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的代表作品,历史上汪精卫都干过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
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狱中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名噪一时,俨然成为侠肝义胆的英雄,被无数仁人志士当做楷模和偶像。
汪精卫因为行刺事件被清廷判处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武昌起义后被释放。1924年,汪精卫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
1939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进行抗战的时候,汪精卫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很多人对此非常不解,从慷慨悲歌的义士,到遗臭万年的汉奸,汪精卫的转变也太大了。
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汪精卫的人生轨迹,让他走向深渊,成为一个卖国求荣的汉奸了呢?一、性格浮躁、做事缺乏恒心
汪精卫有理想、有抱负,但没有恒心,浮躁懦弱。这种性格在早年刺杀摄政王的时候就暴露无遗。在刺杀摄政王之前,汪精卫曾经撰写过一篇《釜薪论》,把革命比喻为烧饭,需釜和薪。釜者,不惧水火煎熬,能坚持;而薪者却只求轰轰烈烈、献出生命。
汪精卫就把自己比做薪,在证明自己很悲壮的同时,也暴露自己没有恒心的弱点。
国民党大佬陈立夫曾经评论汪精卫没有韧劲,也不懂政治,“书生难成大事”;而汪精卫的忠实马仔陈公博对他的评价是:“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则留不合则去”,“一个国民有他自己应付的责任,责任所寄,不必求人合不合,也不必靠人留不留”。
而中日两国无论是国力和军力,都注定抗战是艰苦卓绝的,是持久战。说句实话,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胜利。
因此汪精卫畏敌如虎、悲观绝望,认为抗战没有意义,是做无谓的牺牲,所以才会背叛民族,向日本人求和。
二、鼠目寸光,缺乏战略远见
汪精卫和蒋介石一样,都曾经在日本留学,对日本这个对手了解得非常透彻,对日本制度的先进和国力的强大深有感触,比谁都清楚。
蒋介石对日本也非常了解,也明白中日交锋短期中方内占不了上风。但是蒋介石考虑到了中日战争是在二战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跟甲午战争无法同日而语,战争胜败不仅仅取决于双方实力,还取决于国际因素。所以蒋介石有信心坚持,想等待国际风云变化。
但是汪精卫缺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战略眼光,只看到了日本强大,对美英的因素视而不见。
所以汪精卫就更加悲观,“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的失败主义在心里占据了上风。
因此,汪精卫就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妥协主张。
汪精卫把自己的主张说的头头是道:“中国为什么一步一步的往后退呢?因为中国比较日本进步迟了六七十年,中国的国防力量不能挡住日本的侵略。
中国军队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经济实力,这是不争的时候,但我们还有盟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汪精卫你难道不知道吗?作为一个政治家目光如此短浅,太不够格了。
三、妒忌仇恨、最终利令智昏
汪精卫投敌,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跟蒋介石的个人恩怨。
汪精卫参加革命早,名气比蒋介石大,学问比蒋介石多,混得却不如蒋介石。
汪精卫是国民党大佬,早期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麾下“三杰”之一,还是总理遗嘱的实际执笔人。那句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出自汪精卫之手。可以说在国民党内,汪精卫才学、名望、地位远远高于蒋介石。
而且汪精卫私德方面也做得很好,是早年混迹十里洋场,混迹于妓院赌场的蒋介石不能比的。
但是叫汪精卫忿忿不平的是,蒋介石得到了孙中山信任,成为接班人,汪精卫成为配角,始终斗不过老蒋,被人家玩弄于手掌之中。
其实民国时的政治就是厚黑,一部中国古代史也是一部厚黑史。蒋介石是留日军校高材生,有军事指挥才能,又有黄埔军校这个平台,身边有一群战将对蒋介石死心塌地。而且蒋介石也会手腕,搞阴谋是个高手,笼络人心的本事汪精卫也不能比。但汪精卫对上述原因视而不见,心里只是不服,一直要跟蒋介石一比高下。
在抗战爆发后,汪精卫强烈要求蒋介石对日求和,蒋介石置之不理,汪精卫觉得蒋介石是留恋权力,置人民生灵涂炭而不顾,怒怼蒋介石:“谋国者不应以难易定进止,更不能作个人毁誉打算”。
在此情形下,汪精卫决心撇开蒋介石跟日本议和,依靠日本人建立伪政府,跟蒋介石分庭抗礼,分个高下。
可惜汪精卫这种扭曲的心态毁灭了自己,置国家民族利益而不顾,走向了卖国求荣的道路。
如果汪精卫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就不该跟入侵自己祖国的强盗议和,更不该出卖民族利益获取政治利益。
汪精卫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为人民着想,害怕百姓生灵涂炭,但却承认满洲国,承认日本军的防共驻兵,“承认帝国臣民在中国内地居住、营业的自由,密切经济合作,尤其关于华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日本提供特别利益。”
这不就是把中国的东北拱手送给了日本,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吗?
这样的和平,中国人能答应吗?接受这样的条件,不就是汉奸行为吗?
再说,日本的野心,天下共知,就是灭亡中国,汪精卫希望卖国换取和平的愿望是自欺欺人、无法实现的。
总之,汪精卫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也是个失败的男人,卖国通敌,遗臭万年,白来世界上一回。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女将?
中国古代不乏一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那么,有哪些女将是比较著名,被大家所熟识的呢?
1、花木兰
说起花木兰,大家应该是最熟悉的。上学的时候,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木兰诗》整首,都需要背诵。“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女将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就应该归功于这首《木兰诗》,这首诗辞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明确记载。
2、穆桂英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穆桂英是明代小说《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因此变得家喻户晓。
3、秦良玉
秦良玉这个奇女子,她的丈夫马千乘是石砫宣抚使。石砫是少数民族土司,长官世袭。万历年间,明朝出兵攻打贵州播州少数民族,马千乘统帅3000人参加战斗。秦良玉文武俱能,善于骑射,见丈夫出征,另外带领精兵500自备粮草从征。马千乘死后,秦良玉代行其职,积极投身抗清战争中。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对秦良玉大加称赞,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曾说到:“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明朝灭亡后,南明王朝追谥秦良玉为“忠贞侯”。
4、妇好
妇好 ,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为三个法定配偶之一。由于妇好有很好的文化修养,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商王十分信任她。
妇好死后,武丁十分悲痛。妇好有独葬的巨大墓穴,而且有拜祭的隆礼。这在商朝时期是非常少见的。
5、苏三娘
苏三娘,太平天国女将。原姓杨,是一个江湖卖艺女子,打飞镖百发百中,与苏三相识后便情投意合,结为夫妻。苏三乃灵山天地会首领之一,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专与清政府作对,口号是"劫富济贫,杀官放囚",因此得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支持。苏三死后,苏三娘率部加入太平天国,她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在这次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有什么衣食住行的建议?
首先,我不知道这位朋友今年多大?学历怎么样?作为一个上海人,加上有多年的社区工作经验,我谈一下自己的浅薄见识吧,期望我的观点能帮到你,
一,如果你学历不高,比如没读过大学,或者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我建议你最好不好来上海,最好去二三线城市,因为,没有高学历的年轻人来闯上海一开始太不容易了,当然你也可以说你不怕吃苦,想给自己一个机会,那我告诉你,我到不反对,年轻人嘛,闯一闯还是可以的,但你要给自己定下个目标,比如三年或五年还闯出名堂就回老家,而且你来上海也只能从事快递小哥,餐馆服务员这样的工作,每天都有不少来闯上海的人会站在外滩指着黄浦江对过的陆家嘴豪宅发誓自己一定要在哪里买房,结果呢?混了好多年连回老家买房的钱都没凑齐,因为上海物价太高了,你存钱很难,租房就建议你合租吧,上海市中心很小的房子,大概就一间卧室,一个厕所,在过道里架个煤气灶吧!一个月四千五起码的,而且合租也不是很好,我就曾经看过几个来上海合租的年轻人半夜为了点小事在我家楼下吵了起来,后来还打起来,辛亏被一楼的好心邻居劝开了,至于吃,只要卫生就行,去街边的小店吃碗面条大概十几元吧,但肯定菜不是太好,交通工具不远的路就选地铁,公交,近就用共享单车吧!
二如果毕业于名门高校,也拥有多年工作经验,上海是很适合你的,上海的便利加舒适的生活会让你一直呆在上海,吃晚饭可以去菜场自己买菜做,或者去各大APP让他们送菜上门再做,偶尔周末可以去餐厅慰劳一下自己,上海各大菜式都有,喜欢西餐可以去红房子,德大,都是老牌的西餐馆了,想品味老上海的味道可以去衡山路,茂名路,那里有很多酒吧和咖啡厅,提供各式西点,让你仿佛回到了民国时代的老上海,上海到处都是服装店,不用我介绍,挑自己喜欢的风格买就行了,出行的话同样建议地铁,因为上海地铁十分方便,几乎不用开车,而且停车也很麻烦,提一下娱乐休闲吧!迪士尼乐园,海昌海洋公园,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图书馆,都会让大人和孩子感觉去一次都不够。
:不管你学历如何,都祝你们在上海的这段时间生活愉快,再提几点要点,上海人守秩序,凡事按规矩来,切不可贪小便宜而违反道德甚至犯法。否则真的很难呆下去,但愿我的建议能帮助到你们,祝你们顺利,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私信问答,留言,转发,谢谢!
有哪些展现人性丑陋的电影?
禽兽不如,这是一个专门给人用的形容词,能被这个词形容的人可能很少见,但他们确实就存在于这个社会之中,正是这群人不停地向我们表现着人类的丑陋一面,下面这6部电影绝对会让你看到最黑暗的人性。
1.《釜山行》
和传统的组队打僵尸模式不同,《釜山行》第一次把视角聚焦于僵尸病毒扩散时的人性。片中的金常务展示了末日里的丑恶嘴脸。从病毒爆发的那一刻起,他就只顾着自己的安全,不但拿乘务长做面对僵尸的挡箭牌,为了上火车又禽兽不如的把一名高中女生扔向僵尸群,影片最后对来救自己的列车长也是弃之不顾,还好最后死掉了,不然真不知道要气死多少观众。
2.《熔炉》
一部在韩国掀起了革命的电影,取材于2005年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的真实事件。校长因为学生们都是聋哑人而对他们进行了毫无人性的性侵犯。这也是一部会让人感到绝望的电影,当男主独自一人面对黑暗势力时,他的身影显得如此渺小。当秃头猥琐的校长出现在小女孩的头顶,这一幕不知成了多少观众的梦魇。
还好受这部电影的影响,韩国很快出台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名《熔炉法》来严惩那些性侵未成年人的罪犯,电影没能拍出来的结局得到了实现。
3.《素媛》
天真烂漫的小女孩遭到了恋童癖的无情摧残,但这部电影去没有把重点放在正义和邪恶对抗的情节上,而是着重描绘了事件过后父亲一步步带小女孩重拾阳光的过程。虽然没有对罪犯的过多刻画,但父女二人的对手戏却分外催泪。父亲躲在可可梦的玩偶后面哄女儿,还未女儿细心的准备了掩盖排便器塑料声音的糖果包,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人看出眼泪。人渣,的确该死。
4.《聚焦》
《波士顿环球报》里一个名为“聚焦”的小组在查证一宗天主教牧师性侵孩子的新闻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一事件背后天主教牧师曾经性侵几百名孩子的事实。。。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可全片下来你甚至找不到几个情感爆发点,在导演和演员们冷静的处理下,这起事件带来的震撼却被不断的放大,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连你的信仰都开始侵犯你,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相信呢?
5.《嘉年华》
可能是近20年来最优秀的青春题材电影,同样讲述的是未成年少女惨遭性侵的故事,不一样的是它是一部中国的电影。当去年的红黄蓝事件不断发酵,一部《嘉年华》给不少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原来我们也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难得的背后,电影也向社会提出了一个问题:少女在被侵犯后难道就不纯洁了吗?相信就算有人回答不是,大部分人还是会在心里说一声是吧。
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但就算是社会上有那些禽兽不如的渣滓,我们也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从内而外的做一个好人吧。
还有哪些著名的父子?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四对文学父子:
第一:班彪(公元3—公元54) 热爱史学熟读司马迁的《史记》后写了《史记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
儿子班固秉承父志,撰写二十四史中有名的《汉书》一著作。但很不幸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幼女班昭,从小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
第二:三国时期,大枭雄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曹操虽说他是一个政治家,但在文学上的造诣一点也不差,只是他在政治上的陈就和名声锋芒太甚,盖过了他文学上的名气。曹操著名的佳作《短歌行》其中《龟虽寿》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可见其文学功底着实深厚。
儿子曹丕,别看他只是为了地位想害死亲弟弟曹植的一个人,曹丕也是是三国时代有名的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高手。
小儿子曹植,就更加有名了,最著名的就是在他哥哥曹丕逼迫下在七步之内写下的七步诗。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第三:李璟和李煜。李璟和李煜都是南唐的皇帝,他们两人治国虽然无方,最终导致国亡,但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那是相当高的,他们可以说是正业一塌糊涂,而副业辉煌无比,可以说是唐诗的最后一抹晚霞。虽然他们流传下来的诗词没有几首,但正是这几首诗词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其中李璟的“小楼吹彻玉笙寒”那是千古名句,而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都是千古名篇、旷世之作,唯李白、苏轼可堪比。
第四:北宋词人二晏:晏殊与其子晏几道。
以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称为“二晏”。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开创北宋婉约词风。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后人称道。
晏几道有《小山词》传世。虽是走其父婉约传统,固守小令的阵地,却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能动摇人心”。其中新辞丽句,深为论者所叹赏。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
中国近代以来的画家有哪些达到梵高艺术水平的?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记得两年前在人大画院听过陈传席教授关于西方绘画艺术的讲座,讲西方的绘画艺术自然绕不过梵高,梵高是近现代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梵高早期的作品是传统的欧洲式的油画,没有特色和个性,也没有市场。是一个不入流的普通画家。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梵高接触了日本的浮世绘,从色彩和构图方面进行借鉴,最终形成了梵高极具个性的绘画风格。说到日本的绘画其根源也在中国,在也是梵高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超过同时代其他的西方画家的缘故吧。
中国近代画家从影响力方面看首推齐白石,其作品受徐渭和八大山人画风的影响,用笔简练,墨色讲究,构图生动活泼。大师一生勤奋,作品存世量较大,这也是影响力大的原因之一。
影响力第二位的,个人认为是张大千。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期的重彩、泼墨,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第三位想说一说黄宾虹,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黄宾虹的画不被认可,亦或是因为他的画文化含量太高,曲高和寡,亦或是他的画历史感太苍凉,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文化积淀,需要较高的美学修养才能欣赏。直到他八九十岁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也只是个虚名,实际是处于赋闲状态,办展览的时候,他的画常被放在门后面,很少被人看到。有传说曾经黄宾虹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来访者而被拒绝。从这个角度看跟梵高有一定的相似度。
中国近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尤其在绘画方面,除了以上三位,还有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不知对您是否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