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民族文化纳西族的语言文字(这些少数民族文字你都认识吗)

除回族、满族主体(回回语、满语除外)主要部分不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外,有的文字如藏文、彝文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还没有考古发现该民族留下用自己文字写的任何典籍、文献和碑刻铭文。而目前所搜集到的匈奴文主要来自三个地方:《隋书·经籍志》中有关于使用鲜卑语翻译中国传统汉文书籍的记载,此外在唐朝初期编纂《隋书》时还统计另有亡佚图书135部,...

人民币,大家每天都在用,从一元钱到一百元,背面右上角都有四种少数民族文字以及汉语拼音。可是,也许没有几个人知道每种文字都是哪一个民族的文字,看着都面熟,就是叫不上来。

在北京昌平居庸关云台石刻上,刻写着六种文字的佛经,他们都是哪些民族的文字呢?

今天,跟着我来看一看历史上那些还在用和消失了的各族文字。

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它产生以后,克服了语言的时空限制,扩大了信息传播,增加了文化积累,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主体(回回语、满语除外)主要部分不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外,有29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是中国文字史的重要部分,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如傣语使用4种文字,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

藏、彝、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傣等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字,有的文字如藏文、彝文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他文字也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们大部分已经有比较规范的习惯用法,使用范围较广,影响也较大。苗文和壮文虽然创制时间不长,但使用人数也较多。

以下先介绍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字,他们多数已经消失或者无人能够释读了。

一、匈奴文:

驰骋草原数世纪的匈奴民族,至今还没有考古发现该民族留下用自己文字写的任何典籍、文献和碑刻铭文。但近年来,在蒙古草原,包括大漠南北岩画中,在其古迹墓葬遗物上所留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字符号系统,我们也叫匈奴文。而目前所搜集到的匈奴文主要来自三个地方:一是北欧地区,如匈牙利地区、前德意志国和斯堪地纳地区、保加利亚地区等;二是蒙古国,如阿尔善岩附近、查干河地区、托木斯图山岩画中等;三是中国境内。但是目前匈奴文仍然没有办法释读。所以也不能确认这些符号就是大家认为的匈奴文。

二、鲜卑文:

《隋书·经籍志》中有关于使用鲜卑语翻译中国传统汉文书籍的记载,共记有《集解论语》、《集注论语》等108部图书,447卷,此外在唐朝初期编纂《隋书》时还统计另有亡佚图书135部,569卷。但是以上这些鲜卑语图书无一本传世至今,故其文字无法考证。

三、柔然:

早期无文字,不识书契。《宋书·索虏传》云:柔然“不识文书,刻木以记事,其后渐知书契,至今颇有学者”。但后期有些大臣可能会使用汉文书写来往信件。

四、回鹘文:

又称畏兀儿文。是公元8至15世纪维吾尔族的文字,用以书写回鹘语。回鹘文为全音素文字,由18个辅音字母及5个元音字母来拼写字词。字母在词头、词中、词末会有不同形状。回鹘文由上至下拼写成列,列与列由左至右排。成吉思汗兴起后,曾以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文,而满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字母。

由于擅长通商的维吾尔人通晓诸族语言,被元朝及四大汗国采用为书记官员,回鹘文在四大汗国变成紧次于蒙古文的官方语言。到了帖木儿兴起,回鹘文被上升为官方语言,大量伊斯兰化时代用阿拉伯字突厥语写成的著作被改为用回鹘文字母书写。然而,随着帖木儿汗国衰落,回鹘文在中亚渐渐衰落。

吐鲁番、哈密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维吾尔人继续使用回鹘文,继续信奉回鹘佛教。到16世纪东察合台汗国吞并了明朝保护的哈密卫,吐鲁番及哈密的佛教被消灭,只残存河西走廊一带裕固族先民仍然信奉回鹘佛教、使用回鹘文。

现存最后见到的回鹘文记录是1910年沙俄学者马洛夫(S. E. Malov)在甘肃酒泉文殊沟发现的一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金光明经)写本,共397页。此写本的跋文写着“大清康熙二十六年 ...”(Dai Ching Kang-si yigirmi altinc yil ...),即公元1687年。

五、契丹文

辽朝(916~1125)建立不久,即先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 前者创制于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后者相传为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创制,制字年代略晚于大字。主要用于碑刻、墓志、符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项。

金朝灭辽后,契丹文字继续使用,而且在女真制字的过程中起过很大的作用。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从创制到废止,前后共使用二、三百年,随着哈剌契丹(亦称黑契丹)建立的西辽(1124~1211)灭亡,终于成为死文字。契丹文图书全部湮灭,只有宋代王易的《燕北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书史会要》里收录的几个描画的契丹字。

契丹文字与中国著名的东巴文、仙居蝌蚪文、夜郎天书、岣嵝碑、巴蜀符号、仓颉书、夏禹书、红岩天书一样,成为二十世纪的不解之谜。

六、地方羌族象形文

这些羌文不普遍,只使用在少数地区或者少数人手中,还有已经失传。

著名的有羌族释比图经,很具有考究价值,另外还有不同种类的象形符号,这些都大多掌握在释比手中。

七、东巴文:

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司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

东巴楔形文字手抄本《创世纪》(10张)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

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东巴文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

以下是目前在使用的活文字:

1、蒙古文:

蒙古族使用的是传统蒙古文和托忒文

蒙古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族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是在回鹘字母基础上形成的。早期的蒙古文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款都跟回鹘文相似,称作回鹘式蒙古文。现存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献中,年代最早的是《也松格碑》。但至今尚未发现直接记载早期回鹘式蒙古文字母表的文献资料。

据中外史乘记述,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以后,蒙古族开始采用回鹘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这种书写系统是现行蒙古文字的前身,现在称作回鹘式蒙古文。其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款都跟回鹘文相似。回鹘式蒙古文字母表至今尚未发现直接的文献记载。拼写时一般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字序从上到下,行序从左到右。标点符号有单点(相当于逗号)、双点(相当于句号)和四点(用于段落末尾)3种。现存用回鹘式蒙古文写成的文献中,最早的是《也松格碑》(1225)。元世祖忽必烈1269年颁行“蒙古新字”(不久改称“蒙古字”,今通称“八思巴文”)后,回鹘式蒙古文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元代后期,回鹘式蒙古文又逐渐通行。到17世纪时,回鹘式蒙古文发展成为两支,一支是通行于蒙古族大部分地区的现行蒙古文,一支是只在卫拉特方言区使用的托忒文。

托忒文主要的使用范围是巴音郭楞的蒙古族人民和新疆各地蒙古族人民。

2、藏文:

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一部分。藏语主要分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尽管方言各异,读音不同,但藏文仍然是统一的,书面语通用于整个藏族地区。

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

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吐蕃经济一天比一天发达,实力一天比一天雄厚。不过有一个大问题让他非常恼火,就是吐蕃当时有文字,但没有统一的文字,没有办法发布政令,没有办法书写法律,没有办法翻译佛经,也没有办法和周边邻近的邦国进行书信联系。不少国家派来使节,送来丰厚的礼品,还有用各种文字写的书信。吐蕃王臣们也给他们准备了回礼,不过没有办法写回信,只好通过翻译口头回答几句,就把使节们打发走了。

其实,松赞干布从继位开始,就想创制吐蕃人自己的文字,先后派出过几批大臣,带着大量的金砂、金粉,到南亚、西亚学习文字的创制方法。去的人,有的在途中被强盗杀害,有的在森林中被老虎吃掉,有的中暑得热病死亡。剩下几个,都是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松赞干布想起了一个能人,名叫吞米·桑布扎。他从小聪明伶俐,又有吃苦精神。他走遍南亚各地,最后找到了精通声明和文字学的大师婆罗门李敬,恭敬的跟着李敬学习了3年。学成归来,在松赞干布特意为他修建的9层楼的宫堡,工噶玛如里创制文字,他仿效兰扎文创制了藏文楷书体,仿效乌尔都文创制了藏文草书体,松赞干布第一个拜吞米·桑布扎为师,带头学习和掌握藏文。

3、维吾尔文:

指维吾尔族使用的拼音文字。维吾尔族在历史上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中国维吾尔族在二十一世纪使用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基础上形成的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20世纪30年代以后维吾尔文经过几次改进,最近的一次是在1983年。

现行维吾尔文有32个字母,自右至左横书。每个字母按出现在词首、词中、词末的位置有不同的形式。

4、苗文:

1905年英国的传教士伯格里来到我国石门坎苗族地区因传教所需,用苗族服饰上的一些图案符号和拉丁字母,以石门坎为标准音点创制的拼音文字,流行于川黔滇苗区。苗文是使用26个拉丁字母拼写而成,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20世纪30年代,苗族聚居区中心地带的贵州雷公山发现的这一块残碑,被称为“苗文碑”。现存贵州省博物馆。其字形类似隶体汉字,经与汉字体系的诸种文字比较,均不可识。清朝《洞溪纤志》中说:“苗人有书,非鼎种,亦非蝌蚪,作者为谁,不可考也。”

苗文举例

Xaot nad raot niex draik raot xaot.

(今年又逢好年景。)

5、彝文:

彝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大约在魏晋南北朝前后成为单一民族,并可能已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成为中国历史上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现今仍在使用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

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彝文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彝文文献书写格式为左起直行,多无标点。爨文的造字方法和汉字略似,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有同音假借,独体字多,合体字少,一个字形表示一个意义,其总字数多达万余。

6、壮族:

古壮字也叫土俗字,产生于唐代,是由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师)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古壮字民间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个字。现在看得到的最早记录是唐代689年的石碑《六合坚固大宅颂》,1957年以后,壮语有了应用罗马字的壮文,几乎不使用方块壮字。

方块壮字比汉字还要难写、难读、难记。这三难本是汉字的严重缺点,而方块壮字大多是用两个以上繁难的汉字组合而成,因此更显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非常难写;此外,还有许多字不能见字读音,必须一字一字地认记,进分难读。到了1980年代后期,由于壮文的特殊字符在当时的计算机水平来说,对壮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政府又修订原有的壮文,将特殊字符用两个拉丁字母来标示,并将一些罕用的字母当作标调符号使用。这就是现时的壮语文字

7、布依文:

中国布依族使用的文字,布依语称 Selqyaix。随着2008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布依文古籍被国家确认为“国宝”,布依族也被正式承认为中国18个具有自己传统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布依族历史上发明创制了几种古文字(符号型、方块型、CV型、拉丁字母型), 主要用于本民族宗教经文“摩经(sel mol)”的书写。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布依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1956年又制订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文方案。

8、朝鲜文:

创制于1444年1月。在此以前,长期使用汉文,言文不一。创制当时名“训民正音”,简称“正音”文字,又名“谚文”。现在韩国称之为“韩文”。 文字类型: 字母文字,但用这些字母拼写,就拼成一个个方块形音节字。

9、白族:

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一种利用汉字改造而成的文字记录白族语言,形似汉字的构造,现在称其为“方块白文”。方块白文由于不规范以及记录规则的缺失,现在已经基本失传。目前,白族所使用的文字为利用拉丁字母拼写语音的文字,称为“拉丁白文”或“新白文”。

10、水书:

水族的文字, 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由水书先生代代相传, 其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水族文字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符号有相通之处,水书先生甚至可以大致解读其含义,这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进而提出了水族先民来自北方和夏陶符号是一种文字的可能性。2002年3月,“水书”纳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如果每个水文字单字至少有1个异体字计算,那么水文字总量约有1600个。

水书研究的重大突破令人欣喜,但水书的保护难以让人乐观。贵州省水家学会副会长、水书专家蒙熙林告诉记者,贵州省境内估计有水书2万多册,荔波档案局有6400多册,三都县收集有5000多册,还有1万多册散落在民间,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征集难度特别大。虽然荔波已投入100多万元,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水书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来自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某些专家不断从民间收购水书,一批珍贵水书正在流失。

11、纳西族使用:东巴文、哥巴文、玛丽萨文、纳西文。

12、景颇文:

是1895年美国传教士汉逊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这套文字进行了改进。1958年后,用这套改进后文字在景颇族地区的小学进行教学和在社会上进行扫盲,使用面不断广大,已经基本规范化。

景颇文:Hkanghkyi zon share ra ai

汉语意思:要象狮子一样英勇。

一些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为了保存并发展民族文化,千方百计地创造文字。50年代,政府组织语言学专家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僳僳、纳西、侗、佤、黎等10个民族制订了14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80年代根据本民族的要求,又为白、独龙、土家、羌、基诺等民族设计了拼音文字方案。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公号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

84592314@qq.com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