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京派作家及代表作品

痛苦时只有到城外掬一捧清泉才能洗去忧伤。这部作品适合对爱情和婚姻迷茫的男生看,京派文学的艺术特色一、描写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无不透露出古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比如《边城》中翠翠和爷爷端午节到城里看赛龙舟,美丽的翠翠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京派作家及代表作品,人间至味是谁的诗?

汪曾祺

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受戒》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男,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中国近代著名文学作品有哪些?

近代文学家有'钱钟书'先生,其中他写的«围城»中有这样一句哲理。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拼命想冲出去。

城外的人远远望城内,城内烟雾弥漫,被一种神秘笼罩,想象中是祥云冉冉,仙乐飘飘,花香鸟语,流水青松,风景无限,欣赏风景必须千方百计冲进城内;而城内的人却认为熟悉的地方是没有风景的,梅花香在城外的小道旁,痛苦时只有到城外掬一捧清泉才能洗去忧伤。

这部作品适合对爱情和婚姻迷茫的男生看,或许有很大的帮助。

在介绍老舍(舒庆春)的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

老舍

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看过了也许会庆幸活在当下,会多么的幸福。

在介绍沈从文的

《边城》是他的代表作,他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镇

茶峒

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

湘西

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汪曾祺在哪些方面超越了京派文学?

首先来说一说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是指20世纪30年代以北方城市为中心的文学创作流派,其作品以描写真善美为主。京派文学的作家追求文学艺术的独立和自由,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和商业化。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脱俗的自然,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京派文学关注的是人生,关注平民,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讲究纯正的文学。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等。

京派文学的艺术特色

一、描写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比如沈从文在《边城》中的对人物的描写,淳厚,善良的爷爷;真挚,可爱的翠翠;心胸宽广,敢作敢为的天保;心地善良,敢于追求的傩送。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无不透露出古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二、诗情画意与乡风民俗的融合。

传统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主,在京派文学中多了一份散文的意味,写实中又透露着浪漫。

比如《边城》中翠翠和爷爷端午节到城里看赛龙舟,翠翠和傩送一见钟情也是就是在热闹的端午节。对传统节日的描写,突出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三、语言简约,古朴,明净。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这是《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简单语言,一个健康,美丽的翠翠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对京派文学了解之后,再来看一看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沈从文的学生,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先生写过很多小说和散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篇小说就是《受戒》,这本小说一问世,引起了文坛上很大的轰动,《受戒》是最能够突出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的代表作。

就从《受戒》分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看一看汪曾祺和京派文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一、故事情节平淡,自然。

《受戒》讲述的是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朦胧的爱情故事。作者用平淡,自然的语调从容的讲述故事的开始经过和结尾。明海十三岁就出家了,在他的家乡出家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和尚只是一种谋生去,而明海是很小就确定要出家,明海在荸荠庵很清闲,早起开庵门,扫院子,烧香,再就是念早经和晚经。小英子和明海的相遇也是自然而然,英子并不避讳出家的明海,明海也不忌讳自己是和尚,两个成了好伙伴,产生了一段朦胧的爱情。

二、诗意与和谐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受戒》中,明海第一次出远门,人来人往,热闹繁杂的县城,“过了一个大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明海什么都想看看,但舅舅一个劲的推他快走。明海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一段把一个涉世未深的小男孩描写的淋漓尽致,在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个东张西望的小男孩。“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这一段富有诗意的描写,把明海情窦初开的样子,细腻的表现出来。《受戒》还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佛门与世俗的和谐,在这里的和尚,不讲清规戒律,可以娶妻生子,可以吃猪肉,打麻将。

三、散文化的结构与简洁的语言风格。

《受戒》的结构比较松散,多了一些生活场景和细节的描写。《受戒》语言简洁明畅,并且加入地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比如“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读起来生动有趣。

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汪曾祺开创了小说散文化的先河,打破了传统小说结构严谨的风格。

汪曾祺在小说风格上,结构上,主题思想都有所进步。汪曾祺升华了小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是更加的贴近生活,给我们展示出的是健康的人性与和谐的美。

我觉得与其说是汪曾祺超越了京派文学,不如说汪曾祺继承和更好的发展了京派文学的写作风格。

地久天长电影的原著?

庄羽,生于1979年九月,新京派作家

汪曾祺切鲙的主要内容?

汪曾祺:切脍

编者按: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本文选自他的《四方食事》。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的切脍不知始于何时。孔子以"食""脍"对举,可见当时是相当普遍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提到切脍。唐人特重切脍,杜甫诗累见。宋代切脍之风亦盛。《东京梦华录·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多垂钓之士,必于池苑所买牌子,方许捕鱼。游人得鱼,倍其价买之。临水砟脍,以荐芳樽,乃一时佳味也。"元代,关汉卿曾写过《望江亭中秋切脍》。明代切脍,也还是有的,但《金瓶梅》中未提及,很奇怪。《红楼梦》也没有提到。到了近代,很多人对切脍是怎么回事,都茫然了。

鱼脍

脍是什么?杜诗邵注:"鲙,即今之鱼生、肉生。"更多指鱼生,脍的繁体字是"鲙",可知。

杜甫《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对切脍有较详细的描写。脍要切得极细,"脍不厌细",杜诗亦云:"无声细下飞碎雪。"脍是切片还是切丝呢?段成式《酉阳杂俎·物革》云:"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脍,縠薄丝缕,轻可吹起。"看起来是片和丝都有的。切脍的鱼不能洗。杜诗云:"落砧何曾白纸湿",邵注:"凡作鲙,以灰去血水,用纸以隔之。"大概是隔着一层纸用灰吸去鱼的血水。《齐民要术》:"切脍人,虽讫亦不得洗手,洗手则脍湿。"加什么作料?一般是加葱的,杜诗:"有骨已剁觜春葱。"《内则》:"鲙,春用葱,夏用芥。"葱是葱花,不会是葱段。至于下不下盐或酱油,乃至酒、酢,则无从臆测,想来总得有点咸味,不会是淡吃。

切脍今无实物可验。杭州楼外楼解放前有名菜醋鱼带把。所谓"带把",即将活草鱼的脊背上的肉剔下,切成极薄的片,浇好酱油,生吃。我以为这很近乎切脍。我在一九四七年春天曾吃过,极鲜美。这道菜听说现在已经没有了,不知是因为有碍卫生,还是厨师无此手艺了。

极薄的生鱼片

日本鱼生我未吃过。北京西四牌楼的朝鲜冷面馆卖过鱼生、肉生。鱼生乃切成一寸见方、厚约二分的鱼片,蘸极辣的作料吃。这与"縠薄丝缕"的切脍似不是一回事。

与切脍有关联的是"生吃螃蟹活吃虾"。生螃蟹我未吃过,想来一定非常好吃。活虾我可吃得多了。前几年回乡,家乡人知道我爱吃"呛虾",于是餐餐有呛虾。我们家乡的呛虾是用酒把白虾(青虾不宜生吃)"醉"死了的。解放前杭州楼外楼呛虾,是酒醉而不待其死,活虾盛于大盘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虾蹦得满桌,客人捉而食之。用广东话说,这才真是"生猛"。听说楼外楼现在也不卖呛虾了,惜哉!

下生蟹活虾一等的,是将虾蟹之属稍加腌制。宁波的梭子蟹是用盐腌过的,醉蟹、醉泥螺、醉蚶子、醉蛏鼻,都是用高粱酒"醉"过的,但这些都还是生的。因此,都很好吃。

醉虾

我以为醉蟹是天下第一美味。家乡人贻我醉蟹一小坛。有天津客人来,特地为他剁了几只。他吃了一小块,问:"是生的?"就不敢再吃。

"生的",为什么就不敢吃呢?法国人、俄罗斯人,吃牡蛎,都是生吃。我在纽约南海岸吃过鲜蚌,那绝对是生的,刚打上来的,而且什么作料都不搁,经我要求,服务员才给了一点胡椒粉。好吃吗?好吃极了!

为什么"切脍",生鱼活虾好吃?曰:存其本味。

生食三文鱼

我以为"切脍"之风,可以恢复。如果觉得这不卫生,可以仿照纽约南海岸的办法:用"远红外"或什么东西处理一下,这样既不失本味,又无致病之虞。如果这样还觉得"膈应"、吞不下,吞下要反出来,那完全是观念上的问题。当然,我也不主张普遍推广,可以满足少数老饕的欲望,"内部发行"。

十米昆虫备忘录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什么国家的?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