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品,杨绛有多厉害?
钱钟书“最贤的妻”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102岁高龄仍出版250万字文集。
她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女作家,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3国语言,我国众多外国名著都是由她翻译而来,她一生从未停止创作,102岁高龄仍出版250万《杨绛文集》八卷。她就是钱钟书的妻子杨绛。
她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一户新式家庭,从小便注重先进教育的熏陶。1932年在清华借读期间认识了她一辈子的伴侣——钱钟书。杨绛一生创作佳作无数,《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称心如意》等作品皆出自她手,被世界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堂吉诃德》也是由她完成。
她的人生就如她写作的散文一样,平淡、从容却意味无穷。作为钱钟书先生的妻子,不管钱钟书如何如何,她总是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他,夫唱妇随,岁月静好。自结婚那一天起,她们只有生死,再无别离。冰心曾说:“他们是中国作家中最美满和幸福的一对。”
钱钟书创作《围城》时,杨绛就伴在身旁,即便此时的杨绛已经凭借着话剧《称心如意》被人们所熟知。而当钱钟书穷困潦倒时,从大户人心出来的杨绛非但没有抱怨反而主动承包了家里所有的繁杂的事务。
夫妻二人唯一的一次别离便是生与死吧,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溘然长逝。此后的杨绛将功名利禄全部抛到一边,此时的她看淡了一切。中国社科院授予杨绛荣誉学部委员,她未去,也从不提及;入选第二届中火文艺奖获奖候选人,她以自己没有资格婉拒;收到牛津大学艾克塞特学院名誉院士的荣誉,而她干脆拒绝……对她来说,这些早已是身外之物。
2001年,早已退休的杨绛看到无数优秀学子苦于经济压力不能完成学业甚是遗憾,于是她开始将自己辛苦赚到的稿费陆续捐给清华大学,并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一个“好读书”奖学金,到2014年杨绛已经累计捐款一千多万元,她帮助了无数贫苦的清华学子。她生活简朴向来节俭,从不肯浪费一分钱,但为了学生她甘愿捐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只为了听到学生们亲切地叫她杨奶奶。
杨绛奶奶始终被还在学生时代的我们所倾慕,她的文学作品让我们爱不释手,她的温柔让我们无法抗拒。无数次地见证她的善举,我们都被她征服,每次听见杨绛奶奶的消息,心里就满是欢喜,听到她还在世上的消息,就感叹,还好她还在,我们的精神寄托还在。
可是,在2016年5月25日,杨绛奶奶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享年105岁。正在我们悲痛的时候,她却在遗嘱中,要求葬礼一切从简,家中珍藏文物字画悉数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有财产均捐给社会。散尽了所有的财产,还原一个赤条条无牵挂的生命,悄悄地离开,不曾惊扰任何人,也未带走一片云彩。
杨绛老奶奶一生无牵无挂,她坚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淡泊名利和坚韧不拔,固守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操守和抱负。她是所有文人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是念jiang还是xiang?
杨绛是念jiang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 [1] 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谁说的?
杨绛先生说的。
杨绛先生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自得与自卑最容易让人迷失。向上看,我们看到的是比自己强的人,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一败涂地;向下看,我们看到的又是不如自己的人,难免会沾沾自喜,自鸣得意。人还是那个人,只不过参照坐标变了,自我评价的标准也跟着改变了。实际上,这都是不真实的自己,只有平视,我们看到的才是真实的自己,才能在人生的坐标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而不至于迷失自我。
杨绛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段的理解?
《回忆我的母亲》记叙了作者母亲的生平,为母亲而写下的散文集。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思念之情,因为母爱是伟大的,也就是说回忆母亲对她的点点滴滴。杨绛散文窗户赏析?
当今人世百态,人心难测。但无论如何,尊重,一定是做人的准则和底线。先生的这篇散文,短小易明,寓意恰好,该是一幅精美的“点睛”之笔。生活的本质应是真实而快意的。但是,如果赤裸裸的生活真实替代了人与人之间应持有的距离,没有了衬托装饰的人际交往和自然景物又将产生多少让人失望的烦恼!窗帘迎合了人内在的心理需求,短短的距离,隐约的想象,迷幻的希冀,惹人遐思展望,令人憧憬向往,平添了无限的生活情趣。真实的生活应该由自己创造,窗帘的出现是人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更饱满的标志。当然,每个人的窗帘都应是简单素洁的,不应有过于耀眼的光芒和色彩,否则,生活的步调便未免错乱、复杂,丧失了应有的真诚和美好。
文/杨绛
人不怕挤。不论怎样挤,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
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只要挂上一个窗帘,只要拉过那薄薄一层,便把人家隔离在千万里以外了。
隔离,不是断绝。窗帘并不堵没窗户,只在彼此间增加些距离——欺哄人、招引人的距离。窗帘并不盖没窗户,只隐约遮掩——多么引诱挑逗的遮掩!
所以,光秃秃赤裸裸的窗口,不引起任何注意;而一角掀动的窗帘,惹人窥望测度,生出无限兴趣。
光秃秃赤裸裸,当然表示天真朴素。何必这样虚伪,遮遮掩掩的不老实!逢人只说三分话!就不能一见倾心,肝胆相照?可是,开口见喉咙,未免浅显。
有乖巧的人,把天真朴素,做了窗帘的质料,做了窗帘的颜色。一个洁白素净的帘子,堆叠着的透明的软纱,在风里飘曳。这种朴素,只怕比五颜六色更经得起人为的漂洗。
认真要赤裸裸不假遮饰,除非有希腊女神那么完美的身子,有天使般纯洁的灵魂。培根说过:“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裸露的身体,还是裸露的心。”人从乐园里被驱逐出来的时候,已经体味到这句话了。
便是最赤裸裸的真理,也需要一些衬托装饰。白昼的阳光,无情照彻了人间万物,不留下些暗陬让人迷惑,让人梦想,让人希望。没有轻云薄雾,把日光筛漏出五色霞彩来,天上该多么寂寞荒凉!
隐约模糊中,才容许你做梦和想象。距离增添了神秘,看不见边际,变为没边际的遐远与辽阔。云雾中的山水,暗夜的星辰,希望中的未来,高超的理想,意中的情人,新交的朋友——隔着窗帘,怅惘迷离,相看一眼,越加添了想望;偶然目逆,给你无限欣喜。每一个试探是冒险,每一个发现是惊奇。伟大,伟大!陶醉迷恋中,也忘却了自己帘后的狭小与简陋。
这时候,你掀起了窗帘。后面,有什么?赤裸裸的真实!像泰尼生(Tennyson)诗中的夏洛脱女郎(The Lady of Shalott),看厌了镜中反映的天地,三步跑到窗前,望一望外面的世界。
立刻,她的镜子分裂成两半,她毁灭了以前快乐而无知的自己。悄悄地放下窗帘,失望而悲哀。
可是,失去的只是一个迷梦。有时也能换到窗帘后面的安静和休息,不论那间屋子多么简陋狭小。
人家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华丽的也好,朴素的也好。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不过,你总得尊重别人家的窗帘。
杨绛最好的一本书?
杨绛,能称先生的女人,只有她一个。大家对她并不陌生,她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作家、戏剧家,作为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已经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起伏,并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先生”。
作为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作为作家、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所以我觉得杨绛先生最好的一本书是《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