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
今天的清明节是由古代的寒食节、上巳节、蚕花节、清明节组合而成。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既是节气,因为它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又是节日,因为它包含着一些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仪式。
营口清明节有哪些习俗,一起来看一下吧↓↓↓
祭祀祖先
清明节祭扫祖先坟墓的活动始于唐朝。《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二十年)三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力恒式。”至宋代,更是盛行,宋朝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写道:“禁中前五日,发宫人车马往绍兴攒宫朝陵。宗室南班,亦分遣诸陵,行朝享礼,……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盖平县志》云:“清明日,人家皆上塚,焚香楮,祭奠、扫墓、添土。”时至今日,扫墓乃为本地区清明节主要活动。这一天,家长率子孙肩扛铁锨,手拿香纸及供品,来到祖先墓地,为已故亲人的坟添土,铲除杂草,在坟顶上压三张纸,意味给先人修房子,有的家族在坟后或坟前插柳枝一束。然后,将供品摆在坟前,上香、焚纸、奠酒、磕头,以表思念和孝心。旧时,满族和蒙古族剪彩纸插在坟头上,名曰“佛头”。清明节也是民间迁坟殡葬的日子。解放后一些机关学校组织群众到烈士陵园(墓),敬献花圈,表达哀思,培养人们崇敬先烈的爱国精神。
插柳戴柳
清明折柳也是延续千年的风俗,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的谚语。《营口县志》也有“门前插柳”的记载。旧时辽南人清明早起,人们折柳枝儿编成圆圈戴在孩子们的头上;妇女们则用扒掉皮的细柳条,编成一串串小巧玲珑的圆环戴在发边;一些大的柳枝,把其细条盘成圈,插在屋檐、门窗以及水缸中,以祈平安顺遂。
踏青植树
清明踏青之俗可以远追至唐代。杜甫《清明》诗云:“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山万山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后历代均有踏青之俗记载。旧时是日,百姓纷纷外出踏青,尤其妇女儿童更放不过这个机会,除了赏春之外,他们也在野地里挖小根菜、荠荠菜等,儿童们则放风筝、荡秋千,悠然自得。
清明节还有植树的习俗,民国年间修的《盖平县志》载:“自民国纪元,以清明节为植树节,令各校学生以次栽树,即标记此树为某某植,亦盛树也。不数年间,树林阴翳,佳木葱茏,此举不惟舒畅学生心神,至以培植林业,种树喜培佳子弟,此语可藉诵之。”是日,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空闲之地植树种花,机关、学校也集体植树造林,此俗延续至建国后新的植树节的诞生。
饮食:清明节要吃煎饼卷发芽葱和豆芽。满族还要吃其民族风味的面食——“清明饽饽”,亦称“小根菜饸子”。这种食品是将高粱米面用水和好揉匀,擀成圆片,将小根菜洗净剁碎,和以剁碎的粉条、豆腐、适量大酱、花椒、酱油、香油等拌成馅,放在面片上,再盖上一个面片,周围捏紧,锁成花边,放入锅内用油煎熟,食之清香可口。
总监制 / 王忠陆 监制 / 张旭勇 张艺
编辑 / 朱琳 制作 / 王莹
来源:王金令《营口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