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库比席克代表作品

希特勒此时不得不说也是一个可怜又孤独的青年。希特勒的一位少年友人回忆——他是一个平时羞怯怕生,其实这种形象在我们今天也不少见——出身卑微而又不甘心命运平庸,希特勒其实也和很多人一样因为自己一无所有从而不敢向喜欢的姑娘表白。...

库比席克代表作品,希特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恶魔不是天生的,只有罪恶和苦难的深渊才能诞生恶魔,一直以来大家都关注权势滔天时的希特勒,我在这里就分析一下希特勒的青年成年长时期和他性格形成的关键吧。

希特勒是从凡人成长到第三帝国元首的,其中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其实德意志的文化中,一直是有着贵族崇尚和专权的倾向的,尤其是容克贵族集团在军事领域。

首先,希特勒也会因为自己的身世而自卑,就像很多人后来说的那样,一个奥地利下士,一个跳梁小丑。他很少允许别人在他面前谈到他的早年生活,那就像是可怕的噩梦。

希特勒其本身是近亲结合的产物,光是这一点就比较难堪了,况且父母都死得比较晚,希特勒此时不得不说也是一个可怜又孤独的青年。

希特勒的一位少年友人回忆——他是一个平时羞怯怕生,沉默寡言,偶然发出神经质怒言的人。其实这种形象在我们今天也不少见——出身卑微而又不甘心命运平庸,实际上缺乏自信和底气,便竖起一身刺来保护自己的青年大多如此。

希特勒其实也和很多人一样因为自己一无所有从而不敢向喜欢的姑娘表白。有整整4年之久,他自以为深深爱上了一位漂亮的金发少女,名叫斯蒂芬妮。虽然他常常在她同她母亲在林嗣的兰德大街上散步的时候爱慕地凝视着她,但她从来没有做过丝毫努力来和她结实,而宁愿保留在幻想中。他为了她写了很多情诗,但没有一首寄出去过,只是硬要读给他耐心的少年友人奥古斯特·库比席克听。

希特勒同样有一个很多人会有的特点——年轻时心高气傲,最后因为生活和现实不得不去从事以前那样认为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工作。

在他16至19岁这样的年岁里,尽管体弱多病的母亲靠着微薄收入艰难维持生计,他却拒绝外出谋生减轻母亲负担,但是他也是在努力,在城市和乡间游荡,高谈阔论社会改革,晚上埋头阅读德国历史和神话,这是好事,但一味地追求这些崇高的东西,而脱离现实实际,未免有些好高骛远了,毕竟,要先养活自己。

后来母亲去世了,希特勒顿时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贫困和现实迫使我迅速做出决定,我面临着想办法谋生的问题,于是希特勒的所谓傲气在贫困面前立即瓦解了,他不得不被迫做那样以前轻视的体力劳动,在维也纳的大部分时光里,他最初住在只有铺位的鸡毛店里,或者在另外一个街区的单身宿舍里栖身,靠光顾施粥站打发饥饿。

如果是普通人,很多人就会沉沦了,认命了,老老实实干一个平凡的职业了然余生罢了,但希特勒的意志太坚强,他对于自我理想的追求信念不得不用可怕来形容,他一无所有——除了梦想,可如果梦想实现不了的话就只是分文不值。

也正是因为此,希特勒疯狂地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想要让自己变得比所有人都伟大。当他执掌政权后,他身上的狂傲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在他看来,无论是曾经威震欧陆的法兰西,亦或日不落的大不列颠,在他眼里都不如自己的德意志。

希特勒身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是在德国神话和哲学中寻求到的,歌颂死亡的悲壮。北欧日耳曼神话中的意象深深印在了他的脑子里。

希特勒的人生信条就是——“生必须如夏花般绚烂。”不光是民族还是个人,他都觉得如果成为不了伟大那么倒不如灭亡,所以在战争结尾他才会下达摧毁德国众多设施和文化传媒的指令,德国败了,那么就自我灭亡吧。

他的人生哲学中,有这样一种无奈的思想——弱者不配活在世界上,弱者的存在是没有必要价值的。

这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他对过去贫苦,失意,寂寞生活的仇恨。所以说,他也只是在掩饰一些东西罢了。

他也因此成了一个矛盾重重的人,一个别人猜不透的人。

在他最后的日子,没有父母,没有子女,没有真正的朋友,没有真正的爱情(那只是忠诚),即使站在最高的位置,他也是个不被人理解的疯子罢了。他的悲剧来源于其性格缺陷,也来源于当时的社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