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关于伊尹的传说故事(商代名相伊尹)

伊尹出生之谜商朝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后代往往把他和周公、吕尚、霍光等名臣相提并论。但历代文献对于伊尹的故事描写多有有粗疏、矛盾甚至错误之处。周人先祖后稷也曾被母亲遗弃在寒冰上。或许伊尹的母系就来自有侁氏,伊尹应该就出身于伊氏”《墨子》说伊尹叫伊挚“太史公认为伊尹就是《诗经》《尚书》提到的太甲时重臣阿衡、保衡”却说保衡又是武丁时期的贤臣...

伊尹出生之谜

商朝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非伊尹莫属;后代往往把他和周公、吕尚、霍光等名臣相提并论。这得益于《史记·殷本纪》对于伊尹的书写。但历代文献对于伊尹的故事描写多有有粗疏、矛盾甚至错误之处。

我们要从伊尹出生说起了。根据《吕氏春秋·本味》,有侁氏女子采桑,在一个空心的桑树里得到一个婴儿,于是献给有侁氏国君。国君就让庖人(厨师)将他养大,并让厨师去了解为什么婴儿在空桑中出现。

厨师回答说,婴儿的母亲居住在伊水旁边,怀孕后梦里有神人告诉她:臼里出水了就往东跑,不要回头看。第二天果然臼里出水,女子就告诉邻居,然后自己往东跑了十里。这时候忍不住回头一看,见到住地都被洪水淹没,她的身子也变成了空桑。这个婴儿就是在空桑里出生的。

这段史料当然只是传说,无非是为了神化婴儿不平凡。类似的“水边弃子”传说在中外神话中很常见,比如犹太人先知摩西就是水里捞出来的,周人先祖后稷也曾被母亲遗弃在寒冰上。同时,“石臼出水”也是洪水神话的一个经典母题。

在这些云雾缭绕的神话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窥探出一丝史影。这个婴儿当然就是伊尹,或许伊尹的母系就来自有侁氏,而父系则是来自伊氏,有莘氏和伊氏当是互相联姻的两个氏族部落。

有侁氏又写作有莘氏、有辛氏、有姺氏、有参氏,是夏朝同姓国。有莘氏虽然名气不大,但却撑起了三代的半边天。根据《大戴礼记》,夏禹的母亲女志就是有莘氏女子;根据《诗经》,周武王的母亲太姒也是有莘氏女子;而商汤也从有莘氏娶妻。

伊作为一个氏族也是存在的,西周青铜器就有“伊生”“伊伯”“伊辛”等,根据先秦男子称氏的规则,伊尹应该就出身于伊氏。伊氏因伊水得名,伊水源自今天河南栾川,经嵩县、伊川,出洛阳龙门,入偃师。

至于“尹”,在甲骨文中手持杖,表示享有权力者。甲骨文中除了“伊尹”还有“黄尹”,“尹”应当是商代官职。《墨子》说伊尹叫伊挚,太史公认为伊尹就是《诗经》《尚书》提到的太甲时重臣阿衡、保衡。

不过在清华简《良臣》中,却说保衡又是武丁时期的贤臣。看来伊尹与保衡当为二人,也可能除了伊尹外另有一个保衡。

夏朝末年在位的君王是夏桀,他暴虐无常,剥削夏民,以致国人发出“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的愤怒之声。与此同时,东方的商国崛起了。商国的国君叫汤,也叫商汤。

商汤迁都到亳,决定与夏桀决一死战。商都大概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夏都大概在今天河南偃师一带,双方战争可以说是一触即发。就在此时,伊尹所在的伊氏加入了商汤领导的反夏联盟,成为了商汤伐夏的关键性人物。

伊尹入商之谜

前文提到《史记》的两种说法,分别溯源于《墨子》和《孟子》。根据《墨子》的说法,伊尹是有莘氏身份低微的小臣,从事庖厨工作,而被商汤提拔成了宰相,但没有说两人是怎么相遇的;

清华简《汤处于汤丘》说商汤娶于有莘氏,伊尹作为厨师陪嫁,这样才与商汤相识;《吕氏春秋》却说,商汤为了得到伊尹,向有莘氏索取遭到拒绝,这才提出联姻,这样伊尹才作为陪嫁到场;而《史记》则说伊尹正是为了投奔商汤,才主动担任陪嫁的媵臣。

以上说法有个共同点,就是伊尹出身“庖人”同时也是“媵臣”。

伊尹与商汤相遇后,就用烹饪之法来向商汤讲述治国之道,根据《吕氏春秋·本味》,伊尹说烹调要使用甜、酸、苦、辣、咸“五味”和水、火、木“三材”,加入先后和剂量多少都有要求,并且需要掌握火候,这样才能烹饪出美好的滋味。

可见,治大国如烹小鲜,也要讲究处理各种关系,能够做到不偏不倚。伊尹也由此被后世称为烹饪始祖。

与“媵臣说”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处士说”。他说伊尹是有莘氏耕作的农夫,乐于尧舜之道,商汤三次请使者去聘任,伊尹才醒悟过来,与其自己隐身山林,不如将尧舜之道推行于商,于是才答应加入商汤。

这就有点“三顾茅庐”的意思了,《史记》更是说商汤请了伊尹五次。所谓尧舜之道,应该是伊尹的核心主张。大约是针对夏桀的集权专制,让商汤推行民主平等,这样才能争取更多盟国加入。这正是商能灭夏的关键。

此外还有《鹖冠子》说伊尹是酒保出身,这些众说纷纭的说法,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另一个人,那就是西周初年的吕尚,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姜子牙。吕尚和伊尹非常相似,也有不少出身寒微的记载,比如渔夫、隐士、屠夫、赘婿等。但实际上,这些记载都是不可靠的。

夏商西周是典型的氏族社会,我们很难想象,伊尹、吕尚等作为一介贱民能够执掌国家大权。

战国诸子的说法,更多体现的是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出身普遍都不高,所以希望国君能够尚贤,给予自己高官厚禄。

墨子就很明显,因为自己出身低微,就把伊尹也刻画成贫贱之人;而孟子出身士人,所以就把伊尹写成一个高洁之士。这两种说法经过后世不断添油加醋,就成了《史记》不同的两说。

春秋青铜器《叔夷钟》称伊尹为“伊小臣”,或许是伊尹出身低微的由来;“小臣”在春秋时期,已经是奴仆的称谓。但在商代和西周的小臣,却并非是低贱之臣,相反却是国王身边的心腹之臣。甲骨文记载小臣有为商王驾车、代王发号施令、接受赏赐奉祀先人等。

至于“庖人”当然也不是单纯的厨师,更可能类似行政总管;西周金文中有类似的“膳夫”,同样能够出纳王命,并且有自己的封地家产,可见地位不低。

所以,伊尹的出身应该不低,极有可能就是伊氏的族长;清华简《尹至》说商汤与伊尹结盟,可见并非简单的君臣关系。只有这个身份,他才能进入商王朝兼任高官。他的加入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伊氏、有莘氏的加盟。他的地位不是来源于“上级”,而相反是来源于“下级”。

此外,马王堆帛书《九主》说伊尹还向商汤讲述了君臣之道,使君臣各司其职;银雀山汉简《君臣问答》提到伊尹对商汤说用人之道,杜绝私情;清华简《汤在啻门》又说伊尹向商汤讲述成人、成邦、成地、成天的道理。

这些记载基本都来自战国秦汉伪托,和诸子史料一样不能作为伊尹的真实故事对待。

伊尹摄政之谜

伊尹向商汤献策后,自己从事离间活动。因为伊尹母系有莘氏是夏王同族,而且伊氏所在的伊水也在夏国腹地。所以伊尹极有可能在夏朝也担任官职,可以佐证的是《韩诗外传》说伊尹曾谏桀不听。那么他归商应该是一次秘密行动, 所以能继续进入夏都活动。

《孙子兵法》说“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孟子》指出伊尹“五就汤五就桀”;古本《竹书纪年》甚至说“末喜与伊尹交,遂以间夏”。伊尹居然还和夏桀宠妃末喜搭上线。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说了个有趣的故事。商汤射落一只赤鹄,让伊尹烹饪为羹。但商汤妻子纴巟却胁迫伊尹让自己先尝,并分了一点给伊尹品尝。之后商汤发现有人偷食,伊尹就逃亡夏都,被商汤诅咒而倒地。

乌鸦要吃伊尹,其中一只赤乌让大家去吃夏桀的祭品,还说上帝让两条黄蛇和两只白兔躲在夏桀寝宫,又命后土制作两个筍放在夏桀床下。伊尹听到后连忙赶到夏都,救了夏桀。或许正是取得夏桀信任的原因。

根据清华简《尹至》,伊尹提供的情报,主要是夏桀宠爱女乐,不恤百官,以便商汤能够见机行事。除此之外,根据《管子》,伊尹还针对夏桀骄奢淫逸的需求,组织商国的女子生产锦绣,以换取夏王国的粮食,来达到弱夏强商的目的。

根据上博简《容成氏》,伊尹还迷惑商汤,让其自认为取信于民,加速其自取灭亡。在伊尹的活动下,商汤终于在鸣条之战中打败夏桀,一举灭亡夏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此年是公元前1600年。

据清华简《尹诰》,商汤采纳伊尹的建议,以金玉劝说夏人降服,众志成城建设新王朝。伊尹顺理成章担任宰辅。

据《史记》,商汤去世后,太子太丁先逝,所以由太丁的弟弟外丙、中壬先后即位,中壬再传给太丁之子太甲。太甲不遵守祖宗之法,被伊尹放逐于桐宫。由伊尹摄政三年,等太甲改过自新,伊尹才迎接其复位。太甲因此成为一代贤君,庙号“太宗”。之后到太甲之子沃丁时,伊尹才去世。

这里就涉及关于伊尹最大的一个谜团。原来古本《竹书纪年》说,伊尹根本不是摄政,而是赤裸裸地篡位!

不但没有迎接太甲复位,相反太甲发动政变杀死伊尹。不过,太甲为了安抚同时也是削弱伊氏,又让伊氏两个儿子伊陟、伊奋继承伊尹的爵位和田产。这样一来,伊尹的形象完全被颠覆,原来他不是社稷之臣,而是篡位之贼!

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独此一家,但此书史料价值极高,所以观点也需要重视。所幸的是,甲骨文的出现,终结了这一争议。

在甲骨文中,伊尹、伊的名字是很常见的。一方面,伊尹直到商末还享受隆重祭祀,而且往往还配祭先王;另一方面,伊尹甚至被当作神灵祈福,可见为德才兼备之社稷之臣,绝对不是谋逆之贼。

最后说个有趣的故事,《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伐宋,梦见两个人朝他发怒,其中一个人长得仪表堂堂,而另一个人却其貌不扬:又黑又矮,上身长下身短,还有点驼背。齐景公不知两人是谁;晏子说,他们不是别人,正是宋国的先祖商汤和大臣伊尹啊。

看来,后人尽管认为伊尹其貌不扬,但却不影响以他作为贤臣之典范。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