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江西青原区代表作品

古代历史上异族入侵时坚决抗击的英雄都是谁?元军攻破长江天錾,组织义军赴临安勤王。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时兵败被俘,这时许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员前来劝降,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菜市口刑场”临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

江西青原区代表作品,你们觉得在农村拍照和在城里拍照有什么区别?

农村摄影和城市摄影的主要区别在于拍摄的对象和题材不同。城里的题材较单一,不易岀好作品;农村题材丰富,容易拍到好作品!

在城市的摄影题材不外乎高楼大厦,人往车流,城市夜景,古街建筑,市民生活,工商产品等,拍摄对象单调,死板,没有生气。

在农村拍摄就不一样了,题材成堆,内容精彩,想拍什么就有什么。

一、农村人物:农村老人质朴,脸上布满了月留下的皱纹,手上长满老茧,随便找个老人拍一张,都是好作品。农村儿童的拍摄内容更多,可拍他们光屁股下河游泳、下田摸鱼、打闹嬉戏等;如到青藏青原,还可拍到女孩脸上的高原红。

二、自然风光:山川瀑布、河流小溪、茂密森林、浩瀚竹海、农舍炊烟、高山田梯、日出日落、夜空繁星、悠悠白云等等,都是摄影师喜欢的题材。

三、一年四季:春天万物复苏,春花开放,小草泛青,柳树抽芽,油菜花开得正旺,春色满园,春光无限;农民又开始忙碌,抛粮播种,犁田耙地,会有很多动人情景。这个季节正是摄影师忙碌的时候,也是大显身手的季节。夏天是充满激情的时候,草更茂,树更绿,花更艳、露珠挂上植物;昆虫开始活动,小鸟在田间撒欢,小动物在林中觅食;风筝在天飞舞,这一切都是摄影师喜欢拍摄的对象。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金灿灿的玉米挂在农家墙上,红彤彤的柿子高树枝,稻谷、高粱、辣椒、大豆哂满院坝,枫叶彩林,这些多彩的画面,是摄影师求之不得的好题材。冬天白雪皑皑,一片银色世界。雪景、雪花、冰挂、雾松以及迎着寒风开放的梅花,都是摄影师爱不释手的拍摄题材。

四、乡风民俗:农村的庙会,赶集,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节日狂欢等活动或仪式都会岀现许许多多的趣事、奇事、乐事,摄影师也可拍摄到好作品。

五、山野动物。摄影师在农村的大山里可拍到猴子、野兔、野猪、山羊等动物,以及锦鸡、画眉等漂亮的鸟类。这些素材他们在城里是无法拍到的。

总之,农村是摄影师施展才能的天堂,是岀好作品的宝地!

古代历史上异族入侵时坚决抗击的英雄都是谁?

第一位 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

1256年,20岁的文天祥由宋理宗皇帝钦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入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被罢官。

1275年,元军攻破长江天錾,文天祥散尽家私,组织义军赴临安勤王。次年,元军兵陈临安,当朝派文天祥出城讲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脱逃。

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

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时兵败被俘,服毒自杀未遂,被押送到大都。这时许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员前来劝降,皆被文痛骂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说:“圣驾请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是在狱中所作。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菜市口刑场,临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时年仅47岁。一介儒生,铮铮铁骨,由此威震霄汉。

第二位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河北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字鹏举。19岁时投军抗辽,相传临行时,其母在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1129年,金帅宗弼(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十战十捷,于次年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之后岳飞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未果,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1140年兀术再次大举南侵,岳飞于郾城大破金兵拐子马(侧翼骑兵)、铁浮图(铁塔兵、重装骑兵),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岳家军”从此威名远扬,所向披靡。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7月下旬,岳飞挥师开封,朱仙镇一战,金兵10万兵马一触即溃,他鼓励部下说:“宜掏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绍兴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日之夜,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岁。一代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就此饮恨酒泉。

第三位 震撼寰宇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

1811年中进士。从1820起,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于性情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1837年,任湖广总督,次年12月,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从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在此期间,林则徐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0年鸦片战争失利后,林则徐遭投降派诬陷,被发配伊犁。

1845年重新起用,先后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终因郁郁不得志,1850年11月22日,病死于广东普宁县,享年66岁。

第四位 扬眉四海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世称国姓爷。礼部尚书、东林领袖钱谦益的得意弟子,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

1646年秋,清兵进攻福建,其父郑芝龙投降清朝,郑成功遂与父决裂,收拾残部,募兵抗清。

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

1656年,在厦门围头海域歼灭清水师约3万人。

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

1660年,在福建海门港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舰120艘,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千人,损失惨重。

1662年2月1日,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签字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病逝,享年39岁。

第五位 将门虎子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戚继光出身将门,抱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刻苦学文习武,17岁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1555年任都司参将,在龙山、缙云、桐岭与倭寇三战三捷,迫倭寇遁逃入海。

1558年在浙江义乌,精选4千名农民和矿工,训练成劲旅“戚家军”,发明“鸳鸯阵”,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

1561年,戚继光在浙江沿海九战九捷,擒斩倭寇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千余,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

次年夏,南下福建,荡平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

1563年取得平海卫大捷,斩倭2200余。

1564年联合俞大猷水兵于南澳剿平广东倭寇,从此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1568镇守蓟州,加固长城,在北方戍边16年,53岁时发明地雷(当时叫做“自犯钢轮火”),比欧洲人大约要早300年左右。

1588年1月5日死于肺炎复发,享年61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军事名著。

第六位 大漠狂飙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奴婢之私生子。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

公元前123年,未满18岁的霍去病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带领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斩敌2千余人。武帝大喜过望,封他为勇冠三军的“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19岁的霍去病只带着数名亲兵冲进匈奴营中,犹如天神下凡一般,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4万兵卒、8千乱兵制服。霍去病由此名震朝野,成了当时少男少女心目中的顶极偶像。

公元前119年夏,率5万骑深入大漠2千余里,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歼7万余人,在封狼居胥——祭天地之后,继续追击匈奴,一直打到今俄罗斯贝尔加湖,方才回兵。汉武帝奖给他豪宅,他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公元前117年,一代天骄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

第七位 铁血将军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山东临清市唐元村人,字草忱。

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堂。

1914年,他投笔从戎,官至师长,并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北平市市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部南下,任第59军军长。

1938年3月,日军七八万兵力,分两路向徐州台儿庄进发。张自忠率部在临沂阻击,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与敌激战,反复肉搏,歼敌4千余人。几天后日军再犯,张自忠率部奋力拼杀,日军受到重创,其向台儿庄增援的企图被彻底粉碎。此战成名后被任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

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发起枣宜会战。张自忠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顽强抗击日军,截断其后方补给线。在被日军重兵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以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自忠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拔剑自戕,5月16日,一代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终年50岁。

1940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张自忠题写“尽忠报国”的挽联。

第八位 赤胆傲骨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5日),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宪之,一字道邻,是左光斗的学生。明崇祯元年考中进士,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时崭露头角,拜南京兵部尚书。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自请到扬州一带督师防清。

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被困孤成,拒不降,写就了著名的《复多尔衮书》,内容慷慨陈词,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史可法率领扬州4千军民,与来犯之敌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于25日城破被害,年仅44岁。多铎恼恨清军伤亡惨重,下令屠城十天,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第九位 壮志凌云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字士稚。祖逖自幼胸怀大志,为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与好友刘琨“闻鸡而起舞”。

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混战中原,流亡到南方的祖逖于313年渡江北伐,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拍打船舷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辞色壮烈,部众莫不慨叹。这就是著名的“中流击楫”之誓。当时,河南坞主各拥兵自重,相互攻击,祖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蓬陂坞主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川,石勒遣石虎领兵5万救援,祖逖以奇兵击退。石勒统治的地方多归附祖逖,9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

321年,正当他在虎牢关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向北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晋元帝司马睿派戴渊为征西将军,以监督祖逖。祖逖看到北伐难成,忧愤死于雍丘,享年56岁。

第十位 怒海英魂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广东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

1874年毕业马尾船政学堂。1880、1887年两次赴英国接回清廷购买的六艘巡洋舰,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被授予“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88年北洋海军编成,任中营中军副将兼致远舰管带,加提督衔。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有死而已!”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旗舰“吉野”号。日舰慌忙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被击中鱼雷发射管,鱼雷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年仅45岁。怒海英魂邓世昌由此成为对日战争中的一座永不沉没的海上丰碑。

杂然赋流形如何解读?

谢邀,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先说:这个气字。古代中国,气这个字,意义非同小可,在古代中国先贤们(先秦的:老子,鬼谷子,荀子,列子,墨子,庄子,,孟子都有对:道与气的论述。)哲学思想范畴它是与:道相当。古代先贤把道,气同视为是:润滋宇宙世界万物生灵事物的本源,或称视为养育万物诞生之母。

再说:杂然,古义为:聚合貌。

接着说:赋,古同敷,铺陈,分部。亦指: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流形,释义为:谓万物受自然滋育之运动变化之形体。

综上之意: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应理解为:茫茫宇宙天地之中,有一种浩然正气,养育了仪态万千奇妙生灵与物体。此两句诗大气雄浑,气势磅礴,其胸怀早已超越海纳百川,已上升到思考无边宇宙领域,让文天祥的正义歌,开篇就始人看到文天祥的哲学家情怀与高度

这个离离是什么意思?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生命力旺盛的春草,就是我对你依依惜别的情意;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

“离离原上草”,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开篇之句,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茂盛的意思;但通观全诗,这茂盛的就不只是草;还有那浓浓的依依惜别的离情;同时也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和少年人蓬勃的朝气。

“离离”,作形容词时,意思就是各种相貌:盛多貌、浓密貌、井然有序貌、旷远貌、甚至忧伤貌、独特貌……!它最早的出处应该是《诗经•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但这里的“离离”是下垂貌,形容果实累累下垂的样子;《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里的“离离”应该就是井然有序貌,描写庄稼一行行的样子。

至于“离离”解释为青草茂盛的样子,那就源自于三国时甄宓的《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唐代诗人陈昌言《白日丽江皋》里有“郁郁长堤上,离离浅渚毛”的句子;大诗人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里有“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劳劳亭歌》里也有“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的句子,都是青草茂盛的意思。

到了宋代,把“离离”和草连在一起的诗词就更多了,咱就提一个人,辛弃疾,他在《黄鹤楼》中写到“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他也在《桃源忆故》中写到“离离芳草长亭暮,无奈征车不住”;他又在《排闷》中写到“离离春草随愁出,漠漠余寒与睡宜”,他还在《春晚》中写到“寂寞又过桃李时,东园微雨草离离”。这里的“离离”,都和“离离原上草”里的“离离”,都是一个意思。

但又有不同的意思!这就需要联系整首诗和写这首诗的背景了。同样的红,在严冬就是火;在战场就是血;在婚房就是喜庆。有人说这个纯属磨叽,可是不磨叽,这回答就一个词“茂盛”!那你能知道这“离离是茂盛的意思”的出处吗?你能了解这“离离是茂盛的意思”,和它相同的有那些著名的诗句吗?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是琢磨古诗词的态度。我只能用“琢磨”,不敢用钻研之类的,是因为我不是科班,也不是专家,只是因为喜欢,所以就琢磨得深一些。

不同的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里,表现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诗放在不同的环境下,表达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

白居易简介和写这首诗的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当时世人公认的三大诗人之一。他有“诗魔”、“诗王”之称,和元稹交好,和刘禹锡从密,故并称“元白”,“刘白”。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笆行》、《卖炭翁》等等。

他自小聪慧,少时又非常刻苦,因为总是读书写字,弄得口里生疮,手上有茧,头发也白了不少。“有耕耘才有收获”,这首流传至今的佳作写于他十六岁之时!

赋得草原古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写于贞观八年,是白居易应考的习作,所以题目中有“赋得”二字,这是科场考试规矩,指定的必加项。不然你得不了分,等同于命题作文。在有承转对仗等的严格要求之下,这首送别诗以“离离”开头,流畅工整,字字含情,是赋得体的绝唱。

“离离”二字,字面意思就是“茂盛”;而紧随其后的就是歌颂生命力旺盛的意思。这里说的是野草,其实也是喻人!彼时的白居易青春正好,对未来一定充满了憧憬和渴望,还有年少轻狂的自信。茂盛的芳草茂盛,岁岁年年,枯萎了又昌荣;野火都烧不尽它,春风一吹,它就又遍地萌生。也许,白居易当时眼中的人生也是这样吧?

风华正茂,就算是有了挫折打击,也会重新再来;就象这生生不息的青草般顽强!

这“离离”又和后面的“萋萋”对应,意思相近,就是那浓浓的离情。“离离”和“萋萋”多和“芳草”、“春草”相连,都是表示离愁别绪。《楚辞•招隐士》里有“王孙游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山中送别》亦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煜《清平乐》里也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句子,都是表达了浓郁的离别之情。

所以我说,“离离”字面的意思就是青草茂盛的意思;引申出来的还有歌颂青草一样旺盛顽强的生命力的意思;最重要的就是象青草一样绵延不绝的别离的情意!

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谢谢啦!

(图片如侵权,联系删除)

如何理解看山不画山?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

禅语中「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譬喻说就如人的思考会经过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见山是山 ,就是你以为看到了山,可是事实上未必,就如同一般人认为知道了答案,但他所看的只是表面,也许事实跟他所了解的有很大的差距。

必须经历过见山不是山的阶段 ,就是经过困惑、怀疑,好像对又好像不对的阶段,要仔细推敲,思考,心中似乎已找到答案,却又不敢肯定的过程。

最后是见山是山 ,就是禅宗所谓的直指人心,事物本来很简单,只要看到问题的关键、核心。 一切就迎刃而解,但这是必须经历观察、阅读、思考的过程,才能进入到直指人心的层次。

==================

语出《指月录》卷二十八。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这故事是这么说的…

青原惟信禅师曾对门人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后来参禅悟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是何解?

这是指人的三种境界…

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是指一般人的境界,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并不知觉你所看到的事物,

其中有多少是真的?

多少是错的或虚的?

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是追求知识者的境界,怀疑批判,就如胡适说的:

做学问须于无疑处存疑,剥开事物的表象,去探究其本质。

最后「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这是悟道者的境界,经过怀疑、批判、辩证后,透彻了解事物的本质。

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这句话需要细细品味,才可以深悟和理解这段话,这句很有哲理的话出自《五灯会元》,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语,原文如下: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从哲学上看,这段话是讲人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

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是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次飞跃,体现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与深化。所谓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所以说认识过程要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的过程,才能敢终得到事物的本质规律。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三个过程是形容人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经历。随着年龄增大,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复杂起来。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孩提时代认识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会轻易相信眼睛看到的一切。

1、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

这是指一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内心是纯真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也简单,对出现的新鲜事物都会很好奇。眼前是静止的山就是叫做山,于是,你从感性认识上就认识了山。下次再见了山,你就会不假思索地说:这就是山,”眼见为实麻“,这时你会把眼睛中看到的东西认定就是真实的,眼见的山就是山。

2、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

但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你来到了中年,这时你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事也逐渐多,在这期间,你可能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和失败,你有时会很天助,很无奈。这时你就会认识和发现眼并这个世界仿佛模糊起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看不清,已不是当初你见到的世界了。看到的山不是山了,说明认识到了一新的层次。

3、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

这层境界到了人生最后,进入老年阶段了。这时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进入更高阶段。单纯从认识过程来看,这个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达到了最高,已接近探索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了。

从人的社会实践来看,也达人生的终点。一个人倾尽其一生的时间,忙忙碌碌一辈子,到了最后,终于看破了红尘,懂得了取舍。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的理想,才发现这花花世界好象都是虚幻一般,自己的梦想象肥皂泡一样破灭了,世界仿佛回到原始,一切都回到原点,返璞归真,这时才把这世界看透,原来山还是原来的山。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就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世界不论你如何看,它都将是原来的世界。只有想的开,方能活得潇洒自如。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