理念的内容还不能达到相互吻合,二者缺乏必然的联系,最多只在某一个特点上有某种一致,而象征的形象本身还往往具有许多与内容意义毫不相干的性质。象征型的艺术实际上只是把抽象的理念勉强纳入某一具体事物。
黑格尔认为象征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印度、埃及、波斯等东方民族的艺术尤其是东方建筑。
古典型:
人认识到的是具体的理念,找到了正确的表现形式。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的缺陷,达到了形象与意义,形式与内容的完全吻合,高度统一,表现为静穆和悦的美,实现了艺术的概念,成为最完美的艺术(就艺术美或理想来说)。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雕塑。
浪漫型:
浪漫型艺术打破了古典型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完全吻合,在较高阶段上又回到了象征型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失调,但象征型是物质压倒精神,而浪漫型是精神压倒物质。典型代表是根源于中世纪的近代欧洲基督教艺术。突出特点是表现自我的主观性,尤其是内心方面的冲突,在艺术风格上不像古典艺术那样回避罪恶、苦难、丑陋之类反而的东西。与之相应的艺术种类主要是绘画、音乐和诗歌。最终,艺术最后要让位于哲学,浪漫型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是艺术本身的解体。所谓“艺术解体论”或“艺术终结论”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景教与十字莲花?
因为景教可以说是基督教文明、波斯文明、华夏文明碰撞产生的复合体,所以兼有三者的特征。
第一,景教是基督教的分支,「十字架」是基督教标志。
第二,景教教会起源于叙利亚,在波斯创立教会并渐渐流行,在唐代传入中国。
第三,为适应在中国传教,景教神父对教义、经书、仪轨、标志都进行本土化改造,加入了一些佛教和道教元素。
------分割线——————
1、历史背景——景教的起源和传入中国。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聂斯托利安教(Nestorian Christian)(现今的东方亚述教会)。
其创始人聂斯托利安(Nestorius),原本是东罗马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他主张「神人二性」各自独立,罗马天主教会认为是异端,从而被放逐。
于是,聂斯托利安向东走往波斯,在波斯国设立教堂传教,公元428-431年之间创立教会,其后渐传至中亚一带。至六世纪末期,已流行于康居、突厥等地。
六世纪,华夏第二帝国——大唐,开始崛起于东方,丝绸之路复兴——
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平东、西突厥,被尊为天可汗,与西亚关系日渐密切。贞观九年,景教僧侣波斯人阿罗本(Alopen)携景教经像到长安,唐太宗特遣宰相房玄龄迎接,并召见询问其教义,准其于中国传教。贞观十二年,太宗下诏建「景教寺」,当时名「波斯寺」,并剃度度僧二十一人。之后的唐代统治者,对景教也颇为优待,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小成气候,与「祆教、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直至唐武宗会昌灭法,景教即一蹶不振。元代以后,大量色目人来华,景教曾一度复燃,但明代之后,渐渐消失在历史中。【注1、2】综上所述,景教教会在波斯创立,在唐贞观年间经由西域传入中国,一度在长安兴盛,并在全国都建有「十字寺」,是进入中国最早的基督教派。
景教是今天国际汉学界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景教目前所见文献目前包括:
1625年出土石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近现代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七种文献:《尊经》、《一神论》、《志玄安乐经》、《序听迷诗所经》、《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注3、4】。
2、多文化融合——景教的「十字莲花」好,我们知道了景教的历史背景,就能很容易理解题主所问的问题。
以我们最熟悉的景教文物,明天启三年(1623年)发现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例子:
我们来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额上,是基督教最显著的标志「十字架」:
拓本比较清楚,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图案,这上面有五种元素——十字架、珍珠、祥云、莲花、花枝:
我们先来说这个十字架。
这种类型的「十字架」在基督教艺术史上叫做【马耳他式十字】:四臂等长,四臂自末端向中间逐渐内收,形似四个「V」字组成一个十字。十字架上有十七颗珍珠,中间一颗为‘火焰珠’。
马耳他式十字架+珍珠,这是典型的【叙利亚——波斯混合型十字架】。历史上的波斯地区有对珍珠重视以及珍珠装饰传统。
在叙利亚、阿联酋发现的【馬耳他十字架】,如下图:
【波斯传统十字架】,如下图:
二者相融合也就形成【【叙利亚——波斯混合型十字架】】。如下图:
前面说过,景教的创始人聂斯托利安(Nestorius)因为主张「神人二性」,被天主教裁定为异端,他只有向东方地区传教,在波斯建立教会并一度兴盛,于是:
在波斯境内出现了一种叙-波混合型十字架: 叙利亚教会的马尔他式十字架+波斯教会的珍珠———这也成为远东地区景教十字架样式的源头以上图文皆引自:注5所以,这个珍珠十字架纹饰反了基督教文化和波斯文化的融合。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额「十字架」的「莲花、祥云」和「花枝」纹饰,就属于非常典型的佛家纹饰了,这无需多言。
为了在中国便于传教,景教加入了很多佛教元素。因为在唐代,起源于印度佛教经过几百年的本土化改造,完全已经被中国人接受。
内蒙古发现的叙利亚景教铜镜,上面有「祥云、莲花」和「叙——波十字架」:
图引自【注6】元代的景教文物上的十字架也有「莲花」和「祥云」:
其实,景教刚进入中国时候,差不多完全是披着佛教的外衣进行传教,目的是为了让中国老百姓接受,吸引信徒。
比如: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称【神父XX】为【僧XX】。景教将《圣经》章节翻译成汉文,完全就是汉传佛教的「佛经体」。
你仔细读下面的基督教经文,可以发现完全是佛经的腔调:
《序听迷诗所经》《景教三威蒙度赞》《尊经》原始写本景教还仿造过佛教的「经幢」:
景教文物《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上的图案,不但有「十字莲花」,还有佛教的「飞天」:
--------------分割线——————
最后总结一下,回答题主的问题:《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景教与十字莲花,为何与波斯和佛教有关?综上所述:
1、景教发端于叙利亚,在波斯创立教会并流行,景教的「十字莲花」图案中的「珍珠火焰十字架」就是【叙利亚——波斯】二者的「混搭风」。
2、唐代以后,国力强大,统治者心态开放,景教经由波斯——西域传入中国,为了适应中国,借用了很多汉传佛教、道教的元素‘包装’进行传教。景教的「十字莲花」图案中的「莲花」是佛教的典型标志。
说简单一点:景教的「十字莲花」基督教文化、波斯文化、汉文化三者融合互相影响的体现。
------------------
参考文献
维基百科词条:景教,from: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AF%E6%95%99
試述景教及摩尼教傳入中國之經過及其在唐代流佈情況,香港教育城,form: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cca/cca-cck/visitor_cabinet/116791/religion.doc维基百科词条:景教经典,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AF%E6%95%99%E7%B6%93%E5%85%B8
马祖毅(2001),《中国翻译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页140-146
姚崇新. (2017). 十字蓮花:唐元景教藝術中的佛教因素. 敦煌吐鲁番研究(1).
牛汝极. (2017). 新发现的十字莲花景教铜镜图像考. 西域研究(2).
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
罗马帝国时间:(总跨度为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公元395年后分为:西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罗马帝国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缩写SPQR),中国史书称为大秦、拂菻。
罗马共和国后期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古罗马文明由此进入帝国时代。公元2世纪安敦尼王朝时期(公元96年-公元192年),罗马帝国达到极盛,可以说经济空前繁荣。皇帝图拉真在位时(公元98年-公元117年),帝国疆域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公元395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实行东西分治,从此罗马帝国再未统一。476年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 ,欧洲历史进入了中世纪(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直至1261年才收复),自此东罗马帝国一蹶不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彻底灭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综上所述,罗马原来是意大利半岛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753年初步建立了城市,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成为世界最早的共和国,实行了三权分立。罗马共和国随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罗马通过了三次布匿战争消灭了迦太基共和国,通过四次马其顿战争消灭了马其顿各国,统一了地中海沿岸,一举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伴随着罗马的征服,罗马的法律、文化等传播到了地中海世界。
历史意义:
1)罗马帝国传承了希腊文明,让地中海,爱琴海文明从亚得里亚海延续下去,最终创造了大西洋文明。2)罗马帝国最早将人类社会三大组织形式都做了有效尝试,为后来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提供了范本。罗马在早期是共和国制,到了后期是帝国,再后来是基督教宗教国家。把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全部组织形式演练了一遍,为人类历史提供了教科书。3)罗马帝国是最早的法制国家,罗马法是所有资本主义法学的鼻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私法为基础的法律,其中尊重个人财产,宗教平等,民族平等的观念,直接为资产阶级法学所引用。为人类积累了丰厚的法律实践经验。4)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为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是罗马空前大的疆域,各民族经济,社会,思想产生交流提供了平台。成为一个迷你的“地球村”,让科技和先进思想观念,自由地在罗马帝国疆域中流通,为将来文艺复兴提供了必要物质设思想基础。5)罗马帝国从共和国时期顽固保留的议会民主(元老院)制度,从原始社会,一直有效保留到罗马帝国的终结,为民主主义的复兴,提供了前提。事实上,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都受益于这项制度,英国的议会党对王党的革命,法国的第三等级议会的革命,莫不受益于此。它们都称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端。
6)希腊、罗马帝国、基督教,三大因素造就了现代的西方。
二、蒙古帝国(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帝国)
蒙古帝国是在13世纪由蒙古乞颜部铁木真建立的蒙古政权。铁木真于1206年在斡难河河源建立,尊汗号为成吉思汗 ,国号大蒙古国。
大蒙古国建立后屡次对外侵略扩张,成吉思汗在位时开始征伐西夏、西辽、金国、花剌子模等国,其继承人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时,大蒙古国已占据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地域。值得一提的是,1260年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而走向分裂,大蒙古国随之解体。1260年到1264年忽必烈最终击败阿里不哥后夺得汗位后,原属大蒙古国的术赤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封地、窝阔台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分别成立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后蒙古人建立的政权被西方统称为"蒙古帝国"。
1271年,忽必烈增国号"大元",自此大蒙古国改称为"大元大蒙古国"。随后于1279年攻灭南宋统一中国。后元惠宗被明朝于1368年逐出汉地,元廷逃往漠北,史称"北元"。北元亡于1402年 ,其后明朝长期和蒙古鞑靼、瓦刺、吐鲁番等汗国并存,直到17世纪初大蒙古国被清朝攻灭。
综上所述,大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1218年,灭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后,由幼子拖雷监国,本来拖雷应当继承汗位,但拖雷为免纷争,于是推举窝阔台继位。1229年,窝阔台继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丽,1233年灭东真国,1234年灭金国。随后再次西征,1237年占领莫斯科,1241年兵分两路入侵波兰、匈牙利,大败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前锋直指维也纳,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逝世。远征军于是东还,后来拔都建立钦察汗国。
1246年,贵由在窝阔台的皇后支持下继位。1251年,蒙哥继位。1254年灭大理国。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占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1260年,占领大马士革。元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他亲率主力征四川。后来蒙哥的死震撼了整个蒙古帝国,并对其未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军开始进攻钦察、俄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达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这是蒙古大军所到最西的地方,但由于奥地利、波西米亚联军击退了蒙古军的进攻,这也是蒙古军队在欧洲第一次被击败,
历史意义:大蒙古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只有一个国家控制,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分裂时期要容易得多。大蒙古国的驿站制度,形成了当今邮政的雏形。成吉思汗曾梦想"让青天之下皆成蒙古人之牧场"。无数古代文献都记载,在蒙古帝国的扩张过程中,无数的古代文明遭到彻底毁灭,无数个城池被夷为平地。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扩张行动客观上为中国所谓的再次统一于一个政权之下奠定了基础,蒙古帝国分出来的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1211年,新疆各地归属蒙古帝国;1247年,吐蕃被蒙古招降,在元朝建立后首次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结束了云南长期割据于中央政权的局面。从此分裂四百多年的中国也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七次统一,打破闭塞状态,真正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现位于今中国境内的金、南宋、西辽、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等,只是大蒙古国疆域的一部分,而后西辽被划入成吉思汗次子所建的察合台汗国。
三、俄罗斯帝国(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帝国)
俄罗斯帝国(1721年10月22日-1917年3月12日,又称沙俄)。 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为皇帝后,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为止的俄罗斯国家。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到了19-20世纪之交的俄国,总面积2288万平方公里,面积为欧亚两大洲面积的42%,占整个地球面积的1/22,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6。
1547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172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王国进行大北方战争胜利后,10月22日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罗斯正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帝国。并于18世纪中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进一步强盛。尤其在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帝国进入鼎盛时期。俄罗斯帝国曾经参与抵抗拿破仑的反法同盟,并成为战后神圣同盟的领导者。1904年,日俄战争中再次失败。1914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导致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声明,俄罗斯帝国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帝国曾在18世纪三次瓜分波兰,两次击败奥斯曼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罗斯帝国成为拥有2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一百多个民族的大国。事实上,俄罗斯帝国统治时期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帝国,但没能真正的解决俄国穷困落后的生活状况,农奴制也没能真正的被废除。东正教作为宗教因素是俄罗斯帝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俄罗斯帝国地跨欧亚两大洲(1799~1856年间一度在北美阿拉斯加建立了殖民地),面积达到2288万平方公里(1914年),略小于北美洲,远大于南美洲,是当时世界上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大英帝国,其领土东起白令海峡,囊括整个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西抵波罗的海,南至高加索山脉、里海和兴都库什山脉,隔阿穆尔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中国相望
历史意义:俄罗斯争霸世界五百余年。尤其是1613年,罗曼诺夫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帝国进入了疯狂扩张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俄罗斯向东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在南部和土耳其发生了多次战争,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彼得大帝期间,俄罗斯进行了全面的西化改革,使得军事势力大增,击败了瑞典,称霸欧洲。俄罗斯帝国全盛时期领土面积达到2280万平方千米,是历史上领土第三大的帝国,仅次于大英帝国(1920年)和蒙古帝国(蒙哥时期)。最东曾拥有阿拉斯加(1867年卖给美国),势力范围广大。为了更好地管理,俄罗斯分成了81个省、20个区及1个自治区。俄国欧洲部分的政治疆界大致和东欧平原的自然边界一致,之外它还占有芬兰会议王国以及波兰会议王国。它的北界达到了北冰洋以及北冰洋中的诸岛。
俄罗斯帝国的乌拉尔山以东部为其亚洲北部的领地,西伯利亚以及其南部的草原。俄罗斯帝国的亚州部分和欧洲部分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以及里海—高加索山脉为界。南界达到了黑海东南岸以及高加索山脉。西部边界在传统意义上从科拉半岛途径波罗的海直到多瑙河河口,包含了俄罗斯所占有波兰的部分。西边邻国有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以及罗马尼亚。由于俄罗斯帝国内部矛盾重重,农奴制长期抑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崩塌。
四、神圣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唯一拥有帝号的大国)
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以后称为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962年至1806年,是地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版图以东法兰克王国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还拥有中法兰克王国的部分版图。神圣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962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后腓特烈一世改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
早期的帝国皇帝拥有实际的权力。但由于1254~1273年大空位时期的混乱,帝国此后逐渐成为由数百个更小的诸侯国所组成的徒有国家之名的松散的政治联盟。
值得一提的是,在帝国中后期,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皇室联姻和金钱贿赂,长期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长达400年之久,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也成为帝国的实际上的首都。1806年,在拿破仑的勒令下,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据《资本主义大辞典》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辞典》 、《中外文化知识辞典》 、《世界文化辞典》等释义:1933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国"这一称呼,并将神罗帝国定义为"第一帝国",企图为其后吞并阿尔萨斯-洛林、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共和国等地区、国家提供合法依据,反映了其对外扩张的野心。
1806年,拿破仑大军推翻帝国。此时帝国疆域大致只包括以奥地利为中心的60万平方公里哈布斯堡王朝领地。神圣罗马帝国没有明定的首都,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先后由德意志国王、卢森堡伯爵、奥地利大公兼任,只有国王(伯爵、大公)与皇帝的居住地。
历史意义: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完全是中世纪式的,皇帝没有实权,实际权利掌握在300多个大小领主手中。比如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哲学家伏尔泰曾有评价30年战争后的神圣罗马:"既不神圣,也无罗马,更非帝国,"因为神圣罗马帝国此时已经失去北意大利,让德意志国王不再是罗马人的皇帝,北德意志不再被天主教徒掌握,因此不神圣,而失去一半以上的土地也有失帝国名誉。所以它的统治是很分裂的,各地领主完全自治,拥有自己的军队,朝廷,甚至有收税的权力。
比如一位商人走200公里,竟然需要交13次税!这种制度严重阻碍了帝国的工商业发展。而且,教皇在此也有很大权力,著名的"什一税"就是教皇的发明。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借助教会来宣扬自己的神圣性,它对教会也负有义务,因此多少受到教会制约。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十年战争"后,帝国被其他国家分成300多小国,沦为二流国家。
神圣罗马帝国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卢森堡和列支敦士登全境,丹麦、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大部,法国东部、波兰西部和意大利北部。横跨阿尔卑斯山南北,是中世纪欧洲唯一拥有帝号的大国。神圣罗马帝国疆域在霍亨斯陶芬王朝亨利六世皇帝(1191~1197)在位时达到最广,超过百万平方公里。
五、大英帝国(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大英帝国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大英帝国是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
通常认为英国1688年所谓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使其经济、军力、科技、文化迅猛发展。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1815年击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后,主导国际事务达一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不列颠治世"。
1914年英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其胜利后的1921年,根据巴黎和会夺取德国的前殖民地,领土面积达到340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世界陆地的四分之一,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国家,领土遍布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并且在大英帝国的领土上永远有太阳照射之地,所以有"日不落帝国"之称。
值得一提的是,大英帝国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领土扩张到极限,而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战争中国力的巨大损耗显现副作用、而另外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迅速崛起瓜分英国既有利益,加上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大英帝国逐渐解体,并最后转型为当今的英联邦。
在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中,经过多位首相的努力,英国控制了全球海权,主宰了世界贸易,其广阔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国"俨然"可以与世界抗衡"。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涌现出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莎士比亚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狄更斯,自由主义政策的先锋格莱斯顿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顿,可谓人才济济。维多利亚帝国的统治地位在1865年帕默斯顿逝世之际达到了顶峰。
值得一提的是,大英帝国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纪初达到鼎盛,领土约336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人类史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并获得国际史学界公认与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承认。
历史意义:大英帝国的形成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外交活动和帝国的萎缩。帝国的领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为"日不落帝国"。它在1890至1914年间达到最高峰,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其领土数据得到了国际史学界和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的承认)。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协助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帝国霸权帮助英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从殖民地的角度来看大英帝国,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尽管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在殖民地脱离帝国独立之前英国都会试图将它的议会民主制留给殖民地人民,结果并没有全部成功。因此独立后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选择留在英联邦之中。
六、波斯帝国(世界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的超级大帝国)
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是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国。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的攻陷波斯波利斯,帝国灭亡。公元224年,萨珊王朝成立,重建波斯帝国,651年亡于阿拉伯帝国。公元874年,萨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国再次重建,1935年巴列维王朝礼萨·汗改国名为伊朗。
历史上波斯人曾建立过多个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曼王朝、萨非王朝、恺加王朝等。波斯帝国全盛时期领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
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而波斯人则从依兰沙赫尔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的帝国"。
551年,波斯萨珊王朝建立,吸取东方先进文明后迅速崛起。于571年国力达到全盛。后期由于黑暗统治,国内农民起义不断。621年被迅速进行侵略扩张的阿拉伯帝国所灭。
历史意义:古代波斯是东方专制政体的典型,帝国期间西亚各地奴隶制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波斯文化多受两河流域文化影响,使用楔形文字,造型艺术有较高的成就,比如波斯波利斯的百柱厅、浮雕和壁画等均甚著名。帝国都城有苏萨、波斯波利斯、巴比伦和埃克巴坦那。产生于伊朗高原的琐罗亚斯德教,大流士一世时被定为国教,并广泛传播。波斯帝国版图如此辽阔,民族成份极其复杂,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波斯的统治阶级又十分年轻、国家机器十分薄弱。因此,统治并不稳定。为了巩固波斯帝国,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在历史上称作大流士改革。
大流士改革加强了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改革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国王之下设有办公厅,内有通晓帝国内各种语言的人,他常巡行各地,或派人到各地去了解情况,以加强控制。他还建立特务组织,刺探各地情报(主要是了解各地总督和高级军官的情况)。
大流士改革将全国划分为20个行省(称萨特拉庇亚,波斯不在其内),设总督(称萨特拉庇)治理。总督初时不管军事,只管地方行政、司法、征税他规定了各行者应纳税的数量。
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战车兵、象兵、海军、工兵等组成。战时还可从各省和各部落征集到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军队的指挥官多为波斯人(战时从各省和各部落征召的军队则由各省和各部落的人指挥)。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是由1万名波斯人组成的所谓"不死队"。国王每年要对军队进行检查,边远地区则由国王派人检查。
改革巩固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但并未消除帝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未消除帝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大流士一世不仅从全国各行省搜刮大量的白银和其他贡赋,而且有自己直辖的王室奴隶制大庄园。修建了通衢六道,沿途为政府的信使准备了可供换骑的驿马。将迦南人使用的22个符号,转变成便利书写学习的表音字母,西传后成为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欧洲各国字母的共同基础,为其文化上最突出的贡献。
在艺术方面,波斯帝国留下了宝贵遗产。帝国从各被征服民族征调劳动者和建筑材料,用以兴建宫室,装点都城。波斯的建筑融合埃及、巴比伦、希腊各民族的艺术成就,构成自己独特的雄伟壮丽的风格。波斯帝国政府对外族宗教所持的宽容态度就更值得称道,更显得与众不同了。波斯帝王们的宗教自由化、政治自由化政策使波斯政权与叙利亚各民族的关系融洽起来。叙利亚各民族曾顽强不屈地先后反对过亚述和巴比伦的征服者。在腓尼基人、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眼中,波斯人简直就是大救星。
七、拜占庭帝国(拜占庭一直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帝制国家。核心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到了17世纪,西欧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罗马帝国,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一称呼。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国有很大的影响,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帝国的首都为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1204年,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拜占庭帝国所控制过的最大领土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时期),人口颠峰值则为3400万(公元4世纪)。帝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并拥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在中世纪早期的几百年中,拜占庭一直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货币索利都斯(Solidus)长期以来是欧洲和西亚的国际流通货币。
拜占庭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希腊文化和东正教,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文化。在建筑艺术方面,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尤以雄伟庄严著称;再比如皇帝圣宫和竞马场驰名于一时。拜占庭帝国将文字和东正教传给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拜占庭人确信基督教是帝国的立国之本。从罗马帝国时代起,帝国东部的基督教神学就受到犹太教神学和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拜占庭帝国对于西方世界是产生了巨大影响:
1)拜占庭帝国作为中世纪前期基督教文明中最强大的国家,拜占庭帝国正好处在东南欧和小亚细亚,长期以来先后担负了对抗萨珊波斯,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重任。拜占庭拥有中世纪前期欧洲最强大的军队,抵御了东方敌人的进攻,保护了西欧的小国家。
2)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其基督教始终处于皇帝的管辖下。在拜占庭历史上曾经有几个时期都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3)拜占庭继承了古典时代希腊,罗马的一些生活方式,加上有很多东西经过拜占庭流入阿拉伯,使得古典时代的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4)数位伟大的拜占庭皇帝都为罗马法和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拜占庭时期是希腊文化的又一次大发展时期。
八、大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并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强大帝国)
大汉帝国大汉帝国是由汉人建立的帝国,战国时期,中国诸侯林立,一片混战,个个都想问鼎最高权力。最后秦国脱颖而出,强夺了整个中国,使四千万人民屈服于其控制之下。然而秦王国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迎来了汉朝。值得一提的是,汉王朝控制中国近400年,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在科学成就、技术进步、经济、文化、和政治稳定等多方面的黄金时代。直到现在,大部分中国人仍会称自己为汉人。如今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就是"汉人"。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极具有代表性,扮演了承先启后的重要关键地位。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还有蜀汉;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
历史意义: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与稍晚兴起于欧洲的罗马帝国东、西遥相并立。后世多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在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强大帝国。汉武帝和汉宣帝期间,汉朝陆续地收复了秦朝时的领土,又开疆拓土,总共在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及宁夏建立郡县。西汉后期,汉疆域除了西藏、内蒙古部分、外蒙古及吉林、黑龙江外,基本上包含了现今中国疆域。
汉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广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韩邪单于至10年的乌珠留若鞮单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匈奴人与汉人的民族融合程度逐渐加深。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28%,而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在后世,汉人成为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九、阿拉伯帝国(人类历史上领土东西跨度最长的帝国)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封建王朝。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河流域和帕米尔高原与中国唐朝接壤;西临大西洋。南至莫桑比克苏丹国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在鹰旗旗帜下,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边疆。他们征服与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庞大帝国。鼎盛时期领土达到1339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领土东西跨度最长的帝国,仅次于蒙古帝国。
历史意义:阿拉伯帝国吸收以巴比伦波斯文明国度的制度,形成一种伊斯兰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商业在阿拉伯帝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首都巴格达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码头。此外,巴士拉、安条克、开罗、亚历山大、凯鲁万、撒马尔罕等城市也都是东西方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不仅使在古典时代一直沉寂着的世界第一大半岛一跃成为人类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使曾孕育过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等诸多古典文明的西亚、南亚和北非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更使人类中古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并对人类的近代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奥斯曼帝国(19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帝国)
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1299年 -1923年 ),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统治者为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人, 穆罕默德二世时定都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自1453年消灭拜占廷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奥斯曼帝国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奥斯曼帝国极盛时疆域达亚欧非三大洲。 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伴随着向外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世界的第三次大传播。在15至19世纪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盟主。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与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
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部分地区。在亚洲,穆拉德一世夺占安卡拉,并把原来奥斯曼国家在安纳托利亚的领地扩展将近一倍。巴耶济德一世接着率领军队越过多瑙河,侵入色萨利,占据马其顿,保加利亚的部分地区。1396年巴耶济德一世乘胜占领色萨利、科尼亚,入侵匈牙利。 1446年侵入希腊,攻占科林斯。至此,阿尔巴尼亚、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尽归奥斯曼国家版图。
历史意义: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奥斯曼帝国对西方文明影响举足轻重,其建筑师希南名留至今。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
奥斯曼帝国是15世纪至19世纪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但奥斯曼帝国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国家的冲击,于19世纪初趋于没落,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v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欧洲列强势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八大藏戏电影?
《智美更登》: 《智美更登》它褒扬佛教利他主义信徒,在被冤屈流放的境遇中仍然坚持乐善好施,最后将儿女、妻子,以至自己的眼珠都献给乞丐。该剧是《大藏经方等部》中《佛说太子须大(上奴下手)经》的直接演绎,但剧中开头部分写五于智美更登广作施舍,被敌国利用,派人装扮成叫化子骗去了传国之宝,这又被奸臣抓住把柄而告了状,使国王下令流放了王子智美更登。这样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生动的传奇情节,显然是从民间吸收了营养的。
《朗萨雯蚌》: 《朗萨雯蚌》反映农奴制社会尖锐的阶级斗争剧目,虽然有着明显的宗教宣扬和封建道德的说教,但它塑造的一个农家女(实际上是农奴)从被领主强迫订亲,到抢婚和成家生子后受迫害,直到暴打致死,而又于心不甘还魂成佛,是十分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苏吉尼玛》: 《苏吉尼玛》写的也完全是个人世未深的少女被娶进王宫受人陷害,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洗雪了冤狱,可是偏偏把她说成是只母鹿喝了仙翁"洗下身白布"的泉水而怀孕生下的姑娘,这就显得十分诡秘离奇而又优美神妙了。所以藏戏作品让人感觉是那样的浪漫、奇特、神秘,而又自然、质朴、真实,产生令人惊异的艺术魅力。 《文成公主》: 历史人物剧目:反映历史上松赞于布与文成公主的唐蕃和亲佳话的剧目《文成公主》,着重描写噶尔东赞去长安,事先带了松赞于布王的三封密函,回答了唐皇三次考问,又与财国波斯、军国格萨尔、强国霍尔、佛国印度的婚使一起,经过“穿珠”“辨马”“认鸡”“分木”“宰吃羊肉”“夜宴回店”和最后“校场选主”七次智慧的比试,全部获胜,才终于娶得了公主。这出剧主要是根据历史故事编撰排演的,所以也都带上了十分强烈的民间传说的传奇色彩。《顿月顿珠》: 《顿月顿珠》又名《顿月顿珠兄弟》,着名的八大传统藏剧之一。蓝面具藏剧迥巴戏班拿手的保留剧目,亦为昌都戏常演剧目,系藏族典型的人情世态剧。
《白玛文巴》: 藏戏《白玛文巴》牞着名的八大传统藏剧之一牞蓝面具藏剧觉木隆戏班及其艺术流派的保留剧目。在剧本末尾赞词中,说明白玛文巴是莲花生大师的前生,西藏民间戏班一般也主要演出的是这第二段莲花生本生故事的戏。第一段在藏译经藏《甘珠尔·大乘庄严宝经》中有记载,第二段在《益世格言注释》中亦记有相似的故事。相传为17世纪中晚期的门巴喇嘛梅惹·洛珠嘉措所作。
《卓娃桑姆》: 藏戏《卓娃桑姆》是着名的“八大传统藏剧”之一,蓝面具藏剧觉木隆戏班及其艺术流派保留剧目,亦是门巴戏主要传演剧目。据传为17世纪中晚期门巴族高僧梅惹·洛珠嘉措根据门巴族历史传说和藏族民间故事《俩姊弟》创作而成。
《诺桑法王》: 《诺桑法王》是西藏戏曲中最古老、传演最广泛的传统剧目之一,为蓝面具戏、白面具戏、德格戏、昌都戏主要上演剧目。其故事源自反映释迦牟尼本生事迹的藏译经藏《甘珠尔·百世如意藤》64品“诺桑明言”。早期白面具藏戏班子据此曾有演出。
波斯文化分类?
(一) 语言、文字、文学
伊朗从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波斯帝国至今,其语言文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古波斯语时期(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1年)、中古波斯语时期(公元前250年至公元651年)和近代波斯语时期(公元9世纪初至今)。
古波斯语是楔形文字,有36个字母,从左至右书写。现在古币、图章、石碑及崖刻上仍有留存。最详细的是伊朗西部比斯通山上的崖刻。这一崖刻共420行18900个字,记述了大流士国王内征外讨、开疆扩土、当政治国的情况和对天神的颂赞(天神是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的主神)。
中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分安息巴列维语和萨珊巴列维语,两种语言大同小异。安息巴列维语有25个字母,一个字母发数个不同的音。萨珊巴列维语多存留于宗教、历史、文学著作当中。当代普通伊朗人已读不懂巴列维语著作,只在伊朗大学中讲授。我国新疆出土的不少摩尼教经文著作残片(现存德国)是用安息巴列维语写成的。
近代波斯语又称达里波斯语(宫廷波斯语),是伊朗当今通用的语言。它源于东部霍拉桑的方言,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开始普及。据传阿拉伯人占领伊朗西部后,当朝末代国王耶兹德卡尔德率众东逃至霍拉桑,其宫廷用语就是这种语言。近代波斯语采用阿拉伯语字母(32个字母)。
波斯文学是另一个令世人赞叹的文化遗产。在中世纪,伊朗文学创作已高度发展。有许多用波斯语写成的著作闻名于世,特别是11世纪初问世的伊朗民族史诗《列王纪》(作者为诗人菲尔多西,940年至1020年),在当时被广为传抄。伊朗上下喜闻乐见,城乡传唱。其后,还有被誉为古代伊朗民族英雄史诗的袄教圣经《阿维斯陀》、《贝希斯敦铭文》、《纳克希·鲁斯坦铭文》等。
诗歌是波斯文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曾涌现出众多著名的诗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为伊朗人民所钟爱,在世界范围内也广为流传。著名波斯诗人有菲尔多西、海亚姆、萨迪和哈菲兹等,他们的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菲尔多西(Ferdowsi,约940~1020),本名艾布·卡西姆·曼苏尔(Ebn Kasim Mansour)。中世纪波斯著名诗人。
生于霍拉桑(Khorrasan)省图斯(Tus)市菲尔多斯(Ferdows)一没落贵族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古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曾对多种波斯历史和文学古籍进行深入研究,熟知波斯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菲尔多西死后,因他生前对暴君苛政的抨击,穆斯林寺院教长不准把这位“不洁的异教徒”的遗体埋葬在穆斯林公墓内。经好友的多年努力,遗骨才总算埋在自己的小花园里。1934年纪念菲尔多西诞辰一千周年时,图斯市重新为诗人建立陵墓。
菲尔多西的代表作是长诗《列王纪》(又译作《王书》),该诗相传有十二万行,现存十万行左右,始作于975年,1010年问世。《列王纪》是一篇卷帙浩繁的民族英雄史诗巨著,叙述波斯古代王朝的文治武功和民族英雄的功勋业绩。全诗内容可分三部分:神话故事、英雄故事和历史故事。《列王纪》用标准波斯文写成,对波斯文免遭阿拉伯文同化,起了关键性作用。《列王纪》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充满伊斯兰教伦理观念,广为流传。已先后被译为英、法、德、俄、中等多种语言。世界著名作家歌德、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也都给这部作品以很高的评价。
海亚姆(Heyam,1048~1122),全名阿普尔·法塔赫·欧马尔·本·易卜拉辛·海亚姆·内沙浦里(Apour Fatah Omar Bin Ibrahim Heyam Neyshapouri)。
海亚姆是伊朗著名诗人,同时也以哲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和天文学家闻名于世。他诞生于霍拉桑(Khorrasan)省的内沙浦尔(Neyshapour)。幼年在故乡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海亚姆涉猎的每个领域,他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才华引起人们的重视,1074年被介绍到塞尔柱苏丹玛列克沙赫(Malaek Shah)的宫廷里。在宫廷庇护下,他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晚年生活陷入困境,1122年死于故乡。海亚姆陵墓现设立在故乡内沙浦尔。
海亚姆于三十岁开始诗歌创作。他留给后代的诗都收集在《鲁拜集》里。“鲁拜”是一种诗体的译名,一首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韵,第三行大体不押韵,类似于我国的绝句。海亚姆生活在塞尔柱帝国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的动荡年代,因此诗歌中充满了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渴望改变现实的愿望。同时,诗人还通过诗歌讽刺上帝、宗教及当时的种种神学理论,充满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人生不咏的感叹。海亚姆的抒情诗特色鲜明,内容充实,语言优美、凝练,想象丰富,诗中蕴含着哲理,发人深思。
萨迪(Sa’di,1208~1292),本名谢赫·穆斯列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兹(Sheikh Muslimdin Abdollah Sa’di Shirazi)。13世纪波斯著名诗人。
生于设拉子(Shiraz),早年在设拉子求学,14岁时丧父,后经人资助,到巴格达著名的内扎米耶大学学习伊斯兰教义和文学。但因不堪忍受学校严格的宗教制度,中途辍学,离开巴格达。后因蒙古入侵波斯,被迫背井离乡,开始长达30多年的巡游生活。他的足迹西至埃及、马格里布、埃塞俄比亚、叙利亚,东至伊拉克、巴尔赫、印度和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今喀什)。1257年他重返故乡设拉子时已进入中年,隐居乡里,潜心著述。1292年在设拉子逝世。
萨迪作品保存下来的抒情诗约600多首,作品通过对花鸟、山水、美女、静夜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他的诗结构严密,语言凝炼、流畅,韵律抑扬有致,是波斯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萨迪的成名作有《果园》和《蔷薇园》。萨迪的作品风格几百年来一直是波斯文学的典范。他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受到读者的盛赞。萨迪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他是公认的支撑波斯文学大厦的四根柱石之一。
哈菲兹(Hafiz,1320~1389),本名沙姆斯丁·穆罕默德(Shamsdin Mohammad)。14世纪波斯著名诗人。
生于伊斯法罕(Esfahan),后全家迁居设拉子(Shiraz)。幼年丧父,生活贫困,但勤奋好学,曾受传统的宗教教育,能背诵全部《古兰经》,人们称他为“哈菲兹”,即孰诵《古兰经》之人。少年时开始学写诗歌,20岁即在抒情诗和劝善诗创作方面显露才华,曾受设拉子穆扎法尔(Muzafar)王朝统治者之邀任宫廷诗人。1387年帖木儿攻陷设拉子后两年,哈菲兹因贫困和愤懑死于设拉子。他的陵墓现安放在设拉子郊外的莫萨拉(Mousala)附近,已成为人们瞻仰和游览的胜地。
哈菲兹进行诗歌创作时,正是蒙古人统治波斯的时期。他的诗对当权者的专制和暴虐、社会道德的沉沦,尤其是对社会的虚伪、教会的偏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他还在大量诗篇中,咏叹春天、鲜花、美酒和爱情,呼唤自由、公正和美好的新生活,对贫困的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他的波斯文《哈菲兹诗集》于179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亦有流传和讲授。哈菲兹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东、西方著名诗人也对哈菲兹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后世伊斯兰学者赞他为“诗人中的神舌”、“设拉子夜莺”。德国大诗人歌德盛赞他道:“你是一艘张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涛中上下颠簸的小舟。”
(二) 艺术
考古发现,波斯人在公元前4000年已进入铜器时代。据称,伊朗艺术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聪慧的波斯人在石块、木材、陶土、金属、骨头上绘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和复杂的花卉图案。波斯绘画(细密画)在世界享有盛名,以其精致和细腻著称于世,使用的画笔有时是用一根毛发制作而成,15至16世纪曾盛极一时,至今仍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