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政治人物代表作品,武则天时代女性地位如何?
白羽居士,为你答疑解惑。电视剧《风起洛阳》正在热播,剧中宋轶饰演的柳七娘嫁给了王一博饰演的百里二郎。许多女观众被柳七娘这个“大唐白富美”婚后各种小心翼翼的操作给吓怕了,难道说武则天时代的女性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提升吗?其实,在女皇的影响下,女性的地位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权利甚至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值,在婚姻财产分配等问题上甚至要超过现代。今天白羽就从“嫁妆彩礼,家庭地位,重大事务以及离婚自主”四个方面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女孩的嫁妆与彩礼唐朝以前,娘家并不重视女孩的嫁妆,只是将出嫁的女孩作为货物卖掉。正如史料记载的那样“卖女纳财,买妇输绢,债多还少。”可见当时女孩家庭地位之低,家长更不会在婚嫁中为其准备大量嫁妆。
但是在武则天时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出嫁女的嫁妆都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显庆四年,武则天为皇后时,朝廷就曾经发布过一道关于嫁妆的诏令,“天下嫁女受财,皆充所嫁女货妆等用。”也就是说,为了提高出嫁女的家庭法律地位,女性出嫁所获得的聘礼要充抵到嫁妆中去。这条诏令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出嫁女的嫁妆得到了娘家的重视。
在当时不仅达官显贵之女出嫁风光,普通百姓之家也十分重视出嫁女的嫁妆问题。《太平广记》记载,武则天时期,一位农家女子将要出嫁时,娘家为了凑齐嫁妆,所耗家财大半。这足以体现出娘家对于出嫁之女的重视。
同时《唐律疏议》规定:“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此限。”当时的法律规定在分割家产时,出嫁女的嫁妆不被分割。可见法律已经将嫁妆规定为出嫁女的私人财产。
出嫁女的这部分财产权得到了法律的明文保护,这条法律甚至一直被沿用到宋朝末年。《知否》中的大娘子之所以家庭地位如此重要,其实就是沾了武则天的光。详情可看前作《知否中林小娘觊觎大娘子的嫁妆,为什么盛紘没给墨兰却给了明兰》这也是在国家层面上对为出嫁女筹备丰厚妆存行为的一种肯定。
代入电视剧《风起洛阳》中的情节,百里二郎的家产在他阿爷死后已经被他一句话霍霍光了,现在全靠柳七娘的嫁妆在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一个吃软饭的,有什么可豪横的?
二、夫妻关系中的强势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是大多数夫妻关系的真实写照,女性在夫妻关系中永远都是处于从属性的地位,总有履行不完的义务,但是相应的权利女性却无法享受。但是这种“男强女弱”的夫妻关系在武则天时期发生了一些反转,一种“惧内”风气开始出现、“阴盛阳衰”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上至朝廷庙堂,下至寻常百姓,“惧内之风”,无处不有。
对于妻子的家庭法律地位,《唐律疏议》中写道:“妻之言齐,与夫齐体。”意思是说在夫妻关系中,妻子与丈夫在一定程度上是齐平的。并且在现实中有很多女性在夫妻关系中处于强势一方,地位甚至要高过丈夫。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被册封为皇后的武则天,专横霸道,“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岔,于是密诏上官仪谋废立。武则天闻言大怒,高宗吓得腿都软了,连忙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在处理日常事务时都受到干涉、都这样惧怕妻子,可见在礼教松弛的下层百姓中,这种“惧内”的风气更加浓厚。在当时的妻子敢于向丈夫发起挑战、其地位明显高于法律的规定,这是家庭法律地位提高的显著表现。
要是女皇看到了柳七娘那副整天跟在男主屁股后面“二郎,二郎”地喊着,一副“倒贴到底”的窝囊样该作何感想?
三、女性有家庭重大事务参与权古代的法律赋予了男子在家庭生活中的许多特权。一般来说,家庭重要的事物由作为家长的男性来处理,而女性只是处于一个协助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国家开始发布诏令来鼓励妻子参与家庭重大事务,女性被赋予了处理家庭重大事务的权利,在家庭重大事项的处理上开始扮演一些主导性的角色。
《旧唐书》记载,飞狐县令的妻子高氏,在丈夫不能坚守阵地的情况下,主动带领众人发起冲锋,将突厥可汗默吸拒之国土之外,于是武则天发布诏令曰:“顷属默吸攻城,成忧陷没,丈夫固守,犹不能坚,妇人怀忠,不惮流矢,由兹感激,危城重安。如不褒升,何以奖劝!古玄应妻可封为拘忠县君。”
这是武则天对女性在处理重大事物时独当一面的肯定,同时也代表了国家对女性操持家庭重大事务的赞许。
国家发布诏令的形式,鼓励天下女性效仿高氏。还有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契丹将领率重兵攻打平州城,刺史邹保英组织军队反击防守,就在“城孤寡援,势将欲陷”之际,邹保英的妻子灵氏带领自己的家丁、女仆数百人一同上阵坚守,最终打败了进犯者保卫了百姓。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官宦家庭中,女性在处理家庭事务时的参与权和决策权都有着很好的保障。
四、离婚自主权在封建社会中,一般来说女性是没有主动提出离婚的权利的,离婚仅仅是男性的法律特权,只要男性想要终结婚姻,那么无需其他理由就可以随意地抛弃妻子、另娶她人。
据《旧唐书》的记载,诗人崔颞在选择妻子时一定会选择貌美者,在婚后“稍不如意,则去之”。可以看出当时丈夫休妻的随意性。翻翻唐诗三百首,里面有许多描写遭到遗弃的妇人的诗词文章,如张籍的《离妇》诗、李白的《去妇》等。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女性离婚的权利受到了法律的保障,渣男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唐律疏议》中的“和离”制度在武则天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化和广泛的运用。该制度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和离者,不坐。”
也就是说,只要夫妻双方觉得生活不和谐便可提出“和离”。和离相当于现代的离婚,是一种可以保护女性权益的最佳离婚方式。由于法律没有对“和离”适用的条件作进一步的具体规定,所以妻子可以较为自由地使用。
根据史料记载,“则天时,郑州人郑宣道聘李元义妹为妻,后元又妹情不合请离”。‘女方因为感情不合便提出离婚,体现出当时主动行使离婚权对女性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再如武则天时期,刘寂的妻子夏侯氏,因为其父失明而“乃求离其夫,以侍终养”。为了照顾父亲的余生,最终向自己的丈夫主动提出离婚。
可见当时民间女性主动离婚现象之普遍,《唐律》规定的“和离”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有力的执行从上述的几个条款中,我们不难看出,武则天时期女性在离婚方面是比较自由的,有非常多的女性主动行使离婚的权利,“和离”这一离婚形式受到了女性群体的重视。这也是女性家庭法律地位提高的表现。这些都得力于武则天时期社会开放、礼教松弛,女性从而拥有更大的人身自由。所以,武则天时期对于女性的婚姻观念不再是从一而终,而是更加注重夫妻共同生活的质量与感情。
白羽点评:唐代以后,各朝代的女性地位一直都在下降。宋代后期,程朱理学又给女性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到了元代,女性连财产权都无法得到保障了。武则天时代的女性平等自由的家庭地位成了千古绝唱,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立法与社会观念的先进性,是漫长封建社会中的一段耀眼的辉煌。
用一首诗来形容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历史上有哪些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的女性?
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自商鞅变法后,秦始终是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之手。昭王无法容忍母后长期临朝专权。最后,他听从范雎建议,收回全部大权,逐“四贵”于关外,改任范雎为相,这才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局面
第二位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在回答齐国的使者时就曾经说下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第三个 15岁应选入宫,16岁封为贵人。邓绥因身材修长、姿容秀美、处事谨慎,深受和帝喜爱,永安二十四年被立为皇后。元兴元年,和帝驾崩,邓皇后立后宫妃子寄生于民间刚满百日的儿子为汉殇帝,邓太后临朝垂帘听政,命其兄邓骘为车骑将军,殇帝夭折,之后立清河王刘安为汉安帝,是年不足13岁,邓太后继续临朝,垂帘听政达16年之久。
第四个 褚蒜子,出身名门望族,褚家世代为官,从小就聪明伶俐,气质见识都不同于常人,因此被琅琊王司马岳选作王妃,之后作为一国皇太后,一生中伴历五位皇帝,三次出来垂帘听政,每次还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母亲、婶母、堂嫂;三次册立帝位,国中大事,均以“皇太后诏令”的形式颁布施行;三次临朝听政,又三次退隐归政,不但与民为恤,还与权臣周旋,有着令人信服的胆识谋略,又有难能可贵的霁月胸怀。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蒜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诸多伟大女性中的佼佼者。
第五个 吕后,名雉,从小就美丽聪慧,以果断和狠毒著称。汉初,吕后为了保住其皇后宝座,将皇后宝玺掌握手中,想了种种计策,并以诛杀韩信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使群臣慑服。吕后前后掌权十六年,据悉,她掌权时,位于今天的广州地区有一个南越国,非常兴盛,为了制约南越的发展,吕后颁布命令禁止卖铁器和马牛给南越,借以对南越国实行经济封锁。
第六个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萧绰出身于辽代皇族著名四大别部之一的国舅别部,萧绰的出身显赫尊贵。统和元年六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萧燕燕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就此便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萧燕燕虚心诚恳,用人不疑,这一直为后世政治家所效法,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第七个献明肃皇后,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乾兴元年,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刘娥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难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
北魏后期,灵太后临朝听政。她荒淫无度,朝政十分腐败。肃宗孝明帝元诩即位时,只有6岁,只能由其生母灵太后临朝听政,执掌皇权。灵太后执政时期,北魏政府加紧剥削民众,由此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和葛荣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乘机起兵攻洛阳,杀灵太后及其所立幼帝,并坑杀王公百官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不久,北魏王朝灭亡
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人人都知道清代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事,鲜为人知的是,唐代的武则天也曾经垂帘听政过。武则天的一生是一个大奇迹。一个女人,最后当上了皇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麟德元年,武则天在诛杀上官仪之后。开始垂帘听政,从幕后走向前台。与历史上大多数垂帘听政不同的是,在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时候,前头坐的不是小皇帝,而是她的丈夫,并称二圣。
清代建国伊始,并不容许后妃干预朝政,幼主即位,往往以摄政王代行皇权,或以辅政大臣辅佐少帝,处理国家大事,直到清末才被铁腕人物慈禧所冲破。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政,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老慈禧第三次临朝称制,前后共掌握清代朝政达48年之久。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垂帘听政制度也就寿终正寝了
唐朝仕女图中仕女的特点?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期,工笔人物画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以吴道子、张萱、周日方、孙位等为代表人物的肖像画、人物仕女画、宗教绘画等,强调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外形特征更为显著,也更具有形式美感;线描形式的笔法创造,是唐代工笔人物画的另一个成就;用色的大胆、色彩的富丽,是富有装饰性调子的设色主流。 阎立本的《步辇图》、周叻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佚名《宫乐图》等等,都主要采用朱砂和石绿这两种对比色,以突出人物的形体、服饰美,敷色精微,或典雅富丽、或柔丽多姿;构图注意远近高低、错落有致;勾线劲细,甚至使衣纹都显得圆转流畅,极具装饰意味,蕴涵强烈的装饰美感,这些工笔人物画鼎盛时期的经典作品,体现了装饰性和绘画性的高度和谐。 尤为可喜的是,在工笔人物画跨入成熟期乃至于鼎盛期时,一些大画家以及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参与了绘画理论的提炼,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传统绘画法则和审美理念的理论著作,对于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功不可没,也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创作技法及理论传承。魏晋时期肖像画家谢赫的《六法论》《古画品录》;顾恺之的《论画》;王微的《叙画》等,他们所提出的审美观念,概括了这个时期工笔人物画的艺术成就。而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堪称最早的一部中国绘画史专著。 仔细研读大师的画作及其理论,可相互佐证,体会到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一套严密的创作规范体系。帮助我们宁神静心,少一点自以为是的张狂,多一份对大师的崇敬,对于我们调适心态,开拓心胸,是尤为重要的。 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帝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 与描写宫廷和贵族生活为主的唐代仕女画不同,宋代儿童题材的绘画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面对孩子们的笑脸,所有的庄重、神圣,所有的美艳、高贵,一下子都变得无足轻重。 在唐代人物画中,也许没有哪一种题材更像仕女画那样,可以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 在这一时代,魏晋士大夫所推崇的“秀骨清像”也已了无踪影。丰肥雍容中的雅致,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中晚唐以后,仕女的形象则丰肥失度,日渐缺乏生气。 唐代妇女的服饰与化妆变化多端,不论是“裙红妒杀石榴花”,还是“一抹浓红傍脸斜”,无不流露出繁荣与强盛。初唐长裙上宽宽窄窄的条纹,一直影响到隔海相望的日本。 唐代绘画与陶俑中仕女发髻样式、眉心装饰的花钿,种类达10余种,显现出贵族生活的精致与讲究。 唐代仕女画的气氛是轻松与美艳的,观者尽可以在艺术家们流畅舒缓的线条引导下,从容地去欣赏这个时代的美。这些美轮美奂的仕女画像李太白的诗一样,浸泡在富足繁荣的金樽美酒之中。 宋代《清明上河图》的出现,显示出中国绘画在内容上又有了更大的拓展,画家们的目光已不再局限在上层社会中,那些普普通通的贩夫走卒都成了艺术家关注的对象。 同时,宋代的儿童题材绘画已经成为独立的一家,常被称为“婴戏图”,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表现出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和情感的敏锐的把握。 宋代儿童题材绘画的流行,是与宋代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
唐朝的女子真的可以袒胸露乳吗?
唐朝虽说民风开放,但是也没有说女性可以袒胸露乳的情况,低胸装这个应该是可以的
垂帘听政的是谁?
“垂帘听政”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垂帘是指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是指治理,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今天列举10位历代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垂帘听政”的人物。
宣太后
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 宣太后在这40多年中,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不闻其有王”的局面。昭王无法容忍母后长期临朝专权。最后,他听从范雎建议,收回全部大权,逐“四贵”于关外,改任范雎为相,这才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局面。
赵太后
第二位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在回答齐国的使者是曾经说下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是个能力极强的老太太,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说她的故事。
邓太后
邓绥,东汉和帝皇后,史称邓太后。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时年27岁。邓皇后自己没有儿子,但她知道后宫生有两个儿子寄养在民间。一个年龄大些,但体弱多病,不能继位;一个是新生婴儿,刚满百日。她就立为皇帝,即汉殇帝,尊邓皇后为皇太后,邓太后临朝垂帘听政。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殇帝夭折,邓绥定立清河王刘安为汉安帝,是年不足13岁,邓太后继续临朝。她一直到永宁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帘听政达16年之久。
褚太后
作为一国皇太后,一生中伴历五位皇帝,三次出来垂帘听政,每次还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母亲、婶母、堂嫂;三次册立帝位,国中大事,均以“皇太后诏令”的形式颁布施行;三次临朝听政,又三次退隐归政,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司马聃年幼继位,褚蒜子晋升为皇太后,临朝执政。公元357年,褚太后归政其子。公元361年,司马聃暴病而死,立司马丕为帝,再次垂帘。不到一年,司马丕“登仙”而去,立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为帝,司马奕在位仅8个月便一命归西,遗诏儿子司马曜继任,褚蒜子第三次出山。
吕后
吕雉,从小就美丽聪慧,以果断和狠毒著称。汉初,刘邦宠信戚姬,有废掉吕后另立新后的想法,吕后为了保住其皇后宝座,将皇后宝玺掌握手中,想了种种计策。吕后设计将韩信骗到宫中,命人用布将其兜起来,用竹签刺杀了韩信,从此吕后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吕后前后掌权十六年,据悉,她掌权时,位于今天的广州地区有一个南越国,非常兴盛,为了制约南越的发展,吕后颁布命令禁止卖铁器和马牛给南越,借以对南越国实行经济封锁。吕后当时用来发布命令的,就是这块皇后之玺。
萧太后
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乾亨四年九月,辽景宗驾崩,辽圣宗即位,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摄政。统和元年六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萧燕燕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就此便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
刘太后
献明肃皇后,名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乾兴元年(1022)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 丁谓被贬后,刘娥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
灵太后
北魏后期,肃宗孝明帝元诩即位时,只有6岁,只能由其生母灵太后临朝听政,执掌皇权。灵太后执政时期,北魏政府加紧剥削民众,由此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和葛荣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乘机起兵攻人洛阳,杀灵太后及其所立幼帝,并坑杀王公百官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不久,北魏王朝灭亡。
武则天
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在诛杀上官仪之后。开始垂帘听政,从幕后走向前台。与历史上大多数垂帘听政不同的是。在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时候,前头坐的不是小皇帝,而是她的丈夫,并称二圣。从此,政局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再忽视武皇后的作用了。官僚们开始习惯于对一个女人俯首称臣,最后,心情复杂地注视着这个女人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慈禧太后
清代末年,垂帘听政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一套严密、系统、完善的政治体制。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政,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老慈禧第三次临朝称制,前后共掌握清代朝政达48年之久。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垂帘听政制度也就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