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羌族巫舞(汉中羌族特有的舞蹈)

羌族众多的民歌派生出众多类型的舞蹈,祭祀舞和巫舞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跳的。跳舞的人把自己装扮成古代的武士。他们站在客人的身边抬脚踏歌左右摇摆,每逢节日、集会都有民间舞蹈助兴,羌族人耍的龙灯是用竹子扎成。是陕南羌族祭祀性的巫舞,舞者把面部涂成狰狞的脸谱或戴面具,并伴随锣鼓狂欢歌舞“舞蹈內容主要是表现禹王跋山涉水、后稷教民耕稼的故事”现今扭...

羌族舞蹈(一)

有歌就会有舞,羌族众多的民歌派生出众多类型的舞蹈,且具有很大的传承性古典与地方风韵特色浓郁。

陕南羌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可追溯到商、周时代。《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的“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说的就是最早的巫舞,也就是傩舞的最初阶段。祭祀舞和巫舞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跳的,请神、祭祀、还愿的时候都要跳,主要有《皮鼓舞》《开山》、《打梅山》等。跳舞的人把自己装扮成古代的武士,手挥法器,口中发出如雷的吼声,仿佛是古代战场的再现。这些由男子组成的队伍,手持兵器,穿着盔甲,让人感到对死亡的超越对亡灵的抚慰,又能感受到一种人生的无奈。

羌族是重礼仪的民族,有礼仪性的舞蹈。如为客人跳的敬酒舞,表达热烈欢迎的含义,敬酒的时候一般是几个人同时进行,他们站在客人的身边抬脚踏歌左右摇摆,跳脚甩肩,气氛趋于热烈,直到客人尽兴为止。舞毕后笑脸离开给下人给客人敬酒。

明、清以来,每逢节日、集会都有民间舞蹈助兴。流传陕南羌区的主要有羊角舞、秧歌、社火等。羌族人耍的龙灯是用竹子扎成,在每年正月十五前,由数人舞动着长龙走村串户,祝贺新年。另外,在春节等传统节日里,还有耍狮子和采莲船等,很有地方特色。

羊角舞

羊角舞又名皮鼓舞,是陕南羌族祭祀性的巫舞,分上下两坛,上坛当地人称“武坛”,下坛为“文坛”。武坛无唱, 其舞姿古朴雄健;文坛既舞且唱,所唱多为《请神歌》、《坛歌》等,或夹杂民歌小调。舞者把面部涂成狰狞的脸谱或戴面具,圆红布包头,饰以黄表纸花,纸带,腰扎红裙, 衣挂铜铃,手执羊皮一鼓,边跳边打,动作粗犷,节奏豪放。

秧歌

据《周礼》等许多古籍记载,大禹疏河治水,后稷创立耕稼,为发展农业立过大功,被农民推崇为“田祖”、“社稷神”。每年春社日人们照例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祀仪式,并伴随锣鼓狂欢歌舞。舞蹈內容主要是表现禹王跋山涉水、后稷教民耕稼的故事。由于禹王长期劳累,腿脚患病,步履失常,所以后人把行路趔趄、颠东倒西称为“禹步”。现今扭秧歌左右摇摆,三步一停或扭“十字步”,两手舞动做插秧播种状态,即源于此。这类原始秧歌舞是中国民间舞蹈的维形,是古老文化艺术的积淀。所以说,扭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农业劳动。

社火

社火又称哑戏,自古相传, 在宁强、略阳羌区较盛,又有芯子、高跷之别。芯子社火也称杠子社火,分单台、悬台两种。单台由一孩童饰一古戏角色,悬台由二人以上共饰一折戏,多以铁制芯子支撑,由16-20人用长杠肩抬,在锣鼓声中漫游街头。公路通行后改肩抬为车运。高跷社火,扮演者脚登米左右的木腿,多人组成一戏,伴以锣鼓,跳跃作舞。

龙舞

龙舞也称舞龙灯或耍龙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舞蹈。经过千百年来民间艺人的不断革新加工,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

龙舞主要有板凳龙、火龙水龙等形式板凳龙又称三角龙,即用长凳装饰为龙,前两人,后一人,锣鼓伴奏中,三人合舞多种舞姿。火龙又称亮龙,用竹编圆筒竹笼,外罩龙衣,内燃蜡烛,下置柄,于夜间表演。水龙,多用于祈雨,以柳条、竹丝盘扎成龙形。舞动时人们争相用水泼洒,欲以感动神明而兴云雨。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做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的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池非常精彩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龙舞一般以龙戏球或龙抢珠的情节最为常见。但在龙的装饰与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有些地方是九节龙、十一节龙或十三节龙。每节都有把柄撑起龙体,

大约相距五尺为一档。九节龙表演时侧重花样技巧,通常是表演金龙漫游、龙头钻裆、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壳等;十一节和十三节龙的表演主要是金龙追捕红色宝珠,跳跃飞腾,忽而髙耸,如登攀云头;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气势雄健,仿佛真龙一般。有时还出现一种长达十七节之多的看龙,一般不注重舞动,特别讲究装潢,多用锦缎刺绣作龙衣,专供观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由于龙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老幼无不喜爱。龙舞可以活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是促进安定团结、睦邻友好的纽带,能振奋精神,引人积极向上。这正是陕南羌人龙舞久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来源:《陕南羌族》下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